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ddle and Late Tertiary Palaeogeography and Palaeoenvironment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Duan Weiwu Huang Yongya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Ministry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Guangzhou, Guang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Based essentially on research results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combined with some other microfossil da-ta and several secondary depositional brea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eria of division and comparison of t... Based essentially on research results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combined with some other microfossil da-ta and several secondary depositional brea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eria of divis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middle and late Tertiary marine sediments, palaeogeographical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palaeoclimates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mprising the Tainan basin, PearlRiver Mouth basin. Southeast Hainan basin and Beibu Gulf basin. Study shows that the upper Oligocene toPliocene strata in the whole area consist essentially of marine sediments except in the Beibu Gulf basin. Theyinclude littoral. neritic and deltaic sediments as well as carbonate rock-bioherm limestone. The sea advanced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During the transgression there appeared three culminations coinciding to thestages of deposition of nannofossil zones NN4-5, NN11 and 13-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and late tertiary Palaeogeography and Palaeoenvironment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Coryphoid palms from the K-Pg boundary of central India and their bi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Evidence from megafossil remains 被引量:3
2
作者 Sanchita Kumar Taposhi Hazra +4 位作者 Robert A.Spicer Manoshi Hazra Teresa E.V.Spicer Subir Bera Mahasin Ali Khan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0-97,共18页
Ten palm leaf impressions are documented from the latest Maastrichtian(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Danian(earliest Paleocene) sediments(K-Pg,c.66-64 Ma) of the Mandla Lobe of the Deccan Intertrappean Beds,Madhya Pradesh... Ten palm leaf impressions are documented from the latest Maastrichtian(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Danian(earliest Paleocene) sediments(K-Pg,c.66-64 Ma) of the Mandla Lobe of the Deccan Intertrappean Beds,Madhya Pradesh,central India.The palmate leaf shape along with a definite wellpreserved costa support their placement in the subfamily Coryphoideae of the family Arecaceae.We place all recovered palm leaf specimens in the fossil genus Sabalites,report seven species of coryphoid palms and describe two new species namely,Sabalities umariaensis sp.nov.and Sabalites ghughuaensis sp.nov.The fossils indicate that coryphoid palms were highly diverse in central India by the latest Cretaceous.These and earlier reported coryphoid palm fossils from the same locality indicate that they experienced a warm and humid trop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time of deposition.These discoverie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a diversity of Coryphoideae in Gondwana prior to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coryphoid biogeographical history over geological time.Based on megafossil remains,we trace coryphoid palm migration pathways from India to mainland Southeast(SE) Asia and other parts of Asia after the docking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with Eurasia early in the Paleo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yphoideae Leaf fossils late cretaceous-early paleocene PALEOBIOGEOGRAPHY PALEOCLIMATE Madhya Pradesh
下载PDF
兰州地区新近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9
3
作者 张焱 孙东怀 +5 位作者 韩飞 王飞 朱彦虎 张月宝 易治宇 李再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1-619,共9页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测试。用粒度分布函数的方法分离了沉积物的各成因组分,确定了风成组分和水成组分在全剖面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色度和磁化率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皋兰山剖面地层以风尘沉积为主,其间夹有河流相沉积的约15层砂岩。古环境的恢复表明,兰州地区从至少约7 Ma开始,沉积地层经历了由河湖相向风尘沉积转变,气候干旱化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6~5.2 Ma构造稳定,是比较开阔的平原环境,并且气候条件比较湿热;5.2~3.5 Ma间构造波动比较频繁,形成了间隔性的河流相砂岩沉积,而在气候表现为干冷;自3.5 Ma开始,兰州地区发生相对构造沉陷,五泉砾岩层的发育是对青藏运动A幕的具体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地区 新近纪 风尘沉积 古环境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秦安新近纪风尘堆积的蜗牛化石证据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丰江 吴乃琴 裴云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0-515,共6页
对黄土高原西部秦安地区晚新近纪甘肃群中的一套黄土-古土壤序列以20cm间距采集的310个蜗牛化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层与古土壤层中的蜗牛化石全部为陆生种类,以Gastrocopta,Pupilla,Vallonia,Metodontia,Cathaica和Pun... 对黄土高原西部秦安地区晚新近纪甘肃群中的一套黄土-古土壤序列以20cm间距采集的310个蜗牛化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层与古土壤层中的蜗牛化石全部为陆生种类,以Gastrocopta,Pupilla,Vallonia,Metodontia,Cathaica和Punctum等占优势,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蜗牛化石的种属组成基本一致,这表明研究剖面是一套陆生成因的地层,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似的沉积环境。上述结果为提取古环境信息从生物学角度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蜗牛化石 成因 新近纪 秦安
下载PDF
渤海湾黄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超 马昌前 +4 位作者 廖群安 张金阳 肖敦清 付立新 王连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9-1177,共19页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黄骅盆地早白垩世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和第三纪基性火山岩的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不同基性程度的岩石具有一致的富集Sr、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Zr等高...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黄骅盆地早白垩世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和第三纪基性火山岩的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不同基性程度的岩石具有一致的富集Sr、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强烈分异,Sr-Nd同位素组成与EMⅠ相似,Sr同位素初始比高于方城玄武岩和汉诺坝基性麻粒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酸性火山岩主要来自于地壳重熔,基性火山岩具有板片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特征,二者的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中性火山岩的成因,它们共同构成了东北亚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的一部分。第三纪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i,不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Zr呈弱亏损,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呈亏损型,亏损程度低于碱锅玄武岩和汉诺坝玄武岩,但总体与OIB相似,表明岩浆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并且高热上涌的软流圈对上部带有俯冲带印记的岩石圈地幔的萃取可能是导致弱富集的原因。从早白垩世的岛弧环境到第三纪陆内裂谷盆地,其控制因素可能归咎于东北亚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和相互转换。法拉隆板块于晚中生代向东北亚俯冲,但晚白垩世时被伊佐奈崎与北新几内亚板块取代,后两者之间的洋脊俯冲引起的"板片窗"效应,导致了渤海湾地区裂谷盆地的发育和同期软流圈地幔来源的玄武质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黄骅盆地 晚中生代 第三纪 火山岩 俯冲 板片窗
下载PDF
蓝田白鹿原晚第三纪风成红粘土序列的古季风气候记录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宝群 孙东怀 安芷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对陕西蓝田段家坡红粘土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研究 ,获得了古地磁年龄数据 ,并以磁化率和碳酸盐含量为气候代用指标 ,获得了 7.3— 2 .6MaB .P .期间黄土高原南缘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这些结果揭示了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进而表明3 .4... 对陕西蓝田段家坡红粘土剖面进行高分辨率研究 ,获得了古地磁年龄数据 ,并以磁化率和碳酸盐含量为气候代用指标 ,获得了 7.3— 2 .6MaB .P .期间黄土高原南缘古气候变化的记录 .这些结果揭示了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 ,进而表明3 .4— 2 .6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红色粘土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古季风气候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风积序列的压实校正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孙有斌 周杰 安芷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1-58,共8页
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完整连续、高分辨率的风尘堆积序列为研究以冬、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环流长期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气候信息载体。利用高压固结试验结果,基于高分辨申的磁化率和容重测量及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了黄土、古土壤... 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完整连续、高分辨率的风尘堆积序列为研究以冬、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环流长期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气候信息载体。利用高压固结试验结果,基于高分辨申的磁化率和容重测量及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了黄土、古土壤及红粘土不同地层单元的压缩特性,校正了压实作用对容重的影响,获得了更真实的东亚季风气候演化信息。有助于深入探讨晚第三纪以未东亚李凤阶段性演化特征及其与太阳辐射、全球冰量变化、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等气候控制因子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黄土高原 风积序列 压实校正 古气候
下载PDF
滇西南晚第三纪含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1-355,共5页
在分析滇西南晚第三纪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含煤盆地的形成,按其成因将盆地分为剪切盆地、剪切-拉张盆地和拉分盆地3种类型。盆地为冲积扇、湖泊、沼泽和河流相沉积物所充填,其演化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强烈沉陷阶段、稳定... 在分析滇西南晚第三纪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含煤盆地的形成,按其成因将盆地分为剪切盆地、剪切-拉张盆地和拉分盆地3种类型。盆地为冲积扇、湖泊、沼泽和河流相沉积物所充填,其演化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强烈沉陷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萎缩封闭阶段、剥蚀阶段和再沉陷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含煤盆地 形成 沉积相 滇西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含气页岩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岩 周文 邓虎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等地质特征分析,明确了该区中生界含气(油)页岩的主要赋存层段为延长组长4+5、长7、长9段,其中长7段页岩品质条件最好;延长组湖相页岩分布面积较广,厚度大,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有机碳含量高、分布差异性大,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值与海相页岩相当。在地质评价基础上,以含气泥页岩段作为评价单元,采用体积法计算出长9段含气页岩段的地质资源量为0.4145×1012m3,长7段为1.1506×1012m3,长4+5段为0.255 1×1012m3;其中长7段资源量占延长组总资源量的,可作为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先选择层段。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量巨大,是未来值得重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含气泥页岩 地质特征 页岩气富集规律 资源评价 地质资源量 体积法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地质环境演化及钾矿寻找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马万栋 马海州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63-72,共10页
描述了我国钾盐资源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上大型钾盐矿床的分布和形成规律:物质基础、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及气候条件。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概况,阐述了在晚白垩—古近纪这一历史上重要的成盐期,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环境演化历史,分析了... 描述了我国钾盐资源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上大型钾盐矿床的分布和形成规律:物质基础、地质构造、岩相古地理及气候条件。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概况,阐述了在晚白垩—古近纪这一历史上重要的成盐期,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环境演化历史,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晚白垩纪和古近纪沉积相特点,确定了塔里木盆地的两个浓缩中心——库车凹陷和塔西南凹陷,综述了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找钾状况,为钾盐的找矿工作做了良好的地质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晚白垩纪 古近纪 地质环境演化 钾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上第三系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运东 宋建国 朱如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根据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塔西南坳陷上第三系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第三系以冲积扇-冲积平原-季节性浅湖相沉积为主,终端扇相模式可以系统解释这种沉积特征。终端扇可分为主流带、分流带、盆地带三部... 根据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塔西南坳陷上第三系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第三系以冲积扇-冲积平原-季节性浅湖相沉积为主,终端扇相模式可以系统解释这种沉积特征。终端扇可分为主流带、分流带、盆地带三部分。研究区的主流带和盆地带分布范围小,发育较差;分流带沉积是研究区上第三系最主要的沉积组成,而分流河道又是分流带中最主要的微相,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储集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坳陷 晚第三纪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下载PDF
多种勘探技术在飞雁滩油气藏研究中的综合运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长云 刘全稳 +2 位作者 陈敬义 李洪玺 樊长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3,共3页
运用以地震信息为主的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三维可视化、聚类分析等技术对飞雁滩地区馆陶组河流相砂体开展了勘探和滚动勘探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进一步对砂体进行了描述,使用聚... 运用以地震信息为主的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三维可视化、聚类分析等技术对飞雁滩地区馆陶组河流相砂体开展了勘探和滚动勘探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进一步对砂体进行了描述,使用聚类分析技术判断了砂体的含油性;利用相分析技术发现了埕118-34、埕118-40块,振幅值对砂体的追踪预测表明埕118-21等3口井表现为薄层、低阻,其他井同样钻遇了该套层系,这进一步验证了储层预测的准确性。研究还发现一种技术只能解决油气勘探中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该区曲流河砂岩储层,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是研究馆陶组河流相砂体的有效手段。理论试验和实际应用表明,地震属性参数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该类砂体的描述中最为成熟,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技术 砂岩体 相分析 晚第三纪 济阳坳陷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态关系:国际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健 张桂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3期64-78,共15页
在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对后期红利国家或地区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动态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一是后期红利国家或地区组的人均GDP上升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之间具有长期积极的相互影响。而中国只是人均GD... 在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对后期红利国家或地区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动态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一是后期红利国家或地区组的人均GDP上升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之间具有长期积极的相互影响。而中国只是人均GDP上升对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具有长期积极的影响,但影响有限。二是相对于后期红利国家或地区组,中国经济增长短期修正偏离非均衡误差的能力更强。由此,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二是推动第三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济增长 中国 后期人口红利国家或地区组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欢庆 胡海燕 +2 位作者 吴洪彪 曹晨 隋宇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140-153,共14页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剩余油预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描述等。剩余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开发地质学、岩心观察和分析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四维地震、各种数理统计学、油藏数值模拟、动态监测分析、油藏工程、试井解释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剩余油研究主要问题包括9方面:剩余油成因分析难度大、剩余油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难度大、井间剩余油预测问题多、相关学科成果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不成熟、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还在探索、复杂岩性油藏剩余油研究问题多、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不高、微观剩余油研究比较薄弱等。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9方面:加大剩余油成因研究力度、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明确数理统计分析研究剩余油参数的地球物理意义、提高剩余油井间预测精度、将相关学科成果充分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探索建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方法技术体系、加大非常规油藏剩余油研究力度、提高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加强微观剩余油研究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中后期 开发地质学 水淹层测井解释 油藏数值模拟 井间预测 三次采油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N2^3生物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金鹏 史基安 +4 位作者 姜桂凤 徐子远 管志强 张道伟 蔡云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文章主要是对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上第三系狮子沟组 (N2 3)生物气及其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并结合生物气成因模拟实验结果 ,利用盆地模拟系统 ,确定该层段生物气资源潜力 ,明确勘探前景。研究表明 ,狮子沟组气样... 文章主要是对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地区上第三系狮子沟组 (N2 3)生物气及其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并结合生物气成因模拟实验结果 ,利用盆地模拟系统 ,确定该层段生物气资源潜力 ,明确勘探前景。研究表明 ,狮子沟组气样组分中甲烷含量为 98.0 1 %,乙烷和丙烷含量极低 ,δ1 3C1 值为 - 6 7.3‰ ,δ1 3CCO2 值为 - 1 3 .7‰ ,为生物气的特征 ;而N2 3层段稳定快速的沉积 /沉降、沉积时寒冷的气候条件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为生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有机质类型以Ⅱ2 (腐泥腐殖型 )和Ⅲ (腐殖型 )型为主 ,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 ,平均为 0 .3 6 %;盆地模拟结果表明本区N2 3层段生物气生气强度一般为 ( 1 5 0 0~ 90 0 0 )× 1 0 6m3/km2 ,初步估算生物气地质资源量为 4 2 6 7× 1 0 8m3。 2 0 0 1年在本区的伊克雅乌汝构造钻探伊深 1井 ,于N2 3层段首次获得生物气工业气流 ,并上交预测储量 2 95× 1 0 8m3,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东部地区 N2^3生物气 地球化学 上第三系狮子沟组 模拟实验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云南陆良盆地天然气及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兼论滇黔桂地区寻找生物气田的可能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大锐 罗槐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5,共4页
陆良是我国滇黔桂地区为数不多的产出工业天然气的盆地。根据碳同位素与氦同位素以及气组成分析 ,表明该区所产天然气为典型的生物甲烷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显示 ,陆良盆地上第三系为气源岩 ,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平均值达 1.0 ... 陆良是我国滇黔桂地区为数不多的产出工业天然气的盆地。根据碳同位素与氦同位素以及气组成分析 ,表明该区所产天然气为典型的生物甲烷气。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显示 ,陆良盆地上第三系为气源岩 ,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平均值达 1.0 4% ,氯仿沥青“A”平均值达 0 .485 % ) ,热解生烃潜量均大于 0 .5。多项地化分析证明 ,生烃有机质类型为Ⅱ2 型干酪根 ,且为未成熟烃源岩。极佳的生气母质类型与丰富的有机质、低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地温适中、未成熟的烃源岩及良好的构造—岩性圈闭等因素 ,是形成陆良盆地工业性生物甲烷气藏的良好条件。在滇黔桂地区 ,存在为数不少类似陆良的构造与地球化学条件的盆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陆良 生物气 天然气勘探 地球化学 烃源岩
下载PDF
河南双河油气田Ⅳ_(1-3)层系夹层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洪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29,共4页
河南双河油气田下第三系Ⅳ1-3 层系储层属于河控扇三角洲沉积 ,到 1997年底该油气田综合含水已高达 91.97% ,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 ,地下油水分布十分复杂 ,层内夹层发育 ,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为此 ,探讨了夹层的成因 ,研究了夹层类... 河南双河油气田下第三系Ⅳ1-3 层系储层属于河控扇三角洲沉积 ,到 1997年底该油气田综合含水已高达 91.97% ,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 ,地下油水分布十分复杂 ,层内夹层发育 ,储层非均质性十分严重。为此 ,探讨了夹层的成因 ,研究了夹层类型及其电性特征以及井间夹层的产状 ,指出了夹层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 :该区夹层稳定性差且厚度较薄 ,给厚油层进一步细分挖潜带来困难 ;但厚油层内稳定和较稳定的夹层占夹层总数的一半左右 ,要充分利用夹层有利的一面 ,避开不利的一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层系夹层 气田 模拟 油气层物理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反“S”型构造带的提出及其在新生代晚期地质演化中的作用
18
作者 钟建强 黄慈流 詹文欢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通过地震剖面、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键、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反“S”型构... 通过地震剖面、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键、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反“S”型构造带新生代晚期的活动方式,对南海北部陆缘的地质演化影响显著,同时控制了这一区域的灾害性地质因素的活动方式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南海 北部陆缘 地质演化 新生代
下载PDF
济阳坳陷罗151井区火成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19
作者 张翠梅 苏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2-14,27,共4页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等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方面详细研究了辉绿岩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指出储集岩为辉绿岩和以硅灰石为主成分的角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灰石角岩的微孔隙、辉绿岩的溶蚀...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等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方面详细研究了辉绿岩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指出储集岩为辉绿岩和以硅灰石为主成分的角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灰石角岩的微孔隙、辉绿岩的溶蚀孔洞-裂缝,研究结果较好地指导了罗151井区的火成岩油藏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构造 岩石学特征 济阳坳陷 下第三系
下载PDF
韶石山丹霞地貌地学成因史话
20
作者 杨志坚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韶石山丹霞地貌的形成是经历了河湖盆地堆积—红岩抬升成台地—江流再冲刷剥蚀的全过程,是晚第三纪以来产物,已有2000余万年的演变历史。韶石山山水环境佳绝,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历代多名人赞咏。
关键词 晚第三纪 红岩台地 涢江 锦江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