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PATTERN OF PROTOTYPE BASIN IN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AND THE ADVANTAGEOUS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JIAOLAI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WU Zhiping LI Ling LI Wei ZHOU Yaoqi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2期142-156,共15页
Laiyang formation of Jiaolai Basin is the target stratum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y measuring several field sections, the authors find that Laiyang formation reveals the whole processes from development to death ... Laiyang formation of Jiaolai Basin is the target stratum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By measuring several field sections, the authors find that Laiyang formation reveals the whole processes from development to death of the lake basin and its sedimentary facies differ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locations. Analyses about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current orient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researches about the positive tectonic units such as Dayetou horseback and Chaigou horst indicate that Laiyang sag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edimentary unit that shows great water depth typical of deep lake or semideep lake and was controlled by Wulongcun fault during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Its sediment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Jiaobei uplift area and Dayetou horseback. Gaomi-Zhucheng sag was a fast-filled basin controlled by Wurong fault and Yishu fault zone, being high in the northeast and low in the northwest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luvial facies and fluvial facies in most area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ke facies being limited to local low-lying regions. Selection of advantageous hydrocarbon reservoir areas for exploration purpose mainly relies on the sedimentation pattern of prototype basin and con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central-west area of Laiyang sag covered by overlying Laiyang formation is the most advantageous exploratio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OTYPE basin advantageous area for oil exploration DEPOSITION PERIOD of laiyang FORMATION Jiaolai basin
下载PDF
胶州——莱阳盆地白垩纪莱阳群中的震积岩及构造意义讨论 被引量:38
2
作者 殷秀兰 杨天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2-506,i0003-i0004,共7页
通过对胶州-莱阳盆地沉积层的野外考察和岩心观察,系统分析了莱阳群的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鉴别出一些较典型的震积岩类型;较详细描述了其中的粉砂质液化脉、震裂液化角砾岩、震褶岩和砂枕构造等地震液化特征。最后从盆地的区域地质背... 通过对胶州-莱阳盆地沉积层的野外考察和岩心观察,系统分析了莱阳群的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鉴别出一些较典型的震积岩类型;较详细描述了其中的粉砂质液化脉、震裂液化角砾岩、震褶岩和砂枕构造等地震液化特征。最后从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初步认为白垩纪早期胶州-莱阳盆地的形成与其南部苏鲁造山带的后期隆升同时,造成研究区总体处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之中。强烈的同沉积构造活动伴随频繁的地震发生,致使盆地内早期沉积的莱阳群以普遍发育震积岩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莱阳盆地 白垩系 莱阳群 震积特征 莱阳盆地 构造意义 震积岩 白垩纪 沉积特征 地震液化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恢复 被引量:31
3
作者 任凤楼 柳忠泉 +3 位作者 邱连贵 韩立国 张岳桥 曹忠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应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地震剖面解释、钻孔测井资料解释和野外典型剖面的观察,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胶莱盆地和沂沭地堑系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描述与对比分析,基本理清了胶莱盆地地层层序格架,并恢复莱阳期胶莱盆地原形。胶莱... 应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地震剖面解释、钻孔测井资料解释和野外典型剖面的观察,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对胶莱盆地和沂沭地堑系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描述与对比分析,基本理清了胶莱盆地地层层序格架,并恢复莱阳期胶莱盆地原形。胶莱盆地莱阳期发育两个独立的槽状断陷带:一个沿牟即断裂构造带发育,呈NNE向展布,称之为朱吴—即墨断槽带,该断槽带完全受牟即断裂带的控制;另一个沿沭河裂谷带和诸城凹陷发育,总体也呈NNE向展布,称为苴县—诸城断槽带。两个断陷槽控制了该期的沉积相及分布。另外,位于胶莱盆地东北角的郭城凹陷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断陷盆地,其发育受东西两侧断裂控制。平度地区是否存在独立的断陷湖盆,目前尚难确定。苏鲁造山带北部边界断裂(百尺河断裂)的伸展复活主导了胶莱原形盆地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原型盆地 莱阳组 测井相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期原型盆地的沉积格局及有利油气勘探区选择 被引量:44
4
作者 吴智平 李凌 +1 位作者 李伟 周瑶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0-337,共8页
胶莱盆地油气勘探目的层系莱阳组的沉积体现了湖盆由开始发育→萎缩消亡的全过程 ,不同构造位置其沉积相的组合特征存在差异。对古水流方向、大野头凸起等正向构造单元的形成时期的分析表明 :在莱阳组沉积时期 ,莱阳凹陷为一受五龙村断... 胶莱盆地油气勘探目的层系莱阳组的沉积体现了湖盆由开始发育→萎缩消亡的全过程 ,不同构造位置其沉积相的组合特征存在差异。对古水流方向、大野头凸起等正向构造单元的形成时期的分析表明 :在莱阳组沉积时期 ,莱阳凹陷为一受五龙村断裂控制的相对独立的沉积单元 ,湖盆水体较深 ;高密—诸城凹陷为一受五荣断层和沂沭断裂带控制的东北高西北低的快速充填的盆地 ,以洪积相、河流相为主 ,仅在局部低洼地带发育湖相沉积 ;原型盆地的沉积格局和油藏的保存条件决定了本区油气勘探方向的选择 ,莱阳凹陷中西部莱阳组覆盖区为本区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有利勘探区 莱阳组沉积期 胶莱盆地
下载PDF
莱阳盆地莱阳群恐龙足迹化石的新发现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日辉 张光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5-610,共6页
在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发现15个足迹化石。化石产在灰绿色细砾粗砂岩(转石)的下层面,呈层底凸形(Convex hyporelief)保存。研究表明,足迹为二足行走、趾行式、三趾型,趾端具尖、长爪。足长约13 cm,长大于宽,近中趾对称... 在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发现15个足迹化石。化石产在灰绿色细砾粗砂岩(转石)的下层面,呈层底凸形(Convex hyporelief)保存。研究表明,足迹为二足行走、趾行式、三趾型,趾端具尖、长爪。足长约13 cm,长大于宽,近中趾对称。趾间角较大:平均值Ⅱ27°Ⅲ27.2°Ⅳ,Ⅱ、Ⅳ趾夹角平均54.2°。趾垫不清晰,无尾迹印痕。经研究,笔者认为这是一新的足迹类型,命名为Paragrallator ichnogen. nov.,并将其归入Coelurosauria Huene 1914次亚目,Anchisauripodidae(Lull 1904)足迹科。即该足迹系由小型兽脚类恐龙——虚骨龙类所形成。恐龙足迹形成于滨湖相—河流相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莱阳群 山东 莱阳盆地 恐龙足迹化石
下载PDF
苏鲁地体折返与郯庐断裂活动:莱阳盆地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建波 韩伟 宋明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71-1181,共11页
胶莱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的北缘,其莱阳群沉积对反演郯庐断裂和苏鲁造山带中生代的折返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莱阳盆地的莱阳群碎屑岩和青山群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分析其年龄谱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源区... 胶莱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的北缘,其莱阳群沉积对反演郯庐断裂和苏鲁造山带中生代的折返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莱阳盆地的莱阳群碎屑岩和青山群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分析其年龄谱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源区,进而为苏鲁造山带的折返机制提供依据。(1)莱阳盆地发育莱阳群和青山群为代表的中生代沉积岩,锆石年龄测试得到莱阳群形成时代为125±0.6Ma;青山群形成时代为119±1Ma,表明两者都是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沉积产物;(2)超高压带北缘莱阳盆地与合肥盆地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表明,莱阳盆地的沉积物无论沉积时代还是物源区均明显不同与郯庐断裂西侧的合肥盆地,表明郯庐断裂应该形成于两个盆地形成之前,可能为三叠纪-早侏罗世之间;(3)莱阳盆地内发育大量的华北型碎屑物质,进一步表明在扬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华北板块曾经仰冲到扬子板块之上;(4)莱阳盆地发育少量的新元古代岩浆和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年龄,表明早白垩世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已经折返到地表;(5)超高压变质岩与中生代岩浆岩同时作为莱阳盆地的物源,结合五莲拆离断层的同期活动和莱阳盆地的同时代沉积,说明苏鲁超高压带中生代的折返具有与变质核杂岩类似的大型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莱阳盆地 碎屑锆石年龄 形成机制 走滑断裂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33
7
作者 周勇 纪友亮 +1 位作者 张善文 万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620,共10页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下白垩统莱阳组碎屑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活动、沉积特征、成岩特征研究了该碎屑岩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探讨了低渗透砂岩背景下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砂岩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多小于1×10-3μm2,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有机酸溶蚀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后期构造活动的控制。其中后期构造活动是影响低渗透砂岩中有效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白垩纪末期—新生代的构造抬升使孔隙得以保存,同时构造活动产生的微裂缝不仅可以作为油气储集空间,而且还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并改善储层的渗滤特征。寻找裂缝性储层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物性控制因素 成岩作用 构造活动 裂缝 莱阳组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烃源岩生烃史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洪营 刘德汉 肖贤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50-755,共6页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为一典型的中生代残留凹陷。长期以来,由于对该凹陷烃源岩生烃史认识不清,给勘探潜力评价带来不利影响。应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对该凹陷莱孔2井2块典型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及烃源岩生烃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阳...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为一典型的中生代残留凹陷。长期以来,由于对该凹陷烃源岩生烃史认识不清,给勘探潜力评价带来不利影响。应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对该凹陷莱孔2井2块典型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及烃源岩生烃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阳凹陷在地史时期存在2个生油峰期,第1期出现在90~75Ma,主要烃源岩是位于莱阳凹陷中心的逍仙庄段烃源岩,生油范围较小;第2期出现在75~65Ma,生油范围广,包括凹陷内的水南段烃源岩及斜坡带的逍仙庄段烃源岩,为主生油期。认为莱阳凹陷圈闭构造主要形成期与烃源岩主生烃期基本吻合,但由于后期构造破坏,莱阳凹陷的勘探重点应放在有较好储盖组合、未受明显构造变动的残存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莱阳凹陷 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生烃史
下载PDF
山东省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震积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勇 纪友亮 +1 位作者 万璐 潘春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7-528,共12页
胶莱盆地为中生代残留盆地,受郯庐断裂带、牟—即断裂带活动的影响,盆地南部、东北部地震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与地震作用有关的地震事件沉积构造。利用大量的岩心、野外露头资料,在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砂泥质沉积物中可识别出... 胶莱盆地为中生代残留盆地,受郯庐断裂带、牟—即断裂带活动的影响,盆地南部、东北部地震活动强烈,发育一系列与地震作用有关的地震事件沉积构造。利用大量的岩心、野外露头资料,在胶莱盆地东北部下白垩统莱阳组砂泥质沉积物中可识别出两大类地震事件沉积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液化变形构造、拉伸变形构造、挤压变形构造)和硬岩层脆性变形构造,共计9小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盆地东部的牟—即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控盆边界断裂带,在莱阳组沉积时期以NW-SE向伸展构造活动为主,致使盆地东北部地震活动频发,盆地内早期沉积的莱阳组以普遍发育震积岩为特征,且以软沉积物液化变形为主,反映地震强度为5<Ms<8。地震活动使岩层产生大量的微裂缝,裂缝沟通了原有的孔隙,使渗透率大幅度增加。震积岩的发现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水南段泥岩中浊积岩的触发机制为地震作用,地震活动诱发形成的震浊积体易形成岩性圈闭,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事件沉积构造 识别标志 地质意义 下白垩统莱阳组 胶莱盆地
下载PDF
山东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物质组分特征及其对源区的制约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双应 孟庆任 +2 位作者 李任伟 王道轩 储书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395-2406,共12页
位于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发育早白垩世莱阳组,厚约2000m,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包括砾岩、砂岩和页岩,以及少量泥灰岩、白云岩和凝灰岩。它可以分为4个岩性段,每个段大致形成一个向上变细的旋回。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片... 位于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发育早白垩世莱阳组,厚约2000m,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包括砾岩、砂岩和页岩,以及少量泥灰岩、白云岩和凝灰岩。它可以分为4个岩性段,每个段大致形成一个向上变细的旋回。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和大理岩,其次是黑云片岩、灰岩和沉积碎屑岩、火山岩和花岗岩等。莱阳组砂岩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以及岩屑砂岩组成,具有低的成分成熟度,Q/(F+L)平均为0.42(0.19~0.84)。石英主要由单晶石英组成,长石包括斜长石、微斜长石等,岩屑主要为火山岩和变质岩,其次为沉积岩。6个砂岩地球化学样品分析表明,砂岩的SiO_2、Al_2 O_3、TiO_2、Fe_(2)O_3~T、MnO、MgO、CaO、Na_2 O、K_2O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0.53%、13.10%、0.41%、3.09%、0.06%、1.23%、1.69%、3.38%和3.38%,类似于晚元古代造山带砂岩成分。莱阳组砂岩稀土元素分析表明,La含量为38.4×10'(28.0×10^(-6)~50.5×10^(-6)),Ce含量为69.3×10^(-6)(58.1×10^(-6)~81.3×10^(-6)),稀土总量为134×10^(-6)~197×10^(-6),轻稀土明显富集,La//Yb为20.18(11.91~25.98),(La/Yb)_N为13.60(8.03~17.52),有中等到弱的Eu负异常(δEu=0.58~0.88),Ce为弱的负异常(δCe=0.78~0.97)。Ce含量、稀土总量和Eu异常揭示源区岩石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砾石统计揭示,莱阳组物源区的剥蚀序列按时间顺序应该是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脉石英、灰岩和碎屑岩→正长岩。砂岩点统计、F1-F2判别图、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揭示,莱阳组砂岩主要源区属于大陆弧的长英质火成岩区,少许来自再循环造山带。砂岩Zr/Y比值揭示莱阳组砂岩与分布在山东荣成地区具有大陆弧构造背景的片麻岩具有亲缘性。这表明山东胶莱盆地莱阳组砂岩源区主要来自苏鲁造山带,其次有少许来自扬子陆块。造山带周缘盆地的陆源沉积物中,砂岩的碎屑组分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源区构造背景的继承性,反映的是源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莱阳组 物质组成 源区分析 胶莱盆地 中国山东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4
11
作者 翟慎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莱阳凹陷是白垩纪残留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总结为:白垩系各群组充填差异明显,上下白垩纪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通过计算剥蚀量、编制构造... 莱阳凹陷是白垩纪残留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总结为:白垩系各群组充填差异明显,上下白垩纪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通过计算剥蚀量、编制构造演化剖面和综合地质分析,将莱阳凹陷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莱阳期拉分断陷、青山期扩展断陷、青山期末挤压褶皱、王氏期再次拉分断陷和新生代抬升剥蚀5个阶段。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油气的形成条件,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则对油气藏进行了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残留盆地 构造演化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走滑拉分盆地层序构成特征——以胶莱盆地莱阳群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华风 程日辉 +1 位作者 王璞珺 刘万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三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 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三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定为浅水层序,将TST中含有深湖相沉积的层序直接判定为深水型。层序Ⅰ,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诸城地区缺失TST和HST,层序类型不能确定,低水位体系域(LST)以冲积扇相沉积为主。层序Ⅱ,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半深湖泥岩;诸城、高密和莒县地区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层序Ⅲ,莱阳和诸城两地为深水型层序,以浅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泥岩;高密和莒县两地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胶莱走滑拉分盆地层序特征表现为:(1)靠近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浅水型层序,而远离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深水型层序;(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叠瓦状扇体;(3)低水位体系域下部单个扇体厚度小,上部单个扇体厚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上侏罗-下白垩统 莱阳群 走滑拉分盆地 层序 山东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波 吴智平 +1 位作者 刘华 李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21,共9页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 为了明确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西断层的断裂性质及成因机制,利用莱阳凹陷重力资料及新采集处理二维地震资料,对莱西断层进行识别与描述,并对其几何学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莱西断层发育带状展布、花状构造、海豚效应等构造样式,并且断层两侧地质体沿断层走向左行错开约4.4 km,是一条典型的左行走滑断层。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时期,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为NEE-SWW向挤压,牟平—即墨断裂带由晚白垩世早期的伸展作用转换成右行走滑,而莱西断层剪切方向与其相反,是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共轭左行走滑断层。莱西断层并不控制白垩纪地层的沉积,因此不是莱阳凹陷的西部控凹断层,而是凹陷内部的一条分带断层,在其切割作用下莱阳凹陷被分成东西2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走滑断层 牟平-即墨断裂带 莱西断层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山东东部白垩系莱阳群沉积地层与有机质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瑶琪 辜洋建 +6 位作者 周腾飞 岳会雯 李曼洁 尹兴城 梁钊 曹梦春 董诗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为了解山东东部白垩系莱阳群沉积地层,研究有机质特征,在对灵山岛、崂山垭口—八仙墩及胶莱盆地的典型剖面地层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灵山岛元素地球化学、胶莱盆地有机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了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 为了解山东东部白垩系莱阳群沉积地层,研究有机质特征,在对灵山岛、崂山垭口—八仙墩及胶莱盆地的典型剖面地层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灵山岛元素地球化学、胶莱盆地有机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了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手段,系统研究了灵山岛莱阳群地层的有机质特征。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期主要发育一套河湖相及冲积扇相的陆相沉积地层,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水南段烃源岩样品主要为腐泥型(Ⅰ型)和腐殖腐泥型(Ⅱ_1型),已进入生烃门限,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而灵山岛、崂山垭口-八仙墩早白垩世莱阳期则主要发育深水重力流、深水牵引流为主的海相沉积地层,对灵山岛粉砂岩和页岩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指示了其沉积环境为海相还原环境,且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灵山岛样品为腐殖型(Ⅲ型)和腐殖腐泥型(Ⅱ1型),处于高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山岛浊积岩可能已经完成了生排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特征 沉积地层 莱阳群 胶莱盆地 山东东部
下载PDF
莱阳凹陷原型盆地恢复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逄建东 薛兆杰 +1 位作者 李晶晶 赵云斌 《中外能源》 CAS 2015年第11期53-58,共6页
莱阳凹陷作为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属于典型的中生代残留盆地,由于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构造运动,盆地现构造形态异于原型盆地结构形态,可能经历了局部原生油藏的破坏和次生油藏的形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目前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凹陷... 莱阳凹陷作为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属于典型的中生代残留盆地,由于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构造运动,盆地现构造形态异于原型盆地结构形态,可能经历了局部原生油藏的破坏和次生油藏的形成,仍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目前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凹陷内油气显示频繁,在野外地质调查、参数井钻探基础上,对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识到研究区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该区油气勘探重点在于恢复盆地原型,明确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带。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沃尔索相律法恢复盆地边界,用镜质体反射率法恢复地层剥蚀量,对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剖析。盆地的东部边界在朱吴、店集一带,野外地质研究证实该带发育边缘相的冲积扇沉积,盆地的西北部莱阳组各段与胶北隆起呈超覆沉积,而盆地的沉积中心位于姜疃、万第一带,山前店以及莱阳西大部分地区则发育半深湖到浅湖相沉积。山前店背斜带古油藏形成条件优越,其翼部保存条件较好,油气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阳凹陷 残余盆地 原型盆地恢复 成藏条件 沉积中心 有利区带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期古构造应力场分析及模拟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佟彦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分析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题。从胶莱盆地莱阳组的同沉积构造活动研究入手,通过盆内不同方向的平衡剖面所反映的伸展量来认识盆地在莱阳期的应变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状况。然后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基于ANSYS... 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分析一直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难题。从胶莱盆地莱阳组的同沉积构造活动研究入手,通过盆内不同方向的平衡剖面所反映的伸展量来认识盆地在莱阳期的应变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状况。然后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基于ANSYS系统的有限单元法平面线弹性模拟加以检验,最后确定了胶莱盆地在莱阳期的动力学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莱阳期受控于双轴拉张应力场的作用,这可能与更大规模的区域性裂陷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莱阳期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6
17
作者 任天龙 《山东国土资源》 2019年第7期38-45,共8页
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早期莱阳群沉积体现了湖盆由开始形成—鼎盛—萎缩消亡的全过程,发育由冲洪积相—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的完整序列,且由东至西,由湖相到河流相逐渐过渡;古水流方向显示莱阳期盆地中心位于朱吴断裂、海阳断裂... 胶莱盆地东缘早白垩世早期莱阳群沉积体现了湖盆由开始形成—鼎盛—萎缩消亡的全过程,发育由冲洪积相—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的完整序列,且由东至西,由湖相到河流相逐渐过渡;古水流方向显示莱阳期盆地中心位于朱吴断裂、海阳断裂带之间,以断裂带为界,以西水流方向大致为由NW至SE向,以东水流方向则为由SE至NW向;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明显受区域性牟(平)-即(墨)断裂带活动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东缘 早白垩世 莱阳群 充填序列 古水流方向
下载PDF
胶莱盆地砾岩型金矿的发现及经济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竹如 陈世桢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3-35,共3页
1砾岩型金矿的发现及特征近期作者在山东省牟平宋家沟—发云夼地段,发现了砾岩型金矿。金矿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端。赋矿围岩为灰色、深灰色及灰黑色砾岩及砂质砾岩,地层属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是一套不整合在胶东地块前寒武系基底变质... 1砾岩型金矿的发现及特征近期作者在山东省牟平宋家沟—发云夼地段,发现了砾岩型金矿。金矿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端。赋矿围岩为灰色、深灰色及灰黑色砾岩及砂质砾岩,地层属下白垩统莱阳群一段,是一套不整合在胶东地块前寒武系基底变质杂岩之上以巨砾、砾石为主的粗碎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砾岩型金矿 下白垩统莱阳群 经济地质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群杨家庄组沉凝灰岩SHRIMP U-Pb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志刚 宁振国 许克民 《山东国土资源》 2020年第6期9-13,共5页
胶莱盆地为一发育于华北陆块东部的白垩纪断陷盆地,该次工作主要对盆地底部莱阳群杨家庄组中沉凝灰岩层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沉凝灰岩岩石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的研究,认为胶莱盆地莱阳群杨家庄组中凝灰岩层形成时代为131.1±... 胶莱盆地为一发育于华北陆块东部的白垩纪断陷盆地,该次工作主要对盆地底部莱阳群杨家庄组中沉凝灰岩层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沉凝灰岩岩石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的研究,认为胶莱盆地莱阳群杨家庄组中凝灰岩层形成时代为131.1±1.7Ma,限制了莱阳群杨家庄组的沉积时限,为胶莱盆地早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依据。沉凝灰岩中获得单颗碎屑锆石年龄为835±23Ma,指示苏鲁造山带为莱阳群提供了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阳群 杨家庄组 沉凝灰岩 SHRIMP U-PB年龄 胶莱盆地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勇 纪友亮 +2 位作者 张善文 万璐 范凌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0-350,共11页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组砂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物源差异影响,凹陷东部以长... 以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为基础,综合采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黏土矿物X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胶莱盆地莱阳组砂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物源差异影响,凹陷东部以长石砂岩为主,凹陷西部以岩屑砂岩为主,富含各种塑性岩屑,莱阳组砂岩总体以低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为特征。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砂岩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凹陷东部以胶结作用减孔为主,压实程度较弱,碳酸盐胶结物是造成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凹陷西部以压实作用为主,但绿泥石薄膜胶结物的存在有利于保存部分原生孔隙。莱阳组砂岩储层原生孔隙残留较少,多以次生孔隙为主。溶蚀作用,尤其是长石的溶解作用,对改善储层物性有重要作用。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在K1llw、K1ls中,成岩演化达中成岩A期,溶蚀型次生孔隙成为这一阶段主要的孔隙类型,其发育带往往是有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莱阳组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