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退耕还草的土壤碳固持效应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何奕成 胡振华 +4 位作者 向仰州 张金鑫 钱永强 王迎新 许丰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工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效氮 土壤有效磷 水分梯度 土地利用变化 恢复效应
下载PDF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Change and Climate in Naiman County, Inner-Mongolia,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XueYong Zhao XiaoAn Zuo Gang Huang YingXin Huang ShaoKun Wang YaYong Luo WenDa Huang Hao Qu Wei Mao Jie Li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1期15-20,共6页
Analyses of desertified land and land use change in Naiman County of Inner-Mongolia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fluctuated in-crease of rain-fed cropland in the period from 1951 to 1960, then decreased until the middle of... Analyses of desertified land and land use change in Naiman County of Inner-Mongolia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fluctuated in-crease of rain-fed cropland in the period from 1951 to 1960, then decreased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1990's, then increased again, while irrigated cropland consistently increased. The woodland and build-up land consistently increased while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The area of water body increased from 1975 to 1995 and then decreased while river beach decreased. Wetland change fluctuated with a maximum of 303.53km2 in 1995 and a minimum of 62.08 km2 in 2002. Invasion of cropland into river beach does not only change land coverage on the beach, but also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 of the river systems and deeply influence wa-ter availabilit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opland and underground water table is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irrigated cropland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water availability reduction. Water table reduct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cropland. The total desertified land has decreased since 1975. A rapid increase occurred before 1959, but it is difficult to assess the change of deserti-fication due to lack of data from 1959 to 1975. Chang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ified lands were differen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use and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ified land,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oodland and total desertified l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ssland and total desertified land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land cover and key factors such as water body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river beach and runoff, area of shifting dun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cropland and underground water table. Desertification reversion in Naiman County is fragile and will be even much more fragile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rapid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This will lead to continued invasion of irrigated cropland into more fragile ecosystems and reduction of water 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iman desertification land use water availability
下载PDF
Tree water potentials supporting an explanati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Vachellia erioloba in the Namib Desert (Namibia)
3
作者 Joachim H. A. Krug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303-312,共10页
Background: Site-vegetation relations of Vachellia erioloba, Faidherbia albido, Euclea pseudebenus and Tamarix usneoides in two contrasting locations in the Namib Desert (Namibia)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goal to re... Background: Site-vegetation relations of Vachellia erioloba, Faidherbia albido, Euclea pseudebenus and Tamarix usneoides in two contrasting locations in the Namib Desert (Namibia)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goal to relate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to the occurrence of trees under hyper-arid conditions, Methods: Plant water potentials were measured using a pressure chamber in the field. Pre-dawn water potentials were assessed to reflect the soil water potential of the rhizosphere. Midday water potentials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the strongest negative water potential applied by the sample trees. Results: Pre-dawn water potentials and midday water potentials indicated access to soil water in the rhizosphere and by this,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an occurrence of V. erioloba within the extre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sand dunes in the Namib Desert. Diurnal ranges seem to reflect more and less suitable stands, in terms of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within the sampling sites. While the impact of the ephemeral Kuiseb river on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was assessed through the four species' plant-internal water relations, comparable pre-dawn water potentials of V. erioioba at both sites indicate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also in the dunes of Namibrand. The extreme midday water potentials of the dune plants possibly show the upper limit of tolerance for V. eriolobo. Conclusions: The preliminary data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species in beds of ephemeral rivers and on dunes under the hyper-ari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Namib Desert and qualify suitability within the assessed sites. Understanding the plant-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assessing the plant-internal water potential provides a valuable tool to evaluate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within the rhizosphere and to describe an adaptation potential of investigated species. The comparability of pre-dawn water potentials at both sites indicates unexpecte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within lower parts of the dunes of Namibrand. Further research needs are derived concerning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such soil water. These species in these specific tree-environments are understudied and little published, thus the results support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y in arid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potential Arid land Soil water availability Namibia V. erioloba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我国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唱彤 李云玲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80,共7页
【目的】评价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与灌溉耕地资源的匹配状况。【方法】基于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灌溉耕地分布状况,利用单位灌溉耕地面积拥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基尼系数和水土资源匹配相对系数等,定量分析我国主要省区水土资源匹配总体状... 【目的】评价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与灌溉耕地资源的匹配状况。【方法】基于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灌溉耕地分布状况,利用单位灌溉耕地面积拥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基尼系数和水土资源匹配相对系数等,定量分析我国主要省区水土资源匹配总体状况、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①2009-2019年我国主要省区灌溉耕地面积略有减少,但北方部分省区面积增加显著,灌溉耕地分布有向东北和西北转移的趋势;②我国主要省区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在0.40~0.49之间,总体状况为较不匹配,2016年以后有向严重不匹配状况演变的趋势;③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009-2019年处于不匹配和极不匹配状态的省区从10个增加至11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且正在向北扩展。【结论】应遵循“以水定地”原则,通过合理发展后备耕地资源、节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调水等措施提高水土资源匹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利用量 灌溉耕地资源 基尼系数 水土资源匹配
下载PDF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欧俣 李仲 +3 位作者 杨振花 胡朝仲 曹爽 周子翔 《云南水力发电》 2023年第3期9-14,共6页
水资源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要素,既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产业、城镇、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实现其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在国土空间上的均衡配置,通过分析临沧市水资源条件,按照“水资源本... 水资源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要素,既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产业、城镇、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实现其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在国土空间上的均衡配置,通过分析临沧市水资源条件,按照“水资源本底条件”“政策制定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利设施可供水量”“用水总量控制指标”4种方案对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明确当地水资源的利用上限,强化资源环境底线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水资源条件分析 水资源可利用量 符合性分析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林分自创性”有效水分供给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孙长忠 黄宝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14-621,共8页
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分水储量变化的多年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蒸发潜力很大的气候条件下,在很少有植物消耗水分的荒坡近裸立地上,和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之后的林地上,若以降雨丰、欠年周期为单位计算,... 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分水储量变化的多年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蒸发潜力很大的气候条件下,在很少有植物消耗水分的荒坡近裸立地上,和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之后的林地上,若以降雨丰、欠年周期为单位计算,土壤水分的收支均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关系。表现出林地与荒坡水分收支关系有着本质的差异。提出了开展林地有效水分获取途径研究的必要性。根据对林分改造自身生存环境,为自己提供有效水分功能的定点测定结果,从系统水分收支平衡原理出发,经过对林分、荒坡各自水分小循环过程及二者水分数量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林分“自创性”有效水分供给体系假说,建立了“自创”潜力表达方程。对“自创性”假说提出的意义、作用及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它在黄土高原森林水文效应及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上,具有开拓新思路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说 "林分自创性" 土壤有效水分 水分平衡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宏谋 陈红莉 +1 位作者 刘争胜 张永 《海岸工程》 2000年第4期52-58,共7页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 ,但黄河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深受黄河断流影响之苦。研究黄河河口三角洲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水土资源...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 ,但黄河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深受黄河断流影响之苦。研究黄河河口三角洲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水土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研究了河口地区的来水量 ,在此基础上 ,对河口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文中建议河口地区的黄河可供水量为 7.8× 1 0 8m3/ a,此量既可以满足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 ,又可以保证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所需输沙入海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黄河河口 可供水量 河口地区 输沙 黄河三角洲地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 来水量 用具 水土资源
下载PDF
不同水资源情景下干旱区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以黑河中上游张掖市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华 张勃 Peter Verburg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7-405,共9页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重要贡献的10种驱动因子,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模型输入文件中模拟期间每年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用ArcView空间分析的方法建立驱动力文件,利用SPSS13.0软件分析每种驱动力的权重(β值)...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重要贡献的10种驱动因子,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模型输入文件中模拟期间每年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用ArcView空间分析的方法建立驱动力文件,利用SPSS13.0软件分析每种驱动力的权重(β值),建立Logistic方程,并将其作为模型输入文件.建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分别为18.0×108m3,26.5×108m3,35.0×108m3的3种情景假设,应用CLUE-S模型模拟张掖市2001—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变化.模拟结果显示:1)三种情景下,耕地的面积都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量与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呈负相关;2)林草地面积在3种情景下均增加,林草地面积的变化与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呈正相关;3)在3种情景假设下,水域面积的变化都不明显;4)城镇用地面积变化与水量也呈正相关;5)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可利用水资源 情景假设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蓄水性能——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梁伟 白翠霞 +1 位作者 孙保平 齐举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 对退耕还林还草区具有代表性的乔木(山杏和刺槐)、灌木、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变化范围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1%。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改良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蓄水量 土壤改良
下载PDF
采煤沉陷坡面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效性的空间变异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孟红旗 郭晓明 +1 位作者 杨英 王明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4-854,共11页
探索采煤沉陷坡面上土壤氮、磷和钾养分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对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以焦作九里山矿典型低潜水位采煤沉陷坑内的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氮、磷和钾全量及有效态养分含... 探索采煤沉陷坡面上土壤氮、磷和钾养分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对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以焦作九里山矿典型低潜水位采煤沉陷坑内的耕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氮、磷和钾全量及有效态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林地)、沉陷坡位(中心、坡底、坡中、坡顶和对照)和剖面深度(0~10、10~20、20~30、30~40、40~50 cm)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沉陷坡面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磷(118%)、有效氮(69%)、全氮(41%)、速效钾(27%)、全磷(19%)、全钾(4%)。相对于耕地,林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P<0.001)降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01)升高。在沉陷坡面上,耕地土壤氮和钾的有效性在坡底凹陷区最大,而磷有效性在坡顶裂缝区最大;林地土壤氮、磷和钾的有效性均在坡底凹陷区最大,在中间坡面区最小。通过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在沉陷坡面上空间变异作用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低潜水位沉陷区土壤可持续管理的具体区划模式,以实现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改造的最小经济投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地利用 低潜水位 养分有效性 土壤可持续管理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土壤水分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白一茹 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9,共8页
为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分特性的差异和规律,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坡面上农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水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苜蓿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最强,其次是杏树林和长芒草地,谷子地最差;(2... 为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分特性的差异和规律,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坡面上农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水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苜蓿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最强,其次是杏树林和长芒草地,谷子地最差;(2)通过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发现,水蚀风蚀交错带田间持水量相当于-0.2×105Pa土壤基质势时的土壤含水量,永久凋萎点则低于-2.0×106Pa土壤基质势对应的土壤含水量;(3)苜蓿地有效水含量最高,谷子地有效水含量最低,而且苜蓿地土壤有效水含量的提高主要是提高了迟效水部分;(4)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比水容量变化曲线研究表明,土壤比水容量在田间持水量附近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减小的很快,而当土壤水分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50%~60%以下时,土壤比水容量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土地利用方式 比水容量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湖北省红安县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朝 高瑞 朱明栋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7-491,共5页
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红华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结合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要求,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按典型年标准估算,得到的区内土地整理后的需水量远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 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简要分析了红华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并结合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要求,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按典型年标准估算,得到的区内土地整理后的需水量远小于可供灌溉水量,设计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要求,供需平衡十分合理;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50%时,全区未来各个年份普遍缺水;而按照采用的灌溉保证率为75%-95%的标准推算,项目区今后几年供需水处于盈水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土地整理 需水量 可供灌溉水量 水资源
下载PDF
基于粮食安全的黄河流域可新增耕地资源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争胜 杨立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5-77,共3页
黄河流域所属的诸省区均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平衡区,沿黄省区粮食生产事关流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从国家对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定位出发,分别分析了现状和人口高峰时期流域粮食生产情况,研究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粮食缺口的对策,提... 黄河流域所属的诸省区均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平衡区,沿黄省区粮食生产事关流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从国家对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定位出发,分别分析了现状和人口高峰时期流域粮食生产情况,研究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粮食缺口的对策,提出了保障流域粮食安全必须立足流域自身解决的结论。从气候条件、水土资源条件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后备耕地资源潜力,并利用遥感、GIS解疑与现状典型调查等技术方法,研究确定了不同高程条件下可新增耕地规模,为黄河流域未来一定时期土地资源开发和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粮食安全 水土资源 可新增耕地
下载PDF
1961-2016年中国西北地区陆地水分收支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爱慧 缪月 陈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3-966,共14页
利用观测气象数据集(CN05.1)、地表水文数据集(VIC-CN05.1)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JRA55)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1961-2016年暖季(5-9月)陆地水分收支的长期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陆地水分收支(Land Water Availability,LWA)时间序列作Mann-... 利用观测气象数据集(CN05.1)、地表水文数据集(VIC-CN05.1)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JRA55)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1961-2016年暖季(5-9月)陆地水分收支的长期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陆地水分收支(Land Water Availability,LWA)时间序列作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将1961-2016年划分为3个时段进行进一步分析(P1:1961-1978年;P2:1979-2008年;P3:2009-2016年)。主要结论如下:在1961-2016年间西北地区LWA呈上升趋势,区域平均的LWA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分别为-5.45%、-0.46%和13.99%,总体表现为“减少-不变-增加”的特征,尤其是近些年地表水资源增加明显。三个时段的LWA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尤其在新疆中部、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地区总体上水汽通量输送和垂直速度与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且区域特征明显。西北地区蒸发受降水、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和风速变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暖季 陆地水分收支lwa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水汽输送 垂直运动
下载PDF
岩溶山地不同用地类型表层土壤持水性能研究
15
作者 张治伟 朱章雄 文志林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采用环刀法研究了岩溶山地不同用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用地类型表层土壤(0~30cm)持水性能差异显著。田间持水率依次为灌丛〉旱地〉草地〉果园,分别为41.45%、35.66%、34.20%和34.10%,最大有效水量依... 采用环刀法研究了岩溶山地不同用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持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用地类型表层土壤(0~30cm)持水性能差异显著。田间持水率依次为灌丛〉旱地〉草地〉果园,分别为41.45%、35.66%、34.20%和34.10%,最大有效水量依次为灌丛〉草地〉果园〉旱地,分别为25.95%、23.23%、20.81%和20.60%。旱地土壤田间持水率稍高于草地和果园,但凋萎系数占田间持水率的比例最高,植物的有效水分和具有防洪意义的有效库容仍最低。持水性能与土壤有机质、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均极显著正相关。灌丛和草地持水性能较好,开垦后,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结构恶化,从而引起持水性能和有效水分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地 用地类型 土壤持水性能 有效水分 凋萎系数
下载PDF
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洋 王克勤 +3 位作者 段旭 刘晓微 赵露杨 赵洋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5,共14页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 【目的】探明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为云南坡耕地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等高反坡阶措施(2个不同坡度布设等高反坡阶的坡耕地样地)与原状坡耕地无处理(1个未扰动的对照样地)两种处理方式,通过野外定位监测方法,分别在玉米播种前及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使用时域反射仪(TDR-300)在坡上、坡中、坡下3个坡位随机选点测定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作物群体光合势(LAD)、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的相关响应。【结果】等高反坡阶措施下玉米群体光合势(LAD)高于对照样地,其中以坡中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增幅为19.3%,且在生长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LAD并持续较长时间;等高反坡阶样地玉米蒸腾速率(T_(r))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但净光合速率(P_(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高于原状坡耕地样地;等高反坡阶样地土壤水分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布设该措施后土壤水分增高,平均增幅为24.4%,同时提高了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中效水和易效水的占比(90%);LWUE与P_(n)、LA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表明,P_(n)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玉米LWUE起主导作用,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P_(n)和土壤水分,进而获得较高的LWUE。【结论】布设等高反坡阶措施可以提高坡耕地土壤水分,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并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可以提高作物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进而为玉米干物质生产奠定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等高反坡阶措施 玉米栽培 群体光合势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有效性
下载PDF
锡林浩特矿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有效含水量预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鑫 肖武 +3 位作者 刘慧芳 赵艳玲 田帅帅 邹玉珠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9-177,共9页
露天矿开采导致大面积的地貌改变和植被破坏,进行土地复垦是重建原有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为改善锡林浩特矿区生态脆弱、且矿区表土稀缺的现状,利用上覆岩层进行表土替代材料的开发,上覆岩层土壤的持水能力是选择表土替代材料的重要指标... 露天矿开采导致大面积的地貌改变和植被破坏,进行土地复垦是重建原有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为改善锡林浩特矿区生态脆弱、且矿区表土稀缺的现状,利用上覆岩层进行表土替代材料的开发,上覆岩层土壤的持水能力是选择表土替代材料的重要指标,对于指导排土场复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选取了AP(Arya and Paris模型)、MV(Mohammadi and Vanclooster模型)和MVVG(MV model with the van Genuchten模型) 3种模型对锡林浩特矿区上覆岩层(L1-L5,共5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土壤有效含水量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MVVG对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R^2=0.940)与有效含水量(R^2=0.7409)的预测精度均较好,AP对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预测结果最好(R^2=0.950),且对于剖面有效含水量的预测趋势与实测值一致,但是有效含水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R^2较低(R^2=0.491),MV预测结果最差。AP模型对壤质沙土、砂之壤土和粉砂壤土的水分特征曲线预测效果好于MV和MVVG,但是各模型对沙土的预测预测效果均较差。除L5层,其余4层随着土壤层次深度的增加,其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含量均呈减少趋势。L2-L4的有效水含量均低于L1(18%),且L4(8%)<L3(11%)<L2(15%)。研究结果显示AP和MVVG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研究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水分常数,适合用于锡林浩特矿区上覆岩层土壤持水能力的预测。同时结果表明,L5层的有效含水量最大(20%),且土层较厚,具有在土地复垦过程中作为表土替代材料的潜力,而L2-L4可以考虑作为中和L5质地过黏的材料,使其土质更加接近腐殖层土壤(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重构 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有效含水量
下载PDF
不同治理措施下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壤质地与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亮 高永 +1 位作者 韩彦隆 吕新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结构及土壤水分的分异特征,为合理选择沙化土地治理方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结合空间代替时间和相邻样地比较法,利用压力膜仪和烘干法对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樟子松人工林地、小叶杨人工林地、小叶... [目的]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结构及土壤水分的分异特征,为合理选择沙化土地治理方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结合空间代替时间和相邻样地比较法,利用压力膜仪和烘干法对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樟子松人工林地、小叶杨人工林地、小叶锦鸡儿林地、围封草地、天然恢复的固定沙地以及流动沙地(CK)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各种治理措施均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持蓄能力,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有效水含量最高,为0.05cm^3/cm^3。(2)各治理措施土壤沙粒含量、土壤容重降低;小叶锦鸡儿对土壤粉粒恢复效果最高,较流动沙地增加7.49%;围封措施下土壤黏粒含量最高,为1.08%。(3)土壤黏粒是影响土壤有效水含量和过剩水含量的主要因素,回归系数分别达到2.54和-2.65。[结论]小叶锦鸡林地和围封措施能较好地改善沙化土地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持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水 土壤过剩水 土壤结构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北京、都柏林和昆士兰三个地区典型给水厂废弃泥金属活性与土地回用评估研究
19
作者 袁楠楠 许洁琼 +1 位作者 郑星荣 姚铃丽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1年第10期166-170,共5页
给水厂废弃泥的回收再利用于环境修复将会带来潜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然,系统分析给水厂废弃泥的金属污染风险将是其资源化应用的重要依据。研究深入比较了中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水厂废弃泥中多种金属总量、金属浸出毒性... 给水厂废弃泥的回收再利用于环境修复将会带来潜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然,系统分析给水厂废弃泥的金属污染风险将是其资源化应用的重要依据。研究深入比较了中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水厂废弃泥中多种金属总量、金属浸出毒性及金属生物可给性的特征,并参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土地利用标准”,评价了废弃泥回用的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三个国家给水厂废弃泥中金属的总量和活性虽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活性都较低,具有很高的土地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厂废弃泥 金属 浸出毒性 生物有效性 土地回用
下载PDF
Is Cane Sugar Production for Biofuel a Good Practice in Semi-Arid Systems?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Olifants River Catchment, Mpumalanga, South Africa
20
作者 Thomas K. Gyedu-Ababio F. Venter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3年第3期275-282,共8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proposed biofuel production at Hoedspruit in the Olifants River Catchment. These impacts are looked at in terms of availability of water and subsequent cons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proposed biofuel production at Hoedspruit in the Olifants River Catchment. These impacts are looked at in terms of availability of water and subsequent consequences on downstream users, especially the Kruger National Park that is mandated to conserve and protect biodiversity in all facets and fluxes in its area of jurisdiction. Based upon a review of experiences with biofuel production and impacts around the world, water availability for sugar cane production to support proposed biofuel production was found to be a problem in the region that has an average rainfall of only 450 mmper annum. The Olifants River system already has a deficit of about 200 million m3/a;he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ugar cane based biofuel industry in the proposed area is questioned in this review. It is advised that alternative plan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iofuel that may not consume 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 be exa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Energy Alternatives SUGAR CA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ter availability BIODIVERS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