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High-resolution Late Glacial-Holocene Climatic Record from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XUE Jibin ZHONG Wei ZHENG Yanming MA Qiaohong CAI Ying OUYANG 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74-282,共9页
A 350-cm-long sediment core sequence from Dahu Swamp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was selected for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The multi-proxy records of th... A 350-cm-long sediment core sequence from Dahu Swamp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was selected for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The multi-proxy records of this paper reveal several evidently dry and cold events that may coincide with the Oldest Dryas, the Older Dryas, the Younger Dryas in the late deglacial period. Two relatively wetter and warmer phases occurred in ca. 15,000-14,400 cal yr B.P. and 13,500-12,800 cal yr B.P. respectively may correspond to the Blling and Allerd warming events.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ca. 12,800-11,500 cal yr B.P.) revealed by multi-proxies w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colder and drier climate. A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occurred in ca. 10,000-6000 cal yr B.P.,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Holocene Optimum,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maximum Northern Hemisphere insolation. The "8.2kyr cool event" and even the "8.8kyr cool event" were indicated as well from our sediment core. A dry mid-Holocene period (ca. 6000- 3000 cal yr B.P.) indicated by multi-proxies does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wet mid-Holocene conditions observed in other regio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重建 中全新世 高分辨率 南岭山脉 晚冰期 中国 新仙女木事件 英国石油公司
下载PDF
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风化特征及指示的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天宇 张样洋 +5 位作者 翟秋敏 李洪彬 刘畅 周学文 陈鹏 陈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晚冰期 全新世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glacial cycle and precessional period of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被引量:11
3
作者 WU JiaWang LIU ZhiFei ZHOU C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2年第28期3748-3760,共13页
Variability of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WPWP) over the past 370 ka shows the prominen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icity.Smectite(62%-91%) is the dominant clay mineral,with decreased cont... Variability of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WPWP) over the past 370 ka shows the prominen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icity.Smectite(62%-91%) is the dominant clay mineral,with decreased contents during interglacials while increased in glacials.In contrast,variations in chlorite(4%-21%),illite(4%-12%),and kaolinite(2%-10%) share a similar pattern with higher contents during interglacials than glacials,mirroring to that of smectit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mectite-dominated clay minerals derive mainly from the river detrital inputs of New Guinea.Th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of clay mineral assemblages well correspond to the fluctuation of sea level.When the sea level was low,the river materials can travel more easily across the narrow shelf off the island of New Guinea,inject directly into the subsurface currents flowing westwards,then merge into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EUC),and eventually deposit on the central part of WPWP.Precessional periods of the smectite content indicate the intensity of mechanical erosion in its provenance of New Guinea,responding to the river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and this could also be linked to the meridional migrat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冰期旋回 矿物组合 岁差周期 晚第四纪 黏土 河流径流量 粘土矿物
原文传递
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忠 马海州 +5 位作者 曹广超 张西营 周笃珺 姚远 高章洪 谭红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8,共8页
通过对尕海沉积物烧失量和碳酸盐含量以及岩性变化分析,重建了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显示:烧失量及碳酸盐含量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晚冰期的阿勒罗德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有较好的反映。全新世则可... 通过对尕海沉积物烧失量和碳酸盐含量以及岩性变化分析,重建了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显示:烧失量及碳酸盐含量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晚冰期的阿勒罗德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有较好的反映。全新世则可划分为早全新世的不稳定期,年代为11150-8240 cal.aBP,中全新世较为暖湿期,年代为8240-3200 cal.aBP,晚全新世干冷期,年代为3200 cal.aBP至今。并发现1550-1440 cal.aBP存在一暖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失量 碳酸盐含量 晚冰期 尕海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成君 陈发虎 +2 位作者 王琪 施祺 孙维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46-650,共5页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 -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 ,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 ,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 ,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 -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 ,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 ,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 ,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GRIP氧同位素组成有较好的可比性 ,表明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联系 ,也反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与晚冰期过渡期气候温湿 ,陆地植被比较发育 ,可能与东亚季风有关。有机质碳同位素这一指标对气候记录较敏感 ,是重建干旱区高分辨古气候演化模式十分有效的手段 ,在季风交汇带能灵敏地记录到气候快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末次冰期晚期 有机质碳同位素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江淮平原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 被引量:5
6
作者 舒强 陈晔 +1 位作者 赵志军 张茂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77-1382,共6页
选择江淮平原中部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AMS14 ℃、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晚冰期以来江淮平原地区古气候经历冷干-暖湿-冷干-暖湿-温干-暖湿的变化过程,钻孔沉积物还清晰的记录到了中仙女木、新仙女木、8250ca... 选择江淮平原中部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AMS14 ℃、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晚冰期以来江淮平原地区古气候经历冷干-暖湿-冷干-暖湿-温干-暖湿的变化过程,钻孔沉积物还清晰的记录到了中仙女木、新仙女木、8250calaB.R、3500~2500calaB.R等气候事件。江淮平原晚冰期以来的各种环境代用指标与古里稚冰芯、格陵兰冰芯、三宝/葫芦洞石笋等记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了研究区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可能具有全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粒度 晚冰期 气候与环境变化 江淮平原
下载PDF
晚冰期以来大柴旦盐湖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及其尘暴事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春亮 余俊清 +4 位作者 闵秀云 成艾颖 洪荣昌 何先虎 张丽莎 《盐湖研究》 CSCD 2019年第1期39-53,共15页
选择大柴旦盐湖DCD03沉积剖面柱硼镁石矿层下伏土黄色淤泥质粉砂层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年代学、岩性地层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土黄色湖相淤泥质粉砂沉积记录的尘暴事件,以及重建晚冰期以来西风环流显著影响... 选择大柴旦盐湖DCD03沉积剖面柱硼镁石矿层下伏土黄色淤泥质粉砂层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年代学、岩性地层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土黄色湖相淤泥质粉砂沉积记录的尘暴事件,以及重建晚冰期以来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DCD03沉积剖面的淤泥质粉砂样品粒度频率曲线呈现为双峰态,主峰(均值10μm)反映了河流作用携带入湖的细粒组分,次峰(>32μm)则反映了风力作用以及河流作用等携带入湖的粗粉砂粒组分。大于64μm的砂砾组分可能代表外源风尘物质的输入,由尘暴天气携带入湖。大柴旦地区晚冰期以来依次出现了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12.94~12.17 cal.ka BP)、新仙女木冷期(12.17~11.37 cal.ka BP)、不稳定的早全新世气候(11.37~8.64 cal.ka BP)以及趋于偏冷干的中全新世早期(8.64~7.39 cal.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盐湖 湖底沉积剖面 晚冰期 古气候演化 尘暴事件
下载PDF
渤海晚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化石介形类证据 被引量:2
8
作者 吉磊 黄宝仁 +1 位作者 项亮 杨世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35-646,共12页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芯长420cm)、B92-1孔(芯长420cm)以及莱州湾B92-2孔(芯长330cm)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将B92-3孔和B92-1孔的介形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芯长420cm)、B92-1孔(芯长420cm)以及莱州湾B92-2孔(芯长330cm)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将B92-3孔和B92-1孔的介形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据渤、黄海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中现代介形类的分布,将剖面中的介形类分成滨岸-河口区的Sinocytheridea组合和近岸区的Munseyella组合。按照地层14C年代以及剖面中Sinocytheridea组合分子和Munseyella组合分子的相对丰度变化,讨论了渤海晚冰期后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晚冰期为河流、湖沼环境;大约10000aB.P.开始海侵,早全新世属滨岸-河口沉积;8700aB.P.前后开始水深加大,盐度提高;2400aBP以后水深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渤海 环境变迁 晚冰期
下载PDF
晚冰期以来月亮湖生物硅含量变化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利贤 刘强 游海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8-335,共8页
根据大兴安岭中段小型火山口湖月亮湖沉积序列生物硅含量(BSi)替代性指标的分析,结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等分析结果,重建了该区末次冰期晚期(21cal.ka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月亮湖生物硅含量变化范围... 根据大兴安岭中段小型火山口湖月亮湖沉积序列生物硅含量(BSi)替代性指标的分析,结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等分析结果,重建了该区末次冰期晚期(21cal.ka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月亮湖生物硅含量变化范围为0.52%~15.88%,其中末次冰期晚期(21~14cal.kaBP)生物硅含量比较低、变化不显著,反映了冷干的气候条件以及低的湖泊初级生产力环境;自14cal.kaBP开始,生物硅含量开始明显增加并出现频繁波动,特别是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换期间,冷暖波动十分频繁;全新世期间生物硅含量也存在多次波动,可进一步划分出10.8~7.9cal.kaBP凉干期、7.9~6.9cal.kaBP暖湿期、6.9~3.9cal.kaBP凉干期、3.9~3.4cal.kaBP暖湿期、3.4~2.4cal.kaBP凉干期、2.4~0.6cal.kaBP波动中的变凉变干期以及0.6cal.kaBP以来的暖干期等气候阶段;全新世期间一些快速的冷干事件出现在10.2、9.8、9.4、8.2、5.2、2.9、0.9、0.6cal.kaBP左右,反映了夏季风减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湖 生物硅 晚冰期 全新世 古气候
下载PDF
冰川发育对赤道地区碳酸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颜佳新 杜远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8-56,共9页
冰期中的全球性冰川事件不仅对全球性海平面变化,而且对低纬陆棚碳酸盐环境的沉积作用也有重要影响。与温暖时期相比,位于低纬度的华南地区在晚震旦世冰期,晚奥陶-早志留世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中记录了相对低的沉积速度和低的环... 冰期中的全球性冰川事件不仅对全球性海平面变化,而且对低纬陆棚碳酸盐环境的沉积作用也有重要影响。与温暖时期相比,位于低纬度的华南地区在晚震旦世冰期,晚奥陶-早志留世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中记录了相对低的沉积速度和低的环境分异(反映在相的侧向变化很小)。每一段冰期沉积可以被与最大球进所对应的海退面分为两部分。早期的沉积环境以弱咸化和富氧为特征。该环境形成浅色、相对富颗粒的灰岩沉积。随着寒冷气候的侵入,代替暖水碳酸盐的最可能是该界面附近的温带碳酸盐的堆积。该界面之上,随着温度上升和海侵,表面海水出现轻微淡化。水体的密度分层导致形成还原条件。有机质和沥青质使微晶灰岩和富硅的沉积染成灰到黑色。盐度以及还原-氧化条件的变化被认为和两极冰盖的增减有关。与Vail的二级或三级旋回曲线相对应的3个界面分别相当于冰期的开始、顶峰和消失,反映了全球性冰川事件对二级和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碳酸盐 沉积环境 沉积作用
下载PDF
川东北宋家洞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与D/O事件5-1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淑华 杨亮 +5 位作者 黄嘉仪 陈琳 陈琼 米小建 贺海波 周厚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3-420,共8页
基于川东北宋家洞石笋SJ1的399个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14~43 ka)高分辨率δ13C时间序列。SJ1的δ13C变化与已发表的该石笋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清晰地记录了该地区植被对D/O事件5-10... 基于川东北宋家洞石笋SJ1的399个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14~43 ka)高分辨率δ13C时间序列。SJ1的δ13C变化与已发表的该石笋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清晰地记录了该地区植被对D/O事件5-10的敏感响应。东亚夏季风气候控制的地表植被(包括C3和C4植被比例C3/C4变化和植被密度变化)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变化可能是影响SJ1的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这些D/O事件发生时δ13C变轻,指示了C3/C4植被比例上升和植被密度增加。此外,受降水控制的岩溶地下水流速影响的水-岩相互作用,石笋表面滴水时间间隔、洞穴空气的CO2分压和洞穴通风效应等因素影响的CO2脱气作用和先期碳酸盐沉积也可能对SJ1的δ13C变化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中晚期 石笋 碳同位素 D/O事件 川东北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冬季古海流分布格局和演化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萌 王永红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94,共8页
总结了前人对南海12个岩心的Uk’37法所反演的古海表温度,结合晚更新世以来典型地质时期南海海洋环境记录,探讨了晚更新世(120kaBP)以来南海冬季表层古海流分布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南海冰期与间冰期冬季的表层古海流存在明显差... 总结了前人对南海12个岩心的Uk’37法所反演的古海表温度,结合晚更新世以来典型地质时期南海海洋环境记录,探讨了晚更新世(120kaBP)以来南海冬季表层古海流分布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南海冰期与间冰期冬季的表层古海流存在明显差异,冰期冷性海流势力强盛,表层海流呈逆时针环流;间冰期暖性海流势力较强,表层海流呈双向穿越流。黑潮势力的变化对南海的表层海流性质与格局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与间冰期 晚更新世 南海古水温 古海流
下载PDF
Climatic instability recorded by the mollusk assemblages from the late glacial loess deposits in China 被引量:5
13
作者 Naiqin Wu D. D. Rousseau Dongsheng L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13期1238-1242,共5页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records abundan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Biological record from the loess sequence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n variation in pattern ...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records abundan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Biological record from the loess sequence is the most direct evidence on variation in pattern of paleo-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hanges i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A new record of climatic instability, which occurred i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mollusks from three loess sequences, the authors intend to characterize the biological response process to rapid climate change and to learn the mechanisms driving the instable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possible link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e striking consistent variability in the ratio records of three mollusk sequences of the late glacial, indicating apparent rapid climate fluctuations. Correlation of our three mollusk records with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s from Greenland ice cores and foraminiferal records from the Northeast Pacif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USK ASSEMBLAGES LOESS DEPOSITS late glacial period.
原文传递
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人类的迁移与扩散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光良 张雪莲 +1 位作者 肖景义 鄂崇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利用考古遗迹、年代和区域DEM数据,采用GIS方法,综合分析了晚冰期以来,人类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迁移与扩散。结果表明:16~6 kaBP人类活动的足迹已遍布青藏高原东北缘,早期人类活动没有固定的聚落,表现为高度流动、长距离、大范围的迁移... 利用考古遗迹、年代和区域DEM数据,采用GIS方法,综合分析了晚冰期以来,人类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迁移与扩散。结果表明:16~6 kaBP人类活动的足迹已遍布青藏高原东北缘,早期人类活动没有固定的聚落,表现为高度流动、长距离、大范围的迁移特征;晚期则实现了半定居。末次冰消期生活在黄土高原西端较低海拔的人群沿着黄河谷地进入高原,到达海拔2 600 m的共和盆地,并以该盆地为枢纽,向北于14 kaBP进入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海湖盆地,向南于11 kaBP登上了4 000 m的青藏高原主体,向西在全新世早期进入柴达木盆地,并通过格尔木河河谷翻越昆仑山进入可可西里和羌塘高原。6~2 kaBP本区跨进新石器—青铜时代,有固定的聚落,发生了2次显著的文化扩散,5~4 kaBP马家窑文化在本区黄河—湟水谷地扩散;3 kaBP畜牧业的确立,人类再次向高原腹地扩散,并实现了对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的长期占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迁移 扩散 晚冰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砂楔年代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余莺潇 王乃昂 +3 位作者 隆浩 宁凯 孙杰 张律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3461-3469,共9页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新近发现的多处砂楔群和融冻褶皱,分别形成于砂砾石层和湖相沉积地层中,楔内充填物的光释光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产物.巴丹吉林沙漠在末次冰期和晚冰期时处于多年冻土带,年平均气温约为-3^-6℃,较现在降温...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新近发现的多处砂楔群和融冻褶皱,分别形成于砂砾石层和湖相沉积地层中,楔内充填物的光释光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产物.巴丹吉林沙漠在末次冰期和晚冰期时处于多年冻土带,年平均气温约为-3^-6℃,较现在降温约12~15℃.其时,整个阿拉善高原与纬度多年冻土带和青藏高原冻土区相连接,沙漠腹地及周边的沙丘应处于冻土状态,沙丘的移动和风沙地貌发育均会受到影响.在冷期,巴丹吉林沙漠很有可能相当于冰冻圈气候,前人关于中国北方沙漠非冻土区的认识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楔 末次冰期 晚冰期 多年冻土 巴丹吉林沙漠 冰冻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