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 for repair of injured sciatic nerve A mechanical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Tao Yu Changfu Zhao +2 位作者 Peng Li Guangyao Liu Min L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1966-1973,共8页
Tensile stress and tensile strain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bridging nerve defects by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genous nerve grafting for sciatic ner... Tensile stress and tensile strain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bridging nerve defects by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 transplantation and autogenous nerve grafting for sciatic nerve injury.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sciatic nerve from the gluteus maximus muscle from fresh human cadaver, and established 10-mm-long sciatic nerve injury models by removing the ischium, following which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s or autogenous nerve grafts were transplant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axon and myelin sheath were torn, and the vessels of basilar membrane were obstructed in the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repaired sciatic nerve following tensile testin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nsile tests with autogenous nerve graft-repaired sciatic nerve. Following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 transplantation for sciatic nerve repair, tensile test results suggest that maximum tensile load, maximum stress, elastic limit load and elastic limit stres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autogenous nerve grafts, but elastic limit strain and maximum strain decreased. Moreover, the tendencies of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ciatic nerves were similar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s or autogenous nerve grafts.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vitro for sciatic nerve injury,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s exhibited good intensity,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indicating that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conduits are suitable for sciatic nerve injury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sciatic nerve injury model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TRANSPLANTATION stress strain mechanical property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苹果酵素混菌发酵工艺优化
2
作者 张海燕 康三江 +4 位作者 苟丽娜 袁晶 曾朝珍 慕钰文 宋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243,共8页
该研究以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戊糖乳植物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菌种制备苹果酵素,研究不同菌种组合... 该研究以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戊糖乳植物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菌种制备苹果酵素,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发酵对苹果酵素可溶性固形物、pH、总酸、还原力、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苹果酵素酵母菌发酵阶段和乳酸菌发酵阶段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多菌种发酵苹果酵素酵母菌发酵阶段最佳工艺条件为费比恩塞伯林德纳氏酵母∶酿酒酵母1∶0.2,接种量3.3%,发酵温度23℃,初始pH4.7,乳酸菌发酵阶段最佳工艺条件为戊糖乳植物杆菌∶肠膜明串珠菌1∶1,接种量5.2%,发酵温度33℃,初始pH 5.1,在此优化条件下,多菌种发酵苹果酵素的感官评分为9.82,SOD活性为55.83 U/m L、总酸含量为4.96 g/L、还原力为6.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14°Bx、p H为2.96。该研究为苹果酵素产品工业化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酵素 酵母菌 乳酸菌 多菌种发酵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产酸乳酸菌红酸汤发酵研究
3
作者 宫路路 李洁 +2 位作者 明婷 谢江帆 王若曦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采用传统发酵红酸汤分离产酸乳酸菌菌株,开展红酸汤发酵研究。将辣椒和番茄切碎后等量混匀为发酵基质,按照1×10^(6)cfu/g接种产酸乳酸菌菌株到其中。首先采取单菌株发酵实验,挑选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再开展多菌株组合发酵实验,发酵... 采用传统发酵红酸汤分离产酸乳酸菌菌株,开展红酸汤发酵研究。将辣椒和番茄切碎后等量混匀为发酵基质,按照1×10^(6)cfu/g接种产酸乳酸菌菌株到其中。首先采取单菌株发酵实验,挑选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再开展多菌株组合发酵实验,发酵结束后均记录发酵终点pH及其风味。单菌株发酵得到6株红酸汤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分别为:ST23-2、ST7-15、ST7-14、ST7-1、ST11-2和ST7-20;多菌株组合发酵风味最佳的是组合3与组合20发酵组;多菌株发酵风味优于单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乳酸菌 单菌株发酵 多菌株组合
下载PDF
两株鱼源降脂乳酸菌的分离、体外筛选及分子鉴定
4
作者 崔聪聪 姜柳 +3 位作者 王世锋 时慧中 周永灿 蔡岩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5-113,共9页
脂肪肝病是我国人工养殖鱼类中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筛选具有降脂作用的潜在乳酸菌,利用MRS琼脂培养基,从健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肠道中分离得到52株乳酸菌... 脂肪肝病是我国人工养殖鱼类中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筛选具有降脂作用的潜在乳酸菌,利用MRS琼脂培养基,从健康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和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肠道中分离得到52株乳酸菌。测定这些菌株的溶血性后得到35株不溶血乳酸菌菌株。经降脂活性复筛(测定菌株体外降胆固醇能力、体外降三酰甘油能力)后从中筛选得到2株具有降脂能力的潜在益生菌,随后测定了这2株菌株对人工模拟胃液、人工模拟肠液的耐受性、菌株的黏附能力(菌株表面疏水活性和自凝集能力)、胞外酶活性及颉颃病原菌活性,最终获得2株具有较强体外降脂能力的潜在益生菌(LZ8和F2),其中,菌株LZ8分离于褐篮子鱼肠道、F2分离于卵形鲳鲹肠道。经16S rRNA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 降脂 乳酸菌 鱼源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酱油中降生物胺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5
作者 吕想 刘伟 +4 位作者 林树花 邹谋勇 张淑淑 王珂瑶 张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86-196,共11页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 为获得在酱油发酵中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乳酸菌,该研究从酱油和酱醪样品中筛选具有降生物胺功能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长曲线、耐盐、耐酸等生长特性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采用稀释分离法、双层显色培养法、生物胺氧化酶定性检测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分析筛选得到5株高效降解生物胺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均为发酵乳杆菌;其中,菌株L2112、L31B2和L41B对酱油中主要生物胺——酪胺、组胺、亚精胺和苯乙胺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3.76%、59.09%、43.38%和35.12%,菌株L2112和L41B耐酸耐盐能力均较好,在37℃、40 g/L NaCl和3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2112降生物胺能力最佳,在37℃、130 g/L NaCl和500 mg/L生物胺质量浓度时菌株L41B降生物胺能力最佳。该研究有望为酱油发酵体系中生物胺调控提供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乳酸菌 降解生物胺 菌株鉴定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山羊原奶中可培养乳酸菌多样性及菌株的体外益生特性分析
6
作者 王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41-149,共9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疆地区山羊原奶中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加工特性和安全性,以期为开发功能性乳品奠定一定的基础。实验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结合Rep-PCR指纹分型技术对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进行遗传差异分析,检测它们对酸和胆盐的耐受性并...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疆地区山羊原奶中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加工特性和安全性,以期为开发功能性乳品奠定一定的基础。实验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结合Rep-PCR指纹分型技术对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进行遗传差异分析,检测它们对酸和胆盐的耐受性并对耐受性较好的菌株进行模拟胃肠液耐受性、细胞表面特性(疏水性和自凝聚)、抗菌活性、工艺逆境耐受性(溶菌酶、热)及药敏试验,来评价菌株的体外益生特性和安全性,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最优的益生菌株。研究从15份山羊乳样品中共分离得到23株乳酸菌,包括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9株)、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6株)、Latilactobacillus curvatus(4株)、Enterococcus faecium(2株)、Enterococcus durans(2株)。基于对酸和胆盐耐受性进行初筛的结果表明,有7株菌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其中,2株植物乳植物杆菌(L. plantarum SY43-10和L. plantarum SY43-4)的模拟胃液和肠液处理后活菌数均高于5 lg CFU/mL;24 h自凝集率大于27%、并具有良好疏水性;热和溶菌酶处理后的活菌数仍大于7 lg CFU/mL;药敏试验显示2株菌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表现敏感,对头孢西丁、红霉素和青霉素表现中度敏感或敏感。因此,菌株SY43-10和SY43-4可作为优良的益生菌株,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应用于发酵乳品和功能性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乳 乳酸菌 菌株筛选 主成分分析 益生特性
下载PDF
纯菌接种发酵技术在腌渍蔬菜加工上的应用研究(一) 优良乳酸发酵菌种特性的研究及菌种筛选 被引量:28
7
作者 沈国华 卢英 +1 位作者 何丁喜 王建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5,35,共5页
应用纯接种乳酸发酵技术生产泡菜是对传统自然发酵模式的一种变革 ,也是发酵技术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本文就影响发酵质量及成败的首要因素—所收集之不同乳酸发酵菌种的生长及发酵特性进行了系统比较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并确定了最... 应用纯接种乳酸发酵技术生产泡菜是对传统自然发酵模式的一种变革 ,也是发酵技术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本文就影响发酵质量及成败的首要因素—所收集之不同乳酸发酵菌种的生长及发酵特性进行了系统比较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并确定了最适的乳酸发酵菌种及其组合供扩大试验及生产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纯菌接种 乳酸发酵 菌种筛选 腌菜
下载PDF
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 被引量:60
8
作者 张慧杰 玉柱 +4 位作者 王林 蔡义民 李峰 陶雅 孙启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1,共5页
为研究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分类及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性,从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及玉米(Zea maysL.)青贮饲料中分离得到5株乳酸菌。经16S rRNA序列分析,2株(GI7,GI24)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其余3株(GI11... 为研究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分类及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性,从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及玉米(Zea maysL.)青贮饲料中分离得到5株乳酸菌。经16S rRNA序列分析,2株(GI7,GI24)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其余3株(GI11,GI44,GI62)分别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5株菌均为同型发酵乳酸菌,除弯曲乳杆菌GI44在pH3.0,4.0,8.0等条件下不能生长外,其余菌株均可在5,10,40,45℃等不同温度条件下、pH3.0~8.0等环境下以及3.0%和6.5%NaCl溶液中良好生长或微弱生长。同时,通过产酸速率和生长曲线等指标筛选出产酸较快、生长迅速的GI62可作为制备乳酸菌青贮饲料添加剂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 乳酸菌 优良菌株
下载PDF
耐高渗压乳酸菌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汝德 潘力 郭迪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5年第4期37-40,共4页
从酱醅中分离筛选出的耐高渗压乳酸菌,在18%、20%NaCl的浓度下都能生长,并产生乳酸。该菌分别在添加20%生长因子和未添加生长因子的灭菌酱油中培养,均能正常生长繁殖,说明该菌种不仅耐受酱油中18%的NaCl浓度,而且能在酱油中找到生长所... 从酱醅中分离筛选出的耐高渗压乳酸菌,在18%、20%NaCl的浓度下都能生长,并产生乳酸。该菌分别在添加20%生长因子和未添加生长因子的灭菌酱油中培养,均能正常生长繁殖,说明该菌种不仅耐受酱油中18%的NaCl浓度,而且能在酱油中找到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将该菌种在未灭菌的酱油原油中培养,其同样可正常生长繁殖,并较快地成为优势菌株。结合不同的培养温度,发现相对于16℃的低温来说,25℃下菌体的生长繁殖具有更高的速度,菌体量远比16℃下为大。将酱油初始pH调整至7.0,菌种的生长情况远比未调初始pH值的好,说明该菌种耐酸性不强,且pH值对其影响比温度更敏感。研究还发现,该菌种的培养液对沪酿214蒙奇球拟酵母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在生产中,可配合选用沪酿214作为嗜盐性增香酵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酿造酱油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高渗压 酱油酿造 酱油酿造 乳酸菌 渗压 NaCl浓度 初始PH值 生长因子 应用 生长繁殖 培养温度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L-乳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登峰 关妮 +1 位作者 潘丽霞 黄日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共3页
介绍了发酵法生产L-乳酸的天然微生物,对经典和理性育种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L-乳酸 发酵 菌种筛选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乳酸菌发酵苹果汁香气成分 被引量:57
11
作者 李维妮 郭春锋 +2 位作者 张宇翔 魏建平 岳田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6-154,共9页
以乳酸菌单一菌种和多菌组合分别发酵苹果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发酵过程中苹果汁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9组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结合不同香气物质的阈值与香气值... 以乳酸菌单一菌种和多菌组合分别发酵苹果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发酵过程中苹果汁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9组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结合不同香气物质的阈值与香气值分析特征香气成分,并对各组苹果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苹果汁的OD值呈对数上升趋势。各组苹果汁中共鉴定出48种香气成分,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酚类,其中酯类是各发酵组中种类最多且含量最大的香气类别,其次是醇类。9组苹果汁的主要香气成分和香气值较大并有突出贡献的特征香气成分均为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和乙酸己酯等。多菌发酵和单菌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含量及香气值差异显著(P<0.05),说明多菌发酵中醇类、酯类和其他类香气物质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单菌发酵,且赋予苹果汁更强烈的果香、青香和花香。多菌发酵组的总体感官评分高于单菌发酵组,当副干酪乳杆菌20241、动物双歧杆菌6165、嗜热链球菌6063、嗜酸乳杆菌6005活菌数比为1∶1∶1∶1时,感官评分最优。研究结果为今后乳酸菌在发酵果蔬汁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汁 乳酸菌 多菌发酵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L-乳酸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艳 刘长江 薛景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5-237,共3页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L-乳酸高产菌株HT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麦根4%、磷酸氢二钾0.5%、硫酸铵0.5%、豆饼粉0.5%、玉米淀粉水解糖5%、碳酸钙5%、pH值为6.5;通过变温培养试验确定其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最适的发酵温度为46℃;采用优化后的...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L-乳酸高产菌株HT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麦根4%、磷酸氢二钾0.5%、硫酸铵0.5%、豆饼粉0.5%、玉米淀粉水解糖5%、碳酸钙5%、pH值为6.5;通过变温培养试验确定其最适的生长温度为28℃,最适的发酵温度为46℃;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进行L-乳酸发酵,HT菌株在第4天就到达了发酵终点,L-乳酸产量为40.19g.L-1,对糖的转化率为9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菌种选育 发酵条件 培养基
下载PDF
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梅梅 索化夷 +4 位作者 赵欣 骞宇 李键 丁阳平 张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6,共6页
从西藏羊八井地区、云南香格里拉的传统牦牛酸乳中分离出26株乳酸菌,以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酿酒酵母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的抑菌谱大小,并经过有机酸排除、过氧化氢排除、蛋白酶水解检测... 从西藏羊八井地区、云南香格里拉的传统牦牛酸乳中分离出26株乳酸菌,以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酿酒酵母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双层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的抑菌谱大小,并经过有机酸排除、过氧化氢排除、蛋白酶水解检测试验,最终筛选得到5株产细菌素的菌株,编号分别为3、23、24、21和25。通过微生物形态学与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为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乳酸乳球菌乳球亚种。抑菌谱试验表明,这些细菌素能够抑制部分食源性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致病菌,对真菌无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酸乳 乳酸菌 细菌素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大头菜发酵菌株比例及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玲 曾许珍 +2 位作者 张静 张碧莹 蒋和体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0,共6页
选择合适的发酵条件对大头菜发酵过程中的产酸和感官评价至关重要,首先进行菌株的组合优化,通过优势菌群的构建和发酵菌株的配比优化实验确定适合大头菜发酵的菌种比例为鼠李糖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短乳杆菌=3∶2∶3;然后以大头菜为... 选择合适的发酵条件对大头菜发酵过程中的产酸和感官评价至关重要,首先进行菌株的组合优化,通过优势菌群的构建和发酵菌株的配比优化实验确定适合大头菜发酵的菌种比例为鼠李糖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短乳杆菌=3∶2∶3;然后以大头菜为原料进行乳酸菌接种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大头菜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乳酸菌(鼠李糖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短乳杆菌=3∶2∶3)接种量2%,食盐浓度8%,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9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菜 乳酸菌 发酵 菌种比例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分离自腌干鱼的抗氧化发酵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悦齐 李来好 +4 位作者 蔡秋杏 吴燕燕 王锡昌 杨贤庆 赵永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83,共10页
以符合耐盐、耐高低温、产酸等要求和过氧化氢耐受能力为指标,对分离自传统腌干鱼制品的29株乳酸菌进行初筛,再以抗脂质过氧化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为复筛指标评价了菌株不同组分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抗氧化活性的... 以符合耐盐、耐高低温、产酸等要求和过氧化氢耐受能力为指标,对分离自传统腌干鱼制品的29株乳酸菌进行初筛,再以抗脂质过氧化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为复筛指标评价了菌株不同组分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抗氧化活性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符合腌干鱼发酵要求,菌株间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明显,其中以L4、L11和L21综合抗氧化活性最好。经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分子鉴定,确定L4、L11和L21分别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干酪乳杆菌(L.cas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干鱼 乳酸菌 抗氧化活性 菌株筛选 发酵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剂优良菌种的选育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吕加平 于景华 骆承庠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53,共5页
系统论述了当前有关乳酸菌发酵剂优良菌种的筛选方法与标准,具体包括:抗性菌株筛选、适宜蛋白水解力、乳糖水解力菌株的筛选、产粘菌株的筛选、产Nisin类细菌素菌株的筛选、柠檬酸利用阳性菌株与半乳糖利用阳性菌株、益生菌的筛选、乳... 系统论述了当前有关乳酸菌发酵剂优良菌种的筛选方法与标准,具体包括:抗性菌株筛选、适宜蛋白水解力、乳糖水解力菌株的筛选、产粘菌株的筛选、产Nisin类细菌素菌株的筛选、柠檬酸利用阳性菌株与半乳糖利用阳性菌株、益生菌的筛选、乳酸菌溶原性及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同时,阐明了各优良性状的影响因素及最适表达条件,对生产发酵剂中优良菌株筛选及应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发酵剂 优良菌株 筛选
下载PDF
水牛乳中可培养乳酸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芳 杨承剑 +2 位作者 杨小梅 唐艳 曾庆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三品杂交生水牛奶混合样品中,分离出105株乳酸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API细菌鉴定系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各菌株属种进行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05株菌共分为5个属8个种,呈现较为丰富的乳...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三品杂交生水牛奶混合样品中,分离出105株乳酸菌,通过形态、生理生化、API细菌鉴定系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各菌株属种进行鉴定。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05株菌共分为5个属8个种,呈现较为丰富的乳酸菌多样性,具体数量分布为乳酸乳球菌21株,植物乳杆菌19株,格氏乳球菌17株,乳明串珠菌13株,食窦魏斯氏菌11株,肠膜明串珠菌8株,类肠膜魏斯氏菌6株,嗜热链球菌5株,糊精乳杆菌5株。由此可知,水牛乳中可培养乳酸菌优势菌群的主次关系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乳明串珠菌(Leuconostoc lactis)>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此为后续开发水牛乳中优势乳酸菌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乳 可培养菌株 乳酸菌 多样性 16S RDNA
下载PDF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功能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文丽 刘洪霞 +2 位作者 邢少华 孙雪梅 贡汉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3-79,共7页
泡菜是一种含有丰富乳酸菌资源的传统发酵食品。研究从16种泡菜中分离出41株乳酸菌,并通过过氧化氢酶接触试验、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进行确定。对41株乳酸菌的耐酸性、胆盐水解酶活性、淀粉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蛋白酶活性... 泡菜是一种含有丰富乳酸菌资源的传统发酵食品。研究从16种泡菜中分离出41株乳酸菌,并通过过氧化氢酶接触试验、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进行确定。对41株乳酸菌的耐酸性、胆盐水解酶活性、淀粉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蛋白酶活性以及产胞外多糖和γ-氨基丁酸的能力进行了测定,最终筛选出4株分别具有耐酸性、胆盐水解酶活性、产胞外多糖及产γ-氨基丁酸能力的优良菌株,并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分类进行了鉴定,丰富了乳酸菌资源,同时为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及功能性物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乳酸菌 功能性菌株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光学纯度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石金 周晓云 郑怡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从60份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米根霉(Rhizopusoryzae)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60Coγ射线诱变处理,运用推理育种技术,选育到一株有较高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和耐高渗的L(+)-乳酸高产突变株Rhi3-2.该菌株产L(+)-乳酸光学纯度高,最高... 从60份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米根霉(Rhizopusoryzae)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60Coγ射线诱变处理,运用推理育种技术,选育到一株有较高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和耐高渗的L(+)-乳酸高产突变株Rhi3-2.该菌株产L(+)-乳酸光学纯度高,最高产量为88.45g/L,较出发菌株提高91.24%,糖利用率提高17.87%,耗糖酸产率提高35.15%.菌株经8次传代培养,L(+)-乳酸产量下降10.7%,是一株性状较稳定可深入研究开发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乳酸 光学纯度 高产菌株 选育 ^60Coγ射线 乳酸脱氢酶活性 高产突变株 土壤样品 诱变处理 育种技术 传代培养 产量下降 优良菌株 研究开发 米根霉 紫外线 耐高渗 高产量 利用率
下载PDF
四川自然发酵香肠中组胺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楠 杨勇 +3 位作者 李彬彬 徐晔 李仁杰 张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9,共8页
采用产生物胺显色培养基,从20个四川自然发酵香肠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产生物胺的菌株256株。以肉制品发酵剂相关标准作为初筛条件得到菌株17株,且对组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对组胺降解率较高的5株菌的鉴定结果表明,19号、41号和46号分... 采用产生物胺显色培养基,从20个四川自然发酵香肠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产生物胺的菌株256株。以肉制品发酵剂相关标准作为初筛条件得到菌株17株,且对组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对组胺降解率较高的5株菌的鉴定结果表明,19号、41号和46号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47号和48号均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9号、41号和46号菌株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和产酸能力,能耐受低温、低pH、60 g/L的食盐及150 mg/kg的亚硝酸盐,且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能更好地抑制产胺菌的生长。香肠成熟30 d时,接种组的组胺含量(46.56 mg/kg)比未接种组的组胺含量(66.77 mg/kg)降低了30.26%(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香肠生产中接种可降解组胺的乳酸菌,能有效降低产品中组胺含量,提高发酵香肠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组胺 组胺降解菌 乳酸菌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