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发性地面增温与临震前兆——以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徐秀登 强祖基 赁常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3-250,共8页
本文通过较多的地面温度资料分析,认为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前几天,震区及其周围大范围的突发性地面增温异常是一种临震前兆,总结了增温异常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其形成机制提出初步想法。
关键词 地面 增温异常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0
2
作者 俞维贤 侯学英 +2 位作者 周瑞琦 柴天俊 谷一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澜沦—耿马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形变带中地震断层和构造地裂缝的追索、调查和实测,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地面破坏的组合类型及其与构造线的展有关系,对形成澜沧—耿马地震的应力场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地震 澜沧-耿马 地表 破裂
下载PDF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易桂喜 付虹 +2 位作者 王思维 闻学泽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2-338,489,共7页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澜沧7.6级地震震源区以低于0.7的异常低b值、低a值以及整个研究区最短的局部复发间隔TL值为特征,表明震源所在断裂段在震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具有发生大震的应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震源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应力
下载PDF
云南相似大震人员伤亡差异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永强 杨杰英 +1 位作者 曹刻 龚强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云南两次相似大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差异因素:预警型前震(或临...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云南两次相似大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差异因素:预警型前震(或临震预报发布)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高烈度区(Ⅸ)面积大小是影响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特定环境条件下次生灾害(震后火灾)对死亡人数有影响;集体行为的偶然因素对死亡人数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人员伤亡 预警前震 次生灾害 龙陵地震 澜沧-耿马地震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凯 高莉萍 +1 位作者 姚振兴 张受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69-580,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机制 澜沧-耿马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47年复发周期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石绍先 曹刻 +1 位作者 李光泉 黄泰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分别进行了系统计算,发现云南各地震区( 带) 大震复发周期随着各自与板块缝合线的距离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增加;澜沧—耿马地震带,因东、西两邻区大震复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分别进行了系统计算,发现云南各地震区( 带) 大震复发周期随着各自与板块缝合线的距离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增加;澜沧—耿马地震带,因东、西两邻区大震复发周期分别为46 ~47 年,故确认其大震复发周期为47 年。该47 年大震复发周期的确定,超越了本带历史地震记载缺乏、近30 年来地震活动高度平静、前人经验和前兆台网十分薄弱等难以逾越的障碍,对1988 ~1995 澜沧—耿马带新的地震高潮期、峰值段开始时间和已积累的最大应变能作了较准确的预测;同时对揭示澜沧—耿马地震带强烈活动本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区 大震复发周期 地震预测 地震带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培善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5-103,共9页
本文收集了国内各个单位和国外EDR报告给出的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参数,讨论了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由地震定标律给出了主震7.5级地震的断层长度、宽度、面积和平均错距的估计值,结果分别为52 km,26 km,1.3×10~3... 本文收集了国内各个单位和国外EDR报告给出的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参数,讨论了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由地震定标律给出了主震7.5级地震的断层长度、宽度、面积和平均错距的估计值,结果分别为52 km,26 km,1.3×10~3 km^2,2.0 m。研究了它们的破裂方向:像是从中间地区分别向东南(产生最大主震7.5级地震)和西北方向(产生次大主震7.0级地震)破裂扩展,但不是同时,相隔了约13分钟。本文还讨论了第二次主震(Ms7.0)比第一次主震(Ms7.5)造成的地面破坏面积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破裂 震源 断层 澜沧-耿马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毛玉平 张俊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15,共7页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发震 构造 澜沧-耿马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区中小地震精确定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丽 刘剑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87,共6页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且更加集中于断层附近,在深度上改变了定位前的层状分布现象,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3~15km,表明该区的发震层较浅。虽然地表显示有部分段落不连续,但从深度剖面和震源机制等结果来看,该北北西向的断裂在地下可能是相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中小地震 澜沧 耿马地震带 北北西向构造
下载PDF
耿马县城烈度异常的地震地质及场地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俞维贤 谷一山 +1 位作者 毛玉平 赵曲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本文通过耿马县城1988年11月6日7.2级地震的宏观烈度考察,结合县城区的地震地质及工程地质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表明:耿马县城北坡北西向断层的存在是造成耿马县城高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县城场地地质因素的地震易损性指数的... 本文通过耿马县城1988年11月6日7.2级地震的宏观烈度考察,结合县城区的地震地质及工程地质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表明:耿马县城北坡北西向断层的存在是造成耿马县城高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县城场地地质因素的地震易损性指数的分区性是造成县城区建筑物破坏强度出现明显地区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烈度 地震地质 耿马县
下载PDF
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中小地震活动信息熵和分维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令人 王海涛 +2 位作者 白超英 周仕勇 龚宇清 《内陆地震》 1990年第4期310-318,共9页
从信息论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信息、信息熵和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地震前1—2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信息熵、缺信量和容量维、信息维出现明显的低值变化过程,反映了... 从信息论原理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7.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信息、信息熵和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地震前1—2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信息熵、缺信量和容量维、信息维出现明显的低值变化过程,反映了地震前兆的减熵、降维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震前,一定区域内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 信息熵 震级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前FSQ仪记录到的粘滑和慢地震及对短临预报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贤仁 卢艳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本文分析了弥渡、永胜、楚雄台FSQ型浮子水管仪原始记录图,发现澜沧一耿马大震前,出现短临形变异常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粘滑、慢地震。粘滑、慢地震、小震活动是大震前震源体直接传播出来的孕震过程的主要信息。及时分析定点形变台... 本文分析了弥渡、永胜、楚雄台FSQ型浮子水管仪原始记录图,发现澜沧一耿马大震前,出现短临形变异常特征,其主要表现为粘滑、慢地震。粘滑、慢地震、小震活动是大震前震源体直接传播出来的孕震过程的主要信息。及时分析定点形变台站观测中的这些震兆信息,可能是探索短临地震预报的一种良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短临预报 粘滑 慢地震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时空变化与预测检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绍晋 阚荣举 +1 位作者 宋文 黄毓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及周围地区应力场(方向和强度)时空调整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表明,在大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震区及周围应力场调整变动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本文还对依据应力场...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及周围地区应力场(方向和强度)时空调整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表明,在大震孕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震区及周围应力场调整变动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本文还对依据应力场时空调整变动在大震前作出的中期预测与震后检验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孕育过程 应力场 时空变化
下载PDF
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序列剪切应力值随时间的变化与强余震预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绍晋 秦嘉政 +4 位作者 阚荣举 宋文 黄毓珍 胡克坚 张雪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8,共8页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后,在地震现场,利用澜沧地震台记录的2.5≤M_L≤4.9级地震,以清晰的直达P波初动半周期及时估算剪切应力强度,追踪它们随时间的调整变化,并直接用于对后续强余震的预测和序列发展趋势估计。
关键词 地震 大震序列 剪切应力值 余震预报
下载PDF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国华 罗增雄 +1 位作者 赖群 罗伯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5年第2期66-73,共8页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关键词 重力异常 地震实验场 澜沧-耿马 地震
下载PDF
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瑞琦 李世成 刘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8-174,共7页
根据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震区产生了两条长度分别为42公里、55公里的北西向主破裂,同时产生了几条北东—近南北向的次级破裂。通过与宏观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构造能流图象和震害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构造能流图像 澜沧-耿马地震 震区构造 地震
下载PDF
顾及先验信息的模型参数反演——澜沧-耿马地震位错模型参数的求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伍吉仓 陈永奇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2期27-32,共6页
采用澜沧-耿马地震前后两期大地测量资料,结合发震区的地质资料和震后地表形变破坏带的调查资料,运用顾及参数先验信息的贝叶斯反演方法,联合求定了澜沧-耿马地震的两个发震断层的位错模型参数。
关键词 地震 位错 模型参数 先验信息 断层 地震数据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水氡状态吸引子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忠华 周尽 陈立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4-239,共6页
本文采用“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对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澜沧、普洱、思茅和芒市台的水氡旬均值进行了处理,得到震前澜沧.普洱和芒市台水氡状态吸引子维数d在1.0—3.0之间,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澜沧—耿马地震孕... 本文采用“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对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澜沧、普洱、思茅和芒市台的水氡旬均值进行了处理,得到震前澜沧.普洱和芒市台水氡状态吸引子维数d在1.0—3.0之间,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此三台站水氡变化遵从某些确定性规律,并指出了这些确定性规律所依赖的基本变量数目范围,这对认识大震孕育过程中水氡变化的动力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水氧 吸引子
下载PDF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大地形变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玉权 邵德盛 +1 位作者 黎炜 樊友心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3年第1期69-76,共8页
1988年11月6日发生在云南省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强烈地震,其构造分型属雁列地震。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呈“入”字形展布;7.2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反映单一发震构造特征。根据大地水平形变资料,主压应变轴为北东方向,地表形变带上存在... 1988年11月6日发生在云南省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强烈地震,其构造分型属雁列地震。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呈“入”字形展布;7.2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反映单一发震构造特征。根据大地水平形变资料,主压应变轴为北东方向,地表形变带上存在明显的水平剪切错动;根据大地垂直形变资料,地表形变带无垂直向弹性差异形变,仅表现出一种重力堑的作用。本次地震序列所反映出来的大地形变基本特征与中国历次大陆地震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 地震 大地变形 震级
下载PDF
1988年澜沧—耿马双主震型地震破裂与震区的现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洋龙 覃玉玺 +1 位作者 顾正光 邓英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6-55,共10页
本文在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震区野外考察和分析总结本组地震破裂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震区的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和弹性理论,从现代构造运动的观点,探讨了本组地震破裂的成因,尤其是两次主震在破裂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研究结果... 本文在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震区野外考察和分析总结本组地震破裂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震区的大地形变测量资料和弹性理论,从现代构造运动的观点,探讨了本组地震破裂的成因,尤其是两次主震在破裂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自1985年至1989年,震区以2.1厘米/年的平均速率向北37.4°东方向水平推挤了0.64米;(2)与此同时,它还兼有绕铅垂轴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其平均角速度为9.4×10^(-8)度/年,极点大的位于北纬23°20'─23°30′,东经100°15'─100°20';(3)震区的主压形变方位是北23.3°东,最大右旋剪切形变方位是北21.7°西,南北两主震区的最大右旋剪切形变的比值≥2.2;(4)震区的现代构造运动是导致本组地震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主震破裂在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与旋转运动的动力学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 构造运动 澜沧-耿马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