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的早期民权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龚培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梁启超早期的民权思想主要包括"君民分权"与"民权本位"两个历史阶段。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萌芽可用"君民分权"来概括,主要经历了"君民分权、相嬗共治","兴民权、广民智"两个... 梁启超早期的民权思想主要包括"君民分权"与"民权本位"两个历史阶段。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萌芽可用"君民分权"来概括,主要经历了"君民分权、相嬗共治","兴民权、广民智"两个层次。寓日早两年里,逐渐显露出"民权本位"的思想,先后经历了"发达民权、国民自治";"国民独立、积民成国"两个层次。梁启超早期的民权思想在接受西方宪政思想之后,进而在探索宪政中国化理论的道路上功勋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宪政思想 早期民权思想 君民分权 民权本位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梁启超《庸言报》融入民初政治的路径研究
2
作者 王润泽 谭泽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庸言报》是梁启超归国后所办的政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在民初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在《庸言报》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利用该报凝聚政治共识、制造舆论声势、组织政治势力,深度融入到自己的政治活动版图中,彰显了报纸... 《庸言报》是梁启超归国后所办的政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在民初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在《庸言报》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利用该报凝聚政治共识、制造舆论声势、组织政治势力,深度融入到自己的政治活动版图中,彰显了报纸媒体在民初政坛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价值。梁启超借助现代媒体实现了入阁目标,《庸言报》的目标得以变现,其命运也随即走向衰落,沉入历史的故纸堆。梁启超《庸言报》融入民初政治的历史,显示了近代中国报纸嵌入政治生活的特质,揭示了近代中国报纸与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庸言报》 民初政治
下载PDF
梁启超的早期议会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培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58-61,共4页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是这一时期关于宪政制度的代表作。这种杂合了公羊三世说、儒家经世学、进化论和明清启蒙思想的解释模式基本上不能算作宪政理论,但已经包含了近代宪政尤其是议会制度的思想萌芽,并在梁启超后来的政治哲学理论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宪政思想 早期议会思想 比附中西 古议院考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下载PDF
梁启超、侯外庐“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论”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陈寒鸣 贾乾初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4-49,共6页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关键词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侯外庐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下载PDF
戴良北上事迹考——兼论戴良山东之行期间心态变迁
5
作者 李诗若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6期29-32,共4页
戴良生活于元明代兴之际,一生在浙西、浙东等地辗转迁居。至正末年浮海北上,为王事鞠躬尽瘁。此行是戴良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但其系年、目的、经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模糊,兹就其文集及他人唱和遗作进行考证,并对戴良山东之行期间心态所经... 戴良生活于元明代兴之际,一生在浙西、浙东等地辗转迁居。至正末年浮海北上,为王事鞠躬尽瘁。此行是戴良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但其系年、目的、经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模糊,兹就其文集及他人唱和遗作进行考证,并对戴良山东之行期间心态所经历的重大变迁加以论述,以补史之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良 行年 元明之际 心态
下载PDF
诸葛亮早年心志及行迹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刚 刘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32,共12页
以"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思想材料,对诸葛亮的心志进行心理史学分析,并钩沉其早年史迹可以看到:其一,作为一种符号认知的改变,诸葛亮改变了传统的"管晏"习称,将管仲、乐毅并举,并自比之... 以"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思想材料,对诸葛亮的心志进行心理史学分析,并钩沉其早年史迹可以看到:其一,作为一种符号认知的改变,诸葛亮改变了传统的"管晏"习称,将管仲、乐毅并举,并自比之,与童年时家乡遭受屠戮的记忆密切相关,并由此带动了青年时代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期待。其二,"好为《梁父吟》"与其叔父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事有着直接而微妙的关系。此一关键点不仅决定了诸葛玄的命运,其余波也影响了诸葛亮的早年生活。其三,就心志的现实触动来说,诸葛亮的"自比管仲、乐毅"由汉末的"霸王之业"所催生;就具体的触发点而言,则在于抗曹的需要及东吴抛弃张昭路线的刺激。在这一进程中,既可远溯当年的童年期待,也在现实的调整与应对中,为蜀汉的未来规划出了新的"霸王"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梁父吟 管仲 乐毅 早年心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