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症两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1
作者 赵安琪 曹巧玉 +4 位作者 郑璐瑶 刘庆梅 李明 吴文育 赵敬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患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例中国汉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家系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血样中DNA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Minigen...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患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例中国汉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家系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血样中DNA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Minigene验证剪切突变致病性。结果:先证者1的LIPH基因检测到c.742C>A(p.His248Asn)和c.982+12A>G的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的LIPH基因检测到c.629-1_629delinsTT和c.686delAinsGTAGAACCCAACCTGGCT的复合杂合突变。一代测序验证显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LIPH c.982+12A>G和c.629-1_629delinsTT尚未报道过,Minigene验证发现,剪切突变c.982+12A>G会导致内含子滞留;剪切突变c.629-1_629delinsTT会导致外显子跳跃和外显子缺失。结论:本文报道了LIPH的两个新剪切突变,通过家系验证和Minigene验证了剪切突变的致病性,丰富了LIPH导致常染色体隐性羊毛状发伴少毛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 liph基因 剪切突变
下载PDF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调查及LIPH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潘玉雪 林志淼 杨淑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2-406,共5页
目的:检测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家系中LIPH和LPAR6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LIPH和LPAR6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检索文... 目的:检测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家系中LIPH和LPAR6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LIPH和LPAR6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检索文献并总结已有报道的LIPH基因突变位点和临床表现。结果: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及其患病弟弟的LIPH基因均发生c.742C>A纯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His248Asn改变,其父母均为c.742C>A杂合突变。结论:在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中检测到LIPH基因c.742C>A(p.His248Asn)纯合突变,扩展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少毛症 liph基因 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
下载PDF
LIPH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1家系分析
3
作者 黄文萱 周小慧 +1 位作者 于建斌 刘莉娜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分析1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致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1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皮肤病相关基因外显... 目的分析1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致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1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皮肤病相关基因外显子区域基因突变情况,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应用ClustalX 2.1软件分析先证者基因突变位点保守性,PyMOL软件预测基因突变位点的蛋白结构变化。结果先证者,男,7岁,自1岁开始头发弥漫性减少,颜色逐渐变浅,3岁后头发生长缓慢。就诊时临床表现为头皮弥漫性毛发稀疏、细软、卷曲,呈浅褐色;头皮皮肤颜色及质地大致正常,眉毛、睫毛、体毛数量及颜色大致正常,皮肤出汗正常;指趾甲正常,掌跖皮肤未见角化过度等异常;上颌乳中切牙和左侧上颌乳侧切牙牙体缺损,右上乳1和左上乳2龋齿;皮肤镜检查显示皮肤大致正常,毛发稀疏,大量单根毛发,未见黑点征、断发及感叹号发。先证者存在LIPH基因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的第177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精氨酸,第246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丝氨酸;先证者母亲携带LIPH基因c.736T>A(p.Cys246Ser)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LIPH基因c.530T>G(p.Leu177Arg)杂合突变;LIPH基因编码蛋白第177、246位氨基酸在3个物种(人、小鼠、狗)中均高度保守;LIPH基因突变位点对应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家系遗传特征、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软件预测结果,诊断为LIPH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结论LIPH基因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儿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状发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liph基因 复合杂合突变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LIPH基因突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翔倩 王艳云 周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分析1例中国汉族遗传性羊毛状发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方法抽取先证者(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遗传性皮肤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筛选可疑... 目的分析1例中国汉族遗传性羊毛状发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方法抽取先证者(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遗传性皮肤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筛选可疑致病变异,利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患儿及其父母相关位点突变,并在阴性对照者及1000 Genomes、HGMD和ExAC基因数据库中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存在LIPH基因突变,患儿存在第3号外显子c.454G>A(p.Gly152Arg)和第6号外显子c.736T>A(p.Cys246Ser)的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其中c.454G>A杂合突变来自患儿母亲,c.736T>A杂合突变来自父亲。结论 LIPH基因的c.454G>A和c.736T>A复合杂合突变为导致患儿出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的临床表型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状发 先天性少毛症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liph基因
下载PDF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一家系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建波 李祯林 +5 位作者 窦进法 秦铮 吴淑萍 张守民 徐玉萍 李振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检测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中国汉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2例患者及其他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他们的外周血和100例健康人外周血,提取DNA。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者的基因突... 目的检测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中国汉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2例患者及其他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他们的外周血和100例健康人外周血,提取DNA。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然后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对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进行功能预测。结果2例患者均在LIPH基因存在错义突变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这2个突变分别来自患者父母,而100例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此2种突变。物种间序列比对分析发现,LIPH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第177位亮氨酸和第246位半胱氨酸均属于高度保守的序列,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突变均为有害变异位点。结论LIPH基因的错义突变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可能为引起该家系羊毛状发患者临床表型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分析 DNA 突变 误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 liph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