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clntosh MA6500合并式放大器
1
《视听技术》 2001年第1期47-47,共1页
为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美国Mclntosh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其中就包括这部MA6500合并式放大器。
关键词 合并式放大器 MCLNTOSHMA6500 ls-8MKⅡ前级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 4的表型鉴定及候选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忠学 张渝竣 +6 位作者 刘林 刘世家 田云录 周时荣 江玲 万建民 刘玲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7-636,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 4(ygl4)进行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探讨水稻叶绿体发育分子机制。[方法]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 4来自粳稻品种‘中花11’化学诱变突变体库。ygl 4与籼稻品种‘N22’杂交构建...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ellow-green leaf 4(ygl4)进行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探讨水稻叶绿体发育分子机制。[方法]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 4来自粳稻品种‘中花11’化学诱变突变体库。ygl 4与籼稻品种‘N22’杂交构建F_(2)分离群体以进行YGL 4基因定位,并利用实时定量PCR和亚细胞定位等技术对基因进行初步功能分析。[结果]相比于野生型,ygl 4在幼苗2~3叶龄出现黄绿叶症状,在6月下旬移栽大田后,黄绿叶症状加剧,甚至开始出现白化,突变性状可以一直保持到全生育期直到种子成熟。温敏性试验表明,ygl 4突变体在20℃表现出更严重黄化表型。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 4的叶片细胞结构中出现了较多的双膜囊泡结构。基因定位显示,ygl 4突变性状由1个隐性核基因LOC_Os 04g42000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一个核黄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6,7-二甲基-8-核糖醇基二氧四氢蝶啶合酶(LS),且突变体叶色表型可被外施核黄素恢复为正常表型。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YGL4定位于叶绿体。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在突变体中,叶绿素暗反应阶段参与5-氨基乙酰丙酸(ALA)到原叶绿素酸酯合成过程的基因表达上调。[结论]水稻YGL 4编码LS基因,并通过调控植物体内核黄素合成途径影响叶色和叶绿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6 7-二甲基-8-核糖醇基二氧四氢蝶啶合酶 表达分析
下载PDF
Audio Research LS—8 MK Ⅱ电子管前级
3
《高保真音响》 2000年第7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电子管 前级放大器 ls-8 音响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LS8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4
作者 辛红鸿 张瑜 +1 位作者 刘景 吕欣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70,共7页
为通过构建基因组文库方法,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S8菌株的细菌素编码基因,采用质粒消除方法证明LS8菌株细菌素编码基因位于基因组DNA。在此基础上,提取LS8菌株基因组DNA,采用同尾酶Sau3A1和Bam H1分别酶切基因组DNA,回收250~1 000 bp的片段... 为通过构建基因组文库方法,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S8菌株的细菌素编码基因,采用质粒消除方法证明LS8菌株细菌素编码基因位于基因组DNA。在此基础上,提取LS8菌株基因组DNA,采用同尾酶Sau3A1和Bam H1分别酶切基因组DNA,回收250~1 000 bp的片段,然后采用T4 DNA连接酶将回收片段与已酶切并去磷酸化后的载体(p Bluescript SK)进行连接,采用Ca Cl2处理法转化大肠杆菌(TOP10)。通过蓝白斑和氨苄抗性筛选,得到阳性克隆1 480个,采用菌液PCR对克隆进行检测。将测序并拼接后所得101条序列在NCBI上比对,发现5个可能的细菌素编码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对上述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为细菌素基因的异源表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LS8 基因组文库 细菌素
原文传递
雪松松针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师 刘东彦 +1 位作者 石晓峰 雷艳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602-2606,共5页
目的对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雪松松针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羟基-3′-... 目的对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及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雪松松针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3-丙醇基)-2″-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1)、(7S,8R)-9,9′-二羟基-3,3′-二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4-O-β-D-葡糖苷(2)、(7R,8R)-3′,9,9′-三羟基-3-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4-O-α-L-鼠李糖苷(3)、(6R,9R)-6-羟基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4)、(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5)、莽草酸正丁酯(6)、奎宁酸正丁酯(7)、(6S,9R)-6-hydroxy-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8)、5-p-trans-coumaroylguinic acid(9)、(E)-1-O-对香豆酰基-α-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松松针 正丁醇提取物 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3-丙醇基)-2″-甲氧基苯基]-1 3-丙二醇 (7R 8R)-3′ 9 9′-三羟基-3-甲氧基-7 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4-O-α-L-鼠李糖苷 莽草酸正丁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