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ssessment on Fin Design Parameters Employed for Augmentation of Natural Convection and Fluid Flow in a Horizontal 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Unit 被引量:1
1
作者 Mohammad Khan Nan Zhao Tianhao Xu 《Engineering(科研)》 2019年第7期407-428,共22页
The present work focu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horizontal concentric heat exchanger, which i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process by adding fins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 The present work focu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 horizontal concentric heat exchanger, which i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process by adding fins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As a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the melting process is simulated from the onset of phase change to the offset involving physics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PCM fluid pool. The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by ANSYS Fluent code, which is an efficient numerical analysis tool for investigating fluid flow an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phenomena during PCM melting process. The attention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xtension of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PCM body and cylindrical capsule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rates to PCM bodies during the melting process by employing longitudinal fins in the enclosed capsule. Two commercial PCMs: RT50 and C58, are introduced in a 2D cylindrical pipe with their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as input for modelling. The selected modelling approach is valida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result with respect to the total enthalpy changes that qualify our model to run in the proceeding calculation. It is ensured that an iso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 (373 K) is applied to the inner pipe throughout the series of simulation ca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yleigh number (Ra) ranges from 104 - 105 and Prandtl number (Pr) 0.05 - 0.07. Finally, parametric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ength, thickness and number of longitudinal fins on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CM-LHTES (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cs of natural convection process during PCM mel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 Natural Convectio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S) CFD Simulation latent heat base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lhtes) ENTHALPY
下载PDF
Advances i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development at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DLR)
2
作者 Laing Doerte Steinmann Wolf-Dieter +2 位作者 Tamme Rainer Wrner Antje Zunft Stefan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2年第1期13-25,共13页
Thermal energy storage(TES)is a key technology for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heat processes.Sectors include industrial process heat and conventional and renewable pow... Thermal energy storage(TES)is a key technology for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heat processes.Sectors include industrial process heat and conventional and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TES systems correct the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rmal energy.In the medium to high temperature range(100~1000℃),only limited storage technology i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nd a strong effort is needed to develop a range of storage technologies which are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for the very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sectors.At the DLR's Institute of Technical Thermodynamics,the complete spectrum of 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technologies,from various types of sensible over latent heat to thermochemical heat storages are being developed.Different concepts are proposed depending on the heat transfer fluid(synthetic oil,water/steam,molten salt,air)and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range.The aim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st effective,efficient and reliable thermal storage systems.Research focuses on characterization of storage materials,enhancement of internal heat transfer,design of innovative storage concepts and modelling of storage components and systems.Demonstration of the storage technology takes place from laboratory scale to field testing(5 kW^1 MW).The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n DLR's current develop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ensible heat latent heat THERMOCHEMICAL storage REGENERATOR storage PARTICULATE materials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Fin Design on the Melting and Solidification Process of NANO3 in a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被引量:1
3
作者 Heimo Walter Anton Beck Michael Hameter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5年第11期913-928,共16页
关键词 凝固过程 NaNO3 设计 鳍片 贮存系统 熔化 三维瞬态数值模拟 热能
下载PDF
月桂酸/硬脂酸/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谭倩莉 刘慧芳 +2 位作者 张铭驿 余本东 张怡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2-539,共8页
取月桂酸(LA)和硬脂酸(SA)作为相变材料(PCM),绘制LA/SA的二元平衡相图。研究发现,当LA与SA质量比为7∶3时,复合PCM达到最低共熔温度31.2℃,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并将纳米氧化铜(nano-CuO)、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作为导热增强材... 取月桂酸(LA)和硬脂酸(SA)作为相变材料(PCM),绘制LA/SA的二元平衡相图。研究发现,当LA与SA质量比为7∶3时,复合PCM达到最低共熔温度31.2℃,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并将纳米氧化铜(nano-CuO)、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作为导热增强材料加入到复合PCM中,通过实验对比不同分散剂种类、不同纳米颗粒与分散剂比例、不同纳米颗粒浓度对实验材料稳定性和均匀性的影响,并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热量(DSC)测试、导热系数测试以及吸放热过程分析对其热物性进行表征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0.2%nano-CuO/PCM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熔化潜热和凝固潜热相较于复合PCM分别降低了5.91%、5.44%;导热系数提高了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纳米颗粒 相变潜热 热储存 热传导 吸放热速率
下载PDF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of a Triplex-Tub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V-Shaped Fins
5
作者 YAO Shouguang ZUO Min HUANG Xinyu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048-2064,共17页
Adding fins to a shell-and-tube phase change thermal storage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 unit,and the proper arrangement of the fins is essential to enhanc... Adding fins to a shell-and-tube phase change thermal storage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hase change heat storage unit,and the proper arrangement of the fins is essential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orage unit.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iplex-tube thermal storage unit,a novel V-shaped fin structur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And the heat storage performance of th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is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Firstly,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iplex-tub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unit with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V-shaped fins is investigated by a two-dimensional model and compared with th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rectangular fin structure,and the optimal fin arrangement is deriv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shaped fins with the optimal arrangement can decrease the time for the PCM melting in the heat storage unit by 31.92%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rectangular fins.On this basis,the influence of fin angle and thickness on the heat storage unit was studied.Then,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thermal storage unit was established.And the effect of the flow parameters(inlet temperature,inlet flow rate)of the heat transfer fluid(HTF)on its performance was discussed in detail.Finally,the stored energy analysis of the whole thermal storage unit is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x-tub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V-shaped fin latent heat storage melt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原文传递
纳米颗粒强化传热的多级潜热储热器性能评价
6
作者 张晨宇 王宁 +1 位作者 徐洪涛 罗祝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32-2342,共11页
利用潜热储热(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LHTES)系统能够缓解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垂直管壳式LHTES储热单元,多级填充熔点为35℃、42℃和50℃的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Al_(2)O_(3)纳米颗粒分别... 利用潜热储热(latent heat thermal energy storage,LHTES)系统能够缓解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垂直管壳式LHTES储热单元,多级填充熔点为35℃、42℃和50℃的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Al_(2)O_(3)纳米颗粒分别添加至PCM和换热流体中强化传热。对比多级与单级LHTES储热单元的储热及储(火用)性能;提出考虑复合PCM体积和储热时间的储热储(火用)密度评价标准,分析不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1%、3%、5%、7%、9%、11%)对多级储热单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相较于单级填充熔点50℃复合PCM的储热单元,多级复合PCM的使用可将储热时间缩短29.81%,且多级储热单元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储热量和储(火用)量;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从1%增加至11%时,多级储热单元的储热速率提高21.31%,储热密度增大15.61%,而储(火用)密度在体积分数为7%时达到最大值3086J/(m^(3)·s)后逐渐降低。综合考虑复合PCM体积、储热时间以及总储热和储(火用)量,填充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为7%的多级储热单元性能最优,相较于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为1%时,储热和储(火用)密度分别提升11.57%和12.96%。本文可为多级LHTES系统的应用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热 相变材料 纳米材料 传热 (火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旋转机制对三管储能系统凝固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7
作者 王凡 杜昭 +3 位作者 阳康 黄昕宇 郭俊菲 杨肖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为了提高三管潜热储能系统的凝固性能,本文将旋转机制应用到其凝固过程中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对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深入探究了旋转对放热过程液相分布、温度分布和流速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无旋转状态... 为了提高三管潜热储能系统的凝固性能,本文将旋转机制应用到其凝固过程中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对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深入探究了旋转对放热过程液相分布、温度分布和流速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无旋转状态和不同转速下,三管潜热储能系统凝固放热过程的液相演化、热能释放总量及热能释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机制的加入能有效地降低相变材料凝固时间且增大热能释放速率,但在单个凝固周期内总热能释放量略有降低;相比于静置状态,0.50 r/min转速下相变材料凝固时间缩短了78.10%,该转速下的热量释放速率是静止状态的4.45倍,但总热能释放量降低了2.52%。本文研究结果为旋转机制在三管潜热储能系统中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管潜热储能系统 潜热储能 旋转 数值模拟 凝固性能
下载PDF
相变蓄冷材料研究进展和应用综述
8
作者 焦峰 李晓凤 +4 位作者 马臻 马阔 李靖 吕桂花 俞祖辉 《冷藏技术》 2023年第2期71-79,共9页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成果,对相变蓄冷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述了无机相变蓄冷材料、有机相变蓄冷材料、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总结了相变蓄冷材料在蓄冷空调系统、冷链运输、商用制冷、蓄冷冰箱、纺织...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成果,对相变蓄冷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述了无机相变蓄冷材料、有机相变蓄冷材料、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总结了相变蓄冷材料在蓄冷空调系统、冷链运输、商用制冷、蓄冷冰箱、纺织品调温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相变温度 相变潜热 蓄冷
下载PDF
相变储热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9
作者 叶锋 曲江兰 +4 位作者 仲俊瑜 王彩霞 孟立静 杨军 丁玉龙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1-1241,共11页
对储热特别是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根据不同相变温度对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相变储热材料的重要性能、制备方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变储热材料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将相变材料的研... 对储热特别是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根据不同相变温度对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相变储热材料的重要性能、制备方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变储热材料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将相变材料的研究与相变储热换热器和热管理理念相结合是发展高效储能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储热 相变温度 潜热
下载PDF
相变材料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0
作者 谢望平 汪南 +1 位作者 朱冬生 王先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对国内外相变材料各种强化传热技术进行了综述与讨论,包括添加金属填料、添加石墨、胶囊封装、加肋片、添加碳纤维和组合相变材料等,展望了相变材料的发展趋势。指出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储热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其中潜热储热是一种有... 对国内外相变材料各种强化传热技术进行了综述与讨论,包括添加金属填料、添加石墨、胶囊封装、加肋片、添加碳纤维和组合相变材料等,展望了相变材料的发展趋势。指出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储热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其中潜热储热是一种有效的储热系统,相变材料是潜热储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相变材料(尤其是一些有机相变材料)存在导热系数低的缺点。在节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变材料的强化传热已成为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热技术 相变材料 强化传热 潜热储热
下载PDF
四丁基溴化铵包络化合物浆在铜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睿 何世辉 +2 位作者 黄冲 冯自平 樊栓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205-2210,共6页
四丁基溴化铵(TBAB)包络化合物浆是在常压下由TBAB水溶液被冷却到0~12℃时生成的,是一种理想的冷量输送和蓄冷媒体,以固液两相悬浊液的形式存在。作为冷量传输媒体,由于存在相变过程,其冷量传输密度远高于相同温差下的冷水。另一方面,T... 四丁基溴化铵(TBAB)包络化合物浆是在常压下由TBAB水溶液被冷却到0~12℃时生成的,是一种理想的冷量输送和蓄冷媒体,以固液两相悬浊液的形式存在。作为冷量传输媒体,由于存在相变过程,其冷量传输密度远高于相同温差下的冷水。另一方面,TBAB包络化合物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像液态水一样方便地通过泵和管道系统输送。因此,在中央空调及区域集中供冷系统中具有很好的节能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TBAB包络化合物浆在水平铜管内的传热特性。在定热流边界条件及不同Reynolds数下测量并分析了对流换热系数。实验中发现固相粒子的扰动和表观黏性的下降都能破坏或拉薄包络化合物浆流动的动量边界层,结果导致了传热系数的提高。在不同的Reynolds数下固相含量(Φ)对Nusselt数的影响很微弱。通过与文献的比较发现,本文所测取的包络化合物浆Nusselt数均高于冰浆甚至单相水。最后获得了Nu与Re之间的实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丁基溴化铵 包络化合物浆 蓄能 潜热输送 传热
下载PDF
热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储/放能过程中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增义 刘中良 马重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9-991,共3页
将热管作为换热元件应用于相变蓄热系统中,研制了一套热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采用石蜡作为蓄热材料,对其储、放能过程即内部石蜡的融化与凝固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储、放能过程中不同时刻换热器内石蜡的温度分布; 改变供、取热流... 将热管作为换热元件应用于相变蓄热系统中,研制了一套热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器。采用石蜡作为蓄热材料,对其储、放能过程即内部石蜡的融化与凝固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储、放能过程中不同时刻换热器内石蜡的温度分布; 改变供、取热流体参数,分析了供/取热流体的入口温度与流量对换热器储/放能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储、放能过程中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管在本换热器内极好地发挥了换热元件的作用,换热器运行状况良好,各项功能均能较好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 热管 融化 石蜡 相变蓄热
下载PDF
移动蓄热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波 李汛 赵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520,共6页
移动蓄热技术是缓解能量供求双方在时间、强度及地点上不匹配的有效方式,是合理利用能源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移动蓄热技术的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分散式热用户市场,讨论了化学能储热、显热储热... 移动蓄热技术是缓解能量供求双方在时间、强度及地点上不匹配的有效方式,是合理利用能源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移动蓄热技术的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分散式热用户市场,讨论了化学能储热、显热储热、相变潜热储热技术在移动蓄热车应用中的优缺点,其中潜热储热具有储能密度高、体积小、能量供应稳定等特点,在移动蓄热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应用于不同热源温度的相变材料,并针对其低导热系数问题,总结了几种强化换热技术。指出了移动蓄热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了移动蓄热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蓄热技术 显热 潜热 节能
下载PDF
相变蓄热式PV/T集热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波 黄亚继 +1 位作者 张弘 徐亮亮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0,共5页
为冷却光伏组件,用定型相变材料填充管板式PV/T集热器,并以无集热器组件和保温材料填充的集热器为参照组,进行了工质(水)温升及对组件冷却效果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相变材料填充的相变蓄热式集热器能明显降低组件温度,并提高了热... 为冷却光伏组件,用定型相变材料填充管板式PV/T集热器,并以无集热器组件和保温材料填充的集热器为参照组,进行了工质(水)温升及对组件冷却效果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相变材料填充的相变蓄热式集热器能明显降低组件温度,并提高了热能利用率,其冷却效果和工质温升均优于保温材料填充式集热器;在流量为30 L/h的开式水冷条件下,相变材料填充式集热器工质(水)的平均温升为5.6℃,平均获得热能702k J/h,组件温度平均降低了6.8℃,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3.4%;使用相变蓄热式集热器的组件温度变化约滞后于太阳辐射变化2 h,最低效率时刻避开了辐射值最大时刻,全天效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光热 相变蓄热
下载PDF
温湿度对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特性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文举 姜益强 +2 位作者 姚杨 倪龙 陈镇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69,共5页
为明确空气温湿度对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除霜过程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室外环境温湿度对系统除霜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变蓄能除霜可以有效保证除霜过程压缩机吸气压力0.35 MPa以上,高于系统低压保护设定值;温度... 为明确空气温湿度对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除霜过程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室外环境温湿度对系统除霜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变蓄能除霜可以有效保证除霜过程压缩机吸气压力0.35 MPa以上,高于系统低压保护设定值;温度一定时,随着室外空气湿度的增大除霜所需时间和除霜能耗逐渐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除霜时间和除霜能耗随着空气温度的降低先增加后减少,其中-3℃工况下除霜时间最长和能耗最大.温湿度对除霜系统动态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相变蓄热器可有效提高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系统运行的可靠性,-3℃工况可选为设计除霜用相变蓄热器最不利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能 除霜 空气源热泵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太阳能相变蓄热集热墙二维非稳态模型及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吴彦廷 周国兵 杨勇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8-952,共5页
通过对太阳能相变蓄热集热墙系统的简化,建立一套能较准确反映系统热特性的二维模型,应用CFD方法,结合该模型对系统进行稳态和非稳态模拟。通过与文献中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误差在±6%以内。藉此模型,模拟分析了... 通过对太阳能相变蓄热集热墙系统的简化,建立一套能较准确反映系统热特性的二维模型,应用CFD方法,结合该模型对系统进行稳态和非稳态模拟。通过与文献中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误差在±6%以内。藉此模型,模拟分析了空气通道宽度对太阳能相变蓄热集热墙系统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工况下当空气通道宽度为13cm时,系统的平均供热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勃墙 相变蓄能 CFD 非稳态
下载PDF
Mg基高温相变储热共晶合金熔化相变焓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正 程晓敏 +2 位作者 朱教群 周卫兵 李元元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6-2240,共5页
选取Bi、Sn、Cu、Zn、Ni、Si等元素分别加入Mg基体中,熔炼得到7种Mg基二元和三元高温相变储热共晶合金。运用固溶体准化学模型及其2种简化形式对Mg基共晶合金的熔化相变焓进行计算,并通过DSC实测值对预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7种Mg基... 选取Bi、Sn、Cu、Zn、Ni、Si等元素分别加入Mg基体中,熔炼得到7种Mg基二元和三元高温相变储热共晶合金。运用固溶体准化学模型及其2种简化形式对Mg基共晶合金的熔化相变焓进行计算,并通过DSC实测值对预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7种Mg基共晶合金的实测熔点在450~600℃范围内,实测熔化相变焓200kJ/kg左右。由简化模型得到的预测值同实测值匹配度较高,能够用于Mg基多元共晶合金熔化相变焓的预测。此外,提高熔化熵值高的元素比例并增加组元数,可以提高共晶合金体系的熔化相变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基共晶合金 高温储热 熔化相变焓 熔点 理论计算
下载PDF
套管式相变储能单元的强化换热 被引量:7
18
作者 夏莉 张鹏 王如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7-41,共5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种相变储能单元的放热性能。储能单元包括:光管中填充石蜡、翅片管中填充石蜡、光管中填充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翅片管中填充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添加5%(质量分数)膨胀石墨的强化效果...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种相变储能单元的放热性能。储能单元包括:光管中填充石蜡、翅片管中填充石蜡、光管中填充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翅片管中填充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添加5%(质量分数)膨胀石墨的强化效果与设计翅片的强化效果相当,而强化效果最好的是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强化换热措施。换热流体流量越大,强化换热措施对储能单元的放热性能影响越大。在换热流体流量为0.02 m·s-1时,第四种储能单元的放热时间比第一种减少50%,同时有效温区内的温度最多可提高5 K。储能单元进口水温与相变储能材料熔点间温差越大,强化换热的作用越明显。强化换热的措施在换热流体流量大及换热温差大的储能单元中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能 强化换热 翅片 膨胀石墨
下载PDF
双级蓄热与双运行模式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被引量:9
19
作者 宿建峰 韩巍 +1 位作者 林汝谋 杨敏林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7,共6页
提出了双级蓄热和双运行模式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新系统,模拟分析了新系统性能特性,同时利用EUD(Energy-Utilization Diagrams)分析方法揭示出关键过程中热能梯级利用与节能机理。双级蓄热系统流程比较好地解决了常规系统在能量蓄存和释... 提出了双级蓄热和双运行模式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新系统,模拟分析了新系统性能特性,同时利用EUD(Energy-Utilization Diagrams)分析方法揭示出关键过程中热能梯级利用与节能机理。双级蓄热系统流程比较好地解决了常规系统在能量蓄存和释放过程中火用损失大的问题,同时双运行模式为缓解太阳能不连续性的缺陷提供了新手段。在相同蓄热量的条件下,新系统的蓄热子系统独立运行的发电增加率为38.1%,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提供新途径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蓄热 双运行模式 热能梯级利用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动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琳 胡文举 +4 位作者 姜益强 姚杨 倪龙 李炳熙 马最良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67-1373,共7页
为研究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的除霜过程动态特性及性能,开展了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的实验研究,并与传统逆循环热气除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相比,相变蓄能除霜可使系统的除霜时间减少至少4 ... 为研究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的除霜过程动态特性及性能,开展了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的实验研究,并与传统逆循环热气除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空气源热泵逆循环除霜相比,相变蓄能除霜可使系统的除霜时间减少至少4 min,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吸排气温度、功率及室外机平均壁温回升速度均明显加快;相变蓄能除霜可使除霜时压缩机吸气压力提高0.3 MPa,有效地避免了压缩机低压保护性停机;当系统由除霜转向恢复供热时,采用蓄能除霜,室内机出风温度比传统除霜高且升高速度较快,更有利于提高供热房间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除霜 相变蓄能 动态特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