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生殖行为及生殖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董丙君 赵文阁 +1 位作者 刘志涛 刘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4-78,共5页
胎生蜥蜴系卵胎生蜥蜴 ,每年繁殖一次 ,产仔期集中在 7月初到 8月末 ,分娩时间为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 ,平均窝仔数为 7.8( 7~ 1 1 ) .胎生蜥蜴的生殖行为复杂 .胎生蜥蜴雌性采取高投入的生殖策略 ,其平均生殖投入率为0 .383;雌蜥... 胎生蜥蜴系卵胎生蜥蜴 ,每年繁殖一次 ,产仔期集中在 7月初到 8月末 ,分娩时间为每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 ,平均窝仔数为 7.8( 7~ 1 1 ) .胎生蜥蜴的生殖行为复杂 .胎生蜥蜴雌性采取高投入的生殖策略 ,其平均生殖投入率为0 .383;雌蜥体重、生殖投入率与窝仔数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生殖策略 窝仔数 生殖行为 蜥蜴科
下载PDF
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栾颖 李淑兰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90-94,共5页
目的研究胎生蜥蜴(Lacerta V 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方法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在胎生蜥蜴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N”字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幽门次... 目的研究胎生蜥蜴(Lacerta V 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方法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在胎生蜥蜴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N”字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梭形、椭圆形,条形等.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结论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消化道 嗜银细胞
下载PDF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鹏 刘志涛 +1 位作者 李殿伟 赵文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46-2152,共7页
2007年5—7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和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的日活动内容以休息和晒太阳为主,取食、社会活动和其他活动所... 2007年5—7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和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的日活动内容以休息和晒太阳为主,取食、社会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占时间较少;与晴天相比,阴天取食和其他活动所占时间显著降低,休息和社会活动所占时间没有显著变化,而晒太阳所占时间显著增加。不同性别、年龄和天气条件下胎生蜥蜴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各种活动开始和持续的时间、活动高峰出现和持续时间以及峰值方面存在差异,晴天时胎生蜥蜴开始活动的时间早,2次活动高峰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长,而阴天时胎生蜥蜴的活动时间短且集中,在活动高峰时的个体出现率高;雄性比雌性的活动时间长,出现率高,幼体开始活动的时间比成体晚,出现率低。气温、地表温度和光照因子对胎生蜥蜴日活动节律均有影响,其中光照为控制活动节律的主要因子,当相对光照强度达到40%左右时,胎生蜥蜴开始出来活动,而温度主要影响胎生蜥蜴的活动数量,当达到最适温度(地表温度23℃~32℃,气温21℃~29℃)时出现活动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影响因子
下载PDF
胎生蜥蜴的捕食行为及其食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文阁 董丙君 +1 位作者 刘鹏 刘志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20-1523,共4页
通过直接观察和胃容物分析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捕食行为和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的捕食过程包括觅食、攻击前行为、攻击行为、猎物处死、吞食、食后清洁共6个主要步骤。在6~10月间,胎生蜥蜴的食谱中以昆虫... 通过直接观察和胃容物分析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捕食行为和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的捕食过程包括觅食、攻击前行为、攻击行为、猎物处死、吞食、食后清洁共6个主要步骤。在6~10月间,胎生蜥蜴的食谱中以昆虫和蜘蛛最多;不同月份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食物中以个体长为1~10mm食物数量频率最高;食物组成与生活环境中的无脊椎动物种类有极显著的相关。雌、雄体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高,而幼体和成体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捕食行为 食性分析 食物生态位宽度 食物生态位重叠度
下载PDF
胎生蜥蜴断尾及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董丙君 赵文阁 +2 位作者 刘志涛 刘鹏 陈辉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8-429,共2页
对胎生蜥蜴的断尾及再生进行了统计和观察,结果表明:胎生蜥蜴幼体断尾率为28.26%,成体断尾率为45.45%,说明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断尾活动时间与断尾的长度及断尾部位有关;再生尾中有一节鳞片明显较其它鳞片长;再生尾明显较原尾生长速... 对胎生蜥蜴的断尾及再生进行了统计和观察,结果表明:胎生蜥蜴幼体断尾率为28.26%,成体断尾率为45.45%,说明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断尾活动时间与断尾的长度及断尾部位有关;再生尾中有一节鳞片明显较其它鳞片长;再生尾明显较原尾生长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断尾 再生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文阁 夏玉国 +2 位作者 刘琳琳 赵风 谢志刚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4-237,共4页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孙吴县的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所以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孙吴县的胎生蜥蜴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雄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所以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胎生蜥蜴的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第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外),根据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将其配成18对,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把它们分成3组,第Ⅰ组只有第1对染色体(相对长度>9.0%),第Ⅱ组包括第2、3和4对染色体(9.0%>相对长度>7.0%),第Ⅲ组包括第5~18对染色体(相对长度<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染色体组型 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机制
下载PDF
胎生蜥蜴消化道生长抑素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志涛 李淑兰 +3 位作者 高欣 刘鹏 赵文阁 夏玉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25-228,共4页
为研究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生长抑素的分泌对动物整体营养及代谢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酶标技术(ABC)法和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生长抑素(SS)细胞... 为研究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生长抑素的分泌对动物整体营养及代谢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酶标技术(ABC)法和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生长抑素(SS)细胞分布广泛,除食管和直肠未检测到,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胃体和幽门分布密度最高,回肠最少。总体来说,在胎生蜥消化道中SS细胞的分布密度胃部较高而小肠部较低。SS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还有梭形和椭圆形,它们分布于消化道粘膜、消化上皮细胞基部和腺泡上皮之间。根据其内分泌细胞的结构形态,可以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的内分泌细胞兼具内分泌与外分泌2种功能。胎生蜥蜴消化道SS细胞的分布型与其他内分泌细胞抑制协调相关与其取食方式、食物成分及生活环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生长抑素 消化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小兴安岭北部胎生蜥蜴春季的栖息生境 被引量:5
8
作者 夏玉国 赵文阁 刘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1,共4页
分别于2005年5~7月和2006年5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方圆15km的范围内采用样线法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春季的栖息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胎生蜥蜴栖息生境中的15个生境因子进行的频次百分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兴安岭北部胎... 分别于2005年5~7月和2006年5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方圆15km的范围内采用样线法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春季的栖息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胎生蜥蜴栖息生境中的15个生境因子进行的频次百分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兴安岭北部胎生蜥蜴春季的最适栖息生境是处于山体半阴半阳坡的中、下坡位,且坡度平缓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黑桦(Betula davurica)林中,林间落叶层较厚,具有适中的湿度和光照强度,且土质疏松,人为和天敌的干扰小。结果表明,胎生蜥蜴在春季一般选择具有良好的食物与隐蔽条件,以及能够提供充足热量的栖息生境,这是该物种对高纬度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生境特征 物种保护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东麓胎生蜥繁殖期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夏玉国 刘志涛 +1 位作者 赵文阁 刘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4-38,共5页
2008年4月—2010年7月,在呼玛县三卡乡老道店村为中心(51°16′08.3″N,126°42′14.4″E,海拔201m)的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采用系统抽样法(system sampling)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ultivariable statistic analysis)对胎生蜥(Lacer... 2008年4月—2010年7月,在呼玛县三卡乡老道店村为中心(51°16′08.3″N,126°42′14.4″E,海拔201m)的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采用系统抽样法(system sampling)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ultivariable statistic analysis)对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对植被类型、食物丰富度、坡向、落叶层厚度、天敌干扰、坡度、植被盖度、人为干扰、土壤质地及坡位等10项生境因子具有选择性。在大兴安岭东麓胎生蜥繁殖期的最适生活环境是土质疏松、林间落叶层较厚、处于中、下坡位且面积较大并坡度平缓的蒙古栎-黑桦混交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 生境选择 繁殖期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怀孕对胎生蜥蜴体温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鹏 刘琳琳 +2 位作者 刘志涛 夏玉国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0-42,共3页
于2008年6月和9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的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种群进行研究,分析怀孕对雌性胎生蜥蜴体温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实验温度下(18℃),胎生蜥蜴可以在热源下进行调温使自身的体... 于2008年6月和9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的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种群进行研究,分析怀孕对雌性胎生蜥蜴体温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实验温度下(18℃),胎生蜥蜴可以在热源下进行调温使自身的体温升高;怀孕对胎生蜥蜴的体温调节影响显著,但怀孕的雌性并没有像雄性和非怀孕期个体那样把体温调定到很高的温度(33℃左右),而是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温度(31℃左右),这是胎生蜥蜴在自身最适温度和胚胎发育最适温度之间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怀孕 体温调节 能量 性别
下载PDF
四种蜥蜴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枢 扬成 +1 位作者 赵文阁 刘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7,共5页
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得到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捷蜥蜴(Lacerta agilis)和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4种蜥蜴的血细胞,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用Wright染色法对血细胞的成分和形态特征进... 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得到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捷蜥蜴(Lacerta agilis)和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4种蜥蜴的血细胞,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用Wright染色法对血细胞的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使用Leica Q Win软件对各类血细胞进行拍照及测量,测得数据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4种蜥蜴血细胞均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种蜥蜴的血细胞在数量与形态学特征方面均存在较明显差别,其中捷蜥蜴白细胞数量最高,红细胞数量及白细胞占血细胞的百分比均较高,红细胞短径最大;丽斑麻蜥红细胞数量较多,但白细胞数量及其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最少,红细胞长径最小,嗜酸性粒细胞最小、单核细胞最大;黑龙江草蜥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红细胞长短径比值较大,嗜碱性粒细胞直径最大;胎生蜥蜴与黑龙江草蜥相似,但嗜碱性粒细胞直径较小,产生以上差别的原因可能与其进化地位和生态适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草蜥 丽斑麻蜥 捷蜥蜴 胎生蜥蜴 血细胞
下载PDF
饥饿对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华子暄 高歌 +2 位作者 赵文阁 高智晟 李淑兰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5-156,159,211,共4页
为了探究饥饿对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对正常喂食组和饥饿组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组嗜银细胞的形态相似,但分布密度不同,正常喂食组嗜银细胞... 为了探究饥饿对胎生蜥蜴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密度的影响,试验采用Grimelius银染方法对正常喂食组和饥饿组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组嗜银细胞的形态相似,但分布密度不同,正常喂食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低谷位于食管;饥饿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峰位于幽门和胃体,低谷位于十二指肠。2组相比,除贲门和空肠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在这些有差异的部位中,除了十二指肠以外,其他部位均是饥饿组嗜银细胞高于喂食组嗜银细胞,这可能是胎生蜥蜴对饥饿的一种适应,当食物再次出现时,可动用机能储备,提高机体消化和吸收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胎生蜥蜴 消化道 嗜银细胞 分布密度
下载PDF
大兴安岭产胎生蜥蜴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丹 赵文阁 +2 位作者 刘鹏 陈辉 夏玉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75-77,共3页
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 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的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6,性染色体为ZZ型,2n=34+ZZ;雌性胎生蜥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35,性染色体为W型,2n=34+W,胎生蜥蜴的性别决定机制为ZZ/W型。染色体全部为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除雌性的性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从核型特征看来,为较进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染色体组型 性染色体
下载PDF
胎生蜥蜴消化道4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昊 李淑兰 +2 位作者 刘志涛 刘鹏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3期56-60,共5页
为了探索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应用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4种特异性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 为了探索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应用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4种特异性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ex method)以揭示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Gas细胞分布在贲门、幽门和小肠,其中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贲门次之。Glu细胞主要分布在幽门和小肠前段,小肠后段偶见,并且幽门处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幽门、十二指肠和回肠都检测到了PP细胞,并且在十二指肠分布最多。仅在幽门部检测到了少量的SP细胞。4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胎生蜥泄殖系统的解剖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源 赵文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8-970,974,共4页
对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的排泄和生殖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胎生蜥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和泄殖腔组成,左肾较右肾稍大,但在位置上没有明显差别;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附睾和半阴茎组成,左侧精巢位置较右侧稍接近身体前部且... 对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的排泄和生殖系统进行了解剖观察。胎生蜥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和泄殖腔组成,左肾较右肾稍大,但在位置上没有明显差别;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附睾和半阴茎组成,左侧精巢位置较右侧稍接近身体前部且稍大;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左右卵巢在大小上无明显差别,但左侧卵巢比右侧卵巢略接近身体前部。对繁殖期和繁殖期后的生殖系统比较显示,生殖腺在繁殖期明显增大。胎生蜥的生殖系统与其他卵生和卵胎生类蜥蜴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 排泄系统 生殖系统 解剖
下载PDF
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玉玲 扬成 +1 位作者 刘鹏 赵文阁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04-106,共3页
胎生蜥蜴在交配过程中,由于雄性咬住雌性的腹部而形成明显的交配痕.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胎生蜥蜴雌性腹部的交配痕数量、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胎生蜥蜴的交配痕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后部,而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交配痕的... 胎生蜥蜴在交配过程中,由于雄性咬住雌性的腹部而形成明显的交配痕.通过实验室饲养和观察,对胎生蜥蜴雌性腹部的交配痕数量、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胎生蜥蜴的交配痕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腹部的后部,而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交配痕的数量为17个(以24个居多),与雌性的头体长、腹长、体重正相关,而与尾长不相关.胎生蜥蜴雌性腹部交配痕形成机制、与交配次数、后代成活率之间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交配痕 数量 位置
下载PDF
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付晓宇 赵文阁 +3 位作者 刘鹏 刘志涛 于东 高智晟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同性间动物体色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其采用的繁殖策略密切相关。为了检验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机制和影响因素,于2012年5—6月,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 同性间动物体色的变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其采用的繁殖策略密切相关。为了检验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的分化机制和影响因素,于2012年5—6月,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胎生蜥蜴种群雄性个体的腹鳞主要分为橙红、桔黄和淡黄3种颜色,且在个体形态上(除了前后肢和腹鳞数外)存在明显的差异,推测腹鳞颜色的分化与年龄有关。温度和光照对腹鳞颜色具有间接的影响,在低温或无光条件下,3种颜色的雄性胎生蜥蜴的体重显著下降,腹鳞的颜色变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雄性胎生蜥蜴腹鳞颜色作为一种通讯信号所具有的潜在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腹鳞 颜色分化 温度 光照
下载PDF
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鹏 刘琳琳 +3 位作者 刘志涛 夏玉国 计翔 赵文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34-2038,共5页
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 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30$C和24$C两个实验温度下,断尾后胎生蜥蜴的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表现在停顿次数增多、最大可持续距离和最大疾跑速度减少等方面;断尾、温度和性别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断尾是影响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断尾对胎生蜥蜴的选择体温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断尾 运动能力 选择体温 温度 性别
原文传递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交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殿伟 刘鹏 赵文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47,共7页
2007年和2008年的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的基本模式为:①追逐;②咬腹;③环抱;④交媾;⑤分离。其中各交配行为持续时间占... 2007年和2008年的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的基本模式为:①追逐;②咬腹;③环抱;④交媾;⑤分离。其中各交配行为持续时间占总交配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追逐占2.35%,咬腹占0.51%,环抱占8.44%,交媾占88.70%。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8:00时以后,其中9:00~13:00时比较集中,此间光照强度平均为(1 009.90±77.06)×102 lx[(307.00×102)~(1 999.00×102)lx],气温平均为(31.53±0.36)℃(25.10~39.20℃),地表温度平均为(41.03±0.60)℃(28.30~56.30℃),湿度平均为27.54%±0.58%(20.00%~43.50%)。经检验,交配活动受地表温度(r=0.829,P<0.01)、光照强度(r=0.664,P<0.05)与气温(r=0.606,P<0.05)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生蜥蜴 交配行为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