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TE(e)-U-Keyboard两阶段Ⅰ/Ⅱ期试验设计研究
1
作者 何娟 杨文韫 +1 位作者 张语澄 言方荣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1-816,共6页
目的针对肿瘤靶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效应延迟的问题,基于Ⅰ/Ⅱ期试验设计框架,构建创新试验设计方法TITE(e)-U-Keyboard。方法采用二项近似似然法纳入尚未观测到的有效性结局信息,构建近似分布,辅助决策,并将TITE(e)-U-Keyboard同... 目的针对肿瘤靶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效应延迟的问题,基于Ⅰ/Ⅱ期试验设计框架,构建创新试验设计方法TITE(e)-U-Keyboard。方法采用二项近似似然法纳入尚未观测到的有效性结局信息,构建近似分布,辅助决策,并将TITE(e)-U-Keyboard同Ⅰ/Ⅱ期试验设计方法U-BOIN、BOIN12从多个角度进行模拟比较研究。结果模拟结果显示在考虑有效性结局延迟的情况下三种方法的OBD选择准确率及最优剂量分配受试者数相当,但TITE(e)-U-Keyboard所需试验时长最短;敏感性分析表明有效性观察窗会对TITE(e)-U-Keyboard试验时长产生影响,且随着有效性观察窗的增加而增加。结论TITE(e)-U-Keyboard在保持良好试验设计性能的同时显著缩短了试验时长,可以解决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治疗效应延迟的问题,加速临床试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性延迟 Ⅰ/期试验 两阶段设计
下载PDF
试论泉护二期文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炜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86,共8页
泉护二期文化是以1958年发掘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考古文化命名的。关于这种文化,《华县泉护村》报告虽已作过论述[1],然而,关于泉护二期文化,长期以来在考古界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就泉护二期文化的相关问题谈一些... 泉护二期文化是以1958年发掘的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第二期考古文化命名的。关于这种文化,《华县泉护村》报告虽已作过论述[1],然而,关于泉护二期文化,长期以来在考古界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试就泉护二期文化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护二期 考古学文化 仰韶晚期
下载PDF
河南安阳市殷墟新安庄西地2007年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3
作者 唐际根 刘忠伏 +13 位作者 岳占伟 铃木裕明(日) 霍廷合 霍慧军 屈光富 何永涛 侯文明 侯责成 黄晓芳 刘晓珍 马媛 何凯 李永迪 林宜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4,共22页
新安庄位于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安钢大道南侧,在殷墟一般保护范围内。为配合任家庄新兴实业公司下属古都宾馆的基本建设,1989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新安庄西地发掘4座墓葬,1992年秋发掘100余座墓葬,
关键词 河南安阳市 殷墟 新安庄西地遗址 四合院式建筑 殷墟第二至四期
原文传递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M793 被引量:3
4
作者 岳洪彬(执笔/整理) +7 位作者 岳占伟(执笔/整理) 王祁(执笔/整理) 郭鹏 刘晓贞(绘) 黄晓芳(绘) 董致远(绘) 李海燕(绘) 何凯(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45,F0002,共22页
1994年发掘的M793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一棺一椁,墓室底部有一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墓葬年代大体为殷墟二期晚段。根据铜器铭文和墓室规模,推测墓主为卜辞中“弜众”的一员,而非亚弜或弜族的族长。M793... 1994年发掘的M793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一棺一椁,墓室底部有一腰坑。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墓葬年代大体为殷墟二期晚段。根据铜器铭文和墓室规模,推测墓主为卜辞中“弜众”的一员,而非亚弜或弜族的族长。M793的发掘,为推断刘家庄北地是亚弜或弜族的一处集中居住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安阳市 刘家庄北地 土坑墓 殷墟二期晚段 亚弜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家马再考 被引量:9
5
作者 菊地大树 刘羽阳(译) 袁靖(校)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6-150,共15页
一般认为中国的家马出现于商代晚期,近年来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马骨进行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学者们认识到在早期家马传入阶段,其来源较为复杂,存在来自多种谱系的可能性。近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马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家马。马... 一般认为中国的家马出现于商代晚期,近年来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马骨进行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学者们认识到在早期家马传入阶段,其来源较为复杂,存在来自多种谱系的可能性。近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马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家马。马的家畜化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家畜驯化过程中,针对动物繁殖,以人为的主动管理取代了自然淘汰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本文在归纳整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家马的家畜化过程再次进行了深入探讨。纵观旧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的马骨出土情况,笔者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马骨多为游离齿或部分骨骼残片,这些骨骼残片极有可能为肉食后的残渣遗留。因此与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马骨骼相比,商代特别是殷墟二期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马与马车及青铜制品共出,马的全身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从古代DNA分析结果看,这种马的繁盛交易往来从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考古资料和出土文字材料也显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家马的出现是在商代晚期,虽然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发现马骨,但是大多数马骨基本均发现于殷墟遗址。由此推测在新石器时代应该没有出现人为介入马匹育种的现象。因此还是应把中国家马的最初出现定在商代晚期,自商代晚期开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马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马 商代晚期 殷墟二期 人为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