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1023,2,共13页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 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断裂带位于地震活动强烈的滇西南地区,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MS≥7.0大地震,已知的历史地震破裂几乎覆盖了整条断裂带.本文首先对滇西南地区主要断裂的最新构造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该区域地震活动b值图像的空间扫描计算,圈定出高应力集中区,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的分布情况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断裂的活动强度、古地震最晚离逝时间等定量参数,综合分析龙陵—澜沧断裂带的未来大震危险性;最后基于地震空区理论,识别该断裂带存在的地震空区.研究结果表明,龙陵—澜沧断裂带内的龙陵、永德、沧源、澜沧及孟连断裂中东段在未来10年内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性,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澜沧断裂带 B值 地震空区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澜沧江断裂带走滑变形及与临沧锗矿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国芝 胡瑞忠 +1 位作者 方维萱 陶晓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5-698,共4页
建立在对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变形岩石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 ,澜沧江断裂带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 ,左旋走滑始于 2 0Ma。印支地块由南向北运动和保山地块的向南挤出 ,主要是通过红河断裂、怒江断裂的右旋走滑和澜沧江断裂的... 建立在对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变形岩石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 ,澜沧江断裂带是一条左旋走滑断裂带 ,左旋走滑始于 2 0Ma。印支地块由南向北运动和保山地块的向南挤出 ,主要是通过红河断裂、怒江断裂的右旋走滑和澜沧江断裂的左旋走滑共同调节来实现的。澜沧江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制约了临沧帮卖盆地的形成演化、盆地内的热水活动、锗的富集成矿和锗矿床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断裂带 左旋走滑 变形年代学 新第三纪 盆地 锗矿床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俞维贤 侯学英 +2 位作者 周瑞琦 柴天俊 谷一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澜沦—耿马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形变带中地震断层和构造地裂缝的追索、调查和实测,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地面破坏的组合类型及其与构造线的展有关系,对形成澜沧—耿马地震的应力场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地震 澜沧-耿马 地表 破裂
下载PDF
云南澜沧地区南角河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贵来 杨伟光 +3 位作者 莫宣学 曾普胜 和中华 解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25-1232,共8页
南角河银多金属矿是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评价的一个具有大型找矿远景的矿床。矿床产于临沧-勐海复式花岗岩基南段西侧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白章断裂)中,矿体呈脉状,形态单一。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分析结果表明,成矿... 南角河银多金属矿是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评价的一个具有大型找矿远景的矿床。矿床产于临沧-勐海复式花岗岩基南段西侧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白章断裂)中,矿体呈脉状,形态单一。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和澜沧群地层,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下渗加热上升回返并混合少量岩浆热液为特征,以花岗岩和澜沧群变质岩为矿源层,以断裂破碎带为赋存空间,为具有明显垂向分带特征的低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 白章断裂 垂向分带 低温热液矿床 南角河 澜沧地区 云南
下载PDF
云南澜沧江地区团梁子-大新山变质岩带变形特征研究
5
作者 李元庆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7期197-197,199,共2页
澜沧江地区团梁子-大新山变质岩带由含石英脉为主的千枚岩组成,该变质岩带分布于近南北向的澜沧江断裂带的东缘,主要由一系列叠瓦状的逆冲断层组成。变质岩带中石英脉体发生多期次变形。研究区内石英脉和云母发生的构造变形指示该韧性... 澜沧江地区团梁子-大新山变质岩带由含石英脉为主的千枚岩组成,该变质岩带分布于近南北向的澜沧江断裂带的东缘,主要由一系列叠瓦状的逆冲断层组成。变质岩带中石英脉体发生多期次变形。研究区内石英脉和云母发生的构造变形指示该韧性剪切带为西南向北东右行斜冲。显微镜下绢云母的"S-C"组构特征显示左行的现象,则说明该韧性剪切带受到澜沧江断裂带左行走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断裂带 变质岩带 变形特征 “S-C”组构
下载PDF
滇西南澜沧断裂带温泉溶解无机碳释放通量与成因
6
作者 靳宇飞 刘伟 +2 位作者 刘燚 张茂亮 徐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2024年第9期945-956,共12页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现今全球最为典型的构造活跃区之一,但该地区活动断裂深部碳来源和释放通量的总体研究程度仍然不足。滇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内部发育一系列左旋和右旋走滑断层,地震活动频发,水热活...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现今全球最为典型的构造活跃区之一,但该地区活动断裂深部碳来源和释放通量的总体研究程度仍然不足。滇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内部发育一系列左旋和右旋走滑断层,地震活动频发,水热活动丰富。对滇西南澜沧断裂带及其周边12个温泉的水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温泉水为HCO_(3)-Na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受到围岩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反应的影响。基于溶解无机碳浓度与碳同位素组成的质量平衡模型揭示了深部碳对溶解无机碳的贡献比例为46.9%~78.0%,结合温泉水流量估算得到澜沧断裂带深部碳释放通量约为440 t/a,进而推算得到滇西南地区溶解无机碳深部碳释放通量约为3×10^(4) t/a。澜沧断裂带附近温泉的深部碳比例和释放通量均明显高于远离断裂带的温泉,证实走滑断层对深源含碳流体的形成和释放起到主要控制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滇西南地区活动断裂带深部碳释放的机制与规模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地球化学 温泉 溶解无机碳 深部碳释放 澜沧断裂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