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加查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三叠世地层重新厘定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宇 王根厚 +6 位作者 韩芳林 李典 梁晓 冯翼鹏 张莉 王卓胜 韩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56,共22页
前人将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加查地区出露的上三叠统中低级变质岩组合“朗杰学群”统认为是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建造。近来调查研究发现,该晚三叠世地层中实则存在一陡立剪切带(SSB),其南北物质组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存在... 前人将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加查地区出露的上三叠统中低级变质岩组合“朗杰学群”统认为是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建造。近来调查研究发现,该晚三叠世地层中实则存在一陡立剪切带(SSB),其南北物质组成、构造变形以及变质作用等存在明显差异。SSB以北具有明显“岩块”+“基质”的增生杂岩特征,“岩块”主要包括变砂岩、灰岩、大理岩、绿片岩、玄武质片岩、变质基性岩、片理化阳起石岩和石榴石云母片岩等;“基质”主要由变质砂板岩、绢云千枚岩和绢云石英千枚岩(千糜岩)等组成,原生沉积构造基本不可见,未见化石保留。然而,SSB以南的地层主要为粗粒—细粒长英质砂岩、泥岩和浅变质板岩组成,重荷模、沟槽模、鲍玛序列、韵律层等原生沉积构造以及遗迹化石十分发育。构造解析表明增生杂岩主要发育两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D)表现为顺层剪切形成向北缓倾、具有强烈透入分异面理、长英质脉体新生面理S,运动方向指示顶部朝南;第二期构造变形(D)表现为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的向南中-高角度倾斜构造置换面理S,运动学指示为顶部朝北逆冲剪切,顺劈理发育同构造中基性岩墙。SSB南侧地层主要发育一期近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褶皱-冲断构造,运动学指示为顶部朝南的逆冲剪切。加查增生杂岩中朝北逆冲叠瓦的构造样式与朗杰学群褶冲带中朝南逆冲叠瓦的构造样式共同构成正花状构造,锆石U-Pb年代学揭示增生杂岩“基质”时代与南部地层时代均为拉丁期—诺利期(242~220 Ma),增生杂岩中“岩块”时代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146 Ma)和早白垩世(144 Ma),表现为“岩块”具有多时代特征。同构造中基性岩墙的形成时代为约56 Ma,代表北侧第二期构造变形事件发生在始新世早期,间接限定第一期构造变形可能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之间。变形构造层次和构造演化研究认为,加查增生杂岩中发育的两期变形分别对应印度被动大陆北缘与亚洲大陆南缘之间的俯冲—增生和碰撞过程,即加查增生杂岩可能为印度被动陆缘俯冲形成。加查增生杂岩与朗杰学群褶冲带构成的正花状构造样式可能代表印度地壳增厚和喜马拉雅造山带隆升,SSB内发育朝南东东缓倾的线理构造,暗示动力学背景可能为始新世晚期印度地壳向亚洲大陆之下斜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晚三叠世地层 构造变形
下载PDF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莹 黎平 +2 位作者 杨宇 吴亚军 唐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6,148,共5页
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 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台盆的沉积充填结构和有利储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刻划,还指出了本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的有利方向为马路背—黑池梁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及元坝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通南巴地区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地层 层序划分 层序格架 储集层 勘探区
下载PDF
利用可动水饱和度预测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井产水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丽影 杨洪志 +2 位作者 叶礼友 熊伟 胡志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7-50,117-118,共4页
为了准确预测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不同储层的产水特征,应用核磁共振结合离心的方法测试了大量岩样的可动水饱和度,并将测试结果引入到常规测井数据解释中,形成了可动水饱和度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在分析储层可动水饱和度... 为了准确预测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不同储层的产水特征,应用核磁共振结合离心的方法测试了大量岩样的可动水饱和度,并将测试结果引入到常规测井数据解释中,形成了可动水饱和度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在分析储层可动水饱和度与气井产水特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绘制出了目标区块可动水饱和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广安须家河组四段和合川须二段储层比广安须六段储层可动水饱和度高;储层可动水饱和度与气井产水特征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动水饱和度越高,储层产水越严重,应用可动水饱和度能有效预测储层产水特征;广安2井区须六段储层中南部可动水饱和度较低,为低产水风险区;广安106井区须四段中部储层可动水饱和度较低,为8%~10%,属较低产水区,西南和东南两翼可动水饱和度高,产水风险较大。该研究成果对于井位优选、降低气井产水风险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晚三叠世 低渗透砂岩气藏 储集层 核磁共振 可动水饱和度 测井 预测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部晚三叠世地层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汤朝阳 姚华舟 +1 位作者 段其发 赵小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5,共10页
羌塘盆地中部以土门格拉断裂带为界,其西南部出露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其东北部出露上三叠统结扎群和鄂尔陇巴组,研究认为岩石基本特征大体一致,双壳类化石组合反映地质时代都为诺利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土门格拉群为古盐度较低、氧... 羌塘盆地中部以土门格拉断裂带为界,其西南部出露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其东北部出露上三叠统结扎群和鄂尔陇巴组,研究认为岩石基本特征大体一致,双壳类化石组合反映地质时代都为诺利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土门格拉群为古盐度较低、氧化、干热、弱碱性浅水环境,结扎群和鄂尔陇巴组为古盐度稍高、弱还原、温暖潮湿的较深水环境;旋回地层研究表明区内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由四个三级旋回组成),海水进退规程南北一致。区内古地理格局具有西高东低、南浅北深(水深)的特点,沉积自北东向南西超覆,层位逐渐抬高穿时;岩性、厚度、颜色和沉积相类型上的差异是统一沉积背景下沉积物相变、穿时的结果。前人以土门格拉断裂带为界,将土门格拉群和结扎群分置于两个地层大区(藏滇地层大区,华南地层大区)的认识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沉积特征 地层对比 羌塘盆地 西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陆相地层与建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亚 姚建新 +1 位作者 王思恩 庞其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中生代以来,陆相沉积是中国地层发育特色。海相地层与陆相地层发育特征不同,难以进行对比。三叠纪是中生代第一个纪,在中国发育有众多陆相湖盆。对这些三叠纪湖相沉积开展研究,有助于建立陆相年代地层序列,完成陆相地层划分,赋予可与海... 中生代以来,陆相沉积是中国地层发育特色。海相地层与陆相地层发育特征不同,难以进行对比。三叠纪是中生代第一个纪,在中国发育有众多陆相湖盆。对这些三叠纪湖相沉积开展研究,有助于建立陆相年代地层序列,完成陆相地层划分,赋予可与海相地层对比的年代。我们选择中国北方鄂尔多斯盆地漆水河剖面和窟野河剖面,开展中—上三叠统陆相地层建阶研究。我们在理顺岩石地层划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生物发生、发展以及繁盛的演变历程,划分出生物带及生物界线,并建立了中三叠统印台阶和金锁关阶以及上三叠统杨家坪阶和焦坪阶。印台阶以介形类Tungchuania quadratiformis和Lutkevichinella ansulca的首现层位为底界;金锁关阶以植物Danaeopsis magnifolia,Danaeopsis cf.marantacea和Tongchuanophyllum shensiense的首现层位为底界;杨家坪阶以植物Asterotheca szeiana和Danaeopsis fecunda的首现层位为底界;焦坪阶以植物组合Danaeopsis fecunda-Asterotheca szeiana-Cladophlebis kaoiana首现层位为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陆相地层 中一晚三叠世
下载PDF
南海及邻区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特征及含油气性对比 被引量:34
6
作者 夏戡原 黄慈流 黄志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2期73-83,共11页
南海周边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相特征与板块碰撞拼合有关。南海北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哀劳山—红河早印支期缝合带有关。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有海相地层 (浅海海湾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 )... 南海周边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相特征与板块碰撞拼合有关。南海北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哀劳山—红河早印支期缝合带有关。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有海相地层 (浅海海湾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 )分布 ,而中、上侏罗统及白垩系为陆相地层。南海西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昌宁—孟连—劳勿—文冬晚印支期缝合带有关 ,致使中南半岛西部、云南及西藏羌塘地区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即中、晚三叠世沉积海相地层 ,其后地壳普遍隆起 ,海水退却 ,陆地范围扩大。南海南面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 ,东面的菲律宾、台湾岛以及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与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印尼巴里散缝合带、加里曼丹卢帕尔缝合带、菲律宾巴拉望缝合带有关 ,这些缝合带的缝合时间是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以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为深海硅质岩及浅海灰岩地层 ,其后地层为陆相地层。台西、台西南和礼乐等 3个盆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为中等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成熟度中等 ,以产气为主 (已在台西南盆地下白垩统钻获天然气 )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地层 分布特征 石油 天然气 白垩纪 印支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