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ga-Tsunami in the Baltic Sea 1171 BC: Geological Record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ake Mälaren Area in Sweden
1
作者 Nils-Axel Mörner Björn Ambrosiani Phyllis Anderson Ambrosia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0年第10期667-707,共41页
At about 3000 C14-year BP or 1200 cal. yrs BC, the Baltic Sea experienced a mega-tsunami with a wave-height of 10 m or more, and a run-up height of up to 16.5 m. This event had significant ge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 At about 3000 C14-year BP or 1200 cal. yrs BC, the Baltic Sea experienced a mega-tsunami with a wave-height of 10 m or more, and a run-up height of up to 16.5 m. This event had significant ge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ffects. We explore the records from the Lake M?laren area in Sweden. The tsunami event is linked to seismic ground shaking and methane venting tectonics at several sites. The triggering factor is proposed to be the Kaali meteor impact in Estonia of the same age. The documentation of a mega-tsunami in the middle of the Bronze Age has wide implications both in geology and in archaeology. The archaeological key sites at Annelund and Apalle are re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sunami wave actions remodelling stratigraphy. By extensive coring, we are able to trace the tsunami effects in both off-shore and on-shore environment. At the time of the event, sea level was at +15 m (due to isostatic uplift). The tsunami wave erosion is traced 13.5 m below sea level. The tsunami run-up over land is traced to +29.5 m to +31.5 m (occasionally even higher), implying a run-up of 14.5 - 16.5 m. In ?ngermanland, the tsunami event was absolutely dated at 1171 varve years BC. Archaeologically, the tsunami event coincides well with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eriods II and III of the South Scandinavian Bronze Age. Period III has traditionally been difficult to identify in the cultural materials of the Lake M<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aren regio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unami Deposits mega-Tsunami Wave Height and Run-Up Kaali Impact Archaeological Reinterpretations The Bronze Age lake mälaren area Sweden
下载PDF
围栏封育对青海湖流域主要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璠 周国英 +3 位作者 杨路存 徐文华 钟泽兵 宋文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5-140,共6页
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也是草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指标。青海湖流域是我国主要牧场之一,研究该地区草地利用现状和封育影响评价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impson,Shan... 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现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也是草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指标。青海湖流域是我国主要牧场之一,研究该地区草地利用现状和封育影响评价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impson,Shannon-wiener和Pielou物种多样性指数及改进后的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三种草地群落的多样性、稳定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相同草地类型围栏内外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及三种草地类型在围栏内外的情况。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多样性:围栏内>围栏外,稳定性:围栏外>围栏内;高寒草原,多样性:围栏外>围栏内,稳定性:围栏内>围栏外;温性草原,多样性:围栏外>围栏内,稳定性:围栏内>围栏外。(2)围栏外不同草地类型多样性大小: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稳定性大小:高寒草原>温性草原>高寒草甸。(3)围栏内不同草地类型多样性大小: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稳定性大小: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中多样性与稳定性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改进m-Godron法 相关性
下载PDF
60年来洞庭湖区进出湖径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2 位作者 李正最 田朝晖 冯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6,共8页
采用集中度与集中期、M-K趋势检验法、变差系数法等方法对洞庭湖入湖径流河流(荆江三口、湖南四水)和出湖径流(城陵矶)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洞庭湖区径流集中期为每年6~7 月份,最大径流出现时间为6 月底7 月初;径... 采用集中度与集中期、M-K趋势检验法、变差系数法等方法对洞庭湖入湖径流河流(荆江三口、湖南四水)和出湖径流(城陵矶)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洞庭湖区径流集中期为每年6~7 月份,最大径流出现时间为6 月底7 月初;径流集中期合成向量方向介于103.2~190.2°之间,均能够反映各河流进出湖径流量最大值出现的月份。② 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4~0.761 之间,说明径流年际变率大。各河流径流极值比均在0.6 以上,径流量衰减较为明显。③ 从径流的丰枯交替规律来看,湖南四水水量分配相对较为平均。荆江三口以藕池口丰水年和枯水年概率最大,分别占到32.79%和57.38%,径流年际变化较为剧烈,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特征 旱涝灾害 集中度与集中期 m-K趋势检验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平原湖区高含水量土料填筑施工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华贵 袁民 许建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39,共3页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中渠道回填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平原湖区高含水量土料回填施工中的特性难点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部位灵活调整压实度、布置不同的施工机械进行施工;在土料含水量过大、外借土料难度较大时,采用不同改性方案的技...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中渠道回填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平原湖区高含水量土料回填施工中的特性难点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部位灵活调整压实度、布置不同的施工机械进行施工;在土料含水量过大、外借土料难度较大时,采用不同改性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靠的方案,既保证回填土料质量要求、回填进度,又保证工程费用不突破概算。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工程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湖区 高含水量 土料 填筑 施工方法探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钉螺孳生面积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江曦 王家生 +2 位作者 代娟 元艺 刘小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年第6期119-122,共4页
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钉螺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对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收集了《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等中长江中下游5省份在1999—2018年间钉螺孳生面积长时间序列数据。运用Manner-Kendall检验方法对5省份... 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钉螺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对血吸虫病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收集了《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等中长江中下游5省份在1999—2018年间钉螺孳生面积长时间序列数据。运用Manner-Kendall检验方法对5省份钉螺面积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空间分析中湖南湖沼型钉螺面积构成比上升,湖北和江西湖沼型钉螺呈有小幅度的下降,安徽湖沼型钉螺有明显下降趋势,江苏无稳定的变化趋势。时间分析中江苏、安徽、湖北湖沼型钉螺面积有下降趋势,其中湖北的下降趋势不显著,而江西、湖南无显著的上升趋势。江苏和湖北湖沼型钉螺面积突变年份分别为2010年和2017年,安徽省无明显突变,湖南湖沼型钉螺面积突变点在2001—2002年之间,江西湖沼型钉螺面积突变年份为2002年。长江中下游钉螺孳生面积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控螺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湖沼型钉螺 钉螺面积构成比 m-K趋势分析 m-K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