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北京戏剧改良与义务戏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常英 宋谦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3,共8页
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 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新、舞台元素多样化和女性群体加入。另一方面,义务戏受到近代启蒙思想影响,热心助赈的新艺人成为义演主体,成为启蒙与宣教活动的实践者。同时,义务戏也促进社会风俗改良,艺人社会形象得以重塑,其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清末北京义务戏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北京地区 戏剧改良 义务戏
下载PDF
清后期笔帖式的发展嬗变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新宇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笔帖式是清代官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为保障旗人仕进之路的通畅宽裕,清统治者特意为八旗子弟开辟了笔帖式入仕这一选官路径,以提高旗人的入仕数量,确保旗人群体的政治参与度。清后期,清政府官制改革,改笔帖式为录事,使得笔帖式的设... 笔帖式是清代官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官职。为保障旗人仕进之路的通畅宽裕,清统治者特意为八旗子弟开辟了笔帖式入仕这一选官路径,以提高旗人的入仕数量,确保旗人群体的政治参与度。清后期,清政府官制改革,改笔帖式为录事,使得笔帖式的设置职掌发生了一定的嬗变,对清代的旗人入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笔帖式 录事 官制改革
下载PDF
从吉同钧清律讲义透视陕派律学的近代转型
3
作者 田时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57-166,共10页
随着晚清变法修律活动的展开,新式法律教育也随之兴起。陕派律学代表人物吉同钧兼任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律学馆以及大理院讲习所四处教习,主讲《大清律例》科。由于《大清律例》剧变为《大清现行刑律》及《大清新刑律》,吉同... 随着晚清变法修律活动的展开,新式法律教育也随之兴起。陕派律学代表人物吉同钧兼任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律学馆以及大理院讲习所四处教习,主讲《大清律例》科。由于《大清律例》剧变为《大清现行刑律》及《大清新刑律》,吉同钧遂三易讲义,后称“清律讲义三部曲”。讲义揭示了吉同钧在近代法律转变中的核心观点,即坚守中国传统法律国粹,同时采辑西律之法。他不仅继承陕派律学创始人薛允升的律学研究成果,还打破传统律学同一法系之间横向比较的局限,开创性地将比较视野扩展到不同法系之间,提出“尽用西法”“参用西法”“西法万不能行而仍宜遵守中法”“中律过重亟应改易”四种比较中西律方案。这一中西法律比较分析框架,是近代法律转型的一大突破,也为当前看待中西律之差异提供理论背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变法修律 清律讲义 吉同钧 陕派律学
下载PDF
清末科举改制下的浙闱新变与现实省思
4
作者 钟伟春 李木洲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2,共9页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发科举改制谕令,对乡试命题范围、参考书目以及阅卷标准等进行改革。但改革使入闱前浙江士子进退维谷,闱场内乱象也不一而足,考生失范行为频现,仓促条对、敷衍作答、试卷曳白被贴者更不知几何。最终,在考生消极应对与考官素质不足、路径依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新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的更张未能为自身续命。清末科举改制失败对当前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仍具有重要启示。它警示后世在推出重大考试改革之前,务必要系统谋划,充分准备,循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科举改制 浙闱新变 士子新貌 新制精神 高考改革
下载PDF
从乔家大院晋商风貌窥见清末至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分析
5
作者 杨皓翔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期6-8,共3页
皇家看故宫,名宅看乔家。晋商作为十大商帮之首,其中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是为晋商之瑰宝,是中国古建大宅院里保存最完整、最经典的一座具有社会性的院落。严谨的家风家规,重义轻利的经商之道,处于时代变革风潮中的乔家大院经历兴衰,是独树... 皇家看故宫,名宅看乔家。晋商作为十大商帮之首,其中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是为晋商之瑰宝,是中国古建大宅院里保存最完整、最经典的一座具有社会性的院落。严谨的家风家规,重义轻利的经商之道,处于时代变革风潮中的乔家大院经历兴衰,是独树一帜的文化代表。该时期晋商女性有其进步性和落后性,本文从三晋服饰文化出发,从政治、思想、地位的转变展开对清末民初女性服装的变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服饰 清末民初 女性思想改革 乔家大院 服饰阶级
下载PDF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两院制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聂鑫 高一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4,198,共13页
国会两院制在20世纪初以前的宪法实践中居于主流地位,具体可分为贵族式、联邦式及民选式三种类型。其主要功能在于代表社会中的特殊团体,促进议事审慎,限制民选议院专断。清末各政治势力均偏好两院制。清末未成立的正式议会确定将采用... 国会两院制在20世纪初以前的宪法实践中居于主流地位,具体可分为贵族式、联邦式及民选式三种类型。其主要功能在于代表社会中的特殊团体,促进议事审慎,限制民选议院专断。清末各政治势力均偏好两院制。清末未成立的正式议会确定将采用两院制,而预备立宪阶段成立的资政院在经过官制改革、都察院改下议院等阶段后,最终被界定为准贵族式两院制。资政院的议员构成既有模仿日本之处,亦体现了清末中国独特的民族问题。最终,由于落实两院制不彻底,资政院未能发挥两院制功能,清王朝灭亡前后将未来的正式议会改为民选式两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院制 清末立宪运动 资政院 谘议局 都察院
下载PDF
晚清下层士子对书院改制的认知与反应--基于《退想斋日记》的微观考察
7
作者 郭三娟 陈浩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晚清山西士子刘大鹏的日记记录了书院改制前后一个下层士子的观察和体验。书院改制之前,刘大鹏经历了由书院求学者向书院管理者的身份转化,他在认可书院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晚清书院滋生的诸多问题,如治学风气的败坏、膏... 晚清山西士子刘大鹏的日记记录了书院改制前后一个下层士子的观察和体验。书院改制之前,刘大鹏经历了由书院求学者向书院管理者的身份转化,他在认可书院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晚清书院滋生的诸多问题,如治学风气的败坏、膏奖制度的流弊、师生关系的畸变等。书院改制初期,刘氏的主要反应是:对裁减膏奖的强烈抗议,对引进西学的矛盾心态,对人才理念更新的漠视。书院制度转向学堂制度之时,刘氏又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与不满:担忧书院改制后的“士子失业”,批判书院改制的“名实不副”,指责书院改制中的“与民争利”,指出书院改制可能带来的伦理危机与统治危机。这些历史意见并不完全出自个人利益的考量,同时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下层士子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改制 书院 学堂 下层士子 清末教育变革
下载PDF
“制造”新教育:清末民初教育用品本土化探析——以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制造所为例
8
作者 张弛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2期60-71,共12页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与弥补大量进口所导致的利源外泄之弊,天津教育品陈列馆与制造所应运而生。前者致力于搜集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教育用品并进行展示讲解以便学界参考,后者则以前者之展品为模板进行仿... 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与弥补大量进口所导致的利源外泄之弊,天津教育品陈列馆与制造所应运而生。前者致力于搜集国内外先进实用的教育用品并进行展示讲解以便学界参考,后者则以前者之展品为模板进行仿制与研发,二者的最终目的是试图走出一条自制教育用品之路。尽管前后仅存续了十余年,但教育品陈列馆与制造所可谓是近代中国教育用品本土化尝试的缩影,它们在社会教育和振兴实业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教育改革 教育用品 陈列馆 制造所
下载PDF
晚清温州教育改革场域中地方士绅的新旧派分与竞合关系
9
作者 孙邦金 张天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22,共11页
近代以来,从晚清绅权的膨胀到现代知识精英阶层的兴起,再到新乡贤的回归,士绅阶层与地方治理的话题因事关基层社会的现代转型而经久不衰。回顾晚清温州兴学场域中的士绅角色会发现,随着晚清政府权威的日益式微,士绅阶层对地方社会的影... 近代以来,从晚清绅权的膨胀到现代知识精英阶层的兴起,再到新乡贤的回归,士绅阶层与地方治理的话题因事关基层社会的现代转型而经久不衰。回顾晚清温州兴学场域中的士绅角色会发现,随着晚清政府权威的日益式微,士绅阶层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却与日俱增,并达到一个历史顶峰。他们在教育改革场域中各显身手,共同致力于地方教育维新,但知识共同体内部也在不断分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竞合关系,并且开启了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精英的转型历程。通过诒善祠塾、求志社、温处学务处、文成会等案例,具体而微地呈现晚清温州士绅在教育革新场域中的新旧派分与竞合关系,无疑可以为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和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绅 晚清温州 教育改革 竞合关系 地方社会
下载PDF
家世与国势:满臣端方崛起若干史实研究
10
作者 张建斌 《齐鲁学刊》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端方是清末督抚中的能臣代表,具有满洲八旗身份与显赫的家世,得到帝师翁同龢等人垂青与提携。在近代中国变幻纷呈的政局中,端方的个人命运始终与国运脉搏紧密相连。以帝党和后党的双重身份参与戊戌维新,戊戌政变发生后,不降反升。庚子... 端方是清末督抚中的能臣代表,具有满洲八旗身份与显赫的家世,得到帝师翁同龢等人垂青与提携。在近代中国变幻纷呈的政局中,端方的个人命运始终与国运脉搏紧密相连。以帝党和后党的双重身份参与戊戌维新,戊戌政变发生后,不降反升。庚子事变中,借助行在在陕的机遇,建立丰厚的人际关系网络,其中与湘系集团的交际,与岑春煊的交恶影响了其后的政治走向。端方的权势与人际网络的形成,折射了时代变迁与晚清政局的赓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方 家世 戊戌维新 庚子事变 晚清政治
下载PDF
清末师范教育与教师检定制度发展演进的历史审视
11
作者 林钧 畅肇沁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4-29,共6页
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资的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教育改革时期。之后为扩大教师数量,确保教师质量,清政府颁布教师检定制度。通过历史研究发现,清末师范教育与教师检定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即师范教育发展失范所导致的教师数量严重不... 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资的教育制度肇始于清末教育改革时期。之后为扩大教师数量,确保教师质量,清政府颁布教师检定制度。通过历史研究发现,清末师范教育与教师检定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即师范教育发展失范所导致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与教师质量难以保障的状况是教师检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教师检定制度作为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体现着当时清政府对教师素质和规格要求的价值导向,其制度本身具有的规范性作用一定程度影响着师范教育的发展,规范着师范教育的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这种在师范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关系上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对当前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教育改革 师范教育 教师检定制度
下载PDF
科举制度最后的“辉煌”:清末科举改章与校士馆的考课
12
作者 陈浩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2期38-46,共9页
对于依赖科举晋身的清末士子而言,1901年启动的科举改章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作为应对之策,此时兴起的校士馆招收未入学堂的旧学士子入馆肄业,专门对标科举新规展开考课。科举废除之前,校士馆一度盛行全国。清末校士馆考课形式的守旧... 对于依赖科举晋身的清末士子而言,1901年启动的科举改章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作为应对之策,此时兴起的校士馆招收未入学堂的旧学士子入馆肄业,专门对标科举新规展开考课。科举废除之前,校士馆一度盛行全国。清末校士馆考课形式的守旧与考课内容的趋新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对于落实科举改章要求的新学,收效不大,但在科举考试难度增大以及科举制度可能随时废止之时,契合了应试士子的现实需求。科举时代的各种教育机构,虽行服务科举之实,却未如清末校士馆一般直接借用科举考场之名,明确标榜“校士”属性,强调专为科举而设。按照传统正名理路,清末校士馆对于科举制度有着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意味着科举制度行将废止之际最后的辉煌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章 书院改制 清末校士馆 考课
下载PDF
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肖东发 杨虎 刘宝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 晚清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上的重要变革与转型时期,中国出版在这一历史时期逐渐完成其古今之变,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形成具有近代形态的新式出版。变革与转型的因素贯穿和渗透于晚清出版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从宏观上看,印刷技术、出版物形制、出版物内容、出版物类型、出版机构、出版观念、出版管理体制、著作群体、出版交流、出版社会作用等10方面的变革能够充分反映和印证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 晚清出版史 近代化变革 转型
下载PDF
端方与清末教育现代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建华 翟海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端方是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官员 ,赴欧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 ,具有革新思想。他对清末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在任地方督抚期间 ,他大力兴办新式学校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女子教育 教育行政体系 学前教育 教育改革 清朝末年 高等教育 科举制度 教育史 留学教育
下载PDF
晚清筹边改省奏议与治边政策概论 被引量:7
15
作者 苏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6,共7页
近代以来 ,随着清帝国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 ,边疆问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从近代早期的龚自珍、魏源等著名士人到后来的左宗棠、岑春煊、赵尔巽、张荫棠、徐世昌等廷臣疆吏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 近代以来 ,随着清帝国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中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 ,边疆问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从近代早期的龚自珍、魏源等著名士人到后来的左宗棠、岑春煊、赵尔巽、张荫棠、徐世昌等廷臣疆吏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 ,提出了筹边改制的种种设想和主张 ,对清朝政府改变传统治边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各方人士关于筹边改制的具体意见虽不尽相同 ,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即主张废除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行省 ,使边疆与内地“联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筹边 奏议 政策
下载PDF
清末鸦片禁政与新政改革之契合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增合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6-53,共8页
清代晚期 ,作为英、印、中三角贸易的主要媒介 ,鸦片等毒品被大量准进 ,逐步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毒品经济形态 ,成为晚清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的重要制约因素。清末新政时期 ,从新闻媒介到清廷大员 ,均将新政改革的成败与鸦片禁政联系起来 ,... 清代晚期 ,作为英、印、中三角贸易的主要媒介 ,鸦片等毒品被大量准进 ,逐步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毒品经济形态 ,成为晚清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的重要制约因素。清末新政时期 ,从新闻媒介到清廷大员 ,均将新政改革的成败与鸦片禁政联系起来 ,在禁政与宪政改革、中国外贸事业的振兴以及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关系上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因之 ,在清末改革的框架内 ,除宪政等方面的改革之外 ,又融入了禁毒社会改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鸦片禁政 契合
下载PDF
伍廷芳与清末新政法律改革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建胜 张礼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6-100,共5页
 伍廷芳精通中外法律,是近代著名法制改革家。在清末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并参与修订法律工作,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与实践引入修律的整个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删改与创新,进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制的固有面貌,在一定意...  伍廷芳精通中外法律,是近代著名法制改革家。在清末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并参与修订法律工作,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与实践引入修律的整个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删改与创新,进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制的固有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传统法制体系的历史性终结,推动中华法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廷芳 清朝末年 法律改革 新政 法律思想 法律结构 法制观念
下载PDF
晚清实业教育制度述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洪成 张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1,共9页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军事技术与机器制造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遂产生学习其先进技术的要求与动力,进而出现学习"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制度的萌芽,经由维新运动实业教育机构...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军事技术与机器制造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遂产生学习其先进技术的要求与动力,进而出现学习"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制度的萌芽,经由维新运动实业教育机构的演绎,到清末"新政"时期实业教育制度建立,基本构成了此期实业教育制度化脉络或线索,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现代职业教育之前奏或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实业教育 洋务派 维新派 “新学制”
下载PDF
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被引量:17
19
作者 关晓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48,共10页
废除科举并非清统治者的初衷。迄道光至光绪,长达半个多世纪,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讲求实学、增广科目、取材标准多样化为基本取向,希望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激活科举制生机。朝臣疆吏们先后至少有18份以上要求增设科目的改革方案,正式... 废除科举并非清统治者的初衷。迄道光至光绪,长达半个多世纪,议改科举的主流,多以讲求实学、增广科目、取材标准多样化为基本取向,希望以老树嫁接新枝的方法,激活科举制生机。朝臣疆吏们先后至少有18份以上要求增设科目的改革方案,正式奏呈清廷,最高执政者亦并多次谕令部院大臣讨论议复。由于整个统治集团的观念更新滞后,礼部等机构恪守夷夏之大防,阻挠变制,总理衙门鉴于反对派势大而采取等待姿态,经济特科的举办又一波三折,以虎头蛇尾告终,使得科举制失去了逐步内在更新的最佳时机,后起者不得不考虑除旧布新的彻底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议改科举 增设科目 开特科
下载PDF
晚清法制变革对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一超 宓明君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3-58,共6页
中国法律近代化改革,迄今已经百年。回顾总结百年法制变革的历程,对于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法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法律文化的视角,通过对晚清法制变革这一历史进程的分析,提出其对当今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法律近代化改革,迄今已经百年。回顾总结百年法制变革的历程,对于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法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法律文化的视角,通过对晚清法制变革这一历史进程的分析,提出其对当今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启示,即应正确对待中西法律文化、注重制度性法律文化与观念性法律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法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法制变革 法律文化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