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with Mei-yu and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志福 钱永甫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48-2004 and the monthly rainfall data at 16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nd-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difference in the...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48-2004 and the monthly rainfall data at 16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nd-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difference i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in spring (April-May), the mei-yu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are analyzed by using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es. Results show tha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ei-yu rainfall and air temperature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above the western Pacific, whil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Baikal Lake. When the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is stronger in spr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will be weaker and retreat eastward in summer (June-July), and the SCSSM will be stronger and advance further north, resulting in deficient moisture along the mei-yu front and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vice versa for the weaker difference case. The effects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land and ocean anomalous heating on monsoon variability is also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land and ocean thermal anomalies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d mei-yu rainfall and SCSSM intensity, whereas the land heating anoma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cean heating in changing the land-ocean thermal contrast and hence the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mei-yu rainfall correlation analysis composite analysis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自主任务规划研究
3
作者 黄缙 蒋昱 +7 位作者 莫凡 张莎莎 姚鑫雨 张新伟 刘洁 周剑敏 刘益铭 张少雄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低轨遥感卫星往往以全球或全国范围内的特定地物为探测目标。为提高卫星在轨运行的自主性,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地物目标属性的遥感卫星自主任务规划方法。首先外推出预报点90 min后的星下点经纬度,并根据星载地图和太阳高度角,得到预报... 低轨遥感卫星往往以全球或全国范围内的特定地物为探测目标。为提高卫星在轨运行的自主性,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地物目标属性的遥感卫星自主任务规划方法。首先外推出预报点90 min后的星下点经纬度,并根据星载地图和太阳高度角,得到预报点的阳照/阴影、陆地/海洋、境内/境外属性。对地物目标属性信息进行平滑处理后,根据各载荷的地物目标属性,识别出各载荷的工作任务时间段,可实时实现提前约1个轨道圈的载荷自主任务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任务规划 地物目标属性 星载地图 太阳高度角 阳照/阴影属性 陆地/海洋属性 境内/境外属性
下载PDF
星载GNSS-R检测太湖水华可行性分析
4
作者 张云 王雨 +3 位作者 周绍辉 孟婉婷 韩彦岭 杨树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5-705,共11页
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GNSS-R)属于被动遥感技术,具有数据重访周期高、全天时、全天候、信号源丰富等优势。基于此,研究星载GNSS-R检测太湖水华的可行性。星载GNSS-R可以有效检测反射面的粗糙程度,通过使用相干反射表征反射面... 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GNSS-R)属于被动遥感技术,具有数据重访周期高、全天时、全天候、信号源丰富等优势。基于此,研究星载GNSS-R检测太湖水华的可行性。星载GNSS-R可以有效检测反射面的粗糙程度,通过使用相干反射表征反射面的粗糙度,研究不同风速区间内相干反射与蓝藻水华的关系。利用2020年4—8月美国气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YGNSS)数据,计算CYGNSS镜面反射点的时延多普勒图(DDM)功率比。以“哨兵-3”卫星水色遥感仪器(OLCI)影像最大特征峰高度(MPH)算法反演出的太湖叶绿素浓度作为参照,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风速产品进行时空间线性匹配,分析发现,在1~2.5 m/s风速区间内,叶绿素浓度达到0.1 mg/L以上时,极易引起镜面反射点发生相干反射,且功率比与叶绿素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4,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证明了利用星载GNSS-R的功率比及相关特性实现太湖水华检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 功率比 水色遥感仪器 最大特征峰高度算法
下载PDF
Role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quasi-4-year oscillation of atmosphere-land-ocean interaction 被引量:7
5
作者 ZHAO Ping & CHEN Longxun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3期241-245,共5页
Using 1961-1995 monthly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Q1】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and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1961 ?1994 monthly SST of UK/GISST2, the statistical study is undertaken ... Using 1961-1995 monthly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Q1】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and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1961 ?1994 monthly SST of UK/GISST2, the statistical study is undertaken on the QXP heat source/sink in relation to bo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Asia and El Nino/La Nina event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exists noticeable interaction in aquasi-4-year period among the 【Q1】 of the QXP, low-levelmeridional winds east of the QXP, low-level zonal wind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ST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nd the circulation at mid and high latitudes north of the QXP. They have difference in phase. The cold source intensity of the QXP in winter favours a low-level meridional wind anomaly to prevail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its coast east of the QXP and to last until the subsequent autumn. The wind anomaly can induce a low-level zonal wind anomaly of the tropic Pacific that finally affects an El Nino/La Nina event in the autumn and subsequent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rmal effect INTERANNUAL variation atmosphere-land-ocean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IMPACT OF UPLIFT OF TIBETAN PLATEAU AND CHANGE OF LAND-OCEAN DISTRIBUTION ON CLIMATE OVER ASIA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隆勋 刘骥平 +1 位作者 周秀骥 汪品先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0年第4期459-474,共16页
Using an improved CCM1/NCAR climate dynamic model and a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 of land-ocean-vegetation during 40-50 MaBP,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 Using an improved CCM1/NCAR climate dynamic model and a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 of land-ocean-vegetation during 40-50 MaBP,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ing and different land-ocean distributions are designe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teau uplifting and land-ocean distribution variation on Asian climate change.It is shown that Tibetan Plateau uplifting can firstly increas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initial uplift to half height of mod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n decrease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time from the half height to the present plateau.At the same time. the uplifting can reduc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Besides.the effects of the uplift and land-ocean distribution change on the variation of winter and summer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dynamic model Tibetan Plateau uplifting different land-ocean distributions
原文传递
Land-ocean interaction in modern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春初 雷亚平 +1 位作者 何为 戴志军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63-71,共9页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earl River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phases, diversity and imbalance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The delta was moving seaward gradually in a long period a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earl River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phases, diversity and imbalance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The delta was moving seaward gradually in a long period after the last Holocene glacial stage and the ancient drowned Pearl River estuary was predominated by tide. The delta was expanding quickly since fluvial force was turned to be leading status about 2500 years ago. The sediment grain size was changing longitudinally from coarser to finer. As well as the finer sediment may be reworked and redistributed shoreward by tidal current nearby the river mouth. And the fluvial-dominated delta is developed by the mutual deposition reflect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land-ocean interac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is the fluvial-dominated and protruding seaward is coupled with or concomitant with the estuaries and tide-dominated deltas which are adjoined to both sides of the main part like t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vial-dominated DELTA tide-dominated DELTA wave-dominated DELTA land-ocean Interac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LOICZ).
原文传递
向海图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重要使命与历史责任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才发 《东南亚纵横》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7年、2021年和2023年三次视察广西。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江、沿海、沿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7年、2021年和2023年三次视察广西。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与东盟“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向海之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指明方向,向海发展是广西破茧成蝶的根本出路,向海经济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向海图强已成为广西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向海图强既是广西的机遇和优势,也是广西的责任和使命。伴随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相继颁布实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形成广西及西南地区通往东盟的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通道。陆江湾海的联动将撬动区域经济版图,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枢纽。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访问越南具有标志性意义,确立了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越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新阶段,谱写了新时代中越关系的新篇章,将更有利于广西的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海发展 向海经济 向海图强 西部陆海新通道 高质量发展 中越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沿岸地区土地利用预测研究
9
作者 耿爱玉 王宁 +2 位作者 于格 江文胜 王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耦合模型(CA-Markov模型)作为土地利用变化(LUCC)的一种研究手段,具有马尔科夫模型精确地模拟LUCC未来变化情况,同时还具有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复杂系统空间变化的能力。本研究运用CA-Markov模型,以分区预测为原则,... 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耦合模型(CA-Markov模型)作为土地利用变化(LUCC)的一种研究手段,具有马尔科夫模型精确地模拟LUCC未来变化情况,同时还具有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复杂系统空间变化的能力。本研究运用CA-Markov模型,以分区预测为原则,对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沿岸地区过去十年的土地利用构成及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区未来三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结果表明: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沿岸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在过去十年增大,而在未来三十年将不断减小;模型的预测精度将随预测时长的增加而下降,需要根据其他因素对模拟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将为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预测分析 CA-Markov模型 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 分区预测
下载PDF
福建中—北部马面山增生杂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10
作者 聂童春 《福建地质》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在系统归纳“马面山增生杂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岩片的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区域内划分出新元古代陆缘弧、新元古代俯冲增生带和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带,并进一步划分出一系列增生杂岩岩片。将马面山增生杂岩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划分为... 在系统归纳“马面山增生杂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岩片的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区域内划分出新元古代陆缘弧、新元古代俯冲增生带和早古生代俯冲增生带,并进一步划分出一系列增生杂岩岩片。将马面山增生杂岩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与马面山增生杂岩形成有关的古华南洋洋盆自新元古代开始发育,持续演化至早古生代,最终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完成了洋陆转换过程。伴随着洋陆转换,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洋盆地层系统卷入俯冲增生活动,形成增生杂岩的基质及岩块系列。马面山增生杂岩形成后又经历多期次的陆内构造叠加、改造,从而形成现今地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杂岩 新元古代 早古生代 洋陆转换 福建马面山
下载PDF
天津南部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下切河谷及沉积相序特征研究
11
作者 鲁庆伟 江胜国 +4 位作者 片磊 付方建 王西玉 姜昕沛 李小玉 《矿产勘查》 2023年第7期1043-1050,共8页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末次盛冰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下切河谷,为研究天津南部海陆交互作用平原区LGM下切河谷,本文通过钻孔、陡坎剖面调查、遥感解译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测量等工作手段,结合AMS14C测年、微体化石(有孔虫和介形类...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末次盛冰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下切河谷,为研究天津南部海陆交互作用平原区LGM下切河谷,本文通过钻孔、陡坎剖面调查、遥感解译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测量等工作手段,结合AMS14C测年、微体化石(有孔虫和介形类)和孢粉鉴定等测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LGM以来发育3种沉积相序类型:类型Ⅰ(FS-Ⅰ):由下切河道相—湖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沼/潟湖相)—河漫滩相构成;类型Ⅱ(FS-Ⅱ):由下切河道相—湖相—滨海相—河道相—河漫滩相构成;成为下切河谷内不同时期河流序列的叠置;类型Ⅲ(FS-Ⅲ):由LGM硬黏土—湖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沼/潟湖相)—河漫滩相构成。LGM时期古植被以云杉、松、蒿、藜等干冷植物为主,气候干冷;古河道空间格局和古流向受控于基底构造;汊道古河流发育且摆幅较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比,该区下切河谷深度(宽约几百米、深20~30 m)及规模远不及前者(宽数十千米、深40~90 m)且不发育强潮河口湾相,原因在于没有开放海和统一的大河口。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古微地貌低洼处受到海侵或地下水位上升湖相或湖沼发育形成全新世海侵基底泥炭,最大海泛面之后,不同微地貌处先后随着河流进积增强成陆,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相序地层受控于全球海面变化和区域构造的影响,河海进退和河流摆动是沉积层序形成的直接原因。因研究区缺乏末次盛冰期以来下切河谷及沉积相序特征研究,故本文研究可为该区域末次盛冰期以来地层结构厘定、古环境恢复与演化以及水工环勘察、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下切河谷 末次盛冰期 陆海相互作用 沉积层序
下载PDF
数字孪生水下三维实景数据底板获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薛强 张永 《水利信息化》 2023年第2期24-27,33,共5页
为获取高精度的水下三维模型细节纹理结构,满足数字孪生建设对水下三维实景数据底板获取的需求,实现对水下构筑物的实时可视化动态监测,基于GNSS和USBL技术研究构建水陆一体化定位系统,融合水陆一体化定位技术、有缆ROV和水下摄影测量... 为获取高精度的水下三维模型细节纹理结构,满足数字孪生建设对水下三维实景数据底板获取的需求,实现对水下构筑物的实时可视化动态监测,基于GNSS和USBL技术研究构建水陆一体化定位系统,融合水陆一体化定位技术、有缆ROV和水下摄影测量设备等研发水下摄影测量系统,实现数字孪生水下三维实景数据底板的获取,并采用多波束测深、水下三维全景成像声呐等系统,对水下摄影测量系统获取的三维实景模型数据成果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下摄影测量系统获取的三维实景模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可用于数字孪生流域/工程等水下基础数据底板的建设,也可为水下高精度三维场景重构再现和水利工程水下构筑物实时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水下三维实景模型 数据底板 获取技术 水下摄影测量 精度评价 水陆一体化定位
下载PDF
南海-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
13
作者 石渝婷 刘婷 +4 位作者 张广洋 薛飞洪 邹世春 张颖仪 赖森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1-288,共8页
通过走航观测对南海-东印度洋海域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共49个)进行采集,使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技术获得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开展微生物气溶胶在该海域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范围在2.14×10^(4)~5.93×1... 通过走航观测对南海-东印度洋海域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共49个)进行采集,使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技术获得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开展微生物气溶胶在该海域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范围在2.14×10^(4)~5.93×10^(6) cells·m^(−3)之间,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即东印度洋>海峡>南海。在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以赤道为界,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37~2.5µm之间。南海、海峡和东印度洋赤道以北样品中原核生物占比较高,约65%;而在东印度洋赤道以南,真核生物占比则升高至近50%。最后,本研究根据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的差异,对其来源开展研究,揭示了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环境要素以及人为源远距离传输等因素对于开放海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气溶胶 开放海域 粒径分布 空间变化 海陆影响
下载PDF
抛物方程法预测复杂地海环境中的电波传播
14
作者 关晓伟 郭立新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分析对流层环境中影响电波传播的主要因素,文章基于抛物方程模型研究了复杂地海环境下的电波传播特性,综合考虑粗糙海面Miller-Brown近似、地形遮蔽法、分段线性平移变换法等处理方法,分析了海上岛屿、沿海城市、蒸发波导、发射天... 为了分析对流层环境中影响电波传播的主要因素,文章基于抛物方程模型研究了复杂地海环境下的电波传播特性,综合考虑粗糙海面Miller-Brown近似、地形遮蔽法、分段线性平移变换法等处理方法,分析了海上岛屿、沿海城市、蒸发波导、发射天线参数、风速等因素对电波传播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波传播损耗受蒸发波导、海岛高度和频率的影响较大,而远距离传播时受海面风速的影响较小,海岛的存在会使电波产生多径效应,而其遮蔽效应也会令传播损耗有所增加。此外,近海岸的地理环境同样对传播损耗的影响较大,而随着高度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减小,因此,提高发射天线的高度可以有效延长探测距离。这些结果对雷达系统的设计和性能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电波传播 抛物方程 地海环境 粗糙海面
下载PDF
现代海洋牧场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新路径——以烟台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为例
15
作者 范宏博 孙浩 +1 位作者 高志武 张海瑜 《农业工程》 2023年第11期145-150,共6页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对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海洋牧场普遍存在产业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新乏力的问题。对烟台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度考察,并以烟台...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对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海洋牧场普遍存在产业模式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创新乏力的问题。对烟台海洋牧场建设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度考察,并以烟台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经营状况为例,分析其产业融合的路径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海洋牧场装备型平台利用率低、科技力量不足、各业态营销模式落后和政府管理体制与扶持政策不配套是主要制约因素。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陆海统筹规划、优化产业格局、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和多元主体合作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优化升级提供模式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产业融合 产业链延伸 价值链创新 陆海统筹
下载PDF
海陆气协同作用对华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
16
作者 杨凯 冯信贤 黄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5-675,共11页
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 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带海洋的大量水汽至华北地区南部并增加该区域降水,不利于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的维持,从而限制了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对高温热浪的贡献。相反,当西太副高偏弱时,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持续能力较强,有利于局地高温热浪的发展。西太副高强度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有关。当夏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处于暖位相时,西太副高强度相对较弱且华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前期较干土壤条件的维持。此类情况下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热浪的预测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 季节预测
下载PDF
大跨度铁路桥梁海、陆风场差异性研究
17
作者 房忱 胡锐 《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2023年第6期17-25,共9页
为研究桥址区海、陆风场的差异及其对铁路桥梁的影响,开展桥址区海、陆风场数值模拟和桥梁风荷载数值计算研究。考虑海面粗糙度、海气交换等因素影响,从风剖面、风谱、相干函数3个角度进行海洋风场与陆地风场的对比,进而实现海、陆风场... 为研究桥址区海、陆风场的差异及其对铁路桥梁的影响,开展桥址区海、陆风场数值模拟和桥梁风荷载数值计算研究。考虑海面粗糙度、海气交换等因素影响,从风剖面、风谱、相干函数3个角度进行海洋风场与陆地风场的对比,进而实现海、陆风场的数值模拟和风荷载计算。结果表明:海、陆风场紊流特性和空间相干性差异显著,内陆铁路桥梁较海洋铁路桥梁风荷载的阻力、升力和力矩分别增加6.1%、5.5%和5.9%,但由于海洋风谱的能量高于陆地风谱,海洋铁路桥梁所受的抖振力高于内陆铁路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场 风谱 风剖面 铁路桥梁 风荷载
下载PDF
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吕永龙 苑晶晶 +3 位作者 李奇锋 张悦清 吕笑天 苏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源人类活动导致近海生态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捞、海岸带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珊瑚礁退化、海洋垃圾、以及海岸带矿产开采等高强度开发活动引发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水质、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这些问题的根源多来自陆地,必须将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海陆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计划,推进海洋资源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相互作用 近海生态系统 重金属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基于GIS的虾夷扇贝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以北黄海大小长山岛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林勇 刘述锡 +2 位作者 关道明 张振冬 温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84-5992,共9页
由于水产养殖缺乏科学空间规划,近年来中国最大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养殖基地长山群岛发生了扇贝大规模死亡现象。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急需水产养殖空间格局优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采用叶绿素a浓度、海水表面温度、水... 由于水产养殖缺乏科学空间规划,近年来中国最大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养殖基地长山群岛发生了扇贝大规模死亡现象。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急需水产养殖空间格局优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采用叶绿素a浓度、海水表面温度、水深、透明度以及评价单元到渔港、城镇、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距离等指标,构建了虾夷扇贝养殖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大小长山岛海域为示范区,对该海域的虾夷扇贝的养殖适宜性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大小长山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适宜性较高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在不考虑海域使用冲突情形下,养殖适宜性指数在6.0—7.0以及7.0以上的海域占示范区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6.04%(167.75 km2)和4.73%(44.06 km2),且高适宜性(SSI>7.0)区主要分布在大长山岛西北和西南海域;而由于航道和水产养殖存在海域使用冲突,高适宜区面积大幅下降为19.56 km2。在此基础上对大小长山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空间格局优化提出了建议。利用一些简单的距离指标反映了陆地基础设施因素对水产养殖选址的影响,体现了海陆统筹的理念并可为海陆统筹技术方法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 大小长山岛 海陆统筹 GIS模型
下载PDF
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在黄土高原东南缘记录的可靠性探讨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喜生 杨振宇 +2 位作者 R.Lφvlie 裴军令 孙知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3-971,共9页
中国黄土的剩磁获得机理和Lock-in深度问题是目前黄土古地磁研究的焦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黄土时间标尺的精确度和海陆古气候对比的可靠性。文章以黄土高原东南缘三门峡曹村剖面获得的高分辨率古地磁极性界线作为年代控制点,... 中国黄土的剩磁获得机理和Lock-in深度问题是目前黄土古地磁研究的焦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黄土时间标尺的精确度和海陆古气候对比的可靠性。文章以黄土高原东南缘三门峡曹村剖面获得的高分辨率古地磁极性界线作为年代控制点,通过黄土-古土壤序列1.1Ma以来的磁气候记录与近年来中、高纬度大西洋ODP/DSDP钻孔中获得的具有高分辨率古地磁年代约束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提出与传统的海陆对比不同的基于古地磁界线的海陆对比方案:松山/布容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在曹村剖面S8的顶部,可对应深海沉积的MIS19,而不是前人认为的MIS21。黄土高原不同地区记录东亚冬、夏季风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可能是全球具同时性的松山/布容地磁极性转换在黄土高原不同地区产出层位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而基于Lock-in模型的天文年代标尺则可能高估了黄土/古土壤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极性转换 海陆对比 Lock—in效应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