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刘向东 翟保平 刘慈明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46,共6页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 n)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毒介体,近年来发生数量呈逐年锐增态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研究表明,灰飞虱种群的暴发有其生理生态基础。种群具有的强抗逆能力和多态现象增加了种群在各种环境条... 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 n)作为多种植物病毒病的传毒介体,近年来发生数量呈逐年锐增态势,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研究表明,灰飞虱种群的暴发有其生理生态基础。种群具有的强抗逆能力和多态现象增加了种群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机会;体内共生菌的感染增大了种群的繁殖力。暖冬及春季偏高气温与偏少降雨使种群的存活率提高、发育加速;免耕及种植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灰飞虱种群从麦田等地转移到稻田的桥梁质量提高、数量增多;种群抗药性的产生与抗性水平的提高,造成主要药剂对灰飞虱防效的下降,致使种群始终处于高数量水平;同时,承灾体水稻抗虫能力的脆弱,最终触发灰飞虱种群的大暴发与成灾。近年灰飞虱的大发生是种群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文中还对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及测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种群暴发 成灾原因
下载PDF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以河南开封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任应党 鲁传涛 王锡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6,共9页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随后发病面积下降。2006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4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河南沿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本文从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丰富、易感水稻品种多,介体灰飞虱发生高峰与秧苗敏感期高度重合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以期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灰飞虱 暴发流行
下载PDF
昆明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动态与成灾原因初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宗麒 李志敏 +5 位作者 袁琼芬 徐光辉 金振华 毕艳芳 陈福寿 王燕 《长江蔬菜》 2010年第18期72-75,共4页
利用昆虫信息素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甜菜夜蛾发生从3月下旬开始上升,10月下旬下降,最高峰值出现在4~6月,冬季发生量小。大棚蔬菜作物幼虫发生高峰期为5~6月,露地蔬菜幼虫发生高峰期为6月;大棚切花... 利用昆虫信息素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甜菜夜蛾发生从3月下旬开始上升,10月下旬下降,最高峰值出现在4~6月,冬季发生量小。大棚蔬菜作物幼虫发生高峰期为5~6月,露地蔬菜幼虫发生高峰期为6月;大棚切花作物上甜菜夜蛾幼虫周年发生,为害高峰期为6~9月。并根据种群动态分析得出,昆明地区甜菜夜蛾成灾原因除了甜菜夜蛾种群变化的扩散特点外,认为与昆明适宜的气候条件、栽培习惯和作物布局及防治措施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种群动态 成灾原因
下载PDF
黄淮地区玉米田粗缩病大发生机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鹏 刘书义 +3 位作者 白雪峰 李国强 王延玲 张慧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7期52-55,共4页
为了深入探讨玉米粗缩病大发生机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玉米粗缩病的防控技术水平,本文就近年来玉米粗缩病的大发生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食物因素、气象因素、传毒媒介的变化是导致灰飞虱暴发的三大因子。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大发生机理 食物因素 气象因素 灰飞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