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晚白垩世晚Campanian期至早Maastrichtian期菊石群——中国最年轻的菊石群 被引量:5
1
作者 孙亦因 王义刚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30,共11页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 ,含 2科 4属 6种 ,其中 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 :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 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 ;下部Manambolite...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 ,含 2科 4属 6种 ,其中 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 :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 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 ;下部Manambolitescujiangdingensis M .pivaeteaui组合带。产菊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 0及其以下层位 )为晚Campanian期 ,上段上部 (即 82F5 2及其以上层位 )为早Maastrichtian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石群 campanian期-早MAAstriChtiAn期 西藏
下载PDF
大杨树盆地嫩江组孢粉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孙雷 王成龙 +5 位作者 卞雄飞 张健 陈树旺 苏飞 汪博 张海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53,110,I0003,I0004,共13页
大杨树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重要的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生代盆地。研究大杨树盆地嫩江组露头样品孢粉化石,建立雪松粉Cedripites—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雏囊粉Parcisporites组合。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嫩江组建立的孢粉化石组合以三... 大杨树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重要的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生代盆地。研究大杨树盆地嫩江组露头样品孢粉化石,建立雪松粉Cedripites—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雏囊粉Parcisporites组合。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嫩江组建立的孢粉化石组合以三缝类孢子和双气囊类花粉为主,Schizaeoisporites属、Cyathidites属和被子植物花粉的质量分数较低,Classopollis属未见,组合特征与以往建立在松辽盆地的嫩江组孢粉组合明显不同。Lytharites、Pentapollenites、Callistopollenites、Consoliduspollenites、Retitricolpites和Borealipollis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出现,明确大杨树盆地嫩江组的沉积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大杨树盆地嫩江组沉积时期古植被以松柏类、真蕨类和石松类为主,古气候环境属于湿润的亚热带。该结果对大杨树盆地地层及古气候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杨树盆地 嫩江组 孢粉组合 campanian 晚白垩世 古植被与古气候
下载PDF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坎潘期碳同位素偏移及其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祥辉 H. C. Jenkyns +3 位作者 王成善 胡修棉 赵兵 黄永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9-285,共7页
对西藏南部定日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晚白垩世坎潘期海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δ13C值在坎潘期呈现二高二低变化:坎潘早期较低,平均值约1.2‰~1.3‰;坎潘中期持续升高,平均值1.9‰~2.0‰,... 对西藏南部定日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晚白垩世坎潘期海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较为丰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δ13C值在坎潘期呈现二高二低变化:坎潘早期较低,平均值约1.2‰~1.3‰;坎潘中期持续升高,平均值1.9‰~2.0‰,并形成正偏高原,到剖面196m位置达到最大值约2.3‰;坎潘晚期变低,平均值在1.2‰~1.4‰范围;坎潘末期再一次升高,均值达2.0‰左右。其中,坎潘中期的正偏高原全球对比研究暗示可能与南半球特别是南极大陆高温和高降雨量有关。根据δ13C值偏移幅度和时间跨度,在坎潘早期、中期和晚期识别出三次负偏事件Ⅰ、Ⅱ、Ⅲ,分别对应于有孔虫G.elevata带下部(剖面162~166m)、G.ventricosa带下部(188~192m)和G.ventricosa带-G.stuartiformis带界线(226~230m),时间跨度平均小于0.74Ma,它们显示了与欧洲同期δ13C值偏移事件的可比性和与Haq等全球I型层序低海平面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古气候 短期海平面 坎潘期 晚白垩世 西藏南部
下载PDF
松辽盆地松科1井上白垩统嫩江组三~五段沉积序列厘米级精细刻画:岩性·岩相·旋回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璞珺 高有峰 +5 位作者 程日辉 王国栋 吴河勇 万晓樵 杨甘生 汪忠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8-262,共45页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连续取嫩江组三~五段岩心长532.07m,岩心收获率为94.8%,是迄今获取的最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文章对此进行了厘米级沉积地质描述(分层厚度2~5cm)。嫩三~五段沉积时期与坎潘阶中期对应。通过对松科1井嫩...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连续取嫩江组三~五段岩心长532.07m,岩心收获率为94.8%,是迄今获取的最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文章对此进行了厘米级沉积地质描述(分层厚度2~5cm)。嫩三~五段沉积时期与坎潘阶中期对应。通过对松科1井嫩三~五段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过程。嫩三~五段识别出9种岩石类型,发育曲流河、湖泊和三角洲3种沉积相,河道、堤岸、河漫、三角洲前缘和浅湖5种沉积亚相以及河床滞留、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河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远砂坝、浅湖静水泥、临滨砂坝、浊流15种沉积微相。在岩相序列上共识别出9种共417个米级旋回(六级旋回),94个五级旋回,26个四级旋回,3个三级旋回。连续的组段厘米级刻画为高精度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嫩江组五段厘米级刻画识别出的陆相红层为全球白垩纪富氧事件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立典剖面,嫩江组三、四段的厘米级刻画为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准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松科1井 嫩江组三-五段 沉积相 沉积序列 旋回地层 白垩纪坎潘阶
下载PDF
台湾东部未变形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长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40-1749,共10页
台湾源头山位于台湾岛东部太鲁阁带的北部,主体为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浆混岩"组合,发生了强烈变形变质,其中央分布有未变形的侵入体,具有典型岩浆岩特征,代表了变形变质期后的岩浆事件。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同位素... 台湾源头山位于台湾岛东部太鲁阁带的北部,主体为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浆混岩"组合,发生了强烈变形变质,其中央分布有未变形的侵入体,具有典型岩浆岩特征,代表了变形变质期后的岩浆事件。通过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变形变质作用前后侵入岩在岩石特征及主量、微量元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表明二者是不同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未变形的侵入岩为石英闪长岩,具有高Pb、Rb、U、Th、Zr轻度富集特征,属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2±1Ma,属晚白垩世坎潘期。这是台湾东部地区变形变质事件结束的标志,其后台湾东部进入了一个非挤压的新构造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东部 块状石英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晚白垩世坎潘期
下载PDF
Biozonation and Paleobathymetry on Foraminifera Upper Cretaceous Deposites of Central Iran Basins (Isfahan, Baharestan Section)
6
作者 Bita Ghasem Shirazi Lida Bakhshandeh Abdollah Yazd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4年第8期343-353,共11页
In this study Late Cretaceous stratum in central Iran, Baharestan section in Isfahan area, was evaluated by biozonation and paleobathymetry.?These sediments have 89 meters thick, and strata have been formed of marl an... In this study Late Cretaceous stratum in central Iran, Baharestan section in Isfahan area, was evaluated by biozonation and paleobathymetry.?These sediments have 89 meters thick, and strata have been formed of marl and marl limestone.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ancient depth of Upper Cretaceous at this time,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were studied. The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o the whole sample of foraminifera after the removal of indwell benthic foraminifera (%P*) using the formula?D?=?e(3.58718 + (0.03534?×?%P*))?was identified and depth of 200 - 450 meters was achieved for them.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30 planktonic species of 11 genu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Upper Cretaceous deposit was divided to 6 biozones on the basi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which are cosmopolitan and consist of: Biozone 1—Marginotruncana sigali-Dicarinella primitiva?partial range zone;?Biozone 2—Dicarinella concavata?interval zone;?Biozone 3—Dicarinella asymetrica?total range zone;Biozone 4—Globotruncanita elevata?partial range zone;Biozone 5—Globotruncana ventricosa?interval zone;Biozone 6—Radotruncana calcarata?interval zone.?Based o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he Upper Cretaceous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of the Turonian-Late Campanian 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ZONATION FORAMINIFERA Central Iran Paleobathymetry TURONIAN late campani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