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猫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V层中红核下行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特征——溃变及HRP电镜法
1
作者 张建华 李惠民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本文报道用电解法或注入海人酸毁损红核吻侧2/3部,另外,再将WGA-HRP溶液注入该部,在电镜下观察投射到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Ⅴ层中的溃变终末和HRP标记终末的形态特征。发现溃变和HRP标记终末多含圆形或混合型小泡,大多数终末与... 本文报道用电解法或注入海人酸毁损红核吻侧2/3部,另外,再将WGA-HRP溶液注入该部,在电镜下观察投射到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Ⅴ层中的溃变终末和HRP标记终末的形态特征。发现溃变和HRP标记终末多含圆形或混合型小泡,大多数终末与中、小型树突形成对称型突触,从而推测红核下行纤维可能对第Ⅴ层神经元起抑制性调节作用,可影响面、口部躯体感觉的传入。本文提示红核不仅参与躯体不随意运动的调控,可能对面、口部感觉传递也起整合作用。另外,本文对溃变电镜和HRP(TMB反应)标记电镜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脊束核 纤维终末 电镜
下载PDF
大鼠脊髓 V 层轴突终末的亚显微结构
2
作者 傅立邦 朱培纯 +1 位作者 邱树华 许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9-44,共6页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颈段脊髓Ⅴ层正常神经毡的轴突终末及其突触联系。Ⅴ层的轴突终末中含清亮圆形小泡的终末(R)和含扁平小泡的终末(F),约各占40%;含大颗粒小泡的终末(LG)约占16%;突触小球中央终末(C)约占3%。以上这些终未中约有3%...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颈段脊髓Ⅴ层正常神经毡的轴突终末及其突触联系。Ⅴ层的轴突终末中含清亮圆形小泡的终末(R)和含扁平小泡的终末(F),约各占40%;含大颗粒小泡的终末(LG)约占16%;突触小球中央终末(C)约占3%。以上这些终未中约有3%含神经微丝,0.9%的终末胞浆电子密度较低,小泡部分缺如或集聚。Ⅴ层神经毡与Ⅱ层比较,F 含量多,R 和 LG 含量少;Ⅴ层终末形成的突触形式以轴树突触为主,少量形成轴轴突触,与树突近端以及与神经元胞体形成的突触,明显多于Ⅱ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v 轴突终末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猫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Ⅴ层中初级传入终末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建华 李惠民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5-51,共7页
破坏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和将HRP溶液注入于眶上、眶下及下牙槽神经后,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的形态特征。发现溃变终末以电子致密型为主;标记终末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及Ⅱ型。Ⅰ型... 破坏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和将HRP溶液注入于眶上、眶下及下牙槽神经后,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的形态特征。发现溃变终末以电子致密型为主;标记终末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及Ⅱ型。Ⅰ型终末较小,呈半环状,突触后成分较少,终末溃变发生较早;Ⅱ型终末较大,呈贝壳状,突触后成分较多且有形成突触小球的趋势,终末溃变则出现较晚。两种终末内主要含圆型及混合型小泡,多与中小型树突形成非对称型突触。另外,两者均可成为另一含扁平小泡的小型终末的突触后成分,并与之形成对称型轴-轴突触。结合文献中单纤维内注射技术的研究结果,本文推测Ⅰ型终末可能源于传导面口部伤害性刺激的细有髓纤维,而Ⅱ型终末则可能属于传导非伤害性刺激的粗有髓纤维的终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传入终末 三叉神经 脊束核
下载PDF
猫延髓背角第Ⅴ层的细胞构筑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华 李惠民 李继硕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86-393,456,共9页
本文应用Nissl法,Luxol Fast Blue法及Golgi法对猫延髓尾段背角(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Ⅴ层进行了系统的细胞构筑学研究。发现此层中含有大、中、小型神经元,其中中型最多,小型次之,大型最少。依树突分支形态及树突棘的多寡,将第Ⅴ... 本文应用Nissl法,Luxol Fast Blue法及Golgi法对猫延髓尾段背角(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第Ⅴ层进行了系统的细胞构筑学研究。发现此层中含有大、中、小型神经元,其中中型最多,小型次之,大型最少。依树突分支形态及树突棘的多寡,将第Ⅴ层中的神经元分成辐射状和丛状两大类。前者又可分成锥体型、多极型及“双极型”神经元。其中,锥体型与多极型神经元各包括着有棘的及平滑的两类。本文并结合电生理学、细胞内注射技术及HRP追踪技术的研究结果,对第Ⅴ层中神经元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构筑 v 延髓背角
下载PDF
椎板V型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原 余光宇 +3 位作者 王鑫 田慧中 高帅 闫朝晖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941-1943,共3页
[目的]探讨椎板V型截骨加内固定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的临床效果,并对手术适应证、矫正时机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5~2009年收治的56例影像学表现为强直性脊柱后凸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V型截骨)30例,对照组(Sm... [目的]探讨椎板V型截骨加内固定矫正强直性脊柱后凸的临床效果,并对手术适应证、矫正时机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5~2009年收治的56例影像学表现为强直性脊柱后凸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V型截骨)30例,对照组(Smith-petersen矫形术SPO)2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12~44岁,平均27岁,平均颏眉角45°(38°~55°),平均注视角42°(32°~53°),行椎板V型截骨、后路减压和椎弓根螺钉加压固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断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纠正后凸畸形度数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54例,最长6年,最短2年零5个月(少于24个月的病例除外),平均4年零2个月。术后无感染、死亡发生,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安全可靠,达到人体直立和双眼向前平视的目的。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9.6 cm,平均颏眉角18.5°,平均注视角76°。[结论]椎板V型截骨内固定具有简单、准确和安全等优点,在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中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视野范围同时也可恢复躯体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v型截骨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