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apatric speciation with recurrent gene flow of two sexual dichromatic pheasants
1
作者 Zheng Li Jie Zhou +2 位作者 Minzhi Gao Wei Liang Lu Dong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137-144,共8页
Understanding speciation has long been a fundamental go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speciation requires an interruption of gene flow to generate 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species.T... Understanding speciation has long been a fundamental go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speciation requires an interruption of gene flow to generate 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species.The mechanism of how speciation in sexually dichromatic species operates in the face of gene flow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Two species in the genus Chrysolophus,the Golden Pheasant(C.pictus)and Lady Amherst’s Pheasant(C.amherstiae),both of which exhibit significant plumage dichromatism,are currently parapatric in southwestern China with several hybrid recordings in field.In this study,we estimated the pattern of gene flow during the speciation of the two pheasants using the 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ABC)method based on data from multiple genes.Using a newly assembled de novo genome of Lady Amherst’s Pheasant and resequencing of widely distributed individuals,we reconstructed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the two pheasants by the PSMC(pairwise sequentially Markovian coalescent)method.The results provide clear evidence that the gene flow between the two pheasant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e isolation with migration model during divergence,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long-term gene flow after the initial divergence(ca.2.2 million years ago).The data further support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contact between the parapatric populations since around 30 kya with recurrent gene flow to the present,a pattern that may have been induced by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of the Golden Pheasant in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pport the scenario of speciation between the Golden Pheasant and Lady Amherst’s Pheasant with cycles of mixing-isolation-mixing,possibly due to the dynamics of geographical context in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two species provide a good research system as an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esting reinforcement selection in spec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 Gene flow Golden pheasant(Chrysolophus pictus) lady Amherst’s pheasant(Chrysolophus amherstiae) Pairwise Sequentially Markovian Coalescent SPECIATION
下载PDF
笼养白腹锦鸡繁殖季节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54
2
作者 杨晓君 文贤继 杨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笼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繁殖季节的日常活动占用时间从静栖、游走、取食、理羽、繁殖、鸣叫、沙浴、饮水到攻击依次减少。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占96.19%。一天中除静栖外,其它行... 笼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繁殖季节的日常活动占用时间从静栖、游走、取食、理羽、繁殖、鸣叫、沙浴、饮水到攻击依次减少。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占96.19%。一天中除静栖外,其它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而在早晚较大。白腹锦鸡雄鸟的发情行为与求偶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雌鸟的产卵与饮水、沙浴行为的相互关系较大。活动时间分配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笼养 繁殖季节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白腹锦鸡鸣声的声谱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韩联宪 杨岚 郑宝赉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8年第2期127-132,共6页
1986年1月—8月,12月及翌年1月,我们在云南省昆明市西部山区进行白腹锦鸡野外生态观察期间,录制了白腹锦鸡的鸣声。本文就啼叫声、呼唤声、惊叫声、恐惧叫声、威胁叫声及召唤雏鸟声等6种意义比较明确的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探讨各种鸣声... 1986年1月—8月,12月及翌年1月,我们在云南省昆明市西部山区进行白腹锦鸡野外生态观察期间,录制了白腹锦鸡的鸣声。本文就啼叫声、呼唤声、惊叫声、恐惧叫声、威胁叫声及召唤雏鸟声等6种意义比较明确的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探讨各种鸣声与其相应的行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鸣声 声谱分析
下载PDF
白腹锦鸡机体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陆源 杨岚 +2 位作者 王达瑞 韩灯保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2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报道笼养和野生白腹锦鸡机体营养成分及其差异。分析表明,笼养的比野生种营养成分含量高的有:腿肌蛋白质高11%,胸肌、腿肌、全血的氨基酸分别高2.64%,1.39%和4.68%,胸肌、腿肌和肝脏的碳水化合物分别高0.076%、0.092%和3.962... 本文报道笼养和野生白腹锦鸡机体营养成分及其差异。分析表明,笼养的比野生种营养成分含量高的有:腿肌蛋白质高11%,胸肌、腿肌、全血的氨基酸分别高2.64%,1.39%和4.68%,胸肌、腿肌和肝脏的碳水化合物分别高0.076%、0.092%和3.962%,胸肌和腿肌的维生素A分别高188.63和84.09 I.U.,胸肌和腿肌的维生素D分别高47.2和12.8 I.U.。但是胸肌蛋白质含量笼养的比野生的低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营养成分
下载PDF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1
5
作者 康明江 郑光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29-2934,共6页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5m小样方,测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各项参数;做128个非活动区对照样方和258个日栖地样方,分别随机选取等量样方与夜栖地样方相比较。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夜栖地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树以针叶树为主,繁殖期内成对个体同树共栖的栖位距离较近,栖枝雄高雌低。影响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地形、栖树、隐蔽条件和遮蔽特征。与对照样方相比,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较矮而疏的乔木和少量倒木的环境;与日栖地样方相比,选择较矮、疏和较低盖度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有一定的空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夜栖地 日栖地
下载PDF
白腹锦鸡雌鸟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6
6
作者 康明江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8-562,共5页
2006年3—9月,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系统搜索法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4个月的3只雌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为(31.16±26.02)h... 2006年3—9月,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系统搜索法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4个月的3只雌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腹锦鸡雌鸟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为(31.16±26.02)hm2,核心区面积为(10.06±8.47)hm2;繁殖鸟的活动区在产卵前后有明显变化,算术中心距离超过300 m,未繁殖鸟不明显.白腹锦鸡雌鸟主要选择较稀疏、稍矮、盖度较大、倒木数少的乔木环境和较密而盖度较大的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雌鸟 繁殖期 活动区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从沉沦到本真的查泰莱夫人
7
作者 文育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1-123,共3页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沉沦和本真是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代表权威和规范的“常人”使前者成为日常生存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使后者成为一种非常态的变体。《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一度屈服于常人的压力,但在雉鸡的感召下,她...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沉沦和本真是两种绝然不同的生存状态,代表权威和规范的“常人”使前者成为日常生存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使后者成为一种非常态的变体。《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康妮一度屈服于常人的压力,但在雉鸡的感召下,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康妮从孤寂隔离到与情人合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从被物化的沉沦状态到追求个性完整的本真的历程,而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动物则诱发和见证了这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沉沦 本真 雉鸡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白腹锦鸡和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及种间联结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赵晨光 陈飞 +4 位作者 颜再奎 刘兴元 刘鲁明 李维薇 段玉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008-4014,共7页
物种间采用何种方式分割资源,达到同域共存的目的,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解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 物种间采用何种方式分割资源,达到同域共存的目的,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解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保护区内布设45台红外相机,共获得白腹锦鸡独立有效照片116张,红腹角雉独立有效照片147张。日活动节律分析显示:白腹锦鸡的活动时间为06:00—20: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08:00—10:00和17:00—19:00两个时间段,最高峰值分别为09:00和18:00两个时间点;红腹角雉的活动时间为05:00—21:00,活动高峰期出现在07:00—09:00和17:00—19:00两个时间段,最高峰值分别为08:00和18:00两个时间点。两种雉类均为营昼行性活动,白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腹锦鸡和红腹角雉在不同季节的活动频率并不相同,白腹锦鸡在5月和10月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3月和4月。红腹角雉在5月、8月和10月活动最为频繁。种间联结性分析显示二者种间关联性不强,两种雉类通过减少空间重叠活动,避免了种间竞争,这种空间上的分化方式有利于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红腹角雉 活动节律 种间联结
原文传递
四川鞍子河保护区发现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自然杂交 被引量:5
9
作者 史晓昀 付强 +3 位作者 王磊 蒋泽银 施小刚 李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0-663,共4页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为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物种,分布区全部或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在四川中部至南部、云南省东北部等地有局部重叠。两者在圈养条件下可杂交,但野外环境下自然杂交报道极少。2016年10月14...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为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物种,分布区全部或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在四川中部至南部、云南省东北部等地有局部重叠。两者在圈养条件下可杂交,但野外环境下自然杂交报道极少。2016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中,红外相机记录到一只成年雄性锦鸡。该个体兼具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成年雄性的羽色特征,为两种锦鸡的自然杂交后代。锦鸡属自然杂交的记录较少,本次发现证实成都盆地西缘的邛崃山位于本属两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内,且存在偶见的杂交现象,为进一步探明锦鸡属分布重叠区及杂交现象发生的空间范围、研究锦鸡属物种的分化历史与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 自然杂交 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邛崃山
原文传递
人为干扰对白腹锦鸡活动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远芳 李斌强 +4 位作者 梁丹 李兴权 刘兰香 杨家伟 罗旭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09,共14页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尤其是... 人类足迹的扩张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保护地的濒危物种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指导保护管理。以往的研究表明野生动物在时空维度会对人类的干扰进行规避,然而这类研究在野生雉类中还较少,尤其是分布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强的中低海拔区域的雉类,如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个亚热带森林保护区中使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白腹锦鸡和人为干扰进行调查,并研究了白腹锦鸡在时空维度对3种不同类型人为干扰(人类活动、放牧和家养动物活动)的响应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在空间维度并未对人为干扰进行规避,而在非繁殖季节的活动节律上对人为干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了规避。具体而言,白腹锦鸡在全年和非繁殖季节的活动高峰集中在17:30–18:30,明显避开中午的人类活动高峰;而在繁殖季节,白腹锦鸡活动水平明显提高,和人为干扰的重叠度很高,可能是由于求偶、占区等繁殖行为使得白腹锦鸡无法规避人为干扰。此外,在人为干扰强度较高的位点,白腹锦鸡倾向于通过改变其日活动节律,将活动高峰期推迟至傍晚以降低与人为干扰的重叠度,进一步说明白腹锦鸡可通过调节其自身的日活动节律从而避开高强度的人为干扰。由于白腹锦鸡地面营巢和春夏季繁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人为活动,尤其在繁殖季节通过控制放牧和猫狗的活动来帮助白腹锦鸡及其他地面营巢鸟类维持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活动节律 自然保护区管理 放牧 白腹锦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