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C26A4 gene polymorphism and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Qingdao,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Jifang Zhang Yantua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54-759,共6页
In a recen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the SLC26A4 gene rs2072064 polymorphism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Caucasians. Here, we investigated this association in a large North... In a recen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the SLC26A4 gene rs2072064 polymorphism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Caucasians. Here, we investigated this association in a large Northern Han Chinese cohort consisting of 599 sporadic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nd 598 healthy controls matched for sex and age in a Nor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Qingdao, China. Genotyping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otype (P = 0.017) and allele (P = 0.007) frequencies of the rs2072064 polymorphism between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nd controls. The A allele of this polymorphism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odds ratio (OR) = 0.79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0.670-0.937, P = 0.007). When the data were stratified by the apolipoprotein E E4 statu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ly among apolipoprotein E E4 non-carriers (genotypic P = 0.001, allelic P = 0.001). Furtherm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s2072064 and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remained significant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fter adjustment for age, gender, and the apolipoprotein E E4 carrier status (dominant model: OR = 0.787, 95% CI = 0.619-1.000, P = 0.050; recessive model: OR = 0.655, 95% CI = 0.448-0.959, P= 0.030; additive model: OR = 0.792, 95% CI = 0.661-0.950, P = 0.012).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LC26A4 is a susceptibility gene for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Nor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the Qingdao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SLC26A4 rs2072064 POLYMORPHISM genetic associatio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apolipoprotein E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2
作者 赵俊杰 郭荣臻 +1 位作者 胡赵建 刘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东陶遗址 晚商至汉代 植物考古 农业经济 生业模式
下载PDF
五代时期佛教雕塑的前朝传统与创新性
3
作者 常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5,I0012,共7页
全国现存的10世纪佛教艺术分布不均衡,敦煌、山西、四川盆地、江浙保留较多,主要来自敦煌曹氏归义军、北汉、吴越国、南唐、前后蜀,艺术面貌差别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雕塑既保留着很多唐代或前朝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 全国现存的10世纪佛教艺术分布不均衡,敦煌、山西、四川盆地、江浙保留较多,主要来自敦煌曹氏归义军、北汉、吴越国、南唐、前后蜀,艺术面貌差别较大。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雕塑既保留着很多唐代或前朝传统,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这个时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国化与世俗化倾向更加强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 北汉 前后蜀 南唐 吴越国
下载PDF
繁缛富艳:汉末魏晋易代文学的才情底色
4
作者 王洪军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辞采斐然的士人,由此形成汉末三国以文采见长而精彩纷呈的文学画卷。三家归晋,能够和敢于入洛仕进的“亡国之余”,唯可凭借的即是自身的才学,而个体的才华和能力大多体现在文辞富艳、辞采华美、深情低回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风格上,由此出现了晋世群才雕采饰藻、挺拔峻峭的文学特色。时代不幸诗家幸,汉末魏晋易代的人才流动,因才情为文学,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色彩斑斓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魏晋 易代 才情 富艳 辞采
下载PDF
略论长安献帝朝廷的地方控制
5
作者 章义和 韩旭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初平元年,董卓挟汉献帝及公卿大臣迁都长安,王允深悉府库所藏档案文书的重要性,匆忙之中仍择其要者带往长安,使长安献帝朝廷保留了管理地方的信息基础。联络路径的畅通是保证政令下达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迁都与战乱造成道路阻隔,但地方... 初平元年,董卓挟汉献帝及公卿大臣迁都长安,王允深悉府库所藏档案文书的重要性,匆忙之中仍择其要者带往长安,使长安献帝朝廷保留了管理地方的信息基础。联络路径的畅通是保证政令下达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迁都与战乱造成道路阻隔,但地方官员和献帝朝廷都有联络的需要,他们以私行、绕道、昼伏夜行等方式打通了路径,维持着长安与地方之间的政治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典籍 东汉末年 汉献帝 王允
下载PDF
清末重臣端方化除满汉畛域思想探析
6
作者 喻大华 安晓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化除满汉畛域思想是晚清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化除满汉畛域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强国和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其实质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端方主张通过裁撤驻防、移屯别居、改革官制、统一法制等... 化除满汉畛域思想是晚清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化除满汉畛域的目的是消弭革命、强国和解决旗人生计问题,其实质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端方主张通过裁撤驻防、移屯别居、改革官制、统一法制等方法化除满汉畛域,具有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进步意义,为清朝皇室最终接受“五族共和”做出了历史贡献。当然,囿于时代和身份其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端方 满汉畛域 化除
下载PDF
陕西渭南民主南路汉墓M2发掘简报
7
作者 曾鑫(绘图) 史文婷(绘图) +1 位作者 王一伟(绘图) 孙溢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3,共9页
2019年4月,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在渭南市民主南路基建工地发现并抢救性清理了两座汉代砖室墓。其中M2保存较好,随葬器物未被扰动且数量较丰富,出土了带有“汝義”铭文的龟钮铜印。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关中东部地区... 2019年4月,渭南市博物馆、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在渭南市民主南路基建工地发现并抢救性清理了两座汉代砖室墓。其中M2保存较好,随葬器物未被扰动且数量较丰富,出土了带有“汝義”铭文的龟钮铜印。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关中东部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组合及特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南市 汉墓 西汉晚期 龟钮铜印
下载PDF
《典略》“东备白骑”释疑
8
作者 张寅潇 《史志学刊》 2023年第3期33-37,共5页
曹魏鱼豢所撰《典略》在记载汉末马腾事迹时有“北备胡寇、东备白骑”一语,学界对“白骑”的指代对象有所争议,或以为鲜卑、鲜卑骑兵,或以为张白骑。“白虏”或“白贼”是东晋时秦人对鲜卑人的蔑称,汉末三国时并无此称呼。东汉末年,张... 曹魏鱼豢所撰《典略》在记载汉末马腾事迹时有“北备胡寇、东备白骑”一语,学界对“白骑”的指代对象有所争议,或以为鲜卑、鲜卑骑兵,或以为张白骑。“白虏”或“白贼”是东晋时秦人对鲜卑人的蔑称,汉末三国时并无此称呼。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失败后,一些黄巾余部仍在继续活动,张白骑便是其中一部。马腾屯驻关中之时,张白骑曾两次参与对汉王朝的叛乱,马腾皆前往协助平叛,“白骑”应指像张白骑之类的反抗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 《典略》 马腾 白骑 三国
下载PDF
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分析
9
作者 吕良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4,共8页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 广州地区出土汉代青铜器数量众多,在考古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少,但通过科技考古研究其产地的却不多。为研究广州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矿料来源,通过对广州出土西汉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试,与广西、江西、云南、贵州、安徽、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成分进行比较,发现西汉中晚期各地青铜器合金配比情况基本趋同。且根据含砷等微量元素这一显著特征,认为与广西合浦出土同时期青铜器矿料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测试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其矿料应该来自同一个地方。分别与广东、贵州、云南、陕西、河南等地战国至西汉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比对,发现与广东、贵州、云南出土青铜器矿料来源同属一个大的成矿区,与河南、陕西等地明显区别。验证了学者们在考古学研究认为岭南地区出土西汉青铜器产自本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西汉中晚期 成分分析 铅同位素 矿料来源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李家寨墓地M22发掘简报
10
作者 赵汗青(执笔/照相) 耿庆刚 +2 位作者 苗轶飞 王学文(绘图) 李文发(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41,共10页
2017年7月,为配合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岭生物产业园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汉新城李家寨村南发掘了22座古代墓葬,其中M22为一座“甲”字形砖室结构的汉代墓葬。该墓形制规整,构筑精巧,虽盗扰严重,但仍出土了一些制作精美的随... 2017年7月,为配合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岭生物产业园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汉新城李家寨村南发掘了22座古代墓葬,其中M22为一座“甲”字形砖室结构的汉代墓葬。该墓形制规整,构筑精巧,虽盗扰严重,但仍出土了一些制作精美的随葬品。根据地理位置和墓葬形制,推断M22应为一座西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或为汉成帝延陵陪葬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新城 李家寨墓地 西汉晚期 高等级贵族墓
下载PDF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11
作者 赵兆(文/摄影) 刘尊志 +6 位作者 高一鑫(文/图) 张峻玮(文/图) 崔潇瑜(文/图) 柴怡 郭紫烨(图) 杨永岗(摄影) 王紫玉(图)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48-62,共15页
2018年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新发现的3座东汉墓进行了发掘。3座墓葬形制基本完整,虽经盗扰,但仍出土随葬品119余件(组),主要为陶器,还包括少量铁器、铜器以及若干钱币。此次发掘为研究西... 2018年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新发现的3座东汉墓进行了发掘。3座墓葬形制基本完整,虽经盗扰,但仍出土随葬品119余件(组),主要为陶器,还包括少量铁器、铜器以及若干钱币。此次发掘为研究西安、咸阳地区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东汉晚期 墓葬
下载PDF
论东汉后期夷夏观念中的两种逻辑——以“弃凉之议”为线索
12
作者 杨佳将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90-96,共7页
罗志田曾指出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具有两面性,同时包含着“开放”与“封闭”两种逻辑。东汉后期的“弃凉之议”展现出夷夏观念内部两种逻辑的对立与冲突。主张“弃凉”者拒绝承认夷夏之间的互动,认为应当割弃凉州以永绝“夷狄”之扰,体... 罗志田曾指出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具有两面性,同时包含着“开放”与“封闭”两种逻辑。东汉后期的“弃凉之议”展现出夷夏观念内部两种逻辑的对立与冲突。主张“弃凉”者拒绝承认夷夏之间的互动,认为应当割弃凉州以永绝“夷狄”之扰,体现了其夷夏观念的封闭性。王符等反对“弃凉”者则强调“王者无外”,认为圣王即使是对“夷狄”也负有教化责任,体现了其夷夏观念的扩张性。虽然争论双方的观点导向截然对立的政治实践,但无论何种夷夏观念,其根本前提均为夷夏之间在道德上有着高下之分。具有歧视属性的夷夏观念加剧了汉羌冲突,而汉羌冲突最终将东汉王朝推向覆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念 东汉后期“ 弃凉之议” 王符 《潜夫论》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刚玉砂厂战国秦汉墓发掘简报
13
作者 张凤(执笔/整理) +5 位作者 胡赵建(执笔/整理) 许海星 郑立超(整理) 金海旺(整理) 孙广贺(绘图) 赵昂(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8,共12页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周边改造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161座。墓葬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年代集中在战国晚期... 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周边改造项目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161座。墓葬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年代集中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出土陶、铜、铁、玉石器等随葬品近300件。此次发掘为研究三门峡地区秦汉时期墓葬的时代演变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 秦墓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下载PDF
新城、郑与战国晚期韩国疆域
14
作者 张建宇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第2期145-148,162,共5页
战国晚期,韩国在黄河两岸占有包括新中安阳、安成及釐在内的部分县邑,并将其与收复的上党郡连成一片,以卫其国。通过梳理传世文献及相关古文字材料,推测韩国晚期兵器铭文中的“新城”地望不在今河南伊川,而应在新密。至于《史记·... 战国晚期,韩国在黄河两岸占有包括新中安阳、安成及釐在内的部分县邑,并将其与收复的上党郡连成一片,以卫其国。通过梳理传世文献及相关古文字材料,推测韩国晚期兵器铭文中的“新城”地望不在今河南伊川,而应在新密。至于《史记·秦本纪》中所谓“张唐攻郑”,既与韩国都城无关,亦不存在讹字,此处的“郑”地应在魏国河内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晚期 韩国疆域 兵器铭文
下载PDF
基于实物样本的晚清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解析
15
作者 李珍 《服装学报》 2023年第1期50-58,共9页
为探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子服饰中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4件绣有二十四孝纹样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采集样本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实物比对的二重考据法,解读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特... 为探究晚清时期汉族女子服饰中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4件绣有二十四孝纹样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采集样本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实物比对的二重考据法,解读二十四孝纹样的流行特点。研究表明:晚清汉族女装二十四孝纹样已成为一种孝文化符号,其与元明时期流行的《二十四孝诗选》《孝行录》《日记故事》中内容存在一些差异,不仅孝子数量上有变化,内容上也有不同。研究结果为了解晚清女性服饰纹样内涵、解读孝文化形态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女装 晚清 二十四孝纹样 孝文化 符号
下载PDF
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汉末流弊 被引量:9
16
作者 郝虹 周洁 王海燕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33-38,共6页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的现象;因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而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虚伪不实现象;在政治思想领域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抹煞、对学术思想的理解片面,死板等因素而造成的政治思想的僵化、教条等现象等。上述由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社会流弊,正是汉末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嬗变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官方意识形态化 汉末流弊
下载PDF
文学视角中的“鸿都门学”——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政治环境影响下文人心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道家思想的兴盛、经学的衰落等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都门学 汉末文风 文风转变
下载PDF
儒学传播与东汉普遍社会价值观的确立——一个政治社会化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增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57,共7页
自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学即与政治结合,并加速在社会中的传播,初步参与西汉政治社会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这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同样是以儒学为中心展开的。东汉诸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 自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学即与政治结合,并加速在社会中的传播,初步参与西汉政治社会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这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同样是以儒学为中心展开的。东汉诸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这一时期,儒学以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从若干个中心向更广区域两个向度传播,引起东汉社会儒学的同质化,儒学价值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儒学 政治社会化 社会价值观
下载PDF
《列子》撰写时代考——从词汇史角度所作的几点补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东 罗明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列子》托名为先秦古籍,实则是晋人的伪作,然而学界从语言史角度提供的证据不多。杨伯峻较早从汉语史的角度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些语词证据,其后刘禾、马振亚、张永言等又多有补益。然而《列子》中仍有不少晚汉魏晋时期的词语有待进一... 《列子》托名为先秦古籍,实则是晋人的伪作,然而学界从语言史角度提供的证据不多。杨伯峻较早从汉语史的角度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些语词证据,其后刘禾、马振亚、张永言等又多有补益。然而《列子》中仍有不少晚汉魏晋时期的词语有待进一步发掘,如"丁壮"、"家累"、"身意"、"稽度"、"消灭"、"邻居"、"两可"、"巧妙"、"乞儿"、"儿童"等。通过发掘这些词语,可以为从语言学角度证明《列子》的撰写时代提供更多的证据,不乏语言学和文献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子》 汉语词汇史 晚汉魏晋时期 杨伯峻
下载PDF
法家取向如何进入汉末士人视野——以崔寔为个案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芬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东汉时以儒学经术出身的士人,在取向上与法家的"文法吏"角色是处于对立状态的,而且这种对立很容易会造成他们认知上的紧张。但是,在崔寔身上,我们却没有看到这种对立所导致的认知紧张。崔寔个人对现实政治的理性认知及他出任... 东汉时以儒学经术出身的士人,在取向上与法家的"文法吏"角色是处于对立状态的,而且这种对立很容易会造成他们认知上的紧张。但是,在崔寔身上,我们却没有看到这种对立所导致的认知紧张。崔寔个人对现实政治的理性认知及他出任郡守的切实的政治经验化解了这种一般意义上儒法的紧张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 崔寔 文法吏 法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