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s in the Public Sphere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Duringthe Late Qing Period
1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7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关键词 Developments in the Public Sphere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Duringthe late qing period
原文传递
CHINESE LADY'S DAILY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2
作者 包铭新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1年第3期9-21,共13页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ormal or ceremonial costumes such as wedding dress will also beincluded.This study will use 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 from many museums to fill in theblanks left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It will alsous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find the original names of these items and to illustrate a general conceptof their usage on different occasions.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omen’s wear will b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①robes orcoats;②jackets;③waistcoats or vests;④skirts;⑤pants and leggings;⑥shoes and socks;⑦headdresses;and⑧others.Of every category,the textiles,decoration,cut,form,style,colourand motif will be discussed.The way in which these items were combined will also be discussed.The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s wear and men’s wear,women’s and children’s informal andformal dress will be give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First,the Manchu and Han style coexisted and mixedwith each other and were worn by both Manchu and Han women.Second,the basic silhouettesand cu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conventional,while the decorations and details(openings,fasten-ings,pleats,vents,collars and hemlines)were different.The former represented accepted socialstandards while the latter could be a matter of personal taste.Third,women’s wear in that periodwere highly stylized,miscellaneous,elaborate,detailed,multicolored and multi-th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men’s garments DAILY wear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 period
下载PDF
Social Class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angzhou Home Garden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3
作者 ZHANG Lihu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ir home gardens,these three classes were different,reflecting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and regional culture,revealing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Yangzhou culture,as well as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home gardens in Yangzhou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lass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zhou home gardens Typ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下载PDF
晚清使臣西洋观剧再考
4
作者 尹德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4-76,共13页
晚清使臣和他们的随员在西洋“看戏”,实为中国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的重要史实。因缺乏语言能力或文化基础,他们的观剧录往往成为令人费解的“天书”,因之被学界长期忽略。运用国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综合考析,可知晚清使臣李凤苞所观西洋剧... 晚清使臣和他们的随员在西洋“看戏”,实为中国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的重要史实。因缺乏语言能力或文化基础,他们的观剧录往往成为令人费解的“天书”,因之被学界长期忽略。运用国外电子文献数据库综合考析,可知晚清使臣李凤苞所观西洋剧为《睡美人》,张荫桓所观为《迷娘》《不可告人》《科西嘉弟兄》等三部剧,张德彝所观为《地狱中的俄耳甫斯》《恶魔》《新欢旧爱》《罗蕾莱》《穷汉乔纳森》《圣女贞德》《蚱蜢的报复》等七部剧。这些事实的揭出,可以补足19世纪中西文学关系史中缺位的中国人面向,富有学术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使臣 西方戏剧 李凤苞 张荫桓 张德彝
下载PDF
僧诗总集与晚明清初的丛林习诗热潮——以稀见文献《珠林风雅》为典型
5
作者 李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213,214,共11页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 《珠林风雅》是晚明清初僧诗风气高涨的产物,也是古典诗歌总集编印高潮时期的典型样本。它生动地反映了诗歌从个别精英僧人的专利,到清初发展为一般文化僧都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这是明清之际诗学家徐增编选的僧诗总集,以寺院为中心,选录了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及僧众十余人的诗作一百余首。戒显入选最多,其中的《题武昌黄鹤楼》不仅当时“天下传颂”,而且逐渐流传为两种版本。版本差异显现了清代政治规训力量的强悍,也显现了僧诗在诗坛的影响。其他僧人也大半编有自己的诗集,但对入选仍极为热心,他们不仅期待借助传播性更强的诗歌总集传世不朽,也希望跻身为寺院文化的塑造者。晚明清初僧诗文献大量存世,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已远远超过前代,却很少受到学界关注。这一存世文献与研究成果极不对应的现象,提醒研究者重新审视佛教文学史的认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清初 僧诗总集 《珠林风雅》 徐增 晦山戒显
下载PDF
从儒家经典到课本选文:清末民初读经科向国文科的转化与融入
6
作者 张心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成功,主要原因是:读经科改变了形式,顺应了现代教育(国文)的变化,教育目的由培养臣民转为培养公民,教育形式由私塾中的单个点拨到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国文教材形态由专书变为选文,考试文体由八股变为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读经科 国文科
下载PDF
晚清民国常武地区针灸医家挖掘和整理
7
作者 吴辛甜 李晗 +1 位作者 郑涵 张建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4期6-8,共3页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灸医家的故事,研究其对针灸发展的主要贡献,丰富常武地区针灸学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常武地区 针灸医家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
8
作者 洪振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7-94,共8页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 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蕴涵了丰富的民族主义。它产生的外部因素是西方“先进”所形成的“榜样”力量,以及西方帝国的霸权行径和经济侵略,内部因素是中国自身的落后,以及中国人所具有的“经世忧国”传统精神。它产生的路径基本是:先进的西方列强,对落后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导致中国利权外溢,产生严重民族危机,具有“经世忧国”精神的中国人奋发图强,既积极学习西方,仿行西法,又反省自身落后,积极展开竞争,谋求改良、发展,其中,蕴涵了忧患、危机、反省意识及竞争、发展观念,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富强。这样的民族主义具有追赶性、内向性、开放性特征,且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虽有过急追求发展的一面,但其价值目标及立足自身的方法取向是理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博览会事业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晚清民国报刊《滕王阁序》拟作考论
9
作者 管新福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术上未有突破和创新,但其书写新的时代,关注新的题旨,批判不良现象,对传统旧体文学的表达空间有所拓展,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报刊 《滕王阁序》 拟作
下载PDF
鄂省报刊与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以《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周承智 郝祥满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 在清末传统农业日益凋敝的背景下,《湖北学生界》《汉口中西报》和《湖北农会报》凭借特点鲜明的农业改良话语,成为鄂省颇具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关注时代变革,通过多维度的宣传,引导国人投身农业改良。为了推动农业改良的合理施行,报刊大胆探索,提出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新策略。针对农业改良中的现实问题或不足之处,报刊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另外,通过对近代农学理论和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增强了国人改良农业的信心和能力。鄂省报刊的舆论宣传,有力地推动了清末农业改良运动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报刊 农业振兴 农业改良 改良思想
下载PDF
晚清期刊中的盐城文献资料整理研究
11
作者 刘鹏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1,共4页
晚清时期的期刊,从1876年《寰宇琐纪》第12期收录天长宣瘦梅所著的《盐城千佛律院千佛楼落成征碑节略》开始,截至1911年,共收录有关以“盐城”为题名的文章128篇。晚清期刊收录的“盐城”内容蕴含着晚清政府重视报刊的宣传工作、重视“... 晚清时期的期刊,从1876年《寰宇琐纪》第12期收录天长宣瘦梅所著的《盐城千佛律院千佛楼落成征碑节略》开始,截至1911年,共收录有关以“盐城”为题名的文章128篇。晚清期刊收录的“盐城”内容蕴含着晚清政府重视报刊的宣传工作、重视“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实践,特别是改良农业、工艺、教育等诉求,符合维新变法、晚清新政历史背景。当时的报刊活动和经验,为后世的报刊编辑工作提供了借鉴。然而,当时“中学为体”的倾向使期刊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而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期刊 盐城 县政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12
作者 陈俊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 分布格局 驱动因素 晚清民国时期 川江流域
下载PDF
清末民初徽州婺源县民众饮食生活探讨--以《量入为出》为中心的考察
13
作者 肖琴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21,共5页
徽州婺源地区的排日账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文献。婺源塾师朱鲁瞻的账本《量入为出》记载了从宣统元年到民国二年朱家的家庭日常收入支出和社会活动情况,包括因地制宜的日常饮食、丰俭有度的时节饮食、饱含寓意的婚丧祭祀饮食等方面的... 徽州婺源地区的排日账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文献。婺源塾师朱鲁瞻的账本《量入为出》记载了从宣统元年到民国二年朱家的家庭日常收入支出和社会活动情况,包括因地制宜的日常饮食、丰俭有度的时节饮食、饱含寓意的婚丧祭祀饮食等方面的内容。清末民初时,婺源的饮食生活稳定不变、饮食观念转变缓慢、饮食消费保持传统模式,甚少受到西方饮食的影响,为研究这一时期长江流域饮食文化提供了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徽州 饮食生活
下载PDF
晚清前期中国报刊论政观念中的现代化因素
14
作者 李滨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晚清前期,在西报知识的启发下,报刊论政观念中逐渐包含现代化思想因素。一是在对西报知识的阐述中体现现代报刊论政理念,二是直接阐述了报刊论政的公共性、独立公正的言论立场、以及言论监督的合理性等问题。晚清前期报刊论政观念中的... 晚清前期,在西报知识的启发下,报刊论政观念中逐渐包含现代化思想因素。一是在对西报知识的阐述中体现现代报刊论政理念,二是直接阐述了报刊论政的公共性、独立公正的言论立场、以及言论监督的合理性等问题。晚清前期报刊论政观念中的现代化因素,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知引介,或者说明办报重要性的佐证。从思想史的视野看,其构成了后续思想突破的铺垫和氛围,成为报刊思想史发展中必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报知识 报刊论政观念 现代化 晚清前期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 Chinese Economic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15
作者 邹进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年第2期75-93,共19页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ransplanting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transplanting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s. On the one hand, by applying modern economic theory to Chinese economic problems, they sought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facilitated the Sinic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economics; on the other, they kept pac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s and were bold innovators, with some entering the ranks of world famous econom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modem economics doctoral dissertation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16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下载PDF
清遗老书史形象演变论析
17
作者 张凯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20世纪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使之并没有像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争论的焦点,但“古今”“中西”的交汇碰撞促成了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转变。因此,在百年来书法史的写作中,清遗老书家的形象... 20世纪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使之并没有像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争论的焦点,但“古今”“中西”的交汇碰撞促成了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转变。因此,在百年来书法史的写作中,清遗老书家的形象不尽相同,存在由高尚到耻辱、由凸显到遮蔽、由进步到保守的变化,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清遗老书史形象的阐述仍有分歧。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演变是政治、文化、经济多重领域互动下的产物,也是近代史观变革和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清遗老书家 书史形象 书法品评观念
下载PDF
清中至清末郑州八景比较研究及游赏观照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维波 韦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八景"是基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梳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城市地标与游憩系统,以表达特定时代的理想景观秩序与现实游赏需求。通过梳理郑州地方志所载的八景文献,...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八景"是基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等景观资源梳理,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具有清晰的空间结构关系的城市地标与游憩系统,以表达特定时代的理想景观秩序与现实游赏需求。通过梳理郑州地方志所载的八景文献,运用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清中至清末150年间郑州八景空间分布、类型特征、核心景观的变迁以及具体游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清中郑州八景是州域范围内的景观秩序构建,清末郑州八景则与之互补,是州城范围内的景观资源筛选;两者的相互配合形成了结构清晰、功能完整的城市游赏体系;八景的变化体现了郑州近代城市化前后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 清末 八景 游赏 景观 郑州
下载PDF
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 被引量:18
19
作者 单正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6,共8页
由睡狮而醒狮,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勃兴期民族精神的一个文学象征,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融合,而由中国知识分子想象虚构历史生成物。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也有别于一般西方的狮子形象,它既是启蒙者又是觉醒者,... 由睡狮而醒狮,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勃兴期民族精神的一个文学象征,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融合,而由中国知识分子想象虚构历史生成物。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也有别于一般西方的狮子形象,它既是启蒙者又是觉醒者,既具有以武力为基础的强大统治力,又有威而不猛的温和威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睡狮 醒狮
下载PDF
晚清-明治时期中日学校体育之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春燕 谭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327,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进行比较。晚清-明治时期,中日两国的学校体育同样处于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初创阶段,并且晚清中国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师日"热潮中大力模仿日本建立起来的,因而该时期两国学校体育的制度、内容等外在形式极为相似,但其实施状况及发挥的作用却大相径庭。认为差异的原因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引进外国学校体育的不同策略,以及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学习外国学校体育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以后中国引进外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明治时期 学校体育 中日 学校体育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