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
1
作者 陈静 张树文 张养贞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12期41-47,53,共8页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86 to 2000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studied b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86 to 2000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studied b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Land Change Science,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Through analyzing the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change degree,direction and pattern of wetland within the study area,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this study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area and patch amount of wetland in northeast China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s a whole in the past 15 years.In terms of dynamic landscape changes,although the annual decrease rate of the last 5 years was 28 times more than that of the first 10 years,the first 10 years was a period with relatively more drastic patch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By reviewing the overall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expanding in certain periods but decreasing in the overall trend,shrinking in parts but expanding from boundaries,showing high fragmentation and so on.Study on its driving forces showed that a unique spatial pattern of wetland landscapes was formed with the dual intervention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landscape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change PATCH driving force landscape change Science
下载PDF
Changes in cultivated land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 from 1992 to 2015 被引量:9
2
作者 ZHANG Yu-xin WANG Yu-kuan +5 位作者 FU Bin LI Ming LU Ya-feng DIXIT Amod Mani CHAUDHARY Suresh WANG Sh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patterns caused by major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are rarely reported. We selecte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to study the change in area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cultiv...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patterns caused by major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are rarely reported. We selecte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China to study the change in area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ead,central, and tail areas of the reservoir that took place between 1992 and 2015;we then studi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servoir;finally, we studied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changes in the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derived are as follows.(1)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GP, 1992–2015),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round the reservoir decreased by30.23 million ha. This reduction occurred in phases:the most severe change in cultivated land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r stage of the project(2002–2010);only 0.62 million ha of cultivated land did not change between 1992 and 2015.(2)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three parts of the reservoir changed from a northern distribution to a southern distribution;thus,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 decreased over the time perio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ead and tail areas decreased by varying degrees, while it increased in the central area over the 23 years, indicating that the change in cultivated land showed regional differences.(3) The TGP, the policy of re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and urbanization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ir impacts at different stages.(4) According to the patch dynamics of the land cover change, the degree of change gradually intensified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r stages of the project and then stabilized during the operational period. Our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food security in the reservoir area and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land chang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landscape index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Cultivated land driving forces
下载PDF
Landscape Change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16
3
作者 HE Xing-Yuan ZHAO Yong-Hua +2 位作者 HU Yuan-Man CHANG Yu ZHOU Qi-X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98-405,共8页
Landscape changes were traced over the 20 year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Landscape changes were traced over the 20 year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local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sustainable landscape use and manage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landscape from 1974 to 1995 changed at the regional scale as the area of forestland decreased, while cropland, shrubland, economic forest, grassland, and built-up land increased. Landscape changes mainly occurred in forestland, shrubland, grassland, economic forest, and built-up land. Moreover, the changes among forestland, shrubland, and grassland were the largest, influencing the who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the basi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between 1974 and 1995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d that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whereas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ecreased. There were multiple reasons for landscape change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The PCA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factors were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and that PCA was a suitabl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ving forces landscape change satellite image quantific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下载PDF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landscape patterns in mountain human settlement:The case study of Hantai District(Shaanxi,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WANG Lei WU Lian ZHANG 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749-763,共15页
Mountain are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unit of land,and its ecology is sensitive and fragile.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human activities have caused dramatic changes in land use in mountainous areas,which caused ch... Mountain are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unit of land,and its ecology is sensitive and fragile.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human activities have caused dramatic changes in land use in mountainous areas,which caused chang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and impa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is unknown how the mechanism of land use affects the landscape pattern at different scales.The Hantai District,a typical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mountain area in Shaanxi,China,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landscape indexes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from 1998 to 2017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at different scales,and its main driving forc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ized land expanded largest from 15.39%to 24.30%,and cultivated land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decline from 43.54%to 35.35%.Changes in land use have made the patch morphology of most land types developed from a natural random to a sawtooth shape,and its spatial pattern evolved from a ruleset to a fragmented expansion.This reflects the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human interv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antai District,the biggest change in landscape pattern is in Hanzhong City and Qili Town.The improved economy and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rate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se changes.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necessary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land resources in mountainous human settlements for mountainous areas with significant geomorphic differen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Land cover change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Transition trend driving force Mountain regions Hantai District
下载PDF
广东省河湖库水域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廖天柱 何敏 +3 位作者 郭海京 赵瑞娟 康榆 李智 《人民珠江》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为研究广东省河湖库水域系统历史变迁发展规律,对其1980—2021年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土地利用转移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性系数分析水域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1年河流面积持续缩减而水库面积不断增长,二者变化趋势均... 为研究广东省河湖库水域系统历史变迁发展规律,对其1980—2021年时空变化、景观格局、土地利用转移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性系数分析水域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1年河流面积持续缩减而水库面积不断增长,二者变化趋势均于1995年发生突变;(2)水域景观格局表现出破碎化、复杂化、离散化的趋势;(3)近40 a内水域周边50 m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为河流向水库的转化,同时1995—2021年有大面积的河湖库水域转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4)年平均气温、常住人口密度以及经济产值是水域面积及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该研究成果明确了广东省河湖库水域的变化特征,可为针对性的水域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库水域系统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转移 驱动力 广东省
下载PDF
过去40年兰州市榆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思岩 侯艳丽 石斌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20-26,共7页
兰州市榆中县作为兰州市城市副中心,过去近4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基于榆中县5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状态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榆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格... 兰州市榆中县作为兰州市城市副中心,过去近4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基于榆中县5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状态转移矩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榆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川塬河谷区,且主要集中在2010-2018年。(2)大面积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被建设用地置换,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分别从1980年的988.99 km^(2)、1971.94 km^(2)、40.05 km^(2)和62.27km^(2)变更为2018年的962.11 km^(2)、1963.29 km^(2)、36.58 km^(2)和102.18 km^(2)。(3)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未发生显著变化,草地和耕地始终是优势景观类型且两者面积占比接近景观总面积的90%,但是景观破碎性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4)工业园建设、科教城建设、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县域人口增加是榆中县区域近4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促使过去的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被建设用地类型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驱动力 景观生态 榆中县
下载PDF
基于GIS的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7
作者 潘明伟 王小霞 王发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67-70,75,共5页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次之;研究期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绝对值园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耕地>林地。其中园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较大;由于受基数面积较大影响,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上,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现小幅度下降,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多样性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受高程因子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夜间灯光和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影响度增强,自然因素影响度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都匀市
下载PDF
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强 尉飞鸿 +4 位作者 夏雪 张明月 王新民 穆兴民 徐德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677.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1365.58 km^(2);草地面积从1980年的5144.35 km^(2)减少到2020年的5038.97 km^(2);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86.07 km^(2),798.96 km^(2),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0.25 km^(2),408.72 km^(2)。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50.98%和10.95%,且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强度高于1980—2000年。流域内景观斑块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相连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割度升高,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结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景观格局发生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窟野河流域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下载PDF
2000—2020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9
作者 杨巧琦 刘玲 +1 位作者 林灼镕 吴小刚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第1期79-86,共8页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为数据源,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7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平潭综合实验区各项景观类型指数差异值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2010—2020年间,从景观水平看,实验区分维数、蔓延度指数持续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度态势严重,人为活动干扰对当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明显增多,斑块数量大幅下降,斑块凝聚度值升高,森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湿地与水域的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数与斑块凝聚度值降低,斑块边界形状趋于简单,内部自然链接程度下降。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平潭综合实验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综合实验区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分析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38
10
作者 刘吉平 赵丹丹 +2 位作者 田学智 赵亮 刘家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4-3244,共11页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年三江平原耕地、居住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最大值出现在1976年,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54—2010年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高值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低值区由中部向东部转移,景观分离度指数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趋势,Simpson's多样性指数由中间高四周低格局,逐渐转变为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6
11
作者 李卫锋 王仰麟 +1 位作者 彭建 李贵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403-1410,共8页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 ,以深圳市域 1978年MSS影像与 1986、1990、1995和 1999年 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 .结果表明 ,深圳市近 2 ...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 ,以深圳市域 1978年MSS影像与 1986、1990、1995和 1999年 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研究了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探讨了不同尺度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 .结果表明 ,深圳市近 2 0年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 ,耕地面积比例由 31 0 6 %下降至 2 6 7% ,城建用地则由 0 33%上升至 2 2 5 2 % .景观多样性指数 1978~ 1995年上升近 2 5 % ,1999年稍有下降 ;蔓延度指数先降后升 ,整体破碎度由 0 0 0 4 2上升到 0 0 0 73;景观修改分维数 1990年以前有所下降 ,2 0世纪 90年代则呈现递增趋势 .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 ,反映了人为活动对区域景观特征的深刻影响 .人为活动已成为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其中 ,斑块形状复杂化主要是受个体经济单元的经济利益驱动 ,景观空间构型的变化取决于产业布局与地域分工的影响 ,景观整体多样性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强烈影响 ,而自然生态条件则是景观整体结构变化的重要约束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驱动因素 深圳市
下载PDF
甘肃民勤绿洲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宋冬梅 肖笃宁 +4 位作者 张志城 曹宇 马明国 王建华 王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5-539,共5页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近 14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 .结果表明 ,该绿洲的各类景观拼块体在此期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转换 ,荒漠化过程与开荒过程同时存在 ,绿洲毁林、毁草开荒过程主要发生在 1...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近 14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 .结果表明 ,该绿洲的各类景观拼块体在此期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转换 ,荒漠化过程与开荒过程同时存在 ,绿洲毁林、毁草开荒过程主要发生在 1994~ 1998年期间 ,并集中分布在绿洲南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带 ,土地弃耕化过程主要发生在 1998~ 2 0 0 1年期间 ,集中分布在绿洲北部水资源条件较差地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的下降与蔓延度指数的上升表明了人类对绿洲景观改造程度的不断加强 ,绿洲仍然维持着以耕地与居民地为主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 ,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景观结构的演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景观变化 景观指数 驱动力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2
13
作者 龚道溢 史培军 +3 位作者 陈浮 陈刚 包浩生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人文驱动力机制 城市边缘区 土地测量 转移矩阵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兆平 常禹 +3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问青春 张文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9-874,共6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974—2000年的景观变化,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灌木林地面积占景观面积的60%以上,为景观基质。在景观类型面积...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974—2000年的景观变化,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灌木林地面积占景观面积的60%以上,为景观基质。在景观类型面积比例的变化中,耕地的变幅最大。干旱河谷的整体形状较简单,1974—1995年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程度持续增加,1995—2000年表现为降低趋势,而斑块内部的连通性先降低后增加,具体表现为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蔓延度指数先减小后增大,而边界密度和分维数持续减小。人口增长和国家政策是导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景观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 被引量:31
15
作者 邓茂林 田昆 +3 位作者 段宗亮 周耀华 杨佼 王进琼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以1990年和2000年及2007年landsat5TM影像解译出的景观格局图为主要数据源,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等7个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定量,分析近20年来若尔盖保护区景观... 以1990年和2000年及2007年landsat5TM影像解译出的景观格局图为主要数据源,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等7个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定量,分析近20年来若尔盖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7年来,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斑块数、斑块面积百分比、聚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尺度下退化沼泽为景观基底占优势的景观类型,2007年占全区总面积比例48.05%,该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先降低后期增加,优势度增加后降低。1990~2000年,湖沼和河流水面积减少,沙地治理,退化沼泽、草甸和灌木面积分别增加了1978.60hm2、2559.09hm2和824.27hm2,2000~2007年,湖沼水面积仍在退缩,退化沼泽、草甸类的草场面积持续增加,沙地显著增加1945.90hm2。气候变暖叠加人为排水疏干、过度放牧、无序旅游、管理局的保护管理及基础建设等是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若尔盖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崔丽娟 李伟 +1 位作者 张曼胤 王义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景观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近15年的各类景观斑块面积变化存在差异,建设及交通用地和红树林的面积... 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景观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近15年的各类景观斑块面积变化存在差异,建设及交通用地和红树林的面积有较大增加,米草面积有少量增加,而林地与农地面积迅速减少;2006年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总体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优于2001年;红树林的景观指数中斑块数量、分离度、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周长-面积分维值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而红树林平均斑块面积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并在2001年达到最小值,仅为3431.06m2;红树林面积在4个不同时相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1993—2006年间红树林的面积扩大了5倍多;从红树林的空间分布变化来看,1993—2001年红树林质心向西北方向偏移,2001—2003年间与2003—2006年间,红树林质心均向东南方向偏移。最后,从驱动力的人为因素角度对红树林湿地的景观变化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江口 红树林 景观演变 驱动力
下载PDF
辽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爽 马安青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7,共7页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利用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辽河口地区的湿地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支持下,利用1988、1995、2001和2007年的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辽河口地区的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辽河口地区的湿地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或人工景观,具体表现在转化为建筑用地、水稻田、养殖区。驱动力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辽河口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开发等人类干扰是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变化 辽河口 驱动力
下载PDF
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蒋勇军 袁道先 +4 位作者 况明生 王建力 张贵 何绕生 章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27-2931,i021,共6页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生变化 ,占流域景观总面积的 5 9% ;景观类型变化主要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 ;流域景观变化速度十分迅速 ,综合变化动态度达 2 .95 % ,园地和耕地景观变化动态度达 34.0 9%、10 .5 5 % ;流域景观的斑块数增加 86 .3% ,平均斑块面积减少 4 6 .1% ,流域景观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 ,中、小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 ,大、小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 ;流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增长 4 .14 % ,破碎度指数增长 84 .6 % ;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指数分别增加 114 .5 8%和6 9.6 4 % ,而耕地的分离度指数减少 4 5 .86 % ;流域耕地、建设地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迁移 ;人文因素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景观变化进而导致系列景观变化最根本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岩溶流域 云南小江流域 GIS 景观动态变化 人文驱动力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胡乔利 齐永青 +4 位作者 胡引翠 张玉翠 吴成本 张广录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2-1189,共8页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转移矩阵 景观多样化指数 景观破碎化指数
下载PDF
怒江流域林地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邹秀萍 齐清文 +1 位作者 姜莉莉 李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6,I0002,共7页
怒江流域地处中国云南的边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地域,但由于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的扩大及城市的扩展,流域林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强烈的人类干扰。文中使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用LandsetTM解译获取的怒江流域1985,1995... 怒江流域地处中国云南的边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保护的重要地域,但由于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的扩大及城市的扩展,流域林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强烈的人类干扰。文中使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用LandsetTM解译获取的怒江流域1985,1995,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GIS空间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度和变化转移概率矩阵,系统地研究了怒江流域林地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以及不同林地类行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对造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景观演变 驱动力 怒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