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腌渍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宏梅 李发俊 +1 位作者 刘学禄 谢丽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7,共3页
以MRS为选择培养基,从腌渍食品中分离得到了15株乳酸菌,并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研究了乳酸菌对常见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分离的乳酸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为40%(6/15),对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 以MRS为选择培养基,从腌渍食品中分离得到了15株乳酸菌,并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研究了乳酸菌对常见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分离的乳酸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为40%(6/15),对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各发现1株耐药菌株,所有菌株对头孢噻肟均是敏感的。8株耐药菌的滤膜接合转移试验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可以实现耐药性质粒对大肠杆菌受体菌株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药敏试验 接合
下载PDF
电流感觉阈值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淑媛 王学民 +4 位作者 高延瑞 陈双瑜 刘小萍 董亚琪 樊国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方法:初步筛选60名自我感知为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再分别采用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半主观评判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组,乳酸试验或辣椒素试验阳性为敏感性皮肤,二者均为阴... 目的:探讨电流感觉阈值(CPT)在诊断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中的意义。方法:初步筛选60名自我感知为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再分别采用乳酸试验、辣椒素试验半主观评判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分组,乳酸试验或辣椒素试验阳性为敏感性皮肤,二者均为阴性为正常对照组。其中辣椒素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并采用CPT检测方法评估各组神经敏感性。结果:辣椒素试验阳性组和正常对照组CPT值在5Hz频率下分别为(6.67±6.37)和(11.90±8.37),250Hz频率下分别为(12.67±7.61)和(26.33±13.75),2个频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辣椒素试验可以反映皮肤神经敏感性的改变,CPT测试可以客观地反映皮肤神经敏感性改变的程度。故辣椒素试验结合CPT测试可以评估皮肤神经敏感性。敏感性皮肤与无髓鞘C和有髓鞘Aδ两种神经纤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试验 辣椒素试验 电流感觉阈值 皮肤神经敏感性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新型可吸收材料的短期生物安全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高黎 王书岩 +4 位作者 王蕊 许永华 高静静 张丽 刘文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30-3535,共6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lactic)acid,nHAC/PLA]复合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取含聚乳酸分别为100,150,20... 背景:课题组前期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lactic)acid,nHAC/PLA]复合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取含聚乳酸分别为100,150,200 g/L的nHAC/PLA材料,制备浸提液,分别记为nHAC/PLA1、nHAC/PLA2、nHAC/PLA3。①细胞毒性实验:采用nHAC/PLA1、nHAC/PLA2、nHAC/PLA3浸提液、细胞培养基培养L929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②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取C57小鼠(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尾静脉分别注射nHAC/PLA1、nHAC/PLA2、nHAC/PLA3浸提液与生理盐水,注射后24,48,72 h,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③血清毒性实验:取SD大鼠(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分别胃饲nHAC/PLA1、nHAC/PLA2、nHAC/PLA3浸提液与生理盐水,7 d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蛋白水平;④致敏实验:将25只白色豚鼠(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采用nHAC/PLA1、nHAC/PLA2、nHAC/PLA3浸提液,阴性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采用体积分数5%甲醛溶液,经过皮内诱导、局部诱导和激发阶段后24,48,72 h,观察各组激发部位皮肤情况;⑤溶血实验:向nHAC/PLA1、nHAC/PLA2、nHAC/PLA3浸提液、生理盐水、蒸馏水中分别加入兔抗凝血,检测溶血率。实验方案经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为0级,急性全身毒性、血清毒性、致敏性和溶血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 聚乳酸 可吸收材料 生物安全性 细胞毒性实验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 血清毒性实验 致敏实验 溶血实验
下载PDF
含西藏温泉水的修护霜对敏感性皮肤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汪倩 李咏 +2 位作者 鲜燕 王英 文翔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49-52,共4页
目的:评价含有西藏温泉水的修护霜(商品名:珀芙研舒缓保湿修护霜)对于敏感性皮肤的辅助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患者使用珀芙研舒缓保湿修护霜,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28d。入组前和试验结束时进行乳酸刺痛值评分。同时在入组前和入组第1d、... 目的:评价含有西藏温泉水的修护霜(商品名:珀芙研舒缓保湿修护霜)对于敏感性皮肤的辅助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患者使用珀芙研舒缓保湿修护霜,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28d。入组前和试验结束时进行乳酸刺痛值评分。同时在入组前和入组第1d、第7d、第28d进行皮肤图像摄取(VISIA)、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水分丢失(TWEL)无创性客观定量检测,以及同一医生与患者对于皮损疗效的主观评价,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入组34例敏感性皮肤患者,1例失访,3例因刺激反应退出,完成30例。30例患者入组时与出组时乳酸刺痛值在2.5min、5min以及两个时间段之和的总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医师主观皮损评分与患者主观皮损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有3例出现红斑、瘙痒及刺痛等刺激反应,发生率为8.82%,停止使用后缓解。结论:珀芙研舒缓保湿修护霜对于敏感性皮肤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温泉水 乳酸刺痛值 无创性定量检测 主观评价
下载PDF
奶酪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检测及奶酪分离乳酸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高婧 姚景慧 +7 位作者 赵秋华 王晓钰 奉竹 陈志飞 李树清 林颖峥 王恒安 孙涛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9,75,共8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其在食品中的存留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奶酪是一种即食性发酵食品,在我国的消费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国内外干酪和再制干酪样品中8大类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了检测,以...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细菌耐药性密切相关,其在食品中的存留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奶酪是一种即食性发酵食品,在我国的消费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国内外干酪和再制干酪样品中8大类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了检测,以期揭示其在奶酪制品中的存留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干酪和再制干酪这两类奶酪中存留了高丰度的抗性基因,除万古霉素类抗性基因外,其余7大类抗性基因在干酪和再制干酪样品中均检出,再制干酪中的各大类抗性基因检出率明显低于干酪样品,其中再制干酪中检出率较高的是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脂类-林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MLSB)类抗性基因,干酪样品中检出率较高的是FCA(氟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氟苯尼考、氯霉素和酰胺醇)类和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分离自样品的18株乳酸菌药敏测试结果显示:耐药率较高的药物为磺胺恶唑(90.9%)和苯唑西林(86.36%);敏感率较高的是四环素(100%)和氨苄西林(100%)、氯霉素(81.8%);中介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72.7%)和诺氟沙星(67.9%),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市售奶酪中残留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酪 抗生素抗性基因 乳酸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小燕 聂磊 许静 《现代临床医学》 2021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分析痤疮患者的皮肤敏感情况并观察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73例痤疮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行敏感性测验(乳酸测验),将38例乳酸测验阴性者作为皮肤非敏感组,将35例乳酸测验阳性者作... 目的:分析痤疮患者的皮肤敏感情况并观察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73例痤疮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行敏感性测验(乳酸测验),将38例乳酸测验阴性者作为皮肤非敏感组,将35例乳酸测验阳性者作为皮肤敏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等相同的治疗,观察疗效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皮肤敏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皮肤非敏感组;皮肤敏感组的皮肤含水量显著低于皮肤非敏感组,皮肤油脂量显著高于皮肤非敏感组(均P<0.01)。结论:皮肤敏感性高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选用适合患者皮肤敏感性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皮肤敏感性 乳酸测验 疗效
下载PDF
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康 林锶 +2 位作者 葛笑天 杜心蕊 韩颖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5497-5504,共8页
背景:纳米材料以及包含纳米相的医疗器械,因为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等独特特性,可能会引发特殊的生物效应,其生物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的:评价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 背景:纳米材料以及包含纳米相的医疗器械,因为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等独特特性,可能会引发特殊的生物效应,其生物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的:评价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1)细胞毒性实验:将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完全培养基)、阴性对照(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浸提液)与阳性对照(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浸提液),采用MTT法评价细胞毒性;(2)致敏反应:将复合微球分别进行极性浸提和非极性浸提,进行豚鼠皮内诱导和激发实验,记录结果;(3)皮内反应:将复合微球进行极性浸提和非极性浸提,兔皮内注射后即刻及24,48,72 h,观察各注射部位状况;(4)全身急性毒反应:将复合微球分别进行极性浸提和非极性浸提,通过静脉和腹腔注射到KM小鼠体内,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5)热源反应:将复合微球进行极性浸提,通过耳缘静脉注射至兔体内,记录体温变化;(6)骨植入实验:将圆柱状的复合微球与高密度聚乙烯棒分别植入兔胫骨缺损部位,进行大体观察和局部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无细胞毒性、无致敏性、无皮内刺激反应、无全身急性毒反应,热源反应符合检测规定;复合微球植入兔胫骨缺损部位后,植入部位未见血肿、水肿、炎症等病变,组织学观察显示复合微球具有一定的骨组织修复能力;(2)骨结果显示,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乳酸 复合材料 细胞毒性 致敏反应 皮内反应 全身急性毒反应 热源反应 骨植入实验
下载PDF
Prevalence of sensitive skin and its biophysical response in a Mexican population 被引量:3
8
作者 Diana Hernández-Blanco Juan Pablo Castanedo-Cázares +3 位作者 Adriana Ehnis-Pérez Isabel Jasso-ávila Luis Conde-Salazar Bertha Torres-álvarez 《World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AIM: To describe the frequency and biophysical response of sensitive skin in Mexican subjects, using the lactic acid test.METHODS: The lactic acid stinging test was applied to 250 healthy volunteers, both sexes, 18 ye... AIM: To describe the frequency and biophysical response of sensitive skin in Mexican subjects, using the lactic acid test.METHODS: The lactic acid stinging test was applied to 250 healthy volunteers, both sexes, 18 years of age or older, without any active dermatoses on the test site. Volunteers were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ers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general population from San Luis Potosi, Mexico. Participants were not excluded based on socioeconomic status. Demographic data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kin phototype was obtained through colorimetry. Subjec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10% lactic acid on one nasolabial fold and placebo on the other side. The presence and intensity of adverse sensations, such as itching, burning, or stinging, was evaluated through a 10-point VisualAnalogue Scale(VAS) prior to treatment and at 3, 5, 8 and 10 mi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ubjects with a VAS of 2 or higher were considered positive for the test. A VAS lower than 2 was considered a normal response to skin manipulation. Simultaneously, biophysical changes and barrier function were assessed by colorimetry,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 and capacitance. To decrease measurement variations by skin manipulation, the nasolabial fold was segmented in four areas of 1 cm2 for each time measurement. Descriptive analyses were made using central tendency measures. Analyses of data were performed using two-tailed c2 test, Fisher's test, t-test, logistic regression, or Mann-Whitney U test for non-parametric values between groups. RESULTS: Of the included 246 subjects, 68% were women and the mean age was 32 years. The most frequent skin phototype was Ⅴ(ranges Ⅱ-Ⅴ). Thirty-six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identified themselves as having sensitive skin. Fifty-two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were positive to the lactic acid stinging test, with a mean VAS of 4.5 at 3 min. Subjects with the self-diagnosis of sensitive skin were more likely to be positive for the test(80% vs 36%, P < 0.001). Lighter skin phototypes(types Ⅱ and Ⅲ) showed a higher response to the test compared to darker skin tones(type Ⅴ; OR = 0.88, P < 0.00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baseline biophysical measurements. At 3 min, TEW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ubjects positive to the test(27.5 vs 23.7, P < 0.05). At 5 min, TEWL and capacitance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26.0 vs 22.4, P < 0.05, and 239 vs 179, P < 0.05, respectively). After 5 min, values tended to return to baseline levels in both groups.CONCLUSION: Sensitive skin is frequent in our population. Darker skin phototypes have a lower prevalence of this syndrome, probably due to inherent differences in skin barrier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tive SKIN lactic acid test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COLORIMETRY CAPACITANCE
下载PDF
中医体质分型与女性皮肤刺痛敏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袁超 王学民 +2 位作者 余玲玲 杨丽洁 曹旖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体质分型方法在皮肤刺痛敏感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方向。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通过问卷对198名健康女性进行体质判定;同时用10%乳酸在受试者鼻唇沟处进行乳酸刺痛试验,计算乳酸刺痛分值。结果...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体质分型方法在皮肤刺痛敏感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方向。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通过问卷对198名健康女性进行体质判定;同时用10%乳酸在受试者鼻唇沟处进行乳酸刺痛试验,计算乳酸刺痛分值。结果 198名女性中,有74名为乳酸刺痛阳性者;中医体质分型结果:平和质55人,基本平和质26人,倾向偏颇体质18人,偏颇体质80人,其余为19人。平和质者乳酸刺痛分值显著小于偏颇体质者;乳酸刺痛分值与"痰湿质"和"特禀质"分值具有统计学相关性。结论中医体质学说与皮肤刺痛敏感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改善中医体质是否会对敏感性皮肤有纠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 乳酸刺痛试验 敏感性皮肤
下载PDF
基于上海女性样本对鲍曼敏感性皮肤问卷的精简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朴彦锟 普迪 +2 位作者 孙华 蒋艳雯 陈嘉平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23-27,共5页
随着敏感性皮肤适用护肤产品研发需求增长,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敏感性皮肤判别方法价值日渐凸显。受此现状启发,本研究尝试对广受采纳的鲍曼敏感性皮肤问卷进行精简并保持原有判定效果。研究选择319名18~50岁上海女性作为受试样本,采... 随着敏感性皮肤适用护肤产品研发需求增长,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敏感性皮肤判别方法价值日渐凸显。受此现状启发,本研究尝试对广受采纳的鲍曼敏感性皮肤问卷进行精简并保持原有判定效果。研究选择319名18~50岁上海女性作为受试样本,采用乳酸刺痛评分作为参照,通过相关性分析、问卷信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和样本检出率分析实现问卷条目的精简和效果检验。研究结论认为,鲍曼敏感性问卷可由现在的18题精简为13题,可精简题目内容主要与皮肤病客观表征诊断或治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鲍曼敏感性皮肤问卷 问卷精简 乳酸刺痛实验
下载PDF
大样本量科学验证褒曼问卷判定皮肤状态的可靠性
11
作者 刘学东 陈萍萍 王君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9-73,共5页
目的:验证北京、武汉、无锡、太原4个城市1634名消费者基于褒曼皮肤分型问卷(The Baumann skin type questionnaire,BSTQ)所判定的皮肤类型[油性(Oily)-干性(Dry)、敏感性(Sensitive)-耐受性(Resistant)]与无创皮肤生理参数测试结果所... 目的:验证北京、武汉、无锡、太原4个城市1634名消费者基于褒曼皮肤分型问卷(The Baumann skin type questionnaire,BSTQ)所判定的皮肤类型[油性(Oily)-干性(Dry)、敏感性(Sensitive)-耐受性(Resistant)]与无创皮肤生理参数测试结果所判定皮肤类型的一致性。方法:使用SPSS 26.0对BSTQ判定结果和皮肤无创客观测试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及Kappa检验,统计问卷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结果:4个城市的油性-干性问卷判定结果与皮肤油脂参数测试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和相关性;2个城市敏感-耐受BSTQ判定结果与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之间有显著性差异,1个城市有相关性(其相关程度可忽略);3个城市敏感-耐受乳酸刺痛实验判定与TEWL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和相关性;3个城市敏感-耐受BSTQ判定与乳酸刺痛实验判定两者相关性分析kappa值小于0.2(P<0.05),1个城市kappa值无显著性差异;以乳酸刺痛试验(Lactic acid sting test,LAST)结果作为金标准,4个城市以BSTQ分析判定皮肤敏感的灵敏度为20.56%~26.77%,特异度为24.26%~30.51%。结论:BSTQ对干性和油性皮肤类型的判定结果较为可靠;以乳酸刺痛验证皮肤敏感为对照标准的情况下,BSTQ对敏感皮肤的判定结果可靠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褒曼问卷 干性皮肤 油性皮肤 乳酸刺痛实验 皮肤敏感
下载PDF
乳酸刺痛和辣椒素试验对敏感性皮肤的症状评估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舒鸿 涂颖 +2 位作者 李庆文 陆柯今 何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3-408,共6页
目的通过对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受试者进行乳酸刺痛试验(lactic acid sting test,LAST)和辣椒素试验(capsaicin test,CAT),探讨两种方式在评价SS症状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根据敏感性性皮肤问卷、LAST和CAT将受试者分5组:L... 目的通过对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受试者进行乳酸刺痛试验(lactic acid sting test,LAST)和辣椒素试验(capsaicin test,CAT),探讨两种方式在评价SS症状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方法根据敏感性性皮肤问卷、LAST和CAT将受试者分5组:LAST和CAT阳性组(L+C+)、仅LAST阳性组(L+C-)、仅CAT阳性组(L-C+)、LAST阴性CAT阴性组(L-C-)和健康皮肤组(health skin,HS)。所有受试者均需对面部灼热、刺痛、瘙痒、红斑、脱屑的严重程度进行自觉评分。测量经表皮水分流失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Stratum corneumhydration,SC)、pH、a^(*)值和红斑面积比等皮肤生理参数。比较各组之间临床症状以及皮肤生理参数的差异。结果共141例受试者纳入研究,在症状评分上,SS组灼热分值均高于HS组;L+C+组和L+C-组刺痛和瘙痒分值高于HS组、L-C-组和L-C+组;L+C+组和L-C+组红斑分值高于HS组、L-C-组和L+C-组。在皮肤生理参数上,各组在pH和SC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和L+C-组TEWL值高于HS组;L+C+组a*值高于HS组;L+C+组和L-C+组红斑面积比高于HS组。结论LAST阳性的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更容易出现刺痛和瘙痒症状,CAT阳性的敏感性皮肤受试者更容易发生红斑反应。LAST和CAT适合评估不同临床症状的敏感性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乳酸刺痛试验 辣椒素试验
下载PDF
不同来源乳酸菌的药敏试验 被引量:12
13
作者 曾小群 潘道东 +1 位作者 郭宇星 曹锦轩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185,共7页
从不同来源的材料中分离并鉴定12株乳酸菌菌株,并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药敏检测。结果表明:耐药率较高药物为阿米卡星(100%)、氟哌酸(83.33%),敏感率最高是氯霉素(100%),中介率最高为氟哌酸(16.67%)。不同来源的乳杆菌药敏性各不相同,其... 从不同来源的材料中分离并鉴定12株乳酸菌菌株,并进行10种常用抗生素药敏检测。结果表明:耐药率较高药物为阿米卡星(100%)、氟哌酸(83.33%),敏感率最高是氯霉素(100%),中介率最高为氟哌酸(16.67%)。不同来源的乳杆菌药敏性各不相同,其中新疆来源的菌株对阿米卡星和氟哌酸的耐药率为100%。不同菌种的药敏性也有差异:干酪乳杆菌的耐药性较广,为33.33%~91.67%。所有菌种均对氟哌酸和阿米卡星有耐药性,对氯霉素敏感。在不同来源和菌种这两种因素中,来源是影响菌株药敏性的更主要因素。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Q-12、瑞士乳杆菌15019、戊糖乳杆菌SC-1、布氏乳杆菌SC-2、干酪乳杆菌S1、发酵乳杆菌A1、发酵乳杆菌B3、发酵乳杆菌B5含有质粒,这几株乳杆菌可能含有可转移抗药性基因。本试验结果为所分离到的乳酸菌应用于生产实践及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药敏试验 耐药 敏感 质粒
原文传递
1%线状透明颤菌面霜在中国女性敏感性皮肤的功效与耐受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利 黄俊 +4 位作者 张大为 O.Jammayrac P.Bastien M.Carpentier L.Aubert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6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评价温泉浮游生物纯提取物(pureextractthermalplankton,PETP)即线状透明颤菌(Vitreoscillafiliformis,VF)提取物用于中国女性敏感性皮肤的功效与耐受性。方法经临床检查和乳酸刺激实验筛选出伴有敏感性皮肤的健康女性36例。早晚清... 目的评价温泉浮游生物纯提取物(pureextractthermalplankton,PETP)即线状透明颤菌(Vitreoscillafiliformis,VF)提取物用于中国女性敏感性皮肤的功效与耐受性。方法经临床检查和乳酸刺激实验筛选出伴有敏感性皮肤的健康女性36例。早晚清洁面部后,均匀涂抹1%VF面霜,每日2次,连续使用3周。分别于实验前后由同一个皮肤科医师观察受试者的皮肤乳酸刺激分数,以及皮肤的临床表现(干燥、红斑、鳞屑、弹性、光滑度)。同时,检测皮肤颜色及皮肤角质层水合度等皮肤生物学参数。结果受试者的乳酸刺激分数显著降低,使用前后差异显著(P<0.0001)。干燥、红斑、鳞屑、光滑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受试者对VF面霜耐受良好。结论伴有敏感性皮肤的中国女性,在皮肤日常护理中,使用含有VF提取物的护肤品有助于改善皮肤的敏感状态和皮肤保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皮肤 乳酸刺激实验 温泉浮游生物纯提取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