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胁迫葡萄新梢电导率和LT50值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国富 张成磊 《现代园艺》 2017年第23期29-31,共3页
以巨峰、藤稔2种长势一致的葡萄新梢为试验材料,配合Logistic方程对2种葡萄新梢的低温半致死温度进行了拟合,评价其抗寒性。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渐增,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在(-5.046)-(-3.241)℃时,2... 以巨峰、藤稔2种长势一致的葡萄新梢为试验材料,配合Logistic方程对2种葡萄新梢的低温半致死温度进行了拟合,评价其抗寒性。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渐增,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在(-5.046)-(-3.241)℃时,2种葡萄新梢的半致死温度(LT50)先后出现;巨峰LT50为-5.046℃,藤稔LT50为-3.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葡萄新梢 电导率 lt50值 LOGISTIC方程
下载PDF
低温胁迫山杏花电导率和LT_(50)值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桂玲 刘明国 郭蕊 《辽宁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19,共4页
通过山杏花不同低温、不同时间的处理,确定山杏花期冻害的主导因子是温度,低温持续时间只有在临界温度才起作用;在0^-8℃山杏花相对电导率差异显著,随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渐增,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利用Logistic方程编程求解2h、4h、6... 通过山杏花不同低温、不同时间的处理,确定山杏花期冻害的主导因子是温度,低温持续时间只有在临界温度才起作用;在0^-8℃山杏花相对电导率差异显著,随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渐增,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利用Logistic方程编程求解2h、4h、6h、8h山杏花的LT50值分别为-5.9804℃、-5.8772℃、-5.8860℃和-5.7978℃,与形态指标褐变率相吻合,表明利用此程序求解植物的LT50值是准确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山杏花 电导率 lt50值 模拟方程
下载PDF
甘肃和青海小麦条锈菌UV-B辐射敏感性测定
3
作者 李婷婷 赵雅琼 +2 位作者 金社林 姚强 王海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1-606,共16页
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和青海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重要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Pst毒性变异频率较高地区,该区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为了解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本研究测... 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和青海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重要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Pst毒性变异频率较高地区,该区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为了解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21个Pst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和UV-B辐射LT50值(UV-B致死中时间,即在一定UV-B辐射强度下夏孢子相对萌发率为50%时所需辐射时间),探索了相应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个UV-B辐射强度(150、200和250μw·cm^(-2))下,分离自甘肃和青海的全部Pst供试菌株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均与UV-B辐射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1)。3个UV-B辐射强度下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和LT50值的比较结果表明,Pst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来自于青海的Pst菌株之间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高于来自于甘肃的Pst菌株。研究结果为探索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相对萌发率 lt50值 UV-B辐射敏感性
原文传递
苏云金杆菌与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围食膜的破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明 徐福元 吴小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6,共5页
为明确苏云金杆菌(Bt)与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笔者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被破坏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表面平整光滑,有较明显的多层结构。经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4... 为明确苏云金杆菌(Bt)与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笔者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被破坏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表面平整光滑,有较明显的多层结构。经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处理120 h后,围食膜上出现较多的白色和黑色斑点状孔洞,并扩大为斑块状孔洞,形成了薄而易脆、易断或溃烂、无弹性的围食膜碎片,并致围食膜被破坏和幼虫死亡。试验证明,Bt+灭幼脲混剂对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的破坏最快,Bt和灭幼脲单剂次之。同时,经Bt+灭幼脲混剂及其单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林间LT_(50)、LT_(100)值和飞防毒杀速率测定发现,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率均高于其单剂,毒杀速率快于单剂。因此,Bt+灭幼脲混剂处理可较快地破坏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其毒杀速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灭幼脲混剂 毒性作用 增效作用 美国白蛾 围食膜 lt50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