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le evidences indicate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historic disasters in Lajia site and outburst flood in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DONG GuangHui ZHANG FanYu +4 位作者 LIU FengWen ZHANG DongJu ZHOU AiFeng YANG YiShi WANG Gong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41-449,共9页
All around the world, ancient legends exist about the Great Floo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Flood in human evolutionary history is a hotly debated topic. In China, the legend of the prehistoric Great Flood and Y... All around the world, ancient legends exist about the Great Floo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Flood in human evolutionary history is a hotly debated topic. In China, the legend of the prehistoric Great Flood and Yu the Great's flood control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solid scientific evidence. Against this issue, some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at an earthquake around 1920 BCE in the Guanting Basin 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lake by damming in the Jishi Gorge and that the outburst of water from that lake led to the massive flood in the Yellow River region. These studies provided new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Chinese legend. In this paper, we date skeletal samples embedded in earthquake sand blasting from the Lajia site, analyze remains from natural disasters(such as earthquakes and floods) and also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skeletal samples dating with that of sediments from the dammed-up lake. Our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cholars. The earthquake at the Lajia site occurred no earlier than 1800 BCE, and the dammed-up lake in Jishi Gorge had disappeared by 3600 BCE. Thus, the formation and outburst of the dammed lake, the sudden death of ancient humans at the Lajia site and the ancient earthquake were independent events occurring at different times. In addition, the massive floo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id not actually happen. Thus, we argue against and invalidat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assive flood was related to Yu the Great's flood contro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ting Basin Qijia culture lajia site Earthquake Outburst floo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 dynasty
原文传递
Prehistoric disasters at Lajia Site,Qinghai,China 被引量:16
2
作者 YANGXiaoyan XlAZhengkai YEMaol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7期1877-1881,共5页
Lajia Site, located nea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border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Gansu Province, is a large-scale site of the Qijia Culture. In 2000 and 2001,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an unusual s... Lajia Site, located nea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border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Gansu Province, is a large-scale site of the Qijia Culture. In 2000 and 2001,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an unusual scene of prehistoric dramatic and miserable disasters. Lots of geo-logic-geographic evidences revealed that the Lajia Site was ruined by coinstantaneous disasters, mainly flood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earthquakes, accompanying mountainous torrents. Study on these disasters and their driven forces could provide u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on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area, but also offer us a valuable site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青海 lajia遗址 史前时期 自然灾害 洪水 地震 人类骨骼化石
原文传递
Plant microremains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functions of stone knives from the Lajia site,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Zhikun Ma Quan Li +3 位作者 Xiujia Huan Xiaoyan Yang Jingyun Zheng Maolin Y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1151-1158,共8页
A large number of stone knives have been recovered from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East Asia.However, direct evidence regard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stone knives has been scarce, and hence, their functions have... A large number of stone knives have been recovered from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East Asia.However, direct evidence regard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stone knives has been scarce, and hence, their functions have remained controversial. In this study, we recovered and analysed ancient starch grains and phytoliths from residues adhering to stone knives excavated from the Lajia site, Qinghai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us providing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functions of the knives. Our analyses we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1) an assemblage of 278identifiable starch grains, representing grains from the stems of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and broomcor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65.1 % of the total) and the stems of Hordeum and Triticum species(3.6 % of the total), and(2) an assemblage of 361 identifiable phytoliths,the majority of which were from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plants such as Panicoideae and related taxa(96 % of the total).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stone knives was the harvesting crops. In addition, a few starch grains from food legumes and roots(3.4 % of the total) indicate that the stone knives were also likely used to process, peel and cut some f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部 证据 植物 网站 中国西北地区 新石器时代 淀粉粒 东亚地区
原文传递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2018~2019年Ⅷ1区道路护坡区域发掘简报
4
作者 王倩倩 徐永江(绘图) +6 位作者 马骞 贾领 甄强 杜战伟 何克洲 范小慧 施兰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1,共19页
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8~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即将施工的道路护坡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时期遗存。这些发现丰富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喇家遗址聚落变... 为配合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8~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遗址即将施工的道路护坡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时期遗存。这些发现丰富了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喇家遗址聚落变迁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县 喇家遗址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辛店文化
下载PDF
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与喇家遗址灾变事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智敏 李延京 +4 位作者 田勤俭 夏玉胜 张加庆 姚生海 黄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9-115,共7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获得了拉脊山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开挖探槽,对拉脊山断裂带上古地震进行了研究。认为拉脊山断裂在大河家地区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在陡坎位置开挖探槽,揭露出了3 700 a.BP以来至少发生过2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3 136±51)a.BP左右,估算断层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51 mm/a。形成于3 650~2750 a.BP前后的喇家遗址位于该探槽剖面6.4 km处,因此得出拉脊山断裂带上强烈的古地震事件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断裂 古地震 喇家遗址 灾变关系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人类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春燕 王明辉 叶茂林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主体为齐家文化的遗存,距今大约3900-4300年。喇家遗址古代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对于探索黄河上游古代文明,推动该地区齐家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喇家遗址出土...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主体为齐家文化的遗存,距今大约3900-4300年。喇家遗址古代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对于探索黄河上游古代文明,推动该地区齐家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喇家遗址出土的22个个体的44份牙釉质和骨骼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排除了受到污染的2份骨骼样品。其次,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喇家遗址出土22个个体的42份牙釉质和骨骼样品及8个猪牙釉质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检测数据表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小于其他动物,可以推断猪由当地饲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此其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可以代表当地的锶同位素水平。经过计算得到8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为0.710930,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可以得到喇家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058-0.710802之间。以此为前提可以推测,本次检测的22个个体中,有17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内,可能为本地出生。还有2个个体牙釉质在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上下限附近,姑且存疑;仅有3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表明这些个体可能在其他地区出生,去世后埋葬在遗址中。此外,数据分析还显示,本地出生人群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与骨骼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比较接近,暗示喇家遗址当地古人类生活方式可能比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锶同位素比值 人类迁移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初步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董广辉 夏正楷 刘德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81,共3页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任务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土壤微结构,这对重建土壤形成时的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了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在喇家遗址内的土壤微结构中发现有铁质胶膜,表明了局部较强的淋溶作用。喇家遗址...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任务是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土壤微结构,这对重建土壤形成时的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了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内外的土壤微形态。在喇家遗址内的土壤微结构中发现有铁质胶膜,表明了局部较强的淋溶作用。喇家遗址外的土壤微结构中孔隙较多,出现了大量暗色矿物,并呈现一定程度的定向排列特征,显示了成壤过程中受到生物的扰动和水流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土壤微形态 土壤微结构 水流
下载PDF
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实验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 被引量:6
8
作者 葛威(译) 刘莉(校) +1 位作者 陈星灿(著) 金正耀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26-32,共7页
根据中国西北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面条的历史被追溯到4000年前。喇家面条被描述为由带壳的小米磨成的粉制成面团并通过反复拉伸或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 根据中国西北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面条的历史被追溯到4000年前。喇家面条被描述为由带壳的小米磨成的粉制成面团并通过反复拉伸或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条中的淀粉粒在烹调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研究表明,纯的粟黍面粉制成的面团不能拉伸成面条,煮过的粟黍淀粉粒形态也与喇家"面条"遗存中的"淀粉粒"不符。我们认为来自喇家"面条"的小米颖壳植硅体及似淀粉粒的颗粒是否来自面条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条 古代淀粉粒 糊化淀粉粒 喇家遗址 考古学 中国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的现场保护 被引量:9
9
作者 刘煜 王明辉 +1 位作者 成小林 高志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 ,对 4座房址中出土的 2 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 ,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 ,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 (溶剂体积比 6∶4 )的混合溶... 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 ,对 4座房址中出土的 2 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 ,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 ,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 (溶剂体积比 6∶4 )的混合溶液 ,采用多次缓慢滴注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 ,滴渗法对脆弱的骨头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喇家遗址 人骨加固 现场保护 文物考古 人骨结构
下载PDF
喇家遗址先民食物的初步探讨——喇家遗址灾难现场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雪莲 叶茂林 仇士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古食物 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的孢粉分析及古环境对生业方式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乌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37,共6页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壕沟淤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使用时期在遗址周边山地丘陵、河流阶地及河漫滩地带,主要分布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中,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偏早阶段气候温和偏湿,发育阔叶植物和针叶植物...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壕沟淤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使用时期在遗址周边山地丘陵、河流阶地及河漫滩地带,主要分布针阔混交林草原植被,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中,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偏早阶段气候温和偏湿,发育阔叶植物和针叶植物含量相差不大的森林草原植被,但到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偏晚阶段,在其森林草原植被中,以松为主的针叶植物花粉含量急剧增多,阔叶植物花粉含量减少,冷杉花粉增多,气候明显变冷变干,河流下切加深,地下水位下降,河流阶地面干旱少雨,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作物产量降低,古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另想补救措施。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是喇家先民经济形态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当时没有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迁徙活动,喇家先民可能会更多地选择以狩猎、采集、捕捞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因此,喇家遗址齐家文化选择的农牧混合模式是环境变迁和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孢粉分析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生业活动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房址的保护处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存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年第2期9-16,共8页
喇家遗址四座齐家文化的房址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发掘完成,在此后的数年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房址及房内人类骨骸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改变了发掘清理后的原始状态。为了保护房址和人骨遗骸,对房址进行了物理复原加固... 喇家遗址四座齐家文化的房址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发掘完成,在此后的数年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房址及房内人类骨骸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改变了发掘清理后的原始状态。为了保护房址和人骨遗骸,对房址进行了物理复原加固和化学保护。采用金属锚杆牵入嵌入方式、沟槽内嵌入固定体方式、利用孔洞嵌放固定体进行土体夯筑方式等加固方法,并使用非水分散体丙烯酸树脂溶液进行喷洒或滴渗保护。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实施,可以使这一举世闻名的齐家文化之灾难遗迹重新展示于公众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县 喇家房址 灾难遗迹 物理加固 化学保护 丙烯酸树脂
下载PDF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青海省喇家遗址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妍 肖景义 +1 位作者 薛明月 谢芳亭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8-72,共5页
文章选取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案例地,依据ASEB栅格分析法构建旅游产品开发ASEB战略矩阵图,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8项原则,按照旅游产品的存在形式,划分了现实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个大类。在此基础上,基于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 文章选取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案例地,依据ASEB栅格分析法构建旅游产品开发ASEB战略矩阵图,提出旅游产品开发的8项原则,按照旅游产品的存在形式,划分了现实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个大类。在此基础上,基于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构建了由观光、康体、文化、购物4个亚类和14个基本类型构成的虚拟与现实相互补充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最后提出了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产品开发 ASEB 青海喇家遗址
下载PDF
Component and simulation of the 4,000-year-old noodles excavat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Lajia in Qinghai,China 被引量:1
14
作者 Houyuan L Yumei Li +5 位作者 Jianping Zhang Xiaoyan Yang Maolin Ye Quan Li Can Wang Naiqin W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35期5136-5152,共17页
Noodles are a global food,but the periods when and places where they were made and originated,as well as their ingredients and the cooking methods used to manufacture them,have remained contentious.In the 2005 edition... Noodles are a global food,but the periods when and places where they were made and originated,as well as their ingredients and the cooking methods used to manufacture them,have remained contentious.In the 2005 edition of the journal Nature,we wrote a summary of the millet noodle specimens found in the Late Neolithic Qijia cultural stratum of the Lajia archaeological site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However,how the ancient people made millet noodles remains controversial.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mains of noodles found withinan earthenware bowl at the Lajia ‘‘noodle house'' in terms of their plant composition including phytoliths,starch and biomarkers.It provides evidence of how people used millet4,000 years ago and,most specifically,of the principal methods used for producing millet-based noodles.Further,we show how we used traditional hele tools to make hele millet noodles,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gelatinized hydrogel-forming method,to simulate morphology consistent with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 of the unearthed millet noodle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new evidence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historic human di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青海省 面条 模拟 出土 中国 分量 植物成分
原文传递
喇家遗址发生古灾难事件的考古学观察
15
作者 甄强 王倩倩 杜战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居址,通过历年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时期大面积灾难遗存,包括被毁坏、严重变形的房址,房址内外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地裂缝,红胶泥堆积,灰沙堆积等。以这些灾难遗存的分布范... 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一处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居址,通过历年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时期大面积灾难遗存,包括被毁坏、严重变形的房址,房址内外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地裂缝,红胶泥堆积,灰沙堆积等。以这些灾难遗存的分布范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时间序列等为切入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考古学角度对喇家遗址发生的古灾难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公元前1980—前1900年期间,一次从北侧沟谷而来的大型泥石流灾害摧毁了喇家遗址东南部区域,并导致该区域一部分居住人群遇难,紧接着,又发生了一场波及整个喇家遗址的大地震,喇家村落在这场地震中被完全摧毁,幸存的齐家先民纷纷外逃,此后的数年内,一场黄河大洪水席卷了包括喇家遗址在内的官亭盆地海拔较低的区域,至此,喇家遗址被彻底掩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灾难遗存 考古学观察 泥石流 地震 黄河大洪水
原文传递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18年马家窑文化遗存的发掘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战伟 +6 位作者 钟毅 甄强 马骞 王倩倩 何克洲 徐永江(绘制) 王敏(绘制)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30,F0002,共14页
2018年在喇家遗址Ⅷ1区的发掘,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存遗迹均为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年代为马家窑文化晚期。此次发掘进一步明确了马家窑文化遗存在喇家遗址的分布范围,为喇家遗址先秦时期聚落变迁研究提供了资料。遗址还... 2018年在喇家遗址Ⅷ1区的发掘,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存遗迹均为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年代为马家窑文化晚期。此次发掘进一步明确了马家窑文化遗存在喇家遗址的分布范围,为喇家遗址先秦时期聚落变迁研究提供了资料。遗址还发现有宗日文化因素,为探讨两者的文化关系补充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民和县 喇家遗址 马家窑文化 宗日文化
原文传递
基于数值模拟的戈龙布滑坡‒堵江‒溃决洪水地质灾害链动力学过程重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珂程 庄建琦 +6 位作者 占洁伟 王世宝 牛鹏尧 牟家琦 王杰 郑佳 付玉婷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02-3419,共18页
以全新世戈龙布古滑坡堵江溃决洪水地质灾害链为例,采用野外调查、PFC3D滑坡动力学数值模拟和HEC-RAS溃决洪水模拟,再现了该滑坡滑‒堵‒溃灾害链全过程.首先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该滑坡的特征,戈龙布滑坡总体积约7.92×10^(7)m^(3),主... 以全新世戈龙布古滑坡堵江溃决洪水地质灾害链为例,采用野外调查、PFC3D滑坡动力学数值模拟和HEC-RAS溃决洪水模拟,再现了该滑坡滑‒堵‒溃灾害链全过程.首先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该滑坡的特征,戈龙布滑坡总体积约7.92×10^(7)m^(3),主滑方向为NW335°,最大滑动距离为2.3 km,最大堆积厚度约150 m.利用离散元软件对该滑坡启动和堆积过程模拟,戈龙布滑坡滑动过程持续了103 s,最大速度可达57 m/s,且在滑动过程中呈现出破碎程度区域差异性的运动学特性;大部分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了其原始的位置顺序,堆积体物质特点为单个颗粒与块体团簇共存,破碎作用较弱.滑坡堆积体面积约为1.8×10^(6)m^(2),鞍部高143 m,左岸、右岸高程分别为2030 m和2063 m.滑坡堵塞黄河形成的堰塞坝厚度达143 m,上游形成面积为128 km^(2)、库容为4.87×10^(9)m^(3)的堰塞湖.通过模拟不同溃坝程度(15%、25%、50%和75%)下洪水演进过程,溃口下泄流量在30 mins内迅速增大达到一个顶峰,然后呈缓速减小;溃口最大峰值流量分别为15137.9 m^(3)/s、52192.9 m^(3)/s、157375.5 m^(3)/s和326703.6 m^(3)/s,并分析了下游各断面的洪峰流量和水位特征.讨论了洪水演进与喇家遗址的关系,发现在25%溃坝时,溃口洪峰流量为52192.9 m^(3)/s,喇家遗址处水深为27.1 m;75%溃决时,到达二里头遗址的最大流量相当于黄河百年一遇洪水流量.研究结果对开展黄河上游古滑坡动力学过程和溃决洪水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积石峡 堰塞湖 溃坝 喇家遗址 工程地质 灾害防治
原文传递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 被引量:43
18
作者 叶茂林 任晓燕 +3 位作者 王国道 蔡林海 张小虎 何克洲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共4页
In 2002--2003, The Gasun-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and the Qingha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tinued to excavate on the Lajia site. They discovered a pile-dwelling and an e... In 2002--2003, The Gasun-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and the Qingha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tinued to excavate on the Lajia site. They discovered a pile-dwelling and an earthen altar of the Qijia culture within a small square. On the altar, a special tomb was found to contain a number of jades; at the edge, ten burials were discovered to be of sacrifical nature. The altar is shaped like a trancated pyramid with gentle slopes and man-made hard surfaces, measuring about 2m in height above the square. The remains suggest that the pile-dwelling might have been a ritual building like the she (社 sacrificial building to the god of land ) or mingtang (明堂 ritual hall); and the high-rank tomb, a priest's burial , These finds mark a new breakthrough in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have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祭坛 干栏式建筑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青海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28
19
作者 王灿 吕厚远 +2 位作者 张健平 叶茂林 蔡林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齐家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喇家遗址是一处具有中心聚落性质的齐家文化遗址,已有的研究认为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是以粟为主的粟黍旱作农业,但在具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仍需系统的植物考古学研... 齐家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喇家遗址是一处具有中心聚落性质的齐家文化遗址,已有的研究认为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是以粟为主的粟黍旱作农业,但在具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仍需系统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进一步验证.对喇家遗址土样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齐家文化时期种植的农作物为粟和黍,而且以黍为主,没有发现麦类遗存.以黍为主的种植结构可能与所在区4.5ka B.P.以来气候趋于干冷有关.植硅体和浮选结果在黍粟含量对比上存在差异,我们对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这一结果为重新认识喇家遗址乃至齐家文化的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植硅体
原文传递
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44
20
作者 张雪莲 叶茂林 +1 位作者 仇士华 钟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104,共14页
前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与研究。1999年进行试掘,2000年开始较大规模的发掘,到200... 前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与研究。1999年进行试掘,2000年开始较大规模的发掘,到2007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壕沟、房址、广场、窖穴、灰坑以及墓葬等,出土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玉器、人骨等。灾难性场景是该遗址的主要特征,多处房址中有挣扎、躲避或呼救等不同姿态的遗骸,其中有成年人也有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碳十四测年 灾难事件 齐家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