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Fossil Charophyte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and Early Jurassic Lower Yimen Formatio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1
作者 Liu Junying Chen Zhonglia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Panxi Geological Party, Sichu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Xichang Liu Linq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3期301-309,327,共10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ssil charophytes collected from the Late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Dazuand Early Jurassic Lower Yimen Formation in Xichang,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ir significance. Up to now,papers de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ssil charophytes collected from the Late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Dazuand Early Jurassic Lower Yimen Formation in Xichang,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ir significance. Up to now,papers dealing with fossil charophytes of the Late Triassic, especially of the Early Jurassic, have been rarelypublishe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wo new species of Porochara, P. dazuensis and P. xichangensis, and theirfossil assemblage not only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red beds insouthwestern China but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eatures of the charophyte flora of the Late Triassic-EarlyJurassic in the area, thus offering valuable data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riassic and Jurassic charophyte fossilzon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late triassic early jurassic charophyte fossil
下载PDF
Late Mesozoic Chresmodids with Forewing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 (Polyneoptera: Archaeorthoptera) 被引量:10
2
作者 ZHANG Xinwen REN Dong +1 位作者 PANG Hong SHIH Chungk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8-46,共9页
Three new species of Chresmodidae are described.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genera: Chresmoda multinervis sp. nov., Chresmoda shihi sp. nov. and Jurachresmoda sanyica sp. nov.. A study of the forewing venation is p... Three new species of Chresmodidae are described.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genera: Chresmoda multinervis sp. nov., Chresmoda shihi sp. nov. and Jurachresmoda sanyica sp. nov.. A study of the forewing venation is provided. Longitudinal veins are mostly parallel; costal area is broad at the basal and narrowing distally; ScP is probably extending close to the wing apex; R is parallel at length to ScP; MA is running close to R, with two long parallel branches; MA branched-off basally; while MP is not branched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wing. However, the important basal part of MP and CuP is poorly preserved. In addition, unique fringing hairs on the mid legs of C. shihi sp. nov. and J. sanyica sp. nov.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Jurachresmoda gaskelli Zhang, Ren and Shih,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sil insect Chresmodidae Yixian Formation Jiulongshan Formation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middle jurassic China
下载PDF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c Processes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Evidence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into Deformation of the Mohe Area, NE China 被引量:26
3
作者 Li Jinyi, He Zhengjun, Mo Shenguo and (Institute of Geology, CAGS, Beijing 100037, China) Zheng Qingdao (Heilongjiang Bureau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Geology and M ineral Resources, Ha’erbin 150036, China) 《Global Geology》 199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999, two deformational domains with d ifferent dynamic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Jurassic geological outcrops in the Mohe area of NE China, i.e. northern ductile and southern p...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999, two deformational domains with d ifferent dynamic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Jurassic geological outcrops in the Mohe area of NE China, i.e. northern ductile and southern plastic-brittl e ones. Their deformational features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three st ag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area relative to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 c processes of Mongolian-Okhotsk orogen are reconstructed as follows, (1) south w ards thrusting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2) eastwards thrusting and strike -s lipping parallel to the orogen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3) southeastwards thru sting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ROGENY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MOHE area middle-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被引量:4
4
作者 柳永正 张海平 +3 位作者 张永清 贺宏云 徐铭池 焦建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60,共15页
玛尼吐组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地质时代被定为晚侏罗世,然而前人在玛尼吐组中发现Nestoriapissovi化石,并认为是早白垩世冀北阶的带化石,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差异也较大,而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 玛尼吐组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地质时代被定为晚侏罗世,然而前人在玛尼吐组中发现Nestoriapissovi化石,并认为是早白垩世冀北阶的带化石,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差异也较大,而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争论。因此,笔者对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并利用全岩成分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玛尼吐组采集的3个安山岩和粗安岩的锆石U–Pb(LA–ICP–MS)测年结果分别为(142.4±1.4)Ma、(130.0±1.4)Ma和(145.0±1.5)Ma,显示该地区玛尼吐组形成于早白垩世。样品SiO2含量为59.43%~64.73%,Al_(2)O_(3)含量为15.66%~17.19%,K_(2)O含量为2.56%~5.03%,Na_(2)O含量为3.59%~4.53%,全碱含量为6.36%~9.56%;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Sr、P和Ti为特征;稀土元素ΣREE=118.71×10^(–6)~189.99×10^(–6),轻重稀土分馏系数(La/Yb)N为8.88~9.58,δEu值为0.66~0.95,Eu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对比大兴安岭西部玛尼吐组西部、中部(~140 Ma)和东部火山岩年龄,笔者认为其玛尼图组火山岩类最老形成于晚侏罗世(~158 Ma),向东逐渐变新为早白垩世(140~130 Ma),这一变化与蒙古–鄂霍次克洋自西向东的闭合及陆块的后碰撞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 玛尼吐组 锆石U–Pb年龄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下载PDF
三叠纪末期全球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侯海海 张华杰 +2 位作者 邵龙义 高莲凤 刘书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4-1448,共15页
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是全球地质历史时期5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它致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约53%的属和80%的种灭绝。显著灭绝的生物包括菊石亚纲、牙形类、放射虫目和陆地四足动物,发生部分灭绝的生物包括腕足动物门、介形亚纲、双壳纲和珊... 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是全球地质历史时期5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它致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约53%的属和80%的种灭绝。显著灭绝的生物包括菊石亚纲、牙形类、放射虫目和陆地四足动物,发生部分灭绝的生物包括腕足动物门、介形亚纲、双壳纲和珊瑚纲等。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AMP)的爆发与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在时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火山的高强度和大面积喷发被认为是导致此次灭绝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CAMP爆发释放出大量的CO_(2)、SO_(2)和CH_(4)等气体,一方面温室效应促使海平面升高,物种栖息地面积减少、海洋酸化和海洋缺氧等事件直接威胁着海洋和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温室效应亦会引发全球性森林火灾,造成陆地植物减少,大量植物碳屑注入海洋使其发生富营养化,又因伴随海洋酸化作用(碳酸化和硫酸化),海洋古生产率发生崩溃。不同地质时期生物大灭绝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环境变化,在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期,这些变化多表现为古大气成分和古气温动荡、古火灾频繁、海洋酸化、海平面升高和海水缺氧等,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三叠纪末期全球生态系统失稳。在全球多个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B)剖面均可以识别出3次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最显著的1次发生于瑞替期末,早于TJB。上述情况说明,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虽然是全球性事件,但并不是1次发生的,具有分阶段性、非同步性、区域性和有选择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大灭绝 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 火山喷发 环境演化
下载PDF
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梅 季长军 +1 位作者 周冰洋 康少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3-958,共16页
南羌塘坳陷三叠系与侏罗系地层之间存在广泛的沉积间断,针对这一时期地层的研究对于南羌塘盆地在该时期的沉积环境以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以南羌塘坳陷内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索布查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元素为对象进行相关分... 南羌塘坳陷三叠系与侏罗系地层之间存在广泛的沉积间断,针对这一时期地层的研究对于南羌塘盆地在该时期的沉积环境以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以南羌塘坳陷内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索布查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元素为对象进行相关分析。剔除陆源组分影响之后利用微量元素对碳酸盐岩进行沉积环境分析显示索布查组碳酸盐岩沉积时处于氧化环境,且地层由下往上水体逐渐变深,盐度逐渐增加,且研究区在当时处于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下。碳酸盐岩中的REE含量主要受陆源组分的影响,Ce与Eu主要反映的是陆源碎屑的特征。Ce的负异常反映陆源碎屑源岩沉积时为氧化环境,Eu的正异常主要来自含长石碎屑岩的风化淋滤导致。根据样品中与陆源碎屑相关的稳定元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推断陆源碎屑源岩为研究区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的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地层。土门格拉组地层由于南、北羌塘地块汇聚隆升而成为索布查组碳酸盐岩中陆源碎屑的来源,之后南羌塘坳陷开始拉伸,索布查组碳酸盐岩开始沉积,其形成表示南羌塘坳陷开始进入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羌塘坳陷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碳酸盐岩 元素分析
下载PDF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5
7
作者 周建波 张兴洲 +4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郑常青 金魏 陈红 韩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24-1936,共13页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前保存下来的杂岩带应为大规模增生楔仰冲到佳木斯地体之上的残余部分。88颗碎屑锆石的全部样品SHRIMPU-Pb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主要年龄区间:170~220Ma,峰值年龄为183Ma;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20Ma,峰值年龄为470Ma。而28个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年龄谱为两组: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00Ma,峰值年龄为470Ma。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分析得到,240~338Ma峰期年龄为256Ma的年龄应代表黑龙江杂岩主体岩石的沉积年龄上限;而450~500Ma的年龄谱对应于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年龄,显示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曾为黑龙江杂岩的物源区;而170~210Ma,峰期年龄为183Ma的不谐和年龄应为受印支期-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年龄,与该区变质单矿物的Ar-Ar年龄相一致,应代表了该区陆-陆碰撞的时代。上述年龄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即黑龙江杂岩的原岩成岩时代上限为早三叠世,佳木斯地体向西的俯冲时代主体为印支期,而陆-陆拼贴及碰撞过程主要为晚印支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侏罗世。这些结果将为揭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以及三叠纪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基本地质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杂岩带 碎屑锆石 锆石年代学 构造意义 tectonic implications complex ages 佳木斯 峰值年龄 基底变质岩 印支期 during 早侏罗世 环太平洋构造域 transformation early triassic early jurassic OROGENIC Belt late triassic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52
8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晚休罗世-早白垩世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下载PDF
辽西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9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2 位作者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3-464,i0005-i0006,共13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泥石流-浊流沉积 削顶构造 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 燕山板内造山带 沉积特点 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 构造意义 泥石流 崩塌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中侏罗世早期 晚三叠世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11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王盘喜 杨霄 牛延宏 赵寒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o~10.3%0,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c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碱长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造山后 伊春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及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64
12
作者 朱彤 包书景 王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1,126-127,共6页
与北美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海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相比,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页岩气具有赋存于陆相及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的特点,是未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的重要领域。为此,综合应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岩心及其测试分析资料... 与北美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海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相比,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页岩气具有赋存于陆相及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的特点,是未来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的重要领域。为此,综合应用野外地质剖面勘测、岩心及其测试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含气特征及可采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的河、湖相泥页岩具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保存条件好、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有利于页岩气的成藏和压裂改造。通过老井复查和常规兼探,已在川东建南、涪陵地区和川东北元坝地区自流井组,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泥页岩中获得良好的天然气显示和工业气流。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与北美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相当,优于圣胡安盆地海陆过渡相Lewis页岩,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初步优选川中阆中—平昌、三台—广安,川东南涪陵—长寿为自流井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川西孝泉—新场、川中三台—广安为须家河组(须五段)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陆相 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 河湖相泥页岩 页岩气 气藏形成 增产改造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旭辉 郎兴海 +3 位作者 邓煜霖 崔志伟 娄渝明 韩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55,共15页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90.37...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90.37±0.87)Ma(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_2(75.20%~75.97%)、Na_2O(3.39%~4.12%)、Na2O/K2O值(1.40~2.00)和低MgO(0.32%~0.38%)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和K)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和重稀土(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35.26)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花岗岩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构造背景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114
14
作者 董树文 马立成 +3 位作者 刘刚 薛怀民 施炜 李建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2-625,共14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缘 板内 前陆带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深部过程 基底构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晚侏罗纪 早白垩纪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构造意义及盆山耦合关系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云生 郭战峰 +1 位作者 梁西文 杨振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屑组分变化序列是盆缘造山带三期逆冲活动的沉积响应。通过分析晚三叠世—侏罗纪碎屑岩组分的构造意义,确定晚三叠世—侏罗纪中上扬子地区盆地性质为发育于碰撞造山、逆冲推覆带之前缘的前陆盆地,并探讨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及其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分 砂岩 物源 构造层序 盆山耦合 晚三叠世-侏罗纪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新疆库车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碎屑矿物成分及其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磊 张长厚 +2 位作者 何登发 魏波 李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互关系和构造演变过程,但是关于中生代较早时期库车盆地构造属性及北部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库车盆地北缘中段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砂岩中具代表性的15个砂岩样品中的38颗碎屑长石和26颗碎屑白云母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石主要来自变质岩物源区,25颗碎屑白云母均属多硅白云母,表明其源区岩石曾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这些多硅白云母中Si原子含量显示它们比目前保留在天山造山带高压变质带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的压力要低,可能反映了源区高压变质岩的正常剥露顺序。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库车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中的高压变质岩已经剥露于地表并遭受剥蚀成为物源供给区。具体是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带还是晚古生代南天山高压变质带作为重要物源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示踪 多硅白云母 长石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库车盆地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纪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6 位作者 丁秋红 李永飞 张健 王杰 李晓海 苏飞 郜小勇 《地质与资源》 CAS 2010年第4期292-295,305,共5页
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存有分歧.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①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②晚侏罗世早期;③晚侏罗世;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⑤早白垩世.根据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综合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认为土城子... 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存有分歧.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①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②晚侏罗世早期;③晚侏罗世;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⑤早白垩世.根据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综合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认为土城子组的时代应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Callovian-Oxfordian.)土城子组的同位素年龄在147~136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 辽西 土城子组 同位素测年 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被引量:6
18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1244,共14页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裂谷盆地的开启→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羌资-16井 沉积环境转变 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
下载PDF
贺兰山三叠纪盆地构造属性再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进 李锦轶 +1 位作者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33-1246,共14页
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纪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 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纪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致使巴彦乌拉山崛起,它类似于目前的红河—哀牢山剪切带中的哀牢山,而在贺兰山北部由于该断层的左行走滑形成了走滑拉分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碎屑岩。虽然在三叠纪地理上贺兰山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可能相连,但两者的沉降机制并不相同,它们的关系可能类似于目前的莺歌海盆地与南海盆地的关系。在晚侏罗世,该地区的拉分盆地由于受到阿拉善地块的东向挤压而反转。造成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左行活动的原因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相对于阿拉善地块的左行压扭运动,其动力则可能来自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贺兰山北段三叠纪区别于鄂尔多斯盆地本部的强烈伸展,还能解释该地区分布局限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的原因,而且也能够将晚三叠世巴彦乌拉山的隆起与该地区同时期的沉积以及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变形联系起来,而从区域上也可以解释同时期南蒙古地区发育的左行走滑构造及其相关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走滑拉分 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滇西马登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组合及年代学:火山岩锆石U-Pb定年证据 被引量:14
20
作者 唐靓 薛传东 +5 位作者 杨天南 梁明娟 向坤 廖程 姜丽莉 信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35-2554,共20页
在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兰坪盆地内,由于露头状况不好,盆地基底岩石出露状况不详,导致地层划分、归属相当混乱。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揭示,盆地东缘马登地区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由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上部为火山-沉积序列,下部... 在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兰坪盆地内,由于露头状况不好,盆地基底岩石出露状况不详,导致地层划分、归属相当混乱。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揭示,盆地东缘马登地区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由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上部为火山-沉积序列,下部为浅海相泥岩、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火山-沉积序列出露厚约1200m,可分为4个喷发-沉积韵律,由英安质熔岩、流纹质熔岩与晶屑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泥岩相间组成。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数据显示,岩浆活动始于250Ma,持续至244Ma,总体处于早三叠世,构成江达-维西-云县弧火山岩带的一部分。强烈变形的海相地层与火山岩二者呈断层接触,其时代老于250Ma。结合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结果(大于260Ma)判定,这套沉积岩应属于晚二叠世,其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火山岩一起组成兰坪盆地的基底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东缘 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晚二叠世 早-中三叠世 三江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