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被引量:8
1
作者 汤秋香 任天志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张继宗 林涛 刘宏斌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0期2206-2212,共7页
[Objec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of surface runoff in various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of surface runoff in various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studied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formulating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Method]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four typical crop rotation systems distributed in seven towns(townships) in the north of Erhai Lake basin were investigated,as well as the fertilizer input,to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 in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and ditch water,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ertilizer input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and in the ditch water.[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trogen loss in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differed greatly,and the risk of nitrogen loss was 38% lower in broad bean-rice crop rotation than that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The water soluble nitrogen was the primary form of nitrogen loss.The content of water soluble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 than that in the other rotation systems,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followed the sequence below:garlic-rice crop rotationryegrass-rice crop rotationbroad bean-rice crop rotationrape-rice crop rotation.The loss of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was relatively low and phosphorus combined with silt was the primary form for phosphorus los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loss of various forms of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farmland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ditch water,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ditch water of 72% and 82%,respectively.Topdressing was the critical reason for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surface water,which also caused the increasing load to the ditch water.[Conclusion] Both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were the highest in garlic-rice crop rotation.Reasonable crop rotation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is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controlling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farmland and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Erhai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e areas of erhai lake basin FARMLAND Crop rot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下载PDF
典型挺水植物应用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污染净化效应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卢秀秀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张超 李成荣 伏川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1,98,共6页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 以洱海流域北部上游东湖片区库塘湿地中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5种主要水生植物,寻求净化湿地水质的最佳植物组合。结果表明:东湖片区库塘湿地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09~0.23、0.80~3.28、0.18~0.89、12.00~37.00 mg/L,总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要求;综合比较发现,植物组合群落生物量和碳氮磷累积效应优于单一植物;植物组合对水体碳氮磷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东湖片区库塘湿地 生态修复 植物
下载PDF
高原湖泊典型小流域农田氨挥发与近源沉降特征研究
3
作者 吴馨俣 康嘉慧 +6 位作者 杜晓芸 申其昆 冯思捷 孟凡磊 潘月鹏 刘学军 许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6-1244,共9页
氨(NH_(3))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进入大气的NH_(3)会通过干、湿沉降返回地表,成为湖泊外源营养盐输入的重要贡献源。针对近湖的农业生产区,系统定量农田NH_(3)挥发与大气氮沉降对优化农田氮素管理、防治水体面源污染等至关重... 氨(NH_(3))挥发是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进入大气的NH_(3)会通过干、湿沉降返回地表,成为湖泊外源营养盐输入的重要贡献源。针对近湖的农业生产区,系统定量农田NH_(3)挥发与大气氮沉降对优化农田氮素管理、防治水体面源污染等至关重要。以洱海流域典型近湖的古生片区农田为例,结合农户生产调研数据和大气氮沉降的连续监测数据,估算了2022年主要作物生长季(5-10月)农田NH_(3)挥发和大气NH_(3)及其他主要活性氮(如空气中硝酸、二氧化氮、颗粒态铵态氮和硝态氮;降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干、湿沉降通量,阐明农田NH_(3)挥发与NH_(3)干沉降之间的关系,明确大气NH_(3)干沉降在大气氮素总沉降中的贡献及近源的洱海湖区大气氮沉降量。结果表明,2022年主要作物生长季古生片区农田NH_(3)挥发总量为11.3 t,其中玉米生产的贡献最大,为4.7 t(约占挥发总量的41.7%),其次为烤烟和水稻(占比分别为34.0%和24.3%)。同一时期内,近湖监测点的大气无机氮沉降总量(干沉降与湿沉降之和)的月通量范围为0.66-1.57 kg·hm^(-2)(以N计,下同),总计为6.51 kg·hm^(-2)。不同月份大气NH_(3)干沉降量占相应月份大气无机氮沉降总量的42%-70%,说明气态NH_(3)是片区大气氮沉降的主要活性氮组分。此外,主要作物生长季NH_(3)干沉降总量占到农田NH_(3)排放的10.7%。据估算,在研究时期内,大气沉降监测点周边洱海水面的大气无机氮沉降量为35.9 t。这一结果表明大气氮沉降是洱海水体氮素的重要输入源。综上,减少农业NH_(3)排放将是降低大气氮沉降及洱海氮素入湖负荷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氮 氨排放 大气沉降 水体污染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钰 董亚坤 +3 位作者 何紫玲 王鹏 赵昊 曾维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30,共5页
采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热点分析研究了洱海流域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并应用Fragstats软件从类型水平与景观水平分析土壤侵蚀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年间,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持续下降,微度... 采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热点分析研究了洱海流域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并应用Fragstats软件从类型水平与景观水平分析土壤侵蚀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年间,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持续下降,微度侵蚀类型面积增加,而更强侵蚀类型的面积减少,说明洱海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2)随着坡度增大,洱海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先增大后减小,在坡度为15°~25°时达到最大。(3)2000—2020年,洱海流域的景观格局也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景观格局 洱海流域 热点分析
下载PDF
基于安德森模型的洱海流域小农户养老方式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李惠萍 李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57-165,共9页
为探索洱海流域小农户养老方式的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洱海流域40岁以上的村民290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基于286份有效问卷运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从40岁以上人员对养老相关问题的看法,分析小农... 为探索洱海流域小农户养老方式的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洱海流域40岁以上的村民290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基于286份有效问卷运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从40岁以上人员对养老相关问题的看法,分析小农户养老方式选择偏好的差异;以安德森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求性因素对洱海流域小农户养老方式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洱海流域小农户目前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倾向性因素是养老方式选择偏好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需求性因素次之。建议多方主体积极引导当地农户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小农户的多元的养老方式,加大养老工作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方式 影响因素 安德森行为模型 洱海流域小农户
下载PDF
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的净化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谢坤 邓伟明 范力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引入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NH_(4)^(+)-N、TP和COD起到有效净化作用,全年对T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5.20%~69.59%和4.46%~61.90%,出水最低浓度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系统出水NH_(4)^(+)-N和TP全年平均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和Ⅲ类标准。系统在雨季和旱季2个时间段平均出水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和Ⅳ类标准,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和COD的去除是影响出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数。该研究表明,生态沟搭配库塘湿地能明显提高对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及COD去除效率,系统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同时具有运行稳定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生态沟 库塘湿地
下载PDF
库塘湿地净化效果与植被分布的关系研究
7
作者 杨蕾霖 黄中情 +4 位作者 熊雨院 字建婷 那近霞 李炜 刘德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34,共8页
该研究以洱海流域263座库塘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库塘湿地对氮、磷和有机质的净化效果,以及植被分布情况对库塘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尾水、污水尾水和河流异位净化型库塘湿地对TN和TP的去除率高于COD,且3种功能类型库塘... 该研究以洱海流域263座库塘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库塘湿地对氮、磷和有机质的净化效果,以及植被分布情况对库塘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尾水、污水尾水和河流异位净化型库塘湿地对TN和TP的去除率高于COD,且3种功能类型库塘湿地对TN、TP和COD的净化效果表现为旱季高于雨季。库塘湿地植被种类单一,挺水植被是主要植被,超70%的库塘湿地挺水植被覆盖度范围为25%~75%,入侵植被分布广泛,总覆盖度超11%。物种数和覆盖度均与净化效果正相关,且物种数和覆盖度对TP的影响大于TN,覆盖度对TN、TP去除率的影响大于物种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库塘湿地 净化效果 植被分布
下载PDF
洱海流域水稻氮足迹与减排潜力预测
8
作者 肖作敏 刘鹏祺 +5 位作者 史晴雯 王明阳 吴语潇 陈卓 营浩 丛汶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1-1321,共11页
协同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对于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高原湖泊流域内广泛种植,然而以往对全流域水稻氮的研究往往忽视了排放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且通过田间综合技术优化对水稻增产与减排潜力的影响... 协同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对于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高原湖泊流域内广泛种植,然而以往对全流域水稻氮的研究往往忽视了排放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且通过田间综合技术优化对水稻增产与减排潜力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典型案例,基于洱海全域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与随机森林模型方法系统评估流域水稻生产氮足迹;并基于西南地区田间试验预测该流域水稻生产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洱海流域水稻平均产量为8598.5 kg∙hm^(−2),平均氮肥投入量为222.0 kg(N)∙hm^(−2),主要以洱海北部和西部区域较高。平均活性氮损失为55.1 kg(N)∙hm^(−2),其中氧化亚氮(N2O)排放、氨(NH3)挥发、氮径流和氮淋洗占比分别为0.8%、61.3%、15.1%和22.9%;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洱海北部和西部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结合区域水稻种植面积,流域水稻活性氮损失为440.0 t。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洱海流域水稻种植可减少22.9%的活性氮损失,同时增加21.1%的产量。该研究可为探索高原湖泊流域内水稻绿色生产可持续氮素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足迹 活性氮损失 减排潜力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流域典型农灌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9
作者 袁建飞 顾鸿宇 +2 位作者 岑鑫雨 刘慧中 邓国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9-170,共2页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近年来,流域快速城镇化、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高强度种植业增加、环湖旅游业“井喷式”无序发展等因素导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张浩霞,2020)。洱海流... 洱海流域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近年来,流域快速城镇化、农村生活方式改变、高强度种植业增加、环湖旅游业“井喷式”无序发展等因素导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张浩霞,2020)。洱海流域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养殖业、农业面源、服务业、水土流失、干湿沉降等(张浩霞,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氢氧同位素 水—岩相互作用 农灌区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流域生态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10
作者 李艳丽 潘娇 杜发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洱海流域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民族、生态和信仰多元共生,呈现出苍洱生态系统与本土文化耦合的生态文化内涵。当前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冲击。为给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构建乡镇... 洱海流域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民族、生态和信仰多元共生,呈现出苍洱生态系统与本土文化耦合的生态文化内涵。当前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冲击。为给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构建乡镇尺度生态与文化并重的生态文化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喜洲镇、凤羽镇、挖色镇的生态文化综合指数D值均在0.5以上,是流域内生态文化综合发展最好的区域。邓川镇的生态文化综合指数D值较低,为0.26。文化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发展较好区域相交于洱海,最终形成了以凤羽镇—喜洲镇—挖色镇为核心轴,辐射洱海流域的生态文化发展空间格局。流域内各乡镇生态与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情况均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水平。据此将洱海流域划分成四大发展类型区: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区、生态保护优先区、文化发展优先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生态文化 评价体系 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
下载PDF
洱海流域污水治理历程与治理对策分析
11
作者 窦嘉顺 吕兴菊 +1 位作者 左艳洁 杨四坤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9期104-110,共7页
污水治理是洱海保护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整理洱海水污染治理相关资料,回顾和总结洱海流域各个时期污水治理措施与成效,分析当前洱海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以期助力洱海污水治理工作的推进。
关键词 污水 治理措施 成效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污染负荷分析——以洱源县为例
12
作者 王智敏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9期92-94,97,共4页
洱源县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把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洱海源头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村落污水处理厂站96座,设计处理总规模为3.34万m3/d,配套建设污水... 洱源县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把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洱海源头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村落污水处理厂站96座,设计处理总规模为3.34万m3/d,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 121公里,初步构建了“农户化粪池→管网→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湿地”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通过对2021-2023年洱源县入洱海4条河流水量、水质的分析,可以看到截污治污体系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可有效削减生活污水中88.12%的COD、96.94%的NH3-N、75.42%的TN、92.63%的TP,同时将向河道贡献的COD污染负荷从34.17%降低至3.96%,NH3-N污染负荷从1 692.07%降低至51.38%,TP污染负荷从195.59%降低至1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截污治污体系 污染负荷
下载PDF
洱海流域灌水模式对稻田可溶性氮磷浓度的影响
13
作者 贺文保 王莹 +3 位作者 陈丽红 刘清圣 陆金文 王根茂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86-91,112,共7页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稻田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试验...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稻田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施肥量处理下,稻田地表水中铵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7 d达到最低值,之后趋于相对稳定。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峰值滞后2 d。与常规淹灌模式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同一指标浓度总体较高,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同时渗漏量较低,使得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灌水模式 控制灌溉 常规淹灌 可溶性氮磷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流域44种湿地植物的氮磷含量特征 被引量:45
14
作者 鲁静 周虹霞 +1 位作者 田广宇 刘贵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9-715,共7页
研究湿地植物中的氮和磷含量既能帮助了解其所处生境的营养状况,又能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指导。测定了洱海流域44种湿地植物干生物量中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洱海湿地植物中总氮和总磷平均含量为15.7 mg/g和3.3 mg/g,变化范围为6.4-34.3... 研究湿地植物中的氮和磷含量既能帮助了解其所处生境的营养状况,又能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指导。测定了洱海流域44种湿地植物干生物量中的氮、磷含量。结果表明洱海湿地植物中总氮和总磷平均含量为15.7 mg/g和3.3 mg/g,变化范围为6.4-34.3 mg/g和1.4-6.5 mg/g,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氮磷比范围为2.2-9.5,显示该地区磷过剩,氮是限制因子;不同功能群植物间的氮和磷含量有显著差异,总氮含量以沉水植物最高而挺水和漂浮/浮叶植物最低,而总磷含量则为湿生植物最高而沉水植物最低;植物的地上部分分别占有整株72%的生物量、82%的氮含量和75%的磷含量,表明收割湿地植物的地上部分可以高效去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和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 总磷 营养限制 生态恢复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存在问题及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被引量:32
15
作者 储昭升 高思佳 +5 位作者 庞燕 王圣瑞 熊仲华 段彪 杨学松 赵继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507-514,共8页
洱海作为我国水质较好湖泊的代表,也是我国“新三湖”重点保护湖泊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洱海保护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系统阐述了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诊断了其存在的主... 洱海作为我国水质较好湖泊的代表,也是我国“新三湖”重点保护湖泊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洱海保护治理难题的必然要求。系统阐述了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特征,诊断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修山育林、净田治河、修复宜居、增容保水”的思路,以提升洱海水质为核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明确生态保护修复总体目标和绩效指标,提出优化流域生态空间,强化山体林区生态修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强化入湖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洱海水生态调控与修复,提升流域环境监管能力等一系列任务措施,形成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方案,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治理工作提供总纲和指导,同时也为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 要素 方案 洱海流域
下载PDF
温度底物浓度和微量元素对牛粪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贾丽娟 俞芳 +4 位作者 宁平 熊向峰 王红斌 刘天成 王博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60-266,共7页
洱海流域畜禽奶牛粪便的无序堆置和不合理处置对洱海入湖污染具有较大贡献,为了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该研究在结合洱海流域现有中温沼气工程产气率低、运行不稳定、易结壳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取样当地奶牛粪为原料,研究温度、接种量和微量... 洱海流域畜禽奶牛粪便的无序堆置和不合理处置对洱海入湖污染具有较大贡献,为了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该研究在结合洱海流域现有中温沼气工程产气率低、运行不稳定、易结壳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取样当地奶牛粪为原料,研究温度、接种量和微量元素等3种因素对中温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微量元素的添加量,以筛选出适于高原地区奶牛粪便中温厌氧发酵的沼气工程操作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35℃条件下原料产气量大于30和45℃;35℃的发酵温度有利于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 acids,VFA)的产生与甲烷菌再利用;发酵温度为35℃时,发酵各个阶段4类菌群的数量多于30和45℃;因此,发酵温度为35℃时,牛粪厌氧发酵系统微生物区系中各类功能微生物数量与比例最佳,适合于中温厌氧发酵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代谢;接种量越大发酵启动越快,接种量10%总产气量最大,未接种试验组,发酵启动较慢,总产气量也较低;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回归分析确定得出,添加微量元素Fe2+质量浓度5.00 mg/L、Ni2+质量浓度21.40μg/L、Co2+质量浓度28.82μg/L时,可刺激厌氧发酵过程的作用酶以促进产气。本研究在资源化利用养殖废物的同时,提高了沼气工程产气率,试验结果为洱海流域农村养殖粪便厌氧发酵沼气工程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温度 发酵 洱海流域 影响因素 牛粪
下载PDF
基于CVM意愿调查的洱海流域上游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施翠仙 郭先华 +2 位作者 祖艳群 陈建军 李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0-736,共7页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WTA)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额度。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洱源县农户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及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70%左右的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认识,农户对生态补偿认知度也较高;(2)2007—2009年间,参与了生态补偿项目的农户,一半以上对政府的补偿表示满意,42.77%的农户持不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中出现不公平现象;(3)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偏好主要是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在四种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下,有71.15%的农户选择了非零受偿意愿,全县农户总受偿意愿为3.248 0×108元·a-1;(4)农户的文化水平、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3个因素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收入来源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显著影响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因此提高农户的生态补偿认知度和做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生态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以为洱海流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法 洱海流域 生态补偿 受偿意愿
下载PDF
基于GIS的洱海流域氮素时空分异特征及源结构解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琳 帅永芳 +3 位作者 张翼 郑毅 危锋 韦晓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6-827,共12页
氮是造成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明晰流域内农村及城镇的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洱海流域的总氮污染负荷及其组成结构;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细化26个子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及来... 氮是造成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明晰流域内农村及城镇的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洱海流域的总氮污染负荷及其组成结构;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细化26个子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2010和2016年的洱海流域总氮污染负荷分别为2442.43、2573.10、2606.28和2389.10 t.点源污染逐年增加,面源污染在逐年减少,但面源污染依然为主要污染源.从污染组成结构上看,化肥污染、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洱海流域氮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污染负荷量的35%、24%和17%.2016年洱海流域单位面积负荷量主要集中在1000~1500 kg/km^(2),以中和溪(1857 kg/km^(2))、桃梅溪(1582 kg/km^(2))、白石溪(1541 kg/km^(2))、罗时江(1088 kg/km^(2))和波罗江(1050 kg/km^(2))子流域负荷较高.未来可通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畜禽养殖规模化,加强粪便处理技术;优化化肥和有机肥结构等措施减少总氮入湖负荷,控制洱海水体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氮素 时空分布 源结构解析 GIS
下载PDF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及分类控制策略 被引量:66
19
作者 项颂 吴越 +3 位作者 吕兴菊 高思佳 储昭升 庞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74-2483,共10页
作为典型的高原坝区农业型流域,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洱海水质.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数理分析及GIS技术,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使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2018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中COD... 作为典型的高原坝区农业型流域,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洱海水质.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数理分析及GIS技术,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评价,使用排污系数法估算了2018年洱海流域农村生活、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中COD(化学耗氧量)、TN(总氮)、TP(总磷)的排放负荷,并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法在GIS空间分析反映流域内污染排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2018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1188.20、2752.56和259.33 t.COD排放量主要来自畜禽养殖,TN与TP的排放量均主要来自种植业.②洱海流域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TN、TP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559.41、2752.56和1296.63 m 3 a.种植业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等标污染负荷中的占比最高,为36.40%,其次是畜禽养殖业,为34.44%.③各乡镇的等标污染负荷差异较大,等标污染负荷范围为(286.16±150.67)m 3 a,等标污染负荷强度范围(0.13±0.067)m 3 a.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可分为种植业主导型、种植业高污染型、生活污染主导型和畜禽养殖业主导高污染型等4种类型.研究显示:来源于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是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源,TN是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等标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流域北部乡镇污染物排放量较高,但流域西部各乡镇排放强度较大的特征;流域内各乡镇防治面源污染需要针对其污染来源特点分别采取推进种养平衡、推广绿色种植、分区控制农田径流以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分类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空间分布特征 等标污染负荷分析 分类控制策略
下载PDF
洱海盆地水面与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7
20
作者 徐安伦 赵晓红 +2 位作者 付志嘉 刘劲松 孙绩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31,共7页
依据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在洱海湖中建立的自动观测系统以及大理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8至2009年的风、温、湿、压、降水要素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局地复杂地形和洱海的影响,洱海盆地近地层常年存... 依据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在洱海湖中建立的自动观测系统以及大理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8至2009年的风、温、湿、压、降水要素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局地复杂地形和洱海的影响,洱海盆地近地层常年存在湖陆风、山谷风、峡谷风三者叠加效应引起的局地环流。水面盛行风向白天以东南风为主,夜间以东南风和西西南风为主,而地面白天以东东南风为主,夜间以静风和西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小,水面为2.9m/s,地面为2.4m/s。水面年平均气温为16.8℃,而地面为16.0℃。两观测点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水面气温、相对湿度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时间均比地面晚。全年降水多集中在5—10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盆地 气象要素 日变化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