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on of cropland area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AD1004-1085) 被引量:8
1
作者 HE Fanneng LI Shicheng ZHANG Xuezh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359-370,共12页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climatic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with explicit spatial information. Using the taxes-cropland area and number of ...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climatic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with explicit spatial information. Using the taxes-cropland area and number of families compil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we estimated the real cropland area and populations within each Lu (a province-level political reg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AD1004-1085). The estimations were accomplish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policies of tax,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n, we converted the political region-based cropland area to geographically explicit grid cell-based fractional cropland at the cell size of 60 km by 60 km. The conversion was based on calculating cultivation suitability of each grid cell using the topographic slope, altitud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s a result,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within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in the 1070s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720 million mu (Chinese area unit, 1 mu = 666.7 m2), of which 40.1% and 59.9% oc- curred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spectively. 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about 87.2 million, of which 38.7% and 61.3% wer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respectively, and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was about 8.2 mu. The national mean reclamation ratio (i.e. ratio of cropland area to total land area; RRA hereafter for short) was bout 16.6%. The plain areas, such as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Guanzhong Plain, plains surrounding the Dongting Lake and Poyang Lake and Sichuan Basin, had a higher RRA, being mostly over 40%; while the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such as south of Nanling Mountain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xcluding the Chengdu Plain), Loess Plateau and south- east coastal regions, had a lower RRA, being less than 20%. Moreover, RRA varied with topographic slope and altitude. In the areas of low altitude (~〈250 m), middle altitude (250-100 m) and high altitude (1000-3500 m), there were 443 million, 215 million and 64 million mu of cropland respectively and their regional mean RRAs were 27.5%, 12.6% and 7.2% respectively. In the areas of flat slope, gentle slope, medium slope and steep slope, there were 116 million, 456 million, 144 million and 2 million mu of cropland respectively and their regional mean RRAs were 34.6%, 20.7%, 8.5% and 2.3%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gridding reconstruction mid-Northern song dynasty
原文传递
Reconstruction of Lu-level cropland area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976-1078)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凡能 李美娇 李士成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606-618,共13页
Based on data on taxed-cropland area and on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cropland distribution and a cropland area allocation model were designed and validated. Cropland a... Based on data on taxed-cropland area and on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cropland distribution and a cropland area allocation model were designed and validated. Cropland areas for the years AD976, 997, 1066, and 1078 were estimated at the level of Lu(an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the cropland area of the whole study region for AD976, 997, 1066, and 1078 was about 468.27 million mu(a Chinese unit of area, with1 mu=666.7m2), 495.53 million mu, 697.65 million mu, and 731.94 million mu, respectively. The fractional cropland area(FCA) increased from 10.7% to 16.8%, and the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decreased from 15.7 mu to 8.4 mu.(2) With regard to the cropland spatial pattern, the FCA of the southeast, north,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increased by 12.0%, 5.2%, and 1.2%, respectively. The FCA of some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increased to greater than 40%, and the FCA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creased to greater than 20%. However, the FCA of the southwest region(except for the Chengdu Plain) in the Northern Song territory was less than 6%.(3) There were 84.2% Lus whose absolute relative error was smaller than 20% in the mid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valid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models are reasonable and that the results of reconstruction are cred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hange cropland area Lu-level reconstructi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Northern song dynasty
原文传递
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书法考察
3
作者 郭子懿 郭名询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新出版的《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地券》辑录了大量宋代地券,为地券书法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审察发现,宋代江右地券体现的书写艺术特征最具代表性:形制多样、书风多元;书法艺术特色显著;券额字体多样、正文字体杂糅、俗错字频出等。
关键词 书法 明止堂 地券 江右 宋代
下载PDF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4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下载PDF
唐宋扬州北部驿站、交通及相关问题研究
5
作者 魏旭 《历史地理研究》 2024年第1期62-71,157,共11页
唐宋时期,扬州水路交通发达,但陆路交通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根据相关文献中的驿站、递铺位置,结合考古资料可以复原唐宋时期扬州城北部陆路的交通要道。较之唐代,宋代交通的起点与中心转移、部分道路废弃或形成,原因在于唐宋扬州城池... 唐宋时期,扬州水路交通发达,但陆路交通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根据相关文献中的驿站、递铺位置,结合考古资料可以复原唐宋时期扬州城北部陆路的交通要道。较之唐代,宋代交通的起点与中心转移、部分道路废弃或形成,原因在于唐宋扬州城池变迁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宋代扬州城外特别是城东成为中心区域之一。道路的层叠与长期延续是古代扬州交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显著特征。此外,城外主要交通道路对扬州人文地理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北部 唐宋时期 驿站 陆路
下载PDF
襄阳豪族与刘宋大明土断新论
6
作者 张潇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6-72,124,共8页
刘宋孝武帝时,襄阳豪族的豪族经济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刘宋朝廷若要通过土断获得更多承担赋役的编户小农,只能从上游襄阳地区着手。大明土断中,主持土断的王玄谟极力迁就襄阳著姓家族的利益,而对当地土豪、流民强制著籍。“九品以上租”... 刘宋孝武帝时,襄阳豪族的豪族经济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刘宋朝廷若要通过土断获得更多承担赋役的编户小农,只能从上游襄阳地区着手。大明土断中,主持土断的王玄谟极力迁就襄阳著姓家族的利益,而对当地土豪、流民强制著籍。“九品以上租”政策威胁到了襄阳著姓的经济特权,因而招致他们的强烈反抗。大明土断后,四方民户的不断流入,襄阳豪族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襄阳豪族凭借地理优势,从丝路贸易中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豪族 大明土断 王玄谟 刘宋 丝路贸易
下载PDF
宋代法官审理田宅争讼的理念和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忠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宋代田宅争讼因关乎当事人重大利益且常涉及道德伦理而成为疑难复杂案件。宋代法官接到田宅争讼后通常不因程序原因而拒绝裁判,而是尽力查明案件事实以决定是否理讼。法官查明田宅争讼案件事实的方法是通过比勘状供发现两造争讼的焦点,... 宋代田宅争讼因关乎当事人重大利益且常涉及道德伦理而成为疑难复杂案件。宋代法官接到田宅争讼后通常不因程序原因而拒绝裁判,而是尽力查明案件事实以决定是否理讼。法官查明田宅争讼案件事实的方法是通过比勘状供发现两造争讼的焦点,辨验证据真伪以查明陈情虚实,事实有疑则实地考察验证。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据理辨明是非曲直,依法定分止争。宋代法官处断田宅争讼的核心判断是依法确定田宅归属和田宅交易的效力。因田宅争讼常关乎人情,宋代法官将具体案例中的“人情”分为个体利益、情感关系和亲属关系、群体道德准则和普遍人性。法官在人情衡量时平衡争讼双方的合法利益,对具有伦理关系的当事人争讼作差异化处理,惩戒违反儒家价值观念和善良风俗的行为,尊重理解“人情之常”,对违背人性的恶行适用刑罚,以司法审判来推行教化。宋代法官审理田宅争讼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对现代民事审判提供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田宅争讼 审判理念 裁判方法
下载PDF
北宋河北平原土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8
作者 庞鸿志 肖晓凡 《古今农业》 2023年第2期29-40,共12页
北宋时期河北平原的土地开发是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因子与时人的农业生产实践互相交织,影响着土地开发广度的同时又在农田拓展的深度上打上了环境的烙印。在土地的地域性拓展上,除传统的太行山山前... 北宋时期河北平原的土地开发是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因子与时人的农业生产实践互相交织,影响着土地开发广度的同时又在农田拓展的深度上打上了环境的烙印。在土地的地域性拓展上,除传统的太行山山前冲积扇地带外,还有黄泛区的土地利用以及北部缘边地带的屯田营建;在土地开发的深层次维度上,主要是盐渍地改良和作物种植选择。受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该时期河北平原土地开发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整体的土地拓展状况不佳,但在土地的改良与作物的种植上,体现出了鲜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探讨河北平原土地开发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可以揭示出北宋时期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河北平原 土地开发 生态环境 互动关系
下载PDF
“土地兼并”与唐宋间地权的流变 被引量:12
9
作者 耿元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2,共5页
唐宋间的所谓"土地兼并"是"反复进行"的低水平重复,其实质是"换手",是权势者对失势者和"公共土地"的掠夺,而不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掠夺。从历史的长时段观察结果来... 唐宋间的所谓"土地兼并"是"反复进行"的低水平重复,其实质是"换手",是权势者对失势者和"公共土地"的掠夺,而不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掠夺。从历史的长时段观察结果来看,土地并不存在一个大量集中的倾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流动性相对较差,稳定性远远高于流动性,似不存在大土地所有制的高度膨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兼并 唐代 宋代 地权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之间——宋人的井田梦以及均田、限田和正经界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复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98,105,共8页
以授受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各种“田制”崩溃之后,代之而起的是“田制不立”的宋代社会。“不抑兼并”的国策使宋代土地矛盾十分严重,“井田制”成为挥之不去的梦。统治者和士大夫们寻求“渐均贫富”的良方,经历过均田、限田和正经界等各... 以授受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各种“田制”崩溃之后,代之而起的是“田制不立”的宋代社会。“不抑兼并”的国策使宋代土地矛盾十分严重,“井田制”成为挥之不去的梦。统治者和士大夫们寻求“渐均贫富”的良方,经历过均田、限田和正经界等各种尝试。朝廷(国家)与官僚地主阶层在经济上无法解决的利益冲突使企图缓和社会矛盾的种种努力终归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井田制 均田 限田 正经界
下载PDF
简析宋朝土地交易中的物权公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红 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92-98,共7页
根据宋代法律及司法判例分析,其土地买卖有较严格的法定程序,表现为对土地交易权利证书的相关法律规定。从法理上来说,土地交易权利证书反映土地物权的登记,即土地买卖的物权公示。物权公示的出现体现宋代物权立法之发展。红契是买主取... 根据宋代法律及司法判例分析,其土地买卖有较严格的法定程序,表现为对土地交易权利证书的相关法律规定。从法理上来说,土地交易权利证书反映土地物权的登记,即土地买卖的物权公示。物权公示的出现体现宋代物权立法之发展。红契是买主取得所有权合法凭证;到了南宋,砧基籍是田产底账,田产买卖,须准备砧基籍及契书赴县对行批凿,有契书而不上者无效。砧基籍是经过登记的土地物权证书,在司法审判中可起到证明田土产权的作用。批凿相当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也起到对抗第三人的作用。宋朝土地交易公示具有独特安全价值和秩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土地交易 土地物权公示
下载PDF
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论纲 被引量:7
12
作者 耿元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并无从公有到私有的逐步转化过程。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在公有意识形态和私有现实的碰撞中发生诸多扭曲。"均田制"不是唐代存在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学术观点而非唐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实践。宋代"田制不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并无从公有到私有的逐步转化过程。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在公有意识形态和私有现实的碰撞中发生诸多扭曲。"均田制"不是唐代存在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学术观点而非唐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实践。宋代"田制不立"中的田制,并不是"均田制"之后的一种土地分配或者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看,唐宋时期地权也没有大幅度的集中,大土地所有制更没有高度的膨胀。小农占有土地均在50亩上下波动,平均规模相似,差别不大。在经营上,租佃制是业、佃、官三方都能接受的具体操作方式。因此,唐宋土地制度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转变,其根本性质一致,唐宋之间是自然性的延续而不是断裂性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唐代 宋代
下载PDF
宋代“田制不立”新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耿元骊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6-140,共5页
作为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概念体系,"田制不立"说由中唐"均田制"崩溃说延续而来,意即到宋代不复存在土地制度。但是,《宋史》所云"田制不立"的原文在《宋会要》中全文收录,系宋《国史》作者概括上奏者... 作为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概念体系,"田制不立"说由中唐"均田制"崩溃说延续而来,意即到宋代不复存在土地制度。但是,《宋史》所云"田制不立"的原文在《宋会要》中全文收录,系宋《国史》作者概括上奏者的奏文而提出。在宋人的理解当中,"田制"就是"限田",并没有作为"制度"的特殊含义,也没有暗含将其与前代的"均田制"作对比的隐前提。从学术逻辑体系及史料考订等方面综合分析,"田制不立"即"限田"不立,是关于"均役"的行政事务举措,不是在制度层面作为一种能与"均田制"(假设存在这个制度)相提并论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田制 均役
下载PDF
从土地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复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唐宋之际 ,中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此前以国家“授田”为主要形式 ,此后国家“不立田制”。前者田地为“王土” ,后者田地为私有。宋朝新田制“不抑兼并” ,“有钱则买” ,“无钱则卖” ,田主佃户之间形成租佃契约关系。这是... 唐宋之际 ,中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此前以国家“授田”为主要形式 ,此后国家“不立田制”。前者田地为“王土” ,后者田地为私有。宋朝新田制“不抑兼并” ,“有钱则买” ,“无钱则卖” ,田主佃户之间形成租佃契约关系。这是古代专制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是认识宋代社会的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田制 土地交易 均田制 租佃 契约
下载PDF
宋代官田鬻卖规模考实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天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38,共8页
两宋的官田鬻卖引人注目,是“官田私田化”说的主要论据。鬻卖官田说明土地的交换价值受到重视,是国家土地产权强化的体现。被鬻卖的主要是没官田,鬻卖恢复了其原有的民田形态,且规模不大。官田鬻卖是在私田官田化和公用水面田产化的基... 两宋的官田鬻卖引人注目,是“官田私田化”说的主要论据。鬻卖官田说明土地的交换价值受到重视,是国家土地产权强化的体现。被鬻卖的主要是没官田,鬻卖恢复了其原有的民田形态,且规模不大。官田鬻卖是在私田官田化和公用水面田产化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是影响官田总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官田鬻卖的同时,学田、职田、屯营田以及沙田、湖田等官水利田仍在扩展,其规模远远大于所卖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官田鬻卖 产权 营田 户绝田 没官田
下载PDF
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圣铎 马元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2,共5页
黄敏枝(女)先生《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是宋代佛教经济研究方面很有影响的重要著作,此书中的《宋代敕赐寺田表》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历来受到有关研究者的重视。但金无足赤,此表也存在一些失误和疏漏,本文试图对此予以补正,并... 黄敏枝(女)先生《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是宋代佛教经济研究方面很有影响的重要著作,此书中的《宋代敕赐寺田表》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历来受到有关研究者的重视。但金无足赤,此表也存在一些失误和疏漏,本文试图对此予以补正,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宋代寺院得到赐田的缘由,以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寺院 田地
下载PDF
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水事纠纷 被引量:4
17
作者 庄华峰 丁雨晴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4-112,共9页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人们在圩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争水、排涝、抢占河湖滩地,以及对陂湖的恣意破坏等因素,产生了诸多水事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有地主与农民之间、官府与民间以及圩际之间等类...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人们在圩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争水、排涝、抢占河湖滩地,以及对陂湖的恣意破坏等因素,产生了诸多水事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有地主与农民之间、官府与民间以及圩际之间等类型。面对各种水事纠纷,两宋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长江下游 圩田开发 水事纠纷 应对措施
下载PDF
宋代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丽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宋代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一方面使土地交易市场发展壮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及"产去税存"状况的存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宋代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一方面使土地交易市场发展壮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及"产去税存"状况的存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土地政策 影响
下载PDF
宋代官田契约租佃制及地租选择的经济学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密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5-69,共5页
租佃制发展至宋代,契约租佃显著增加,而租佃官田并不需要与官府签订契约,但是,宋代在官田租佃经营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赁约"、"户帖"等类似的"契约",其中缘由值得探讨。并且,宋代"系官田产"上&qu... 租佃制发展至宋代,契约租佃显著增加,而租佃官田并不需要与官府签订契约,但是,宋代在官田租佃经营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赁约"、"户帖"等类似的"契约",其中缘由值得探讨。并且,宋代"系官田产"上"定额租"和"分成租"的不同选择颇具经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系官田产 契约租佃 地租选择 经济学
下载PDF
宋代土地契约法律制度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卉青 崔勇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8-73,共6页
宋代的土地制度与以前的土地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保护私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宋代土地私有制下的财产流转加快,土地可... 宋代的土地制度与以前的土地制度相比有所变化,在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保护私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宋代土地私有制下的财产流转加快,土地可卖、可典、可租,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宋代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关于土地交易的法律法规。宋代土地制度的突出表现就是宋代土地契约制度的完善,包括土地流转中的形式,绝卖、典卖、租佃契约的法律规定,还有田宅买卖契约制度中的亲邻优先权制度、官版契纸、印契、契税、过割、离业制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法律 土地制度 土地交易 土地所有权 土地契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