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流层大气运动的Lagrange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成新喜 陆汉城 +1 位作者 周祖刚 范红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该文对对流层中轨迹法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对流层中等熵面上轨迹法应用效果最好,同时通过对物质线轨迹积分的改进,即在积分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点以保持物质线上点的密度,使轨迹法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料分辨率,更细致的... 该文对对流层中轨迹法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对流层中等熵面上轨迹法应用效果最好,同时通过对物质线轨迹积分的改进,即在积分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点以保持物质线上点的密度,使轨迹法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料分辨率,更细致的描述大气环流的演变. 利用轨迹法分析了1991 年江淮梅雨期7 月1~7 日过程的水汽输送,表明此次过程江淮地区的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南海,且强度以前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法 等熵面 对流层 大气运动 lagrange方法
下载PDF
Isentropic Analysis on the Rainstorm in Liaoning on July 15,2008
2
作者 贾旭轩 蒋大凯 张炳川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6期15-17,22,共4页
By using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Liaoning routine automatic station during July 14-16,2008,th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Liaoning was done the isentropic analysis. Acc... By using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Liaoning routine automatic station during July 14-16,2008,th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Liaoning was done the isentropic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sobar,isocratic specific humidity line and wind field on the isentropic surface,the rainstorm landing zone was g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isobaric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rm wet transportation belt on 330 K isentropic surface provided the rich water vapor condition for the rainstorm genera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ir-pressure and wind field on the isentropic surface favored to understand the movement of airflow. Compared with the analysis of isobaric surface,the analysis of isobaric surface could better directly judge the landing zone of precipitation,and the forecast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 analysis forecast results of isobaric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entropic surface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belt Isocratic specific humidity line China
下载PDF
织物表面性能对其湿传递性能影响(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丽英 刘敏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1年第2期24-27,共4页
将实验用织物进行了亲水性和拒水性整理 ,使用织物微气候仪 ,利用汽态湿传递和液态湿传递方法研究了织物表面性能对其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织物的水汽湿传递性能和织物表面性能无关 ,而织物液态湿传递性能却主要决定于织物... 将实验用织物进行了亲水性和拒水性整理 ,使用织物微气候仪 ,利用汽态湿传递和液态湿传递方法研究了织物表面性能对其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织物的水汽湿传递性能和织物表面性能无关 ,而织物液态湿传递性能却主要决定于织物的表面性能。在织物液态湿传递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性整理 拒水性整理 汽态湿传递 液态湿传递 织物 表面性能 湿传递性能 芯吸效应
下载PDF
基于FLEXPART模式对黄河源区盛夏降水异常的水汽源地及输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丽 刘蓉 +5 位作者 王欣 王作亮 文军 赵阳 谢琰 张堂堂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4-496,共13页
依据近10年黄河源区流域气象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提取夏季降水最强月对应的异常特征,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ible Particle Dispersion Model,FLEXPART),针对目标时段开展大气粒子群(气块)的后向模拟,着重分析了流域内降水正负... 依据近10年黄河源区流域气象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提取夏季降水最强月对应的异常特征,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ible Particle Dispersion Model,FLEXPART),针对目标时段开展大气粒子群(气块)的后向模拟,着重分析了流域内降水正负异常状态下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并评估各水汽源地对流域内三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以“S”型跨赤道输送(“由阿拉伯海至孟加拉湾和印度半岛再由青藏高原西南侧进入黄河源区”)和“几”型输送(“由南中国海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后途径四川盆地再进入黄河源区”)为代表的南支路径是2012年7月黄河源区对应的主要水汽输送路径;而以东、西风急流作用下的两条远距离输送(“由南中国海至孟加拉湾和印度半岛东北部附近后再经由青藏高原西侧或北侧进入黄河源区”以及“由欧洲平原东部和中亚地区进入青藏高原西侧或北侧后到达黄河源区”)为代表的北支路径是2015年7月黄河源区对应的主要水汽输送路径。在对气块后向模拟追踪的同时,对其运动过程中的比湿变化进行了对应经纬度网格的空间平均,变化特征显示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盆地周边、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北侧是黄河源区流域降水对应的潜在水汽源地。由定量评估贡献率的结果可知:青藏高原北侧的广大干旱及半干旱草原地区是2015年7月黄河源区降水的最主要水汽来源,其贡献率高达52.9%;而在2012年,三个主要源地的贡献率差异远不及2015年显著;无论对应何种类型的降水,青藏高原西南部和北侧提供了黄河源区主要可供降水的外来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降水异常 拉格朗日方法 后向追踪 水汽输
下载PDF
黄河源区干湿演变条件下的水汽输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煜 刘蓉 +2 位作者 王欣 王作亮 王大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7,共11页
基于"黄河源区玛曲-若尔盖土壤温湿监测网络"自2008年观测以来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多层土壤湿度异常百分比指数SMAPI(Soil Moisture Anomaly Percentage Index),捕捉10年来该地区的干湿演变过程,并利用再分析数据资料... 基于"黄河源区玛曲-若尔盖土壤温湿监测网络"自2008年观测以来至2017年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多层土壤湿度异常百分比指数SMAPI(Soil Moisture Anomaly Percentage Index),捕捉10年来该地区的干湿演变过程,并利用再分析数据资料NECP FNL(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Final)驱动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不同过程的水汽输送粒子(气块)的后向轨迹,从而诊断到达该区域的水汽输送路径以及可能的水汽源区。结果表明,水汽路径可以分为3条:(1)南支输送:来自印度洋、阿拉伯海的水汽,通过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从青藏高原西侧和南侧进入;(2)东支输送:来自太平洋、南海等地的水汽从华东/华南地区,途径长江流域,从青藏高原东侧或者南侧进入;(3)北支输送:来自大西洋、非洲大陆北部和欧洲大陆的水汽,穿过中纬度亚欧大陆,从青藏高原西部或者北部进入。在干旱时期以北支为主,湿润时期以南支、东支为主。水汽源地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其中青藏高原上的水汽源地在湿润时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附近,演变时期则南北零星分布,而干旱时期更加偏北集中在天山附近,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及孟加拉湾的水汽源地强度从湿润到干旱时期逐渐增强,四川盆地-秦岭、华南的水汽源地强度先增强后减弱,而祁连山-黄土高原先减弱后增强,印度半岛、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附近的水汽源地强度则是从湿润时期到干旱时期一直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汽输送 干湿演变 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模型 干旱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