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barrier function and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vegetation in southern LRGR 被引量:7
1
作者 HAO Chengyuan DAI Erfu +3 位作者 WU Shaohong ZHOU Changhai WANG Hao PAN T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1期143-153,共11页
关键词 lrgr 障碍函数 EVI 生态效应 时空异质性
原文传递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long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stream corridors in the LRGR 被引量:1
2
作者 LI Zhenghai SONG Guobao +5 位作者 GAO Jixi BAO Yajing PENG Hua WANG Haimei JIANG Yun LUe Hai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1期108-118,共11页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屏障效应 lrgr 地质学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ecological capacity and driving forces in the LRGR 被引量:3
3
作者 WEN MinXia LIU ShiLiang CUI BaoSh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2期74-81,共8页
纵的范围峡区域(LRGR ) 是为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关键区域。另外它为富有的资源,复杂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是著名的。在 LRGR,在生态的安全级别和生态的能力有大差别。人的骚乱和生态系统变化是重要的。分析生态的能力的空... 纵的范围峡区域(LRGR ) 是为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关键区域。另外它为富有的资源,复杂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是著名的。在 LRGR,在生态的安全级别和生态的能力有大差别。人的骚乱和生态系统变化是重要的。分析生态的能力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具有重要性让管理实现生态的管理。作为一个盒子在 LRGR 核心区域拿县,在 GIS 的帮助下,我们使用了生态的脚印方法在二 scalesthe 学习生态的能力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城市的更大的规模和县的更小的规模。然后,我们讨论了由主要部件分析(PCA ) 影响了生态的能力的开车因素。结果证明生态的脚印,生态的能力和生态的安全级别在 LRGR 从县清楚地变化了到县。地区性的生态的能力从北方逐年减少了,南方到 LRGR 的中间。根据驱动力的分析,人均的生态的能力与人口, GDP,和另外的开车因素有否定关联。在这些因素之中,社会经济和人口在生态的能力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并且驾驶因素的空间变化决定了生态的能力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化 时间变化 地区差异性 生态系统 影响因素 纵向岭谷区
原文传递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LRGR 被引量:4
4
作者 SONG GuoBao LI ZhengHai +5 位作者 BAO YaJing LU HaiYan GAO JiXi WANG HaiMei XU Tian CHENG 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2期90-97,共8页
联合 GIS 措施和统计方法,这份报纸选择地文学的因素和气候的因素在 LRGR 在人口密度上学习影响力量和它所有因素的功能的形式。另外,这份报纸与影响人口密度分发的因素在 LRGR 模仿人口密度分发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下列情形:(1 ) ... 联合 GIS 措施和统计方法,这份报纸选择地文学的因素和气候的因素在 LRGR 在人口密度上学习影响力量和它所有因素的功能的形式。另外,这份报纸与影响人口密度分发的因素在 LRGR 模仿人口密度分发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下列情形:(1 ) 所有自然因素在 LRGR,而是影响程度和形式在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式上有影响是相当不同的。地文学的因素和交通网络密度在人口密度上有大影响,当象温度和降水的如此的因素几乎没在人口分发上有小影响时。在人口密度和交通网络密度之间的关系假定否定、积极的线性关联趋势,当水系统密度和斜坡的影响看起来独立是指数的函数和对数函数时。(2 ) 人口在整个 LRGR 被散布并且当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的不可分的散布和本地集中,呈现如此的特征。因此,一条高人口密度带在 LRGR 的中间被形成了,并且一个高人口密度补丁在 LRGR 的南方形成。(3 ) 在 LRGR 在人口密度和人的活动索引(HAI ) 之间有一种好线性回归关系,它反映在场的那个人口密度罐头在 LRGR 的自然生态系统上的人工的骚乱。(4 ) 人口密度的增加导致 NDVI 索引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空间 分配模式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Statistical regularity of road network features and ecosystem change in the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LRGR)
5
作者 LIU ShiLiang CUI BaoShan WEN MinXia WANG Juan DONG ShiK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2期82-89,共8页
作为风景的一个内在的骚乱因素,道路是明显的人工的部件。地区性的风景模式和变化被道路网络的存在和延期影响。在道路特征和它的骚乱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学习为地区性的生态系统管理是重要的。在 LRGR 基于道路走廊和网络特征的空间变化... 作为风景的一个内在的骚乱因素,道路是明显的人工的部件。地区性的风景模式和变化被道路网络的存在和延期影响。在道路特征和它的骚乱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学习为地区性的生态系统管理是重要的。在 LRGR 基于道路走廊和网络特征的空间变化分析,我们用 GIS 在风景模式变化上检验了道路网络的效果。进一步,在地区性的生态的骚乱之间的整齐和网络特征被讨论。道路密度是的结果 showe 显著地,相对地形学,村庄数字和生态系统,补丁数字,和意义与道路类型极大地变化了。随道路密度和网络扩展的增加,(网络电路) ,,并且((边节点比率) ,并且(联网连接) 索引增加了。另外,总计当地区性的最小的补丁区域,平均补丁区域和传染索引减少了时,增加的生态系统补丁数字,补丁密度,风景平均和分数维的索引。低档道路有的结果展览地区性的风景破碎上的更大的效果。我们使用了 1980 和 2000 的人的骚乱索引(H d ) 显示生态的骚乱水平。H d 索引与的一种积极、重要的关系,和索引,它建议生态的骚乱与网络增加了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规则性 公路网 纵向岭谷区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8
6
作者 郑钰 李晓文 +3 位作者 崔保山 黎聪 宋晓龙 张黎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67-4277,共11页
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20k... 云南纵向岭谷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在全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发展及其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选取2km×2km、4km×4km、6km×6km、…、20km×20km网格进行多尺度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及其独立和交互作用,分析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尺度效应。然后又进一步研究了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比如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对生态系统的独立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与路网等级有关,其相关程度与路网等级呈反比,随着尺度的变化,道路网络与生态系统分布的相关性表现为增强型、减弱型、质变型和无尺度效应这4种类型。在大多数尺度下,道路网络和地形因子对生态系统分布既有独立作用,也有交互作用。其中,高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比较显著,而低等级路网的独立作用不太显著。但是,随着尺度的增大,县乡路网、乡村路网和小路网对生态系统分布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均显著,且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表明地形对低等级道路具有明显的干扰或屏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纵向岭谷区 道路网络 地形因子 生态系统 尺度效应
下载PDF
电站建设对澜沧江—湄公河泥沙年内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傅开道 何大明 +2 位作者 陈武 叶长青 李运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1,共8页
采用澜沧江漫湾电站上游旧州站和下游允景洪、清盛站1987~2003年逐月悬移质泥沙含量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三站年内泥沙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将上述参数与澜沧江上游干流漫湾与大朝山电站建设的响应进行关... 采用澜沧江漫湾电站上游旧州站和下游允景洪、清盛站1987~2003年逐月悬移质泥沙含量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三站年内泥沙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将上述参数与澜沧江上游干流漫湾与大朝山电站建设的响应进行关联研究,分析电站建设进程对河道输沙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旧州水文站泥沙年内分配与区域气候变化(降水)趋势一致,研究时段内不均匀性系数呈上升趋势,维持天然河道输沙特性;允景洪和清盛水文站的泥沙年内分配不均匀性系数对电站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允景洪站泥沙含量不均匀系数先减小后急剧增加,而清盛站呈微弱减小态势。(2)旧州水文站泥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及集中期基本无变化;允景洪与清盛水文站的泥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变化较大,泥沙集中期在在电站施工的高峰期(1987~1992年、1997~2003年)后延,且不同步,允景洪在漫湾施工期后延5~6天,而清盛则后延将近半个月,而在大朝山施工期,允景洪的后延响应却明显于清盛。(3)旧州站相对、绝对泥沙变幅逐时段递增,允景洪站年内最大与最小月泥沙含量的相对、绝对变化幅度均减小,清盛站泥沙含量的相对变化幅度却先增后减,绝对变化幅度则一直减小。三站泥沙年内极值变幅以及电站建设前后的响应差异,说明三站泥沙变化的驱动因子有明显不同。这些关于泥沙含量年内分配特征规律的发现,为研究澜沧江干流电站建设对上下游泥沙变化以及跨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含量年内分配 梯级水电开发 澜沧江-湄公河 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北回归线一带年降水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胡金明 何大明 +2 位作者 吴绍洪 李运刚 曹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利用纵向岭谷区北回归线沿线及南北两侧的24个站点1961-2007时段月降水资料,基于全部站点的年降水主要特征统计,以及北回归线沿线的9个站点的年降水变化的趋势性和阶段性检验、9个站点间的年降水和5-10月各月降水序列的相关性检验,分析... 利用纵向岭谷区北回归线沿线及南北两侧的24个站点1961-2007时段月降水资料,基于全部站点的年降水主要特征统计,以及北回归线沿线的9个站点的年降水变化的趋势性和阶段性检验、9个站点间的年降水和5-10月各月降水序列的相关性检验,分析研究区的年降水及变化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降水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异,即三个区域各自内部自相似度高,而三个区域之间分异明显。北回归线沿线9个站点的年降水序列都未表现出明显的"突变趋势性—阶段性"变化。研究区中部"岭—谷"相间的地形格局,对中部区域降水空间分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邻站点间多年际降水序列呈高度相关,意味着控制中部区域降水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存在明显分异,间隔分布的"岭—谷"地形会带来局地性降水量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纵向岭谷区 北回归线一带 年降水 区域分异
下载PDF
道路影响域的界定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以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世梁 温敏霞 +2 位作者 崔保山 富伟 杨敏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以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考虑地形等相关因子,利用GIS图形叠加分析得到区域道路影响域的范围,进一步统计道路影响域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例,探寻道路对区域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 以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考虑地形等相关因子,利用GIS图形叠加分析得到区域道路影响域的范围,进一步统计道路影响域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例,探寻道路对区域影响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力、平均海拔高度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道路不同等级具有不同的影响域范围,区域道路影响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由省会昆明逐渐向周边辐射减小,红河流域高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在纵向岭谷区东部、北部、西南部部分地区道路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影响域比例与平均海拔高度不相关,与道路密度、人口密度、村庄数目、生态承载力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道路影响域 空间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和GIS的区域道路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世梁 温敏霞 +2 位作者 崔保山 富伟 杨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9-466,共8页
以纵向岭谷区云南核心区为研究区,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区域道路网络的空间分布差异;进一步统计道路影响下各县市的土地利用面积,分析了道路网络影响下区域土地利用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变化;利用回归分析,研究区域道路网络与土地... 以纵向岭谷区云南核心区为研究区,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区域道路网络的空间分布差异;进一步统计道路影响下各县市的土地利用面积,分析了道路网络影响下区域土地利用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变化;利用回归分析,研究区域道路网络与土地利用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与其影响下的土地利用均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回归分析发现道路网络在空间上的扩展,不仅与区域土地利用相关,而且还与其空间滞后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道路网络 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回归模型
下载PDF
NDVI与气候因子耦合关系及其地域差异的定量递归分析--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双成 刘逢媛 +1 位作者 戴尔阜 吴绍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3-489,共7页
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南部西南季风区和东南季风区为例,采用定量递归(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和交叉递归图(cross recurrence plots,CRP)方法分析了NDVI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西南季风区N... 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南部西南季风区和东南季风区为例,采用定量递归(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和交叉递归图(cross recurrence plots,CRP)方法分析了NDVI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西南季风区NDVI系列的确定性高于其东南季风区,两区NDVI系列耦合关系的动力学特性介于完全随机系列与含有噪声的确定性系列之间。从整体上看,两区NDVI系列的同步性较差,特别是在1987—1989年和1991—1993年两个时段同步性最低,而且西南季风区NDVI系列的变化滞后于东南季风区。从两个季风区NDVI分别与降水、气温系列耦合关系的CRP指数看,西南季风区NDVI与降水关系的相似性及其延存时间、结构性以及稳定程度均高于东南季风区,NDVI与气温关系与上述趋势大体一致,但各CRP指数在两个气候区的差别更小,说明NDVI与气温相互作用的特征在两区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递归图 NDVI 气候因子 云南省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12
作者 吴绍洪 戴尔阜 何大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作用 生态效应 跨境生态安全 生态-经济综合区划
下载PDF
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纵向岭谷区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0
13
作者 顾世祥 李远华 +1 位作者 何大明 崔远来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7,共7页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58个典型站点1971-2000年逐月气象资料,以及昆明、元江、大理、景洪、保山等5个站点建站至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从逐日、月及年的不同时间尺度,以Penman Montieth方程计算结果为标准,分析修正Penman法、Priestley Taylor...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58个典型站点1971-2000年逐月气象资料,以及昆明、元江、大理、景洪、保山等5个站点建站至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从逐日、月及年的不同时间尺度,以Penman Montieth方程计算结果为标准,分析修正Penman法、Priestley Taylor、Hargreaves等不同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适用性。在月和年时段上,修正Penman法较标准值偏小1%-19%,3-10月份平均误差小于6%,各流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水文频率年Priestley Taylor和Hargreaves公式计算的逐日ET0,都不同程度地比标准值小,昆明、保山、大理等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Priestley Taylor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于标准值,平均误差11%-16%左右;景洪等湿润地区Hargreaves公式与标准值误差最小,为15%左右;但接近干旱区的元江则2种方法的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误差大于25%;各月ET0的变异系数是Priestley Taylor大于Hargreaves公式,且绝大多数月份小于0.20;不同天气类型时Priestley Taylor计算精度变化大,晴和多云天气情况下的误差小于16.3%,阴雨天则误差比Hargreaves公式大,后者的计算精度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较稳定;误差在年内的分布是7-8月最小,年初和年末最大,变化趋势与修正Penman法的对比结果相同。各种方法的ET0计算结果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需水量 计算方法 对比 Penman Montieth方程 纵向岭谷
下载PDF
以MIKE BASIN实现流域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被引量:34
14
作者 顾世祥 李远华 +1 位作者 何大明 崔远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1期5-10,28,共7页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模拟运算得到各种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利用云南省境内元江-红河流域的1956-2000年系列径流、需水,结合节水挖潜、污水处理回用及水源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得到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4个水平年的三次平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模拟 元江-红河流域 MIKE BASIN 纵向岭谷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生态变化之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冯彦 何大明 甘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8-545,共8页
利用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主要县市农业发展统计资料、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干流道街坝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和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等,采用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SPSS)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近40a间流域及上下游的生态变化,并揭示... 利用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主要县市农业发展统计资料、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干流道街坝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和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等,采用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SPSS)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近40a间流域及上下游的生态变化,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国家和云南省林业和农业等相关政策是影响流域及上下游生态变化的主驱动力,它们控制着流域内森林资源、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2)人口增长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第二驱动力,其影响力表现为上游大于下游;(3)1968~2000年间由河道输沙量来看,流域内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1999~2004年间从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上看,水土流失状况呈减少趋势;(4)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有密切相关关系;在影响程度上,自然要素的控制力大于人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生态变化 驱动力 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区近百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16
作者 张万诚 万云霞 肖子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2-809,共8页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 对纵向岭谷地区近百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第一种主要分布型式呈现出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于受地形阻隔、通道及地形抬升影响,岭谷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以元江-红河流域为界,东部降水量空间分布减小,西部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增加,其中心在澜沧江、怒江流域摆动,具有经向分布特征;冬季岭谷地区雨量具有纬向分布特征。近百年的降水量变化,年际变化最显著,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3.5年以下的高频振荡时域内,其次是年代际变化,最后是气候态的变化,但冬季的气候态变化并不明显;年降水分布第二模态的气候态变化是3个不同时段中最明显的,其次是夏季降水分布的第二种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通道-阻隔 降水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董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6,共8页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第一弯是...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第一弯是在金沙江水系未曾溯源连通至三江口段之前的古金沙江与古冲江河、水洛河的汇流口。长江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导致水洛河倒流,古金沙江与三江口下的长江贯通,才形成真正的金沙江—长江水系。根据玉龙山强烈隆起时间、周边层状地貌发育年代、中国水系大局形成等进行推断,长江第一弯形成时代为中更新世以来,说明昆黄运动为本区构造地貌—水系发育的重大转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袭夺 河流汇流口 成因及形成时代 长江第一弯 西南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5,共6页
通过建立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做出分析。研究表明: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适应... 通过建立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做出分析。研究表明: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一般,生态环境适应性好和较好的类型区面积仅占了纵向岭谷区总面积的40.37%,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相对较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优越,以及人类活动向有利于生态恢复方向发展的地区;适应性较差和差的类型区面积占了全区总面积的59.63%,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寒山区,植被破坏严重、相对贫困的地区。因此对该地区应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提高对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外界干扰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 适应性 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下气温和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1960-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纵向岭谷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通道阻隔作用。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准南北走向的山岭对西南气流具有较强的阻隔效应,导致西侧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多雨区域(年降雨量在1 500-2 000 mm左...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1960-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纵向岭谷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通道阻隔作用。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准南北走向的山岭对西南气流具有较强的阻隔效应,导致西侧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多雨区域(年降雨量在1 500-2 000 mm左右);纵向岭谷区的河谷地带呈现显著的通道效应,表现在南、中部,河谷区域从南向北,呈现暖舌和湿舌分布;而在北部,河谷区域从北向南出现冷舌和少雨区域;因此纵向河谷的通道效应在热力作用上表现为,南部有利于暖空气向北输送,而北部有利于冷空气向南输送;在水湿效应上,南部同样呈现水汽输送通道作用,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但在北部则由于高大山脉背风坡的雨影或焚风效应,导致河谷区域降雨呈现减少趋势。另外,纵向岭谷对于降雨量分布格局变化的作用较强于气温;雨季,纵向岭谷山间河谷对水汽的“通道”效应明显,造成的年降雨量差值可>200 mm;干季,纵向岭谷对冷空气的屏障“阻隔”效应明显,引起的气温差值最大可达3℃;年平均而言,纵向岭谷对年降雨的“阻隔”作用最为显著,年降雨量差值可>1 0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 通道-阻隔效应 气温 降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滇西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发育规律及成因 被引量:14
20
作者 闵石头 王随继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4-533,共10页
为了揭示滇西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1∶5万DEM图件,利用ARCG IS软件提取研究区41个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据此计算了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半高宽深比、断面面积、凹度、不对称系数及河谷纵剖面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 为了揭示滇西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1∶5万DEM图件,利用ARCG IS软件提取研究区41个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据此计算了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半高宽深比、断面面积、凹度、不对称系数及河谷纵剖面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北部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很小,其宽深比在4~16间,但沿流向往南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最大达到24。这是由于北部的构造抬升作用强从而引起该区更强列的河流下蚀作用的结果。河谷横断面的凹度显示大多数河谷属于“V”型谷,表明研究区的河流仍然以下切过程为主。谷宽不对称系数及谷面不对称系数揭示了研究区河谷横断面主要是左倾型河谷,即河谷断面上河道左部谷坡较缓,这是强势西南季风在河流左岸迎风坡形成强降水带和在河流右岸背风坡形成弱降水带的雨水差异侵蚀引起的。河谷纵剖面具有明显的下凹特性,凹度在1.40~1.65间。河道比降具有沿程变小的趋势,并遵循指数衰减关系,平均比降在1.22‰~1.85‰间。在纵向岭谷区北部,响应构造抬升作用的西强东弱的现状,河流主河道的比降具有从西向东变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河谷 地貌 横断面 纵剖面 宽深比 凹度 比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