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1
作者 程施瑞 邱科 +4 位作者 孙睿睿 张乙小 周兴兰 梁繁荣 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 足三阴脉 经脉学说
下载PDF
《天回医简》的“狐”与“疝”
2
作者 高婉瑜 《长江学术》 202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2012年成都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天回医简》,墓葬时代约是汉景帝、武帝时,即介于马王堆医书和传世医书《内经》之间。《天回医简》中的“狐”与“疝”,两者同病异名,是心腹疼痛之疾。“狐”未收于传世文献,目前所知是见于《天回医简》,... 2012年成都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天回医简》,墓葬时代约是汉景帝、武帝时,即介于马王堆医书和传世医书《内经》之间。《天回医简》中的“狐”与“疝”,两者同病异名,是心腹疼痛之疾。“狐”未收于传世文献,目前所知是见于《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狐”病共十个,命名模式参照阴阳辨证、病因、方位、部位。《天回医简》的“疝”作“山”,《脉书·下经》收了两种“疝”病,采取部位命名,本为心腹痛的“疝”,后来衍生阴肿之意,而“狐”病则无此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汉墓 传统医学 疾病名 同病异名
下载PDF
从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看足阳明经脉循行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印帅 程施瑞 +4 位作者 曾芳 谢涛 周兴兰 江章华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3,共3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综合分析老官山汉墓人像经络线条循行路线及历代相关文献记载,探讨足阳明胃经循行变化...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拟综合分析老官山汉墓人像经络线条循行路线及历代相关文献记载,探讨足阳明胃经循行变化情况,为梳理经络理论的发展源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阳明胃经 成都老官山汉墓 髹漆人像
下载PDF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太阳经脉循行浅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印帅 曾芳 +3 位作者 周兴兰 程施瑞 孙睿睿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1283,共3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拟针对该漆人足太阳经脉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拟针对该漆人足太阳经脉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管窥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行的特点及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髹漆人像 足太阳经
下载PDF
老官山汉简的书法特点及在隶变分期中的早晚 被引量:1
5
作者 和中浚 王丽 周兴兰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1期54-64,共11页
在对成都老官山汉简书法分析单字笔划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从整支和多支医简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围绕其篆隶关系及与阜阳汉简、银雀山汉简的书法进行比较讨论。认为其篆书风格较马王堆汉墓简帛和张家山汉墓竹简等明显减弱,其隶书传... 在对成都老官山汉简书法分析单字笔划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从整支和多支医简书法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围绕其篆隶关系及与阜阳汉简、银雀山汉简的书法进行比较讨论。认为其篆书风格较马王堆汉墓简帛和张家山汉墓竹简等明显减弱,其隶书传承了秦简的风格特点,与银雀山汉简书法较为接近,但较其年代略晚。首次提出其出现不少楷书的早期形体和笔划特征,表现为朴拙厚重、端庄舒朗、扁纵并存,兼有少许篆楷笔意的隶书;其抄写时间当在与其墓葬时间相近的景帝或武帝初期,属于隶书迈向成熟的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汉简 书法 隶书 隶变 中医药
下载PDF
老官山医简《诸病》病名考释四则
6
作者 罗宝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33-137,共5页
老官山医简《诸病》记述丰富病名,一些病名不见于后世。综合文字学、训诂学、中医学知识,考释“伤中要脾”“月风”“勇瘕”“承瘕”四个病名,认为“伤中要脾”之“脾”乃“髀”之异体,谓“伤及腰部及大腿”;“月风”当作“肉风”,指风... 老官山医简《诸病》记述丰富病名,一些病名不见于后世。综合文字学、训诂学、中医学知识,考释“伤中要脾”“月风”“勇瘕”“承瘕”四个病名,认为“伤中要脾”之“脾”乃“髀”之异体,谓“伤及腰部及大腿”;“月风”当作“肉风”,指风邪结搏于肌表的疾病;“勇瘕”之“勇”通“涌”,“涌瘕”为环脐而乱、小腹肿胀疼痛的积聚;“承瘕”指位于心下脐上,位置无定的积聚,兼有胀痛、呼吸急促、吐脓血等症状。“勇瘕”“承瘕”在《黄帝内经》中皆称为“伏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医简 《诸病》 伤中要脾 月风 勇瘕 承瘕 语义 命名
下载PDF
老官山汉墓医简时间医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星 马程功 +1 位作者 王一童 李继明 《中医药文化》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时间医学在中国有悠久的研究历史,近年出土的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就记载了时间医学的早期实践与总结,医简中不仅有依人体节律择时用药、应时养生等时间医学思想的运用记载,还涉及对一些疾病病势演变时间规律研究,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解... 时间医学在中国有悠久的研究历史,近年出土的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就记载了时间医学的早期实践与总结,医简中不仅有依人体节律择时用药、应时养生等时间医学思想的运用记载,还涉及对一些疾病病势演变时间规律研究,丰富了时间医学的内容。解读这些条文,既可研究老官山医简中时间医学的运用及特点,亦可为考证中医时间医学思想的形成源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医简 时间医学 节律 出土文献
下载PDF
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字义拾渖
8
作者 孟蓬生 《励耘语言学刊》 2022年第1期23-28,共6页
文章拟对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三个字的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漒取其汁”的“漒”即《说文解字》的“滰”字,其义为“过滤”,与见于汉代药学著作的“齐(济)”、“溍”、“浚”、“浞”、“灑”等字同义。2.“三煮之”之“... 文章拟对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三个字的意义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漒取其汁”的“漒”即《说文解字》的“滰”字,其义为“过滤”,与见于汉代药学著作的“齐(济)”、“溍”、“浚”、“浞”、“灑”等字同义。2.“三煮之”之“”即《说文解字》的“洏”,其义为“温暖”,与“三温煮之”之“温”同义。3.“赤沦”之“沦”即“淋(痳)”之借字,训“小便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医简 六十病方 文字考释
下载PDF
成都老官山漢墓醫簡命名芻議
9
作者 劉春語 張媛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19年第2期50-57,共8页
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自2013年發掘出土大量醫簡至今,學界對其稱引名稱多達七種。從地理因素、歷史淵源、考古學命名原則和其他漢簡命名慣例等多方面考證後,我們認爲,老官山漢墓出土的此批醫簡命名應回歸命名的目標,即“簡單又不致引起... 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自2013年發掘出土大量醫簡至今,學界對其稱引名稱多達七種。從地理因素、歷史淵源、考古學命名原則和其他漢簡命名慣例等多方面考證後,我們認爲,老官山漢墓出土的此批醫簡命名應回歸命名的目標,即“簡單又不致引起誤解”,建議使用“成都老官山漢墓醫簡”較爲妥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 醫簡 命名
下载PDF
天回医简的探照:俞脉分合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4,共6页
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腧穴,其主治特性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性尤其体现在躯干与四肢上分布的腧穴之间,大多经脉腧穴理论、尤其早期理论基于此发展而来,汇集于《黄帝内经》中。而通过对新出土的天回医简的解读发现,有关“俞”“脉”内容更... 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腧穴,其主治特性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性尤其体现在躯干与四肢上分布的腧穴之间,大多经脉腧穴理论、尤其早期理论基于此发展而来,汇集于《黄帝内经》中。而通过对新出土的天回医简的解读发现,有关“俞”“脉”内容更是印证了这种躯干与四肢腧穴主治差异与理论差别的认识。探究有关经典理论本质内涵及其建构理路,以期揭示对针灸经脉腧穴的核心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 天回医简 老官山 腧穴 经脉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从老官山出土金伤死候简看伤科及法医学、针灸学对人体要害部位的认识
11
作者 黄龙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03-1213,共11页
老官山出土的11枚金伤死候简背后,反映的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要害部位的认识。通过对出土金伤死候简与传世金伤文献的纵向研究,老官山医简释文和解读存留的疑点得以澄清,而在传世金伤文献源流梳理这一之前无法深入的路径上,也找到了可靠的... 老官山出土的11枚金伤死候简背后,反映的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要害部位的认识。通过对出土金伤死候简与传世金伤文献的纵向研究,老官山医简释文和解读存留的疑点得以澄清,而在传世金伤文献源流梳理这一之前无法深入的路径上,也找到了可靠的路标;再通过对金伤与法医、针灸学的横向比较发现,除因不同学科术语的差异,以及同一学科内部由后人对前代文献的误读所造成的古今文献差异外,金伤、法医、针灸学等不同学科,在千百年时间内,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人体要害部位的认识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不仅老官山金伤死候简所反映的伤科对人体要害部位的认识得到了多重证据的支撑,而且针灸学、法医检验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可靠性也得到有力的确证,为应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出土与传世文献研究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更为中医学术研究,特别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医简 金伤死候简 人体要害部位 文献研究 新方法探索
原文传递
成都天回老官山汉简的现场提取和室内清理
12
作者 肖嶙 吴昊 +4 位作者 杨弢 肖玉军(文/绘图) 武家璧 金陵(照相) 曾帆(照相)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7,共14页
2012~2013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发掘了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发现一批竹简。按事先制定的预案,采用“托板插入法”现场提取整堆竹简,进入实验室内清理,依照冲淤、采样、照像、绘图、分区、编号、剥离、... 2012~2013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发掘了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发现一批竹简。按事先制定的预案,采用“托板插入法”现场提取整堆竹简,进入实验室内清理,依照冲淤、采样、照像、绘图、分区、编号、剥离、提取和置定竹简等步骤,全面采集和记录了出土竹简的相关信息。初步统计老官山M3出土竹简930支。最初据堆积状况将北Ⅱ底室744支竹简分为四区七卷竹书,然后利用红外扫描照片、按区分最小单位原则,又将七卷细分为九部书。最后将全部医简内容合并为五部扁鹊学派医书,以及其他内容简共七部竹书:(一)《五色诊病》,(二)《脉书上经》,(三)《禁方》,(四)《脉书下经》,(五)《刺数》,(六)《法令》,(七)《医马书》。此次竹简考古现场提取和实验室清理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古文字和医史研究多学科协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汉墓 竹简 现场提取 实验室考古 扁鹊学派医书
原文传递
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 被引量:39
13
作者 梁繁荣 曾芳 +4 位作者 周兴兰 谢涛 卢引科 王毅 江章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3,共3页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西汉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不仅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经络线条,更有百余个清晰可见的腧穴和多处阴刻的铭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拟从经络腧穴分布概况和特...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出土的西汉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不仅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经络线条,更有百余个清晰可见的腧穴和多处阴刻的铭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拟从经络腧穴分布概况和特点两方面对老官山经脉漆雕进行介绍,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髹漆人像 成都老官山 西汉
原文传递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手三阴经循行考证 被引量:7
14
作者 邱科 曾芳 +4 位作者 孙睿睿 程施瑞 黄柳杨 梁繁荣 周兴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80-1482,共3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身上刻画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经络线条,为深入研究经脉学说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客观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对分布于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上肢内侧及胸部若干线条进行考证,从经脉数量和分布、循行...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身上刻画有数十条纵横交错的经络线条,为深入研究经脉学说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客观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对分布于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上肢内侧及胸部若干线条进行考证,从经脉数量和分布、循行路线及方向等方面比较其与绵阳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灵枢·经脉》等文物文献的经脉循行的异同,为深入探讨经脉学说的发展演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 手三阴经 考证研究 绵阳双包山西汉墓 经脉学说
原文传递
老官山汉墓医简的种类和定名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继明 任玉兰 +2 位作者 王一童 谢涛 叶莹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03-306,共4页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共920枚(含残简),分2处存放,其中一处736支,除《尺简》20支外,均为医书,经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最初整理,暂定名为《五色脉藏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经脉...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共920枚(含残简),分2处存放,其中一处736支,除《尺简》20支外,均为医书,经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最初整理,暂定名为《五色脉藏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经脉书》《归脉数》8种.通过全面识读、字体比对、内容臻别、考察体例行文等,建议将这批医简分为9种,分别命名为《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刺数》《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汉墓 简书 命名
原文传递
《敝昔诊法》的诊断理论探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一童 李继明 贾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76-2279,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为新发掘出土的医学简书,《敝昔诊法》为此次出土的九部医书中的一部,因其明确记载有"敝昔(扁鹊)",故应为扁鹊医学的亡佚著作。文章以简书扫描图片及识读文本为基础,通过对残存内容的诠释及与传世文献的对...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为新发掘出土的医学简书,《敝昔诊法》为此次出土的九部医书中的一部,因其明确记载有"敝昔(扁鹊)",故应为扁鹊医学的亡佚著作。文章以简书扫描图片及识读文本为基础,通过对残存内容的诠释及与传世文献的对勘分析,认为《敝昔诊法》有丰富的诊断理论及完整的诊法理论体系,其以"天人相通"的哲学观为基础,以五色诊、脉诊、"五死"候等为主干,以诊"色""脉""形"诸法合参为特点。探析《敝昔诊法》的诊断理论,将为研究扁鹊医学的理论及其体系,重新评价传世典籍中有关扁鹊医学的内容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医简 扁鹊医学 诊法 理论体系 敝昔诊法
原文传递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髹漆经穴人像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迪 周兴兰 +2 位作者 曾芳 程施瑞 梁繁荣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36-639,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漆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同墓穴出土老官山医简以及历代经脉相关文物、...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对于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漆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同墓穴出土老官山医简以及历代经脉相关文物、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行的特点及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汉墓 髹漆人像 手太阳小肠经
原文传递
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治消渴诸方组方用药特点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一童 李继明 贾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85-1787,共3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为新发掘出土的医学简书,《六十病方》为其中之一,其载有治疗60类疾病的方剂,现存较完整方剂80余首。文章以其治疗消渴诸方为研究对象,以识读、整理的方剂原文为研究基础,对其组方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其具有&qu...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为新发掘出土的医学简书,《六十病方》为其中之一,其载有治疗60类疾病的方剂,现存较完整方剂80余首。文章以其治疗消渴诸方为研究对象,以识读、整理的方剂原文为研究基础,对其组方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其具有"辛苦并用""寒温并举""随症立方"等组方用药特点。此外,文章在总结其组方用药特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六十病方》所反映的汉初中医学对消渴病病机与治法的认识,以期为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医简 六十病方 消渴 组方 方剂学
原文传递
略论成都老官山三号墓及绵阳双包山二号墓墓主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祥宇 谢涛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7-89,共3页
成都老官山三号墓和绵阳双包山二号墓均为四川地区重要的西汉木椁墓。老官山三号墓漆器上的文字"弓"及双包山二号墓随葬的原始瓷器暗示了两座墓的墓主与汉代楚地移民有关,而两座墓中出土的与中医学有关的漆俑也极有可能为中医... 成都老官山三号墓和绵阳双包山二号墓均为四川地区重要的西汉木椁墓。老官山三号墓漆器上的文字"弓"及双包山二号墓随葬的原始瓷器暗示了两座墓的墓主与汉代楚地移民有关,而两座墓中出土的与中医学有关的漆俑也极有可能为中医"扁鹊学派"的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 双包山 “扁鹊学派” 移民墓葬
原文传递
老官山出土汉简脉书简解读 被引量:26
20
作者 黄龙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8,共12页
老官山出土医简中361-628简,简的规格相同,其基本构成、体例皆与张家山《脉书》相同,应定为同一部书,名曰"老官山《脉书》";其中"十二脉"文本系采用张家山汉简《脉书》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合... 老官山出土医简中361-628简,简的规格相同,其基本构成、体例皆与张家山《脉书》相同,应定为同一部书,名曰"老官山《脉书》";其中"十二脉"文本系采用张家山汉简《脉书》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合抄改编而成;两篇"别脉"则辑录了早期不同时期共计十二条脉的名称、循行、病候,其中有9条脉病候下还附有灸方,反映了"经脉"概念形成之前不同发展阶段"脉"的特征;"诊脉法"描述的是"决死生"和"知病之所在"两种不同的诊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脉 经脉 别脉 诊脉 老官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