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暑邪与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治疗相关性探赜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敏 张青青 +1 位作者 钱伟强 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771-774,共4页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的多发病,外界六淫邪气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暑邪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侵袭机体可引起机体脏腑的病变,若脏腑病变,功能失常,则可诱发过敏性鼻炎,故暑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治疗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从...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的多发病,外界六淫邪气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暑邪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侵袭机体可引起机体脏腑的病变,若脏腑病变,功能失常,则可诱发过敏性鼻炎,故暑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治疗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论述暑邪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及治疗的影响,以充实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暑邪 阴暑 阳暑 伏暑 过敏性鼻炎
下载PDF
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用药规律挖掘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佟琳 唐丹丽 +3 位作者 刘寨华 王梓宁 刘思鸿 张华敏 《西部中医药》 2016年第12期58-60,共3页
目的:分析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后世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方剂、中药,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5种古籍内... 目的:分析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后世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方剂、中药,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5种古籍内治疗温病伏暑用方55个,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益元散(5.88%)、五苓散(5.04%)、黄连消暑丸(4.20%);谈及伏暑用药148种,排除甘草外,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茯苓(4.74%)、半夏(3.23%)、黄连(3.03%);治疗伏暑药对前3名配伍依次是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常见治疗伏暑的药物组合是泽泻-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结论: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泽泻-茯苓、生地黄-麦冬配伍具有伏暑治疗特色;益元散、五苓散、黄连香薷饮等为治疗伏暑常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暑 中医古籍 配伍规律 关联规则
下载PDF
南海地区潜热输送与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的遥相关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任雪娟 钱永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34,共10页
使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南海潜热输送之间相关场的分布型,从中找出遥相关的“关键区”,并对找到的高相关区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结... 使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南海潜热输送之间相关场的分布型,从中找出遥相关的“关键区”,并对找到的高相关区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南海潜热输送相关密切,尤其春、夏季潜热输送与降水相关程度更高.前期中的冬季,南海北部潜热输送与华南及其近海地区的夏季降水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春季,南海中部海盆地带的游热输送与长江以南至华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夏季,南海中部海盆地带仍是影响同期华南降水的“关键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潜热输送 夏季 降水 遥相关 南海
下载PDF
苏南地区典型作物冠层阻力参数及潜热通量的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闫浩芳 周裕栋 +9 位作者 张建云 王国庆 张川 鱼建军 李迷 赵爽 邓帅帅 梁少威 蒋建辉 倪雨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1-107,共7页
准确测算和模拟农田潜热通量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波文比能量观测系统对苏南地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内潜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采用Katerji-Perrier(KP)和Todorovic(TD)两种方法来确定Penman-Monteith(P-M)模型中冠层阻... 准确测算和模拟农田潜热通量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波文比能量观测系统对苏南地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内潜热通量进行连续观测,采用Katerji-Perrier(KP)和Todorovic(TD)两种方法来确定Penman-Monteith(P-M)模型中冠层阻力参数,探究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的估算误差及成因。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气象因子呈现相似变化趋势,净辐射日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对冬小麦潜热通量模拟均取得良好的模拟效果,模拟R2不小于0.84,纳什系数不小于0.86,但KP模型精度稍高于TD模型。KP模型对冬小麦和夏玉米潜热通量均有高估,而TD模型高估了夏玉米潜热通量,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KP和TD两种冠层阻力参数子模型误差的主要因素,且饱和水汽压差越大绝对误差越大。研究为当地农业用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模型 蒸散 冬小麦 夏玉米 潜热通量 冠层阻力
下载PDF
高原地表过程中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尚大成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06年第3期19-22,共4页
用茶卡站冻结日数与季风指数的相关简单说明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之间存在联系。作为个例,对沱沱河区域1998,1999年从冬到夏过渡季节的冻融过程与感、潜热变化及东亚夏季风建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冬到夏的过渡... 用茶卡站冻结日数与季风指数的相关简单说明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之间存在联系。作为个例,对沱沱河区域1998,1999年从冬到夏过渡季节的冻融过程与感、潜热变化及东亚夏季风建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冬到夏的过渡季节中,青藏高原的冻融过程与高原加热存在着联系,土壤季节性冻融使得高原地表向大气的感、潜热输送随季节发生变化,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因此,高原地表过程中土壤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融过程 感热 潜热 夏季风
下载PDF
热源塔热泵系统相变潜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章文杰 李念平 王丽洁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8-61,共4页
空气源热泵冬季制热的热源是室外湿空气,室外湿空气由干空气和水蒸汽两部分组成,因此湿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表面的热交换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研究,一部分是干空气的放热降温过程,热交换前后都是气态;另一部分是水蒸汽放热降温过程,随着... 空气源热泵冬季制热的热源是室外湿空气,室外湿空气由干空气和水蒸汽两部分组成,因此湿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表面的热交换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研究,一部分是干空气的放热降温过程,热交换前后都是气态;另一部分是水蒸汽放热降温过程,随着换热器表面温度的不同,水蒸汽降温放热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相变发生。而传统的空气源热泵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后者的相变潜热,且一般认为凝结水珠或水膜附着在换热器表面,影响换热效果,也减小了肋片间距,增加了空气流通阻力,减小了空气流通量,因此以往的空气源热泵设计一般希望室外侧换热器偏向于干工况运行。但对于长江以南冬季低温高湿地区,想维持这一工况运行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此区域冬季这一问题,以及推迟室外侧翅片表面结霜时间为目的,开发出了一套名为热源塔热泵的新型热泵系统。本文选择此区域中的几座典型城市(重庆、长沙、南昌、南京和杭州),根据各自相应的典型气象年数据,在冬季工况,通过对热源塔内管翅式换热器在含湿工况下的热工计算,分析将湿空气中水蒸气的相变潜热用于空调方式采暖的热源是否有意义,以及针对其开发出的热源塔热泵系统,评价其是否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源塔热泵 夏热冬冷地区 水蒸气相变潜热 含湿工况
下载PDF
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翠华 蔡榕硕 陈际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5-1492,共8页
利用1985—2006年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大陆东部的120个测站降水资料,应用EOF分解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东中国海夏季海气热通量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EOF1模态空间场的... 利用1985—2006年OAflux、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大陆东部的120个测站降水资料,应用EOF分解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东中国海夏季海气热通量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EOF1模态空间场的强信号区为黄海、东海至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局部海域,时间系数(PC1)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和1997年前后的突变。降水和经向环流的PC1回归分析还表明,夏季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和经向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潜热通量正异常对应黄淮地区和华南地区的上升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多,而东北与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少。1997年前后东中国海潜热通量发生突变之后呈明显的上升增强趋势,使得上述现象更为显著,即:对应东中国海夏季潜热通量的正异常,黄淮地区和华南地区为上升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正异常,降水偏少。这表明夏季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是导致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中国海 潜热通量 经向环流 中国东部降水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化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娜 王彰贵 +2 位作者 凌铁军 韩雪 蔡怡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7,共8页
采用1948—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潜热通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析了夏季热带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与潜热通量变化时空格局的关系。结果显示,热带东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线... 采用1948—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潜热通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析了夏季热带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与潜热通量变化时空格局的关系。结果显示,热带东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减小趋势;潜热通量还具有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热带太平洋潜热通量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表现为"南正北负"型分布,表明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潜热通量减少可能是造成我国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明显偏多,东北、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明显偏少的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东太平洋潜热通量异常偏少时,造成东亚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形成向南的水汽输送异常,并可能通过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热带太平洋 中国夏季降水
下载PDF
伏暑的伏邪与发病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丁慧芬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88-89,共2页
伏暑是传统的伏气温病之一,7版《温病学》认为暑湿病邪是伏暑的伏邪,而伏暑发病有两种证型(暑湿郁蒸气分、暑热内炽营分)又是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暑热病邪、暑湿病邪)及邪伏部位有异所致。由于伏邪性质前后表述不一,造成了在教与学中的困... 伏暑是传统的伏气温病之一,7版《温病学》认为暑湿病邪是伏暑的伏邪,而伏暑发病有两种证型(暑湿郁蒸气分、暑热内炽营分)又是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暑热病邪、暑湿病邪)及邪伏部位有异所致。由于伏邪性质前后表述不一,造成了在教与学中的困惑。文章根据前人有关伏暑、暑邪的论述,从伏邪性质、邪伏变化(从化、量变)、发病层次(气分、营血分)等方面探讨伏暑的病因病机,旨在为伏暑的现代阐释更加完整规范提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伏暑 暑邪 从化 量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崔洋 常倬林 +1 位作者 余莲 王澄海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探究与融雪、融冻过程相联系的青藏高原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利用NCEP/NCAR Reanalysis I(NCEP-I)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全球月平均感、潜热通量等再分析资料,以及1961—2014年全国723个气象站逐月... 为了探究与融雪、融冻过程相联系的青藏高原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利用NCEP/NCAR Reanalysis I(NCEP-I)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全球月平均感、潜热通量等再分析资料,以及1961—2014年全国723个气象站逐月历史观测资料,首先定义一个与青藏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相联系的新东亚夏季风指数,并分析新夏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而探讨青藏高原春季地表非绝热加热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青藏高原春季大气射出长波辐射减弱、地气温差发生突变影响,近36 a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先后在1997年、2003年左右经历了一次由增大转为减小的明显突变;(2)采用200 h Pa水平风速新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具有良好、广泛的代表性和适用性,近50 a来新东亚夏季风指数强度呈减弱趋势,减弱速率为-0.73/10 a;(3)新东亚夏季风指数与长江流域夏季6—8月降水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东亚夏季风出现增强(减弱)异常时,长江流域夏季6—8月降水会异常减少(增多);(4)融雪、融冻过程引起的青藏高原春季前期地表潜热通量正(负)异常,会引起随后建立的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增强)。与融雪、融冻过程联系紧密的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潜热通量存在显著的准3 a左右周期,其年代际变化对随后爆发的东亚夏季风和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准3 a左右周期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冻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同期东海潜热通量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翠华 蔡榕硕 谭红建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4,共9页
利用1985~2008年OAflux3、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大陆东部108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应用回归和合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同期东海及邻近海域潜热通量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及邻近海域(以下称东海)夏季潜热通量... 利用1985~2008年OAflux3、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大陆东部108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应用回归和合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同期东海及邻近海域潜热通量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及邻近海域(以下称东海)夏季潜热通量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位于东海区域,为与同期中国东部降水密切相关的关键区域。当东海的潜热通量偏高(低)时,中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盛行偏东北(西南)风异常,这将不(有)利于水汽由南向北的输送,从而可能使到达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北地区的水汽偏少(多);并且,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下沉(上升)气流和低层水汽辐散(辐合)正异常,对应降水偏少(偏多);华南地区为上升(下沉)气流和低层水汽辐合(辐散)正异常,对应降水偏多(偏少)。分析结果还表明,东海的潜热通量可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而成为引起中国东部夏季汛期降水年际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大气环流 夏季降水 东海
下载PDF
南海地区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戴彩悌 张铭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年第2期19-23,共5页
利用美国NCEP的1958—2006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160站1958—2006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简称南海地区,0°—20°N、100°—125°E)夏季潜热输... 利用美国NCEP的1958—2006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160站1958—2006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简称南海地区,0°—20°N、100°—125°E)夏季潜热输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地区夏季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显著相关的区域分别是南海中部和长江以北的川北、陕南地区以及以南的东部地区,潜热输送和降水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突变。典型旱、涝年潜热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海中部潜热输送与降水也呈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输送 夏季降水 南海地区 长江流域 SVD
下载PDF
温病学——伏暑病提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丽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2期20-21,共2页
伏暑是发于秋冬而临床具有暑湿见证的一种急性热病.其发病特点是初期类似感冒;继而形似疟疾,惟寒热多不规则;以后则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却不清除,大便多溏而不爽.
关键词 伏暑 暑病 温病学 大便 急性热病 暑湿 胸腹 提要 初期 形似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模式诊断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骆美霞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94-509,共16页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 应用全球谱模式 (T42L9)对 1 986年和 1 987年个例进行了一系列有、无凝结潜热加热和地表感热以及地形作用的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 ,对预报模式输出的大气凝结潜热量和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个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大气凝结潜热对南海地区西南风的建立极为重要。诊断分析结果指出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 ,中南半岛地区是强大的凝结潜热加热区 ,远比印度半岛地区强。地形和中南半岛凝结潜热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南海夏季风早于印度夏季风建立的重要原因。 1 987年 5月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凝结潜热量比 1 986年明显偏低 ,直到 5月底 6月初才明显上升 ,这可能是该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晚的一个原因 ,中南半岛地区凝结潜热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形作用 数值试验 凝结潜热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5-457,共3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谱模式(T42L9)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东南亚地区强大的潜热加热产生印度洋上跨赤道的偏南辐散风、高原南侧的偏西辐散风、高原东侧的偏...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谱模式(T42L9)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东南亚地区强大的潜热加热产生印度洋上跨赤道的偏南辐散风、高原南侧的偏西辐散风、高原东侧的偏北辐散风和西太平洋上的偏东辐散风,这4支散度流加强南海海域大尺度低空辐合,南海的雨季和西南季风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数值模拟试验 青藏高原 动力作用 地形作用 潜热加热 东南亚地区
下载PDF
密度修正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潜热、CO_2通量及其能量闭合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娟 曹元元 +2 位作者 张志广 姜永超 王建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80,共7页
本文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站2013—2014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与大气之间CO2、水汽和能量交换进行测量,分别对潜热和CO2通量进行两种密度修正(WPL修正和Liu修正)并进行对比,计算了两种密度修正前后... 本文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站2013—2014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与大气之间CO2、水汽和能量交换进行测量,分别对潜热和CO2通量进行两种密度修正(WPL修正和Liu修正)并进行对比,计算了两种密度修正前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的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WPL修正与Liu修正可以提高潜热通量,WPL修正后夏玉米田潜热通量约提高6%,冬小麦田约提高2%;Liu修正后夏玉米田提高不足1%,冬小麦田提高约2%。因此WPL修正对于夏玉米田潜热的修正效果明显优于Liu修正,而对冬小麦田潜热修正两种方法效果相同。两种修正方法对于CO2通量具有降低的修正效果,WPL修正后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CO2通量分别降低3%和4%;Liu修正后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CO2分别降低2%和3%。可以看出,WPL修正和Liu修正对CO2通量修正前后差别非常小(差距均为1%)。通过对青岛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能量闭合度的分析,发现密度修正可以提高能量闭合度,但不同下垫面有不同的修正效果。裸地情况下,WPL修正可以提高能量闭合度约2.53%-9.76%,夏玉米田为4.05%,冬小麦田为1.35%;而Liu修正对裸地能量闭合度的提高小于2.53%,对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提高约为1.35%。显然WPL修正对于能量闭合度的修正幅度大于Liu修正。能量闭合度大小关系为裸地Ⅰ(夏玉米出苗前)〉裸地Ⅱ(冬小麦出苗前)〉夏玉米田〉冬小麦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修正 潜热通量 CO2通量 能量闭合度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严蜜 钱永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强年,距平值小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弱年,对强、弱年东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潜热通量(LHF)距平、地表感热通量(SHF)距平以及海平面气压(SLP)距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强年和弱年,其前期冬春季的地表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海平面气压场的距平分布有很大不同,前冬的差别更为明显。冬季,LHF和SHF在强、弱年的主要差异在海洋上和近海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沿岸,合成距平呈现沿海岸线的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年沿岸为正距平,弱年为负距平。LHF和SHF标准化距平叠加之和有同样的区域分布特征。这种强、弱年的距平分布差异,与低层风场在强、弱年的不同有密切关系,强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年则反之。强、弱年SLP在前冬的距平差异,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下载PDF
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和水汽通量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距平的遥相关性
18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王红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68-479,共12页
基于NCEP/NCAR潜热通量和风场等资料及中国大陆台站的降水量观测数据,利用SVD方法计算了前期(冬季和春季)和同期(夏季)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通量、上空水汽输送通量分别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异常变化的耦合模态,文中分析了第一耦... 基于NCEP/NCAR潜热通量和风场等资料及中国大陆台站的降水量观测数据,利用SVD方法计算了前期(冬季和春季)和同期(夏季)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通量、上空水汽输送通量分别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异常变化的耦合模态,文中分析了第一耦合模态(最佳遥相关型)的时空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前期和同期潜热通量与夏季降水量距平最佳遥相关的关键海区存在着差异,前期冬季主要为黑潮流域和孟加拉湾(正相关)及北赤道流区(负相关),而前期春季和同期主要为印-太暖池等海区,潜热通量异常基本呈正负值区相间的带状分布,并均显著与我国大陆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南北反位相分布相对应,其中,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显著区主要为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与其降水异常呈反位相变化的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前期和同期潜热通量和降水量异常最佳遥相关型具有显著的2 ~7a年际振荡特征和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并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经历了显著气候跃变.水汽输送通量与降水量距平最佳遥相关的关键海区主要为我国南海海域和孟加拉湾以及东海黑潮流域,尤其在前期春季和同期夏季,对应的我国大陆夏季降水异常的显著变化区域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与其降水异常呈反位相变化的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东部.同样其前期和同期最佳遥相关型存在着显著2~8a年际振荡特征和明显长期变化趋势,除前期冬季外,各相关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也经历了显著气候跃变.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和上空水汽输送异常时空配置的形成及其持续性和季节演变可能是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发生异常变化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海表潜热 水汽输送 通量 夏季降水 奇异值分解(SVD)
下载PDF
从《七家诊治伏邪方案》谈晚清吴门医派伏暑诊治特色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珍琦 朱平 +1 位作者 孙钢 杨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66-1369,1394,共5页
吴门医派为中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温病学说即形成、兴盛于此,历代吴门医家通过医疗实践,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不断丰富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反映其学术理论的主要载体即是医案。《七家诊治伏... 吴门医派为中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温病学说即形成、兴盛于此,历代吴门医家通过医疗实践,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不断丰富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反映其学术理论的主要载体即是医案。《七家诊治伏邪方案》作为清末吴中名医会诊伏暑的病案实录,集中展现了晚清吴门医派温病诊疗的最高水平,蕴藏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试从该方案入手,分析伏暑夹湿为患、发病似疟、变证多端等发病特点,并总结了晚清吴门医派诊治伏暑的经验特色,如注重扶正达邪、提倡清运中焦、病后注重养阴苏胃等。书中诸家方案思路清晰,脉证详备,立法严谨,用药轻灵,且方随病转、药随证易、临机而断,颇具匠心,其诊治思路和用药方法值得研究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家诊治伏邪方案》 伏暑 吴门医派 诊治特色
下载PDF
长江流域梅雨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事件的自维持机制:2020年一次暴雨过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骄 魏科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4-1406,共13页
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经常导致大范围严重洪涝灾害。该类强降水事件的内动力学过程值得深入讨论。本文以2020年7月5~9日长江流域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降水为例,通过WRF数值试验分析了降水过程中的凝结潜热与环流... 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经常导致大范围严重洪涝灾害。该类强降水事件的内动力学过程值得深入讨论。本文以2020年7月5~9日长江流域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降水为例,通过WRF数值试验分析了降水过程中的凝结潜热与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事件中,由于凝结潜热的释放,在高层形成高压异常,有利于南亚高压(SAH)加强东伸,SAH东伸的同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相互作用,加强WPSH西伸。在潜热释放中心的中低层形成低压异常,有助于阻挡WPSH北上,从而形成稳定的WPSH,有利于降雨系统在长江流域的维持。东亚夏季风演变表现为明显的停滞与北跳特征,其中WPSH的活动是季风雨带演变的核心。本文研究表明,大尺度凝结潜热释放可以通过调节天气系统形成稳定的环流系统,从而有利于雨带加强和维持。这种大尺度雨带凝结潜热释放与环流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是夏季风雨带停滞的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梅雨 凝结潜热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