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of Late Yanshanian Granites in Sichuan of Sanjiang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YIN Minghui XU Zhengqi +1 位作者 Zhou Ting SUN K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103-104,共2页
The Sanjiang area is an important granite distribution area in China,except for South China,in which granites is complex and complete.Based on fully collecting date about i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ura... The Sanjiang area is an important granite distribution area in China,except for South China,in which granites is complex and complete.Based on fully collecting date about i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uran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Analysis o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of late yanshanian Granites in Sichuan of Sanjiang Area
下载PDF
Petrogenesis and Ore Genesis of the Late Yanshanian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Porphyry-Skarn W-Mo Deposits from the Yunkai Area of South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Zircon U-Pb Ages, Hf Isotopes and Sulfide S-Fe Isotopes 被引量:8
2
作者 Xinyu Wang Zhen Yang +1 位作者 Nengsong Chen Rui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39-959,共21页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nkai area of Sou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including the newly discovered Michang, Youmapo, Sanchaehong and Songwang porphyry-skarn W-Mo...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nkai area of Sou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including the newly discovered Michang, Youmapo, Sanchaehong and Songwang porphyry-skarn W-Mo deposits. In this study, we obtained zircon U-Pb ages of the ore-bearing biotite granites and their mafic enclaves from 884-1 to 1104-1 Ma. Zircons from the granites show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negative C-Hf(t) values of -5.9 to -0.6 and calculated Hf model ages (TvM2) of 1.5-1.2 Ga; indicating that the Middle Proterozoic crustal materials may have provided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magmatic rocks in this district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whereas zircons from the mafic enclaves show positive era(t) values of 1.3 to 10.1 with younger Hf model ages (TDM2) of 0.5-1.1 Ga, suggesting a mantle component may have involved in the granitic magma generation. Sulfur isotope study of the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W-Mo deposits show a narrow 834S distribution with most data ranging from -4.2%0 to 5.2‰. In addition,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rst F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yrite in the W-Mo deposits, which show a uniform distribution range with the values near zero (656Fe=0.16‰-0.58‰, average 0.35‰; 657Fe=0.02‰-0.54‰, average 0.48‰).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may come from the deep-sourced granitic magma, and the mineralizations show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anitic magmatism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Period.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widespread porphyry-skarn W-Mo mineralization in the Yunkai area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80-110 Ma),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te Yanshanian magmatism that may have formed during the rollback of the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age Hf isotopes S-Fe isotopes granitic magmatism late yanshanian Yunkai area.
原文传递
云南腾冲勐蚌稀土矿矿体特征及分布规律
3
作者 施宗省 苏俊 杨钦瑜 《云南地质》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腾冲勐蚌稀土矿类型属典型的南方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矿体分布在燕山晚期黑云二长花岗岩体风化壳中全风化层内,受地形地貌影响,总体沿山脊面状分布、两侧倾伏,平面呈不规则条带状,纵向呈透镜状、似层状,随地形起伏。本文通过分... 腾冲勐蚌稀土矿类型属典型的南方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矿体分布在燕山晚期黑云二长花岗岩体风化壳中全风化层内,受地形地貌影响,总体沿山脊面状分布、两侧倾伏,平面呈不规则条带状,纵向呈透镜状、似层状,随地形起伏。本文通过分析矿区花岗岩风化壳发育特征及稀土矿层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初步探讨其控矿因素及矿体成因。为相邻相似成矿地质背景区域开展稀土矿勘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全风化层 燕山晚期花岗岩体 吸附型稀土矿床 勐蚌稀土矿 云南腾冲
下载PDF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被引量:374
4
作者 张旗 钱青 +4 位作者 王二七 王焰 赵太平 郝杰 郭光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8-255,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期间 ,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 ,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 ,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燕山中晚期 埃达克岩 高原隆升机制 拆沉作用
下载PDF
中甸弧燕山晚期成矿事件的Re-Os定年及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78
5
作者 李建康 李文昌 +3 位作者 王登红 卢映祥 尹光侯 薛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15-2422,共8页
中甸弧是义敦岛弧的南延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铜铅锌钼多金属成矿区。在该地区,相对于印支期成矿事件,燕山晚期成矿事件的研究程度和重视程度均不够。中甸弧燕山晚期形成的矿床主要为休瓦促钨钼矿床、热林多金属矿点和红山多金属矿床。本... 中甸弧是义敦岛弧的南延部分,是我国重要的铜铅锌钼多金属成矿区。在该地区,相对于印支期成矿事件,燕山晚期成矿事件的研究程度和重视程度均不够。中甸弧燕山晚期形成的矿床主要为休瓦促钨钼矿床、热林多金属矿点和红山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辉钼矿Re-Os定年技术,精确确定休瓦促矿床形成于83±1Ma,热林矿点形成于81.2±2.3Ma。同时通过刘兴旺等(2006)的辉钼矿Re-Os年龄(77±2Ma),并参考黄铁矿Re-Os测试结果(75±18Ma),可推断红山矿床主要形成发生于燕山晚期。根据上述定年结果,中甸弧成矿作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休瓦促→热林→红山,三矿床(点)具有成矿年代相近、空间等距、矿种由高温组合向低温组合变化、矿化类型相似、成矿母岩体就位深度递增等特点。这是同一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连续演化的结果。依据上述成矿规律,在中甸弧北部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 成矿年代 成矿规律 燕山晚期 中甸弧
下载PDF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矿成矿年龄及动力学背景分析 被引量:79
6
作者 陶琰 胡瑞忠 +3 位作者 朱飞霖 马言胜 叶霖 程增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60-1772,共13页
保山地块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了铁铜铅锌银汞锡稀有金属的热液矿床,核桃坪铅锌矿为保山地块中一个重要的典型矿床,矿床赋存在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中,矿化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富铜矿体、矽卡岩型磁铁矿体和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体,... 保山地块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了铁铜铅锌银汞锡稀有金属的热液矿床,核桃坪铅锌矿为保山地块中一个重要的典型矿床,矿床赋存在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中,矿化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富铜矿体、矽卡岩型磁铁矿体和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体,估计铅锌储量大于100万吨、潜在铜资源量大于100万吨。矿区有矽卡岩及大量辉绿岩脉出露,外围有多期花岗岩岩体、岩株产出。经人工分选出核桃坪铅锌矿矿石中的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及与矿石矿物密切共生的纯净石英共10件单矿物样品,采用Rb-Sr同位素定年分析,获得等时线年龄116.1±3.9Ma、矿石硫化物锶同位素组成初值0.71185。同时,我们对保山地块内部出露的志本山花岗岩体和柯街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志本山花岗岩、柯街花岗岩均为高钾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析获得成岩年龄分别为126.7±1.6Ma和93±13Ma。同位素年龄测定的结果揭示成矿作用与地块内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时期一致,并与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的闭合时代大致相当。志本山、柯街花岗岩锆石的εHf(i)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8和-0.7~-4,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值分别在1.5Ga和1.3Ga左右,指示岩浆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深熔作用,与俯冲作用无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表明其与变质杂砂岩熔出的熔体相当,分析认为岩浆源区为中、下地壳变质杂砂岩,岩浆活动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后造山的拉张构造背景,地壳缩短加厚基础上的剪切拉张导致地壳发生深熔作用。地壳深熔成因的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圈伸展有关的辉绿岩、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矿床构成了保山地块早白垩世成矿作用中相关联的地质体组合、是中特提斯怒江洋闭合过程中碰撞造山作用的响应,核桃坪铅锌矿为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成矿作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山地块 核桃坪铅锌矿 燕山晚期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下载PDF
胶东伟德山地区铜钼多金属矿锆石U-Pb法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7
作者 丁正江 孙丰月 +5 位作者 刘福来 刘建辉 刘殿浩 张丕建 杜圣贤 李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7-618,共12页
伟德山地区构造位置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鲁东段,该区广泛出露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岩体内部及外围已发现十余处钼、铜及多金属矿床(点),为一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对该区两个典型矿床矿化... 伟德山地区构造位置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鲁东段,该区广泛出露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岩体内部及外围已发现十余处钼、铜及多金属矿床(点),为一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对该区两个典型矿床矿化花岗岩开展了年代测定,获得了两个岩浆锆石U-Pb法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13.4±1.8Ma和114.2±2.1Ma,与前人所测得的该区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08±2Ma,117.7±2.9Ma~113.4±2.5Ma较一致,结合中国东部地区花岗岩体与其相应的有色金属矿化时间差异的研究成果,认为伟德山地区铜钼成矿时代应在110Ma左右,属燕山晚期多金属成矿亚系列。区域上的研究表明,该区成岩成矿作用处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相对亚洲大陆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环境,为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 铜钼矿床 燕山晚期 伟德山 胶东地区
下载PDF
云南都龙超大型锡锌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3
8
作者 叶霖 刘玉平 +5 位作者 张乾 鲍谈 何芳 王小娟 王大鹏 蓝江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4-750,共17页
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目前对其矿床成因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采用ICP-MS对都龙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矿床成矿作用,为甄... 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目前对其矿床成因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采用ICP-MS对都龙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矿床成矿作用,为甄别已有成因观点提供证据。结果表明,矿床中闪锌矿以富集Fe、Mn、In、Co、Sn和贫Cd、Ga、Ge、Ni等元素为特征,成矿温度属于中—高温,其微量元素组成与白牛厂矿床(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中的闪锌矿非常相似,和远源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核桃坪和芦子园)中闪锌矿存在一定差异,明显有别于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云南澜沧老厂和广东大宝山)中闪锌矿。此外,该矿床闪锌矿稀土配分模式多为轻稀土元素富集中等的向右倾斜曲线,以LREE/HREE值高、Eu负异常明显和Ce异常不明显为特征,与矿区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成矿物质来源以矿区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为主。结合近期矿山开采和地质勘探所揭露的矿化和矽卡岩蚀变的垂向分带等矿床地质特征,认为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其中层状矽卡岩的形成应为成矿流体顺层交代的结果,矿化类型和围岩蚀变的分带与隐伏岩体的距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 闪锌矿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
下载PDF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特征 被引量:41
9
作者 陶继雄 王弢 +4 位作者 陈郑辉 罗忠泽 许立权 郝先义 崔来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53,共5页
中蒙边境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床是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上近几年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工作过程中新发现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矿床,包括赋存于上部细粒石英闪长岩、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中细脉浸染状矿体和赋存于隐伏的细粒... 中蒙边境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床是内蒙古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上近几年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工作过程中新发现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矿床,包括赋存于上部细粒石英闪长岩、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中细脉浸染状矿体和赋存于隐伏的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的浸染状矿体,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文章通过采集WZK1钻孔211.2~214m细脉浸染状矿石的辉钼矿纯样,获得辉钼矿的等时线年龄为(134.1±3.3)Ma,并对比了矿区细粒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131.4±1.6)Ma,两者基本一致,表明矿床的形成主要与隐伏的燕山期细粒二长花岗岩有着密切关系。测定的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能够精确代表该矿床的成矿时间,表明在乌兰德勒区域找矿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相关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床 辉钼矿 铼-锇同位素定年 燕山晚期
下载PDF
格咱岛弧带热林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富成 李文昌 +3 位作者 刘学龙 彦廷龙 王帅帅 罗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299,共17页
云南格咱岛弧带是近年来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带新发现的重要Cu-Mo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燕山晚期伴随着碰撞型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Mo(Cu)和热液型W(Mo)矿床。其中,热林Mo-Cu矿床是区内燕山晚期成岩成矿作用的代表性矿床。本文对... 云南格咱岛弧带是近年来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带新发现的重要Cu-Mo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燕山晚期伴随着碰撞型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Mo(Cu)和热液型W(Mo)矿床。其中,热林Mo-Cu矿床是区内燕山晚期成岩成矿作用的代表性矿床。本文对热林Mo-Cu矿床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热林二长花岗岩属高硅(SiO_2=69.88%~74.58%)、富碱(K_2O+Na_2O=7.24%~8.62%)的高钾钙碱性、准铝质(A/CNK=0.93~1.05)花岗岩。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REE为(80.72~284.85)×10-6,平均值为190.8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具Eu负异常(δEu=0.46~0.83),相对富集LREE和LILE(K、Rb),亏损HFSE(Nb、Ta、P、Ti)和HREE,具埃达克岩亲和性。本文两件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9.4±2.0 Ma(MSWD=1.1)、78±1.6 Ma(MSWD=1.8),代表了热林Mo-Cu矿床二长花岗岩的岩浆侵位结晶时代为燕山晚期;锆石的εHf(t)值为-12.12^-4.41,均小于0,二阶段模式年龄峰值在1.35~1.4Ga之间,揭示了热林二长花岗岩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基底的深熔作用。研究表明,热林二长花岗岩是碰撞后的陆内伸展环境下壳源岩浆侵位结晶的产物,并伴随有成矿热液活动形成了Mo-Cu多金属矿化,最终形成热林Mo-Cu多金属矿床,其成岩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动力学背景 燕山晚期 热林 格咱岛弧带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晚燕山期细碧质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许德如 贺转利 +3 位作者 李鹏春 陈广浩 夏斌 符巩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1-332,共22页
湘东北地区发育一套晚燕山期(距今85~95Ma)的细碧质玄武岩。该岩石具碱性-拉斑质玄武岩亲和性,矿物成份以钠长石为主,呈斑状和交织结构,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富钠低钾,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可... 湘东北地区发育一套晚燕山期(距今85~95Ma)的细碧质玄武岩。该岩石具碱性-拉斑质玄武岩亲和性,矿物成份以钠长石为主,呈斑状和交织结构,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富钠低钾,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可变地亏损或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Th、U、Ti和Hf相对富集而Y、Yb、Zr、P及Nb和Ta表现适度的亏损。Nd同位素成份(εnd(t)=-1.29~0.66)则暗示该岩石并不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结合中生代华南地区特别是江南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该细碧质玄武岩应产于板内构造环境,起源于一个不太富集的陆下岩石圈地幔低度熔融,可能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导致华南大陆内部因古缝合线或古深断裂活化而诱发的陆内造山事件有关。湘东北晚燕山期细碧质玄武岩是华南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的后造山阶段于距今90Ma左右开始的岩石圈沿长沙一平江断裂伸展裂陷的产物。郯庐断裂可能向南延伸至湖南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碧质玄武岩 陆下岩石圈地幔 陆一陆碰撞 长沙一平江断裂(陷) 晚燕山期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 被引量:19
12
作者 桑隆康 王人镜 +2 位作者 张泽明 王强 何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4-246,共13页
大面积分布在大别造山带核部九资河—天堂寨地区、构成著名的天堂寨花岗质杂岩体主体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包括九资河片麻状花岗岩、吴家山花岗闪长岩、天堂寨斑状花岗岩、薄刀峰细粒花岗岩和笔架山浅色花岗岩等5个岩石类型(单元)。其围岩... 大面积分布在大别造山带核部九资河—天堂寨地区、构成著名的天堂寨花岗质杂岩体主体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包括九资河片麻状花岗岩、吴家山花岗闪长岩、天堂寨斑状花岗岩、薄刀峰细粒花岗岩和笔架山浅色花岗岩等5个岩石类型(单元)。其围岩为遭受角门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的新太古代大别杂岩。根据其与研究区主体构造——巨型NE向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关系,这些花岗岩可分为同构造、晚构造和构造后等3个构造类型。从岩石成因角度看,晚构造和构造后花岗岩属典型岩浆花岗岩,而同构造九资河片麻状花岗岩属剪切深熔花岗岩。走滑韧性剪切造成的流体导入使岩石熔点降低是发生大规模剪切深熔的根本原因。从本区燕山晚期花岗岩获得的信息表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隆升速率(14mm/a)大大高于现代高山剥蚀速率。早白垩世大别造山带核部迅速隆升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华北与扬子两地块碰撞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寨花岗质杂岩体 大别造山带 隆起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时代 被引量:87
13
作者 胡瑞忠 彭建堂 +4 位作者 马东升 苏文超 施春华 毕献武 涂光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3-596,共14页
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桂、湘)发育有世界上很典型的低温成矿域,其面积之大(约9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U、Ni-Mo-PGE、重晶石、冰州石和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扬子地块... 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桂、湘)发育有世界上很典型的低温成矿域,其面积之大(约9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U、Ni-Mo-PGE、重晶石、冰州石和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扬子地块西南缘是中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者采用Rb-Sr、Sm-Nd、Ar-Ar等多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扬子地块西南缘产出的磷矿、金矿、锑矿等低温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文章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前人的资料,初步拟定出该区存在三期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它们分别相当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晚加里东期(晚志留世—早泥盆地)和燕山期(晚侏罗世—中白垩世)。该区的磷矿、重晶石矿和黑色页岩中的镍钼铂矿主要形成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同位素年龄主要为585~540Ma;赋存于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岩中的金-锑-钨矿床主要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同位素年龄主要为435~380Ma;产于寒武系以后地层中的锑矿床主要是在中燕山期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60~140Ma;而该区的卡林型金矿和汞矿主要在燕山中晚期大规模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70~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扬子地块西南缘 低温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晚元古代-早古生代 晚加里东期 燕山期
下载PDF
西藏洞中拉铅锌矿床石英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晓亮 唐菊兴 +6 位作者 多吉 钟康惠 高一鸣 刘鸿飞 张金树 王成辉 刘婷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7-562,共6页
探讨西藏洞中拉铅锌矿区的石英斑岩岩体归属。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并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年龄测定技术,对石英斑岩进行年代学研究。通过石英斑岩样品中单颗粒锆石22个样品点的分析,得到其206Pb/238 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6.9±1.1M... 探讨西藏洞中拉铅锌矿区的石英斑岩岩体归属。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并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年龄测定技术,对石英斑岩进行年代学研究。通过石英斑岩样品中单颗粒锆石22个样品点的分析,得到其206Pb/238 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6.9±1.1Ma,MSWD=0.96。这一结果否认了这套岩石单元属于始新世林子宗群帕那组的认识。区内石英斑岩岩体侵位年龄在125.8~128.0Ma,属于燕山晚期,与矿区东侧亚贵拉铅锌钼矿出露的石英斑岩的年龄基本一致,表明在120~130Ma B.P.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中拉铅锌矿 石英斑岩 LA-ICPMS 锆石U-Pb法年龄测定 燕山晚期
下载PDF
赣南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锆石的特点和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登红 陈振宇 +1 位作者 许建祥 刘善宝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5-710,共6页
南岭以花岗岩广泛分布闻名于世,但也存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位于赣南安远蔡坊镇的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高灵敏高分辨离子探针(SHRIMP)锆石定年技术对其成岩时代进行了研究,获得其... 南岭以花岗岩广泛分布闻名于世,但也存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位于赣南安远蔡坊镇的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就是其中之一。本研究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高灵敏高分辨离子探针(SHRIMP)锆石定年技术对其成岩时代进行了研究,获得其U-Pb年龄为132.0 Ma(变化于128.7~135.4 Ma)。同时还发现了早期锆石捕获晶,其年龄为1945 Ma,意味着赣南地区存在古元古代的基底。这一结果一方面弥补了原先根据K-Ar法和Rb-Sr法将似金伯利岩定为新生代的不足,为探讨赣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准确资料;同时也表明燕山晚期的构造体制转换与壳幔相互作用是有关的,似金伯利岩岩浆可能起源于富集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迳似金伯利岩(金伯利质煌斑岩) 锆石U-PB定年 燕山晚期 富集地幔
下载PDF
胶东中生代两期金矿化作用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金中 李光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7,共5页
中生代 ,胶东地区存在燕山期和燕山晚期两期金矿化作用。燕山期金矿化与陆内碰撞 (俯冲 )的挤压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 ,形成中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床 ,以玲珑型和焦家型金矿床为代表 ,与区域花岗岩浆活动存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紧... 中生代 ,胶东地区存在燕山期和燕山晚期两期金矿化作用。燕山期金矿化与陆内碰撞 (俯冲 )的挤压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 ,形成中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床 ,以玲珑型和焦家型金矿床为代表 ,与区域花岗岩浆活动存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紧密联系。燕山晚期金 -多金属矿化与陆内拉张火山裂谷带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 ,形成浅成蚀变岩型 (或脉型 )金 -多金属矿床 ,以蓬家夼金矿床为代表 ,与青山期火山 -岩浆活动有关。本文就两期金矿化的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 ,指出燕山晚期金 -多金属矿化作用是胶东地区与燕山期金矿化作用同等重要的成矿阶段。加强燕山晚期金 -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 ,对于扩大胶东金矿床的找矿远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燕山晚期 中生代 金矿化作用 金矿床 成矿地质 矿床地质
下载PDF
广西西大明山弄屯铅锌矿床断裂构造解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赛赛 冯佐海 +4 位作者 单永磐 付伟 乐兴文 刘武文 徐文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5-290,共16页
弄屯矿床是西大明山地区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是受断裂控制的典型热液脉型矿床。文章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铅锌矿体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产在断裂浅部产状较缓的部位,向深部断裂产状变陡,矿体... 弄屯矿床是西大明山地区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是受断裂控制的典型热液脉型矿床。文章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铅锌矿体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产在断裂浅部产状较缓的部位,向深部断裂产状变陡,矿体厚度减薄直至尖灭;而且主矿体沿NE向断裂具有向SW侧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控矿断裂的擦痕、阶步以及伴生的节理、牵引褶皱等小构造,对控矿断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解析,分析认为控矿断裂在成矿期表现为逆断层活动特征,是受近SN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利用SPSS、Surfer软件对矿体的产状、有用组分含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等值线图,研究得出成矿热液是先由F1断裂进入NE向断裂中,随后沿NE向断裂由西南向北东运移,并最终导致Zn、Pb先后沉淀富集形成厚大的矿体。根据已有的同位素数据和构造解析资料,可基本确定弄屯铅锌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断裂构造解析 控矿规律 热液矿床 矿液流向 弄屯铅锌矿床 燕山晚期
下载PDF
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6
18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8,共9页
根据岩石化学特征,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不属于A型花岗岩类,而是强过铝质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依据Frost等(2001)的定义,第一类为的镁质的钙碱性-碱钙质过铝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第二类为铁质的钙碱质过铝花岗... 根据岩石化学特征,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不属于A型花岗岩类,而是强过铝质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依据Frost等(2001)的定义,第一类为的镁质的钙碱性-碱钙质过铝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第二类为铁质的钙碱质过铝花岗岩,属于富钾的拉斑系列。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铁质含量低,Al2O3/TiO2比值低(<100);第二类铁质含量高,Al2O3/TiO2比值高(>100)。但大多数岩体的CaO/Na2O比值均小于0.3。这些特征暗示,湘东北地区燕山晚期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熔融温度较高(>875℃),第二类熔融温度较低(<875℃);而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源区主要为泥岩质成分。这些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后碰撞阶段的造山崩塌环境,其深部热机制背景可能类似于欧洲海西造山带,形成花岗岩所需的能量来自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以及基性岩浆对地壳的加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质花岗岩 岩石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燕山晚期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被引量:25
19
作者 贾大成 胡瑞忠 《地质地球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14,共5页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 ,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 ,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 ,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 ,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 ,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 ,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性花岗岩 ,为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 ,进一步进行构造环境分类 ,判别其属于后造山PA型花岗岩 ,形成于造山作用后期的拉张环境 ,与陆内裂谷长期拉张的构造环境明显不同。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 走滑剪切造山作用后期的构造松弛阶段拉张环境 ,燕山晚期P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陆内活化由挤压向拉张的构造转折 ,同时也反映湘东北的陆内活化至少经历了陆内挤压和陆内拉张两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环境 燕山晚期 后造山PA型花岗岩 非造山AA型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湖南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天柱山中酸性岩起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磊 徐夕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50,共15页
天柱山岩体是大别造山带具代表性的中生代中酸性岩体,为两阶段岩浆侵入形成。早阶段角闪石英二长岩具有较大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59.83%~70.12%),全碱含量为7.02%~9.56%,晚阶段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72.46%~78.65%,具较高的全碱含量... 天柱山岩体是大别造山带具代表性的中生代中酸性岩体,为两阶段岩浆侵入形成。早阶段角闪石英二长岩具有较大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59.83%~70.12%),全碱含量为7.02%~9.56%,晚阶段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72.46%~78.65%,具较高的全碱含量(8.05%~10.22%),两者可归为钙碱性-碱钙性花岗岩类;它们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U元素,显著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早阶段相比,晚阶段具显著的Eu负异常,表明其经历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过程。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天柱山中酸性岩可能来源于化学组成与北大别变质杂岩类似的古老的下地壳物质。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天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27±1)Ma^(131±1)Ma,与大别山大规模分布的中酸性岩及基性-超基性岩的侵位年龄(120~135Ma)一致。天柱山花岗岩是在陆内伸展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早白垩世大别造山带大规模岩浆热事件的产生与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上涌有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加剧了大别造山带在早白垩世的拉伸,从而导致岩石圈拆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晚期 天柱山 岩浆起源 陆内伸展 软流圈上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