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乐府《上云乐》的歌舞演艺及渊源流变
1
作者 张弛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6,共12页
《乐府诗集》所载梁武帝《上云乐》七曲与周捨《上云乐·老胡文康辞》并属梁三朝乐第四十四“《上云乐》歌舞伎”中的曲辞。此伎目由《老胡文康辞》、胡舞六曲与《上云乐》七曲这三部分构成,整套表演综合说唱致辞、歌舞奏乐、假面... 《乐府诗集》所载梁武帝《上云乐》七曲与周捨《上云乐·老胡文康辞》并属梁三朝乐第四十四“《上云乐》歌舞伎”中的曲辞。此伎目由《老胡文康辞》、胡舞六曲与《上云乐》七曲这三部分构成,整套表演综合说唱致辞、歌舞奏乐、假面戏弄等娱乐伎艺,并且吸收南朝荆楚民间傩戏乐舞风俗,可视作梁代宫廷元会宴上搬演的一种融汇佛道、胡汉、雅俗音乐的神仙歌舞戏。梁时“《上云乐》歌舞伎”与隋代九部乐中的压轴节目“礼毕文康乐”为同源乐舞,皆出自对东晋家伎追思庾亮而创制的《文康乐》的改编,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乐舞形态与功能的演变。从文学、思想、艺术多层面考察梁乐府《上云乐》,有助于深化中古诗歌、乐舞、戏剧及其若干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云乐》七曲 《老胡文康辞》 “《上云乐》歌舞伎” “礼毕文康乐”
原文传递
《老胡文康乐》的东传与改编 被引量:3
2
作者 黎国韬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9,144,共9页
《老胡文康乐》源出于粟特九姓之一的康国,由九姓胡人通过西域东传中土,其传入的时间在东晋初期以前。东传以后至少以四种形态演出过,一种是原生态的胡歌胡舞,一种是丧家乐、假面戏性质的《文康乐》,一种是作为《上云乐》组成部分的《... 《老胡文康乐》源出于粟特九姓之一的康国,由九姓胡人通过西域东传中土,其传入的时间在东晋初期以前。东传以后至少以四种形态演出过,一种是原生态的胡歌胡舞,一种是丧家乐、假面戏性质的《文康乐》,一种是作为《上云乐》组成部分的《老胡文康辞》及相关歌舞伎,还有一种是经百济人改编过并用于嘉会的《文康礼曲》。由于该乐历时悠久、流传地域广泛、表演形态众多,所以颇为典型,对于中古诗歌、乐舞、戏剧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云乐 老胡文康乐 文康乐 礼毕 文康礼曲
原文传递
古代丝路上的佛教假面艺术交流 被引量:2
3
作者 师若予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3-85,共13页
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的胡人形象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的驱傩人。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人的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此伎... 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的胡人形象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的驱傩人。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人的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此伎乐中的角色多以假面形式表现,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荆楚地区的胡头。该伎乐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稍后也作为佛教供养伎乐演出。支持此推论的文物证据有川博2号造像碑正面伎乐浮雕。它以实物证明,"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时伴随着佛教,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后,百济人味摩之在长江下游地区学习此类假面戏弄,于公元612年传入日本,演变为佛寺内作为供养演出的日本《伎乐》。这些古代丝路上相关联的假面艺术具有胡、佛结合的共通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或可追溯至佛教自贵霜帝国治下的犍陀罗、中亚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苏幕遮 胡头 老胡文康 南朝荆楚风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