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patterns of land types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use in Qinling Mountains 被引量:12
1
作者 LIU Yan-sui, DENG Xiang-zhe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99-109,共11页
The case study based on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in virtue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M image, classifies the land types and analyzes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l law, and puts forward ... The case study based on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in virtue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M image, classifies the land types and analyzes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l law, and puts forward thre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land types in mountainous areas, namely, spatial,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ructures of mountainous land types.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noticed that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patterns can disclose the heterogeneity and orderliness of combination of land types, which can lay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sively recogniz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ccession law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and types. After the all-arou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use in Qinling Mountains has been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ecology, which can lay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in practice for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to micro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types succession of land types structural patterns optimal allocation Qinling Mountains
下载PDF
Sustainable land-use patterns for arid lands: A case study in the northern slope area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被引量:6
2
作者 LUO Geping FENG Yixing +1 位作者 ZHANG Baiping CHENG Wei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4期510-524,共15页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r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erequisit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arid lands, where the environment is wholly fragile thanks to extremely limited ...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r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erequisit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arid lands, where the environment is wholly fragile thanks to extremely limited precipitation, and where human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transformed natural desert system by clearing natural vegetation, expanding oases and even building dams on inland rivers.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ies on land use patterns are still characteriz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ase studies, with almost no solid scientific basis. This paper holds that land types and their combination patterns are the principal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patterns, and that GIS and RS-based large-scale land type mapping and the study of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 structure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duced by irrational land use mostly result from their deviation from the natural properties of land types. Taki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NSTM) as an example and considering land type patterns as the basis of land use patterns,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vertical oa- sis-and-mid-mountain two-belts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sustainable mountain land use model for arid lands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erms of oases patterns, it outlines oasis development models, including intensive land use pattern in alluvial-diluvial fans, moder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in alluvial plains, and ecological land use pattern in river-end o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land type land-use pattern oases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农耕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董秋瑶 宋超 +3 位作者 温皓天 向娇 王攀 严明疆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5,共12页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 土壤养分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掌握中国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特征对合理使用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重要农耕区皖西大别山六安地区为研究区,采集浅层土壤(0~20cm)样品1295组,采用硫碳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技术进行测试。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在分析pH值的基础上,对总氮(TN)、总磷(TP)和钾(K)和土壤有机质(SOM)四个地球化学养分指标进行单指标养分等级划分和土壤养分综合等级评价,并探讨了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98.88%的土壤为酸性土壤(其中8.03%为强酸性土壤),受地貌类型影响较大;TN分布以中等丰富为主,受土壤类型影响较大;TP以中等含量和缺乏为主,受地貌类型的影响较大;K是最为丰富的元素,其含量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达97.81%,主要受地貌类型的影响;SOM以中等和较缺乏为主,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类型的共同影响,且SOM含量与TN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全区土壤养分等级以中等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60.10%,其次是较缺乏土壤,占25.27%,南部山区养分状况优于北部平原区。整体上,研究区土壤具有养分较差、养分分布不均匀、普遍酸化的特点,部分地区应按需调整肥料的使用平衡土壤养分。可通过农田养分的管理,提高农业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地貌类型
下载PDF
2000-2020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
4
作者 李云 罗长莲 +3 位作者 武红旗 柴仲平 盛建东 冯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179,共8页
为解析阿克苏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法,通过解译遥感影像绘制了不同年份的土地覆被变化现状图。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20年,阿克苏地区的耕地和城乡、... 为解析阿克苏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法,通过解译遥感影像绘制了不同年份的土地覆被变化现状图。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20年,阿克苏地区的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明显增多,其他类型的用地逐渐减少;同期气候呈暖干特点。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的景观格局指数与6类用地面积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斑块数量与地类面积的相关性由2000年的0.6下降至2020年的0.3;景观分割指数与不同类型用地面积的相关性由2000年的0.6上升至2020年的0.9。草地向未利用地转移6255 hm^(2),耕地向草地转移最多为3706.16 hm^(2),未利用地向草地转移11848.8 hm^(2)。景观格局分析表明,该区域景观呈现破碎化,土地承载力下降,抵抗生态风险的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格局 降水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广西恭城县为例
5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5 位作者 蒋忠诚 刘绍华 胡兆鑫 汤庆佳 吴泽燕 张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定量分析了恭城县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恭城县石漠化主要经历了2000-2005加速恶化、2005-2015年快速改善和2015-2021年缓慢恶化三个阶段,石漠化总面积在88.96~229.55 km^(2);2000-2005年,恭城县石漠化表现为无石漠化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移,2005-2021年呈逆向改善。西岭镇、莲花镇、平安镇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55.47%~61.31%。灰岩区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104.0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2.91%;园地内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56.26 km^(2),占比为38.12%。结果表明:灰岩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长期种植的单一经济果林遭大面积砍伐,是导致近年恭城县石漠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城县 石漠化 时空演变格局 不同岩性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用地变化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
6
作者 朱肖勇 付占辉 +2 位作者 乔家君 黄梦姣 杨宇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60,共11页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人口普查和城镇用地栅格数据,运用城镇人口变化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 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关联格局及地域类型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人口普查和城镇用地栅格数据,运用城镇人口变化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构建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协同发展系数,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2000—2020年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用地扩展均呈阶段式变化,城镇人口由中高速增长为主,转为以中低速增长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同一城市不同阶段的城镇扩展强度具有由强变弱的特征;(2)黄河流域2000—2020年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的标准差椭圆长、短轴的差值不断增大,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用地扩张在时空格局上吻合性较强;(3)黄河流域城镇化地域类型可以划分为5类,2000—2010年城镇化地域类型呈现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的趋势,2010—2020年呈现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的格局。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构筑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人口 城镇用地 关联格局 地域类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2002—2020年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7
作者 李春霖 汤萃文 +3 位作者 卢国春 王亚宁 李凡凡 王蕊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2,共12页
研究借助ArcGIS和RS技术,以2002—2020年五期的TM影像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为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的... 研究借助ArcGIS和RS技术,以2002—2020年五期的TM影像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为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的土地类型草地、沙地和林地,面积和占比为93.08%—93.26%。2020年保护区耕地、林地、盐碱地面积较2002年增加,建设用地、沙地减少,裸土地面积不变;2013年后林地、草地稳定增长,耕地、沙地、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保护区各类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差异较小。林地和沙地的最大斑块指数逐年下降,景观形状指数则逐年缓慢增加,破碎化程度升高但增加程度极小。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为因素、沙尘因素和植被因素。整体水平上看,保护区景观破碎度保持稳定,整个生态系统土地利用不丰富,生态稳定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类自然保护区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格局 民勤
下载PDF
广东省典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胡蓉蓉 毛丹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64-1471,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对表层(0~20 cm)土壤几种主要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对表层(0~20 cm)土壤几种主要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果园和林地较高,农田和草地较低;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响应均较其它几种酶弱。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含量是土壤养分因子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5种酶中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关系最大,而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中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许实 王庆日 +1 位作者 谭永忠 余倩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7-34,共8页
研究目的:利用2003—2009年土地一级市场交易数据,分析研究中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方法:统计模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总体上升趋势明显: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上升幅度最大;中... 研究目的:利用2003—2009年土地一级市场交易数据,分析研究中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方法:统计模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总体上升趋势明显: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上升幅度最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持续上升;东北地区在波动中上升。(2)全国约有2/3省份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呈上升态势,各省份之间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3)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土地市场化程度逐年平稳上升,工矿仓储用地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受政策的影响出现快速上升。(4)土地市场化高水平、高增长的省份与低水平、负增长的省份并存,但在地域上的分布较为分散。研究结论:应继续深化土地市场制度改革,着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土地市场化进程,重点关注近年土地市场化程度出现负增长的省份,同时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提高全国土地市场化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配置 土地市场化程度 时空差异 用地类型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异质性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郭青海 马克明 张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6-787,共12页
土地利用类型与水体水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流域中不同汇水单元间土地利用异质性,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汇水单元水质状况。在自然或半自然区域内,采用多个汇水单元的综合... 土地利用类型与水体水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流域中不同汇水单元间土地利用异质性,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汇水单元水质状况。在自然或半自然区域内,采用多个汇水单元的综合分析能够体现出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然而,在城市区域中,可能存在由于土地利用特征差异而导致这种相关关系的抵消和降低,致使分析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为证实这一现象的存在,选取武汉市汉阳地区龙阳湖等4个湖泊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汇水单元综合分析、以影响水质的主要用地类型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以湖泊流域为对象的分析等3个角度,分析汇水单元间的土地利用特征差异对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异质性影响甚至改变了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水体水质相关性时,需要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格局 汇水单元 流域 湖泊水质
下载PDF
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83
11
作者 赵鑫 宇万太 +1 位作者 李建东 姜子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03-2209,共7页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 土壤有机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土壤有机碳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在不同利用类型和不同经营方式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分解、蓄积、含量、存量、分配比例等的动态变化,并指出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类型 经营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基于缓冲区分析的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区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林璐 许章华 +1 位作者 黄旭影 施婷婷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3,共9页
土地利用程度的研究多停留于单一环境影响因子,且缺少定量化研究。引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概念,探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缓冲... 土地利用程度的研究多停留于单一环境影响因子,且缺少定量化研究。引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概念,探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福州市马尾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建立缓冲区并辅以区域统计与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程度与林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综合指数处于0~400之间,区内土地利用程度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且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域都集中在河流沿岸;(2)研究区内建设用地与林地对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影响最大;(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数值分别在林地、水域的200m处达到最大,应设立缓冲带避免用地的破坏;(4)耕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域与林地的冷点区域较为分散;(5)水域周围400~500m与600~800m、耕地周围500~600m、未利用地周围200~800m处综合指数数值减小速率相对较高且为土地利用程度的"冷点"区域,对此距离应重点监控。该研究可以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有效的依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理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布规律 土地利用类型 缓冲区分析 马尾区
下载PDF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黄晓园 区智 +2 位作者 彭建松 王红菘 张卓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2,38,共7页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行相互转化,按各地类变化面积排序为: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未成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非林地>苗圃地>疏林地;按各地类面积增加排序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非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农用地.研究区主要以农用地、有林地、 灌木林地、 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这几类景观斑块分布相对分散,切割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景观尺度方面,景观斑块总体呈现出多样化、 破碎度、 形态复杂化;不同类型景观的团聚程度、 延展性和连通性减弱,分布离散性增强,呈现出非均衡性、 异质性趋势变化的景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 土地类型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和农业用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65
14
作者 刘文娜 吴文良 +2 位作者 王秀斌 王明新 毛文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6-411,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山东桓台县3种土壤类型(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与农业用地方式(林地、菜地和粮田)对土壤表层(0—10 cm)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用地方式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较大,3种利用方式的微生物量碳含...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山东桓台县3种土壤类型(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与农业用地方式(林地、菜地和粮田)对土壤表层(0—10 cm)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用地方式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较大,3种利用方式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显著,依次为:粮田>菜地>林地;土壤类型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也不相同。任何一种土壤,菜地的N、P、K含量都高于粮田和林地;有机质含量粮田>菜地>林地;pH值林地>粮田>菜地。全N、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P与微生物量碳呈弱负相关,速效K、pH值和微生物量碳不相关。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量碳的相关程度不同。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水平,施用化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微生物量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土壤类型 用地方式
下载PDF
利用景观梯度法分析张家港市城市景观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奕兆 黄家生 李建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在遥感与GI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梯度法分析了张家港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6年,张家港市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明显,城镇用地增长22.10%,农业用地则减少14.96%。在空间上,呈现... 在遥感与GIS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利用景观格局梯度法分析了张家港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6年,张家港市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明显,城镇用地增长22.10%,农业用地则减少14.96%。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市—城乡交错带—农业区的变化特征;在时间上,整体样带体现出斑块密度升高、聚合度降低、最大斑块指数下降的特点。城市景观在类型水平上的梯度变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域和道路变化很小,而农业用地、城镇用地和绿地变化幅度较大。将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城市景观格局与结构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梯度分析 景观格局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张家港
下载PDF
安吉山区景观格局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蒋文伟 姜志林 周国模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62,共4页
在论述景观格局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 ,用分维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及景观破碎度等指标对安吉山区景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干扰时间的延长 ,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而分维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值增加 ,意... 在论述景观格局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 ,用分维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多样性及景观破碎度等指标对安吉山区景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干扰时间的延长 ,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而分维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值增加 ,意味着人类对景观的管理程度在逐渐加强。同时针对上述趋势 ,提出了今后山区景观林业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生态类型 安吉山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1
17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毛丹娟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12-4118,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果园和林地高于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C、全N同样以果园较高。而对微生物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C总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与全N、有机C、速效N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N之间显著相关,证实土壤微生物量C、N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对山地植被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志明 孙长青 欧晓昆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3-523,共11页
政策是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山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可以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变化测定技术产生2000至2003年间研究区植被变化图,由... 政策是引起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山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可以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变化测定技术产生2000至2003年间研究区植被变化图,由此产生两时期的植被图并结合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和比较两时期植被景观格局的空间动态变化,并重点关注25°坡度以上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年至2003年间,有部分松树林(约1757hm2)转变成农业用地,混交林(约2718hm2)转变成灌草丛,同时有部分灌草丛(约181hm2)转变成松树林;农业用地(约1915hm2)转变成疏生林,其中有65.4%的变化是发生在坡度为25°以上的区域。此外根据景观指数结果显示,云冷杉林、松树林、混交林和农业用地的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疏生林和灌草丛面积明显减少。结合野外调查该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的政策驱动下部分农业用地被种植成松树林,有些农业用地自然转变成疏生林和灌草丛。但是同时也有些疏生林和灌草丛被开垦成农业用地。在景观水平方面,发现蔓延度和集合指数都有所减小,表明该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而景观的丰富度指数和均一性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该区域内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景观空间格局 FRAGSTATS 景观指数 土地覆盖类型 坡度
下载PDF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1
19
作者 陈利顶 张淑荣 +1 位作者 傅伯杰 彭鸿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497-2505,共9页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更多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人为因子 ,如人口增长、政策变化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其实土地利用在宏观尺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更多的工作侧重于研究人为因子 ,如人口增长、政策变化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其实土地利用在宏观尺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背景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征对于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将影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过程。本文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标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 ,研究了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 )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弱的土地利用类型 ,如有林地、稀疏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和草地 ,主要分布在淋溶褐土、褐土性土以及棕壤地区 ;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土地利用类型 ,如山区旱耕地、丘陵区水田、丘陵区旱耕地和平原区旱耕地主要分布在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和潮土地区 ;(2 )同类地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要比土壤的低。并且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多样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梯度效应 ,从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丘陵平原区到山间盆地区 ,土壤多样性指数从小到大有规律地变化。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变化较为复杂 ,反映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强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 空间分布 流域尺度 相关性
下载PDF
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及海拔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刚 张秋平 +1 位作者 肖荣波 管东生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0,共9页
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 8影像反演获取地表温度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人口密度、海拔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期揭示影响城市热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 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 8影像反演获取地表温度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人口密度、海拔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期揭示影响城市热岛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人口密度和海拔均极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生态用地(包括森林和湿地)面积占比、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和海拔是影响研究区域的热岛效应的关键因素;除少数选取的景观格局指数外,不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显著相关,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城镇聚集度指数、城镇边界密度、城镇分割度和森林分割度是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空间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尽量保留连片的自然生态用地特别是森林用地,避免对其自然边界的线性切割,同时实施多中心城市开发战略,避免连片城市开发,将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人口 海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