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usual disposition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Anatomical descrip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11
1
作者 Shivi Goel Jyoti Arora +3 位作者 Vandana Mehta Mona Sharma Rajesh Kumar Suri Gayatri Rath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1期85-88,共4页
The anatomical knowledge of arterial variations of lower limb is of utmos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day surgeons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for minimizing complications during vascular reconstructive procedur... The anatomical knowledge of arterial variations of lower limb is of utmos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day surgeons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 for minimizing complications during vascular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s, catheterization procedures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embolism.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LCFA) isan important branch of Profunda Femoris artery and precise knowledge of its variations can be of great relevance during surgical and radiological procedures in femoral region.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a unique case of anomalous route taken by LCFA posterior to femoral nerve associated with a prominent muscular branch from Femoral artery mimicking the course of LCFA. Documentation of such variations is highly significant. It may serve as guideline for surgeon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here LCFA is used as a long vascular pedicle in anterolateral perforator thigh flap and in breast reconstruction after mastectomy. Ignorance of such variations can lead to fatal intraoperative haemorrhage and incapacitating sensory and motor deficit due to injury to femoral nerve branche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vess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FEMORAL nerve FEMORAL ARTERY Angiography RECONSTRUCTIVE SURGICAL procedures SURGICAL FLAPS
下载PDF
Swinging Eyelid Procedure: An Useful Approach for Reduction of Zygomaticomalar Fracture
2
作者 Hirohiko Kakizaki Yasuhiro Takahashi +2 位作者 Hidetaka Miyazaki Akihiro Ichinose WengOnn Chan 《Surgical Science》 2011年第3期147-150,共4页
The swinging eyelid procedure is a versatile technique to approach orbital and periorbital surgical fields with less visible scar. Although mainly used in orbital surgeries, this procedure can also be used to expose t... The swinging eyelid procedure is a versatile technique to approach orbital and periorbital surgical fields with less visible scar. Although mainly used in orbital surgeries, this procedure can also be used to expose the zygomatic arch and periorbital areas. The swinging eyelid procedure, therefore, enables appropriate reduction of zygomaticomalar fracture under direct visualization. We used this technique for a 27 years old man with a displaced zygomaticomalar fracture that pushed on the lateral rectus muscle. Good functional and cosmetic results were obtained postoperatively without ocular motility impair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nging EYELID procedure Transconjunctival APPROACH REDUCTION Zygomaticomalar FRACTURE lateral RECTUS Muscle
下载PDF
Ankle Arthroscopy,Lateral Ligament Repair and Peroneal Tendon Reefing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The Triad vs Arthroscopy with Ligament Repair
3
作者 John J.Anderson Loren K.Spencer Zflan Fowler 《Surgical Science》 2015年第9期403-411,共9页
Peroneal tendon and retinacular pathology contributes to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The “gold standar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has been the Brostrom-Gould procedure with its... Peroneal tendon and retinacular pathology contributes to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The “gold standar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has been the Brostrom-Gould procedure with its modifications. An ankle arthroscopy is an adjuvant procedure to address any intra-articular pathology. We review our results of two study groups. The first group underwent an ankle arthroscopy and a Brostrom-Gould procedure. The second group (triad) underwent an ankle arthroscopy, the Brostrom-Gould procedure and excision of low lying peroneal muscle belly with tightening of the inferior peroneal retinaculum. The triad technique was performed on 97 patients and results compared to 71 ankle arthroscopies with the Brostrom-Gould procedure. The patients were contacted at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30 months for postoperative ACFAS scores, VAS scores, and overall satisfaction. Patients were also asked to report incidence of ankle sprain recurrence.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ACFAS hindfoot and ankle score was 92 for the triad group and 89 for the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Brostrom-Gould group. The average overall satisfaction was 98% in the triad group and 91% in the scope and Brostrom group. There were 4 (4.3%) recurrences in the triad group and 12 (17.6%) in the Brostrom-Gould with scope group. Each group had a similar incidence of wound healing complications. Peroneal tendon and retinacular pathology contributes to continued ankle instability and pain. We believe that the triad procedure is superior to the Brostrom-Gould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strom-Gould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Triad procedure
下载PDF
侧颈低领切口入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谢芳 王坤 +3 位作者 马强 刘康俊 单宏杰 马骖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讨侧颈低领切口入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宿州市立医院甲状腺肿瘤病人80例,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侧颈区低领切口入路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 目的探讨侧颈低领切口入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宿州市立医院甲状腺肿瘤病人80例,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侧颈区低领切口入路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颈前低领切口中间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比较两组各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嗓音和美容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第3天血清钙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3.82±0.43)分比(5.55±0.50)分]及围手术期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7.5%比3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嗓音满意度及美容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经侧颈低领切口入路,可以减缓术后颈前不适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切口隐蔽,病人术后嗓音满意度及美容满意度高,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侧入路 嗓音障碍 美容效果
下载PDF
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谷李欣 马孝宝 +4 位作者 金玉莲 陈向平 郑贵亮 杨军 陈建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HC-BPPV患者49例,根据发病至复位时间分为短病程组33例和长病程组1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转椅辅助下的Barbecue或Gufoni耳石复位治疗,成功复位后7~10 d进行复诊,复位前后均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复位前后D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结果 复位前后,长病程组DHI总分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长病程组DHI-F评分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长病程组DHI-F评分、DHI-P评分、DHI-E评分均高于短病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后,两组DHI各维度评分差值及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BPPV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风险与复位前病程有关,病程越长,复位后出现残余症状的风险越大,残余症状可表现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障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程 耳石复位 残余症状
下载PDF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书杰 张海燕(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盆腔器官脱垂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类疾病,手术往往是消除脱垂症状的最终选择,然而该病的治疗术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现行术式均有其明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近年来伴随着女性对术后美观和保留子宫的需求增加,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 盆腔器官脱垂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类疾病,手术往往是消除脱垂症状的最终选择,然而该病的治疗术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现行术式均有其明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近年来伴随着女性对术后美观和保留子宫的需求增加,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作为一种在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术式中均有良好治疗效果的技术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青睐,其学习曲线短、风险小、出血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术式及其改良术式在治疗前、中腔室脱垂中展现出的高治愈率,体现了该术式的普适性和实用性,有望成为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的替代术式。而在不同类型的网片材料中,聚丙烯合成网片展现出了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腹腔镜手术首选的网片修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器官脱垂 子宫脱垂 腹腔镜 机器人手术 子宫 手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
下载PDF
手术室体位干预对长时间侧卧位患者睡眠质量及压疮发生率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林秋红 蔡美旋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371-1373,共3页
目的:分析手术室体位干预对长时间侧卧位患者睡眠质量及压疮发生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治疗保持侧卧位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 目的:分析手术室体位干预对长时间侧卧位患者睡眠质量及压疮发生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治疗保持侧卧位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手术室体位护理干预。采用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RCSQ)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的差异,并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压疮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RCS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 h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期间需长时间保持侧卧位的患者实施手术室体位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预防压疮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手术室护理 长时间侧卧位 睡眠质量 满意度 体位干预 外科手术 围术期
下载PDF
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晓红 丁一鸣 +3 位作者 周晶 武骏 刘宏飞 井溢鑫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究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例行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所有患者行术前穿刺活检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记录患者手... 目的探究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例行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所有患者行术前穿刺活检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 h 39 min,平均出血量16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6 d,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未诉明显颈部不适。结论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性良好,患者术后恢复快,外观满意度高,颈部舒适感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 腔镜手术 颈侧入路 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
下载PDF
上臂外侧皮瓣在口咽癌切除后口咽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9
作者 许洪波 李立锋 +4 位作者 周晶 陈学军 齐欣萌 陈晓红 黄志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5期273-277,共5页
目的 探讨上臂外侧皮瓣在口咽癌切除后口咽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2020年5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治的10例口咽癌患者,6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3例非HPV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1例为黏液表... 目的 探讨上臂外侧皮瓣在口咽癌切除后口咽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2020年5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治的10例口咽癌患者,6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3例非HPV相关口咽鳞状细胞癌,1例为黏液表皮样癌。原发灶同时累及舌根、扁桃体、咽弓3例,同时累及扁桃体、软腭2例,累及舌根、扁桃体、会厌1例,同时累及扁桃体、舌根、咽弓及会厌舌面1例,同时累及舌根、杓会厌皱襞及会厌1例,同时累及扁桃体、舌根、软腭及后磨牙三角区1例,仅舌根受累1例。患者行经口联合经咽旁间隙入路口咽癌扩大切除术,切除后舌根、声门上、扁桃体等多部位缺损,采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分析上臂皮瓣的大小、血管蒂长度及血管直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吞咽、呼吸及言语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0例上臂外侧皮瓣均成活,无坏死。皮瓣大小(6×8)cm^(2)-(6×15)cm^(2),血管蒂长度为6~8 cm,上臂皮瓣动脉的直径为1~2.5 mm,回流优势静脉直径为1.5~3.0 mm。所有患者只吻合1支静脉,8例为面静脉,2例为颈外静脉。术后14~45 d拔除胃管后经口进食。6例行术后放疗,剂量60~66 Gy,放疗后7~240 d拔除气管套管。4例不需放疗者,术后14~34 d拔除气管套管。患者吞咽、呼吸及言语功能恢复良好,除2例患者上臂供区出现皮肤麻木,术后3~4周麻木感消失外,其余患者供区无功能异常。结论 上臂外侧皮瓣柔软、厚薄适中、易塑形、少有毛发,是修复口咽部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上臂外侧皮瓣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
10
作者 时福东 张世民 +5 位作者 靳蛟 吴冠男 马明 刘昱彰 张兆杰 莫靖煊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减压治疗的3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65~81(71.13±5.20)岁,病程...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减压治疗的31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65~81(71.13±5.20)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14.36±6.5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临床症状及功能状态;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20(97.84±11.22)min。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17.29±5.56)个月。术后1、6、12个月腰腿痛VAS及ODI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3例,良5例,可3例。1例患者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给予中药加营养神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术后2周恢复。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时间短,在保证充分减压的同时又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一个安全、有效的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侧隐窝狭窄 外科手术 内窥镜 椎间孔入路 老年人
下载PDF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凯 田照民 +1 位作者 白杰 丁宇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比较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full endoscopic lamina fenestration discectomy,Endo-LOVE)与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8例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进行... 目的:比较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full endoscopic lamina fenestration discectomy,Endo-LOVE)与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8例退行性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60~83(72.9±6.5)岁,病程5~16(8.0±2.8)年,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采用Endo-LOVE术式,28例)和对照组(采用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术式,2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ue 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侧隐窝角,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5~15(8.4±3.6)ml,对照组5~25(11.5±5.4)ml;住院时间观察组5~8(6.0±1.0)d,对照组6~9(7.2±1.1)d;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OD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测量的骨性、软性侧隐窝角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优22例,良5例,一般1例;对照组优11例,良4例,一般5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操作均在直视下进行,安全性高,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Endo-LOVE术式扩大侧隐窝更为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椎管狭窄 侧隐窝狭窄 外科手术 内窥镜
下载PDF
Internal-Brace联合改良的Brostro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瑞 郑铁钢 +3 位作者 张全顺 恩和 张琰冰 刘鹏飞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评价Internal-Brace联合改良的Brostro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骨科2019-01至2021-12收治的29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全部行Internal-Brace联合改良的Brostrom术,采用美国足踝外... 目的评价Internal-Brace联合改良的Brostro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骨科2019-01至2021-12收治的29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全部行Internal-Brace联合改良的Brostrom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前抽屉试验,Karlsson-Peterson评分系统进行手术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前、后踝部疼痛。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28例末次随访时均能完成3 km跑等训练任务,基本恢复伤前训练水平,1例术后3 d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3.4%;28例AOFAS评分由手术前(34.7±7.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6.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前抽屉试验阴性,Karlsson-Peterson评分由术前(62.4±9.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2.6±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由术前(7.1±0.7)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2.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nternal-Brace联合改良的Brostro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腓前韧带损伤 Internal-Brace 改良Brostrom术 慢性踝关节不稳
下载PDF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磊 张洪美 +3 位作者 陈卫衡 顾力军 孙钢 赵铁军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8期458-460,共3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 39例 (5 1膝 )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男 1例 (1膝 ) ,女 38例 (5 0膝 ) ;单膝 2 7例 ,双膝 12例 ;平均年龄 4 9 6岁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 39例 (5 1膝 )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男 1例 (1膝 ) ,女 38例 (5 0膝 ) ;单膝 2 7例 ,双膝 12例 ;平均年龄 4 9 6岁 (2 8~ 71岁 )。临床症状以髌股关节钝痛为特点 ,疼痛位置不易确定 ,髌股关节负荷过度的活动会使疼痛加重。物理检查见Q角增大 (>2 0°) 4 5膝 ,髌软骨外侧小面抠触痛 5 0膝 ,外侧支持带压痛 39膝 ,被动髌骨倾斜试验阳性 5 1膝 ,内外侧滑动试验阳性 4 9膝 ,压髌试验阳性 5 1膝。X线检查轴位片见髌股对合角异常 32膝。术中在关节镜监视下 ,用射频汽化钩刀松解外侧支持带 ,必要时可向近端扩大松解范围 ,切断部分股外侧肌 ,达到完全松解。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 14 5个月 (3~ 2 6个月 )。疗效评定参照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 ,优 37膝 ,良 12膝 ,可2膝。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 (6 2 0 4± 5 98)分 (4 9~ 75分 )提高到术后平均 (93 71± 3 5 5 )分 (86~10 0分 ) ,有显著性差异 (t=6 6 3,P <0 0 0 1)。髌股对合角异常的 32膝中术后有 30膝髌股对合角恢复正常 (94 % )。术后 5膝有血肿形成 (10 % )。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是一种微创的软组织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关节镜下 松解治疗 综合征 术后 髌股关节 疼痛 支持 扩大 平均
下载PDF
小切口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磊 李智尧 +4 位作者 刘劲松 孙晋 马佳 张晟 刘晓华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1期886-890,共5页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采用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4岁;病史7个月~10年,平均10个月。主... 目的:探讨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采用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15~35岁,平均24岁;病史7个月~10年,平均10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反复扭伤。查体时29例均有踝关节的内翻增加以及距骨前移增加,内翻活动度比健侧平均增加(12.5±3.2)°。术中先在踝关节镜下处理关节内病变。移植物为自体股薄肌腱,距骨止点以锚钉在骨表面固定,移植物通过腓骨远端的骨隧道,跟骨止点以挤压钉在骨隧道内固定。术后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距骨内翻和前移的程度改变以及影像学变化来评价疗效,并以AOFAS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骨折及感染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28个月。终末随访时无踝关节不稳定或活动受限。术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对侧增加值为(2.5±0.8)°,低于术前(t=12.3,P=0.012);距骨前移距离(3.5±0.8)mm,较术前(16.3±4.0)mm下降(t=18.6,P=0.002);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17.5±3.6)°下降(t=9.7,P=0.035);AOFAS后足功能评分(92.8±6.2)分,较术前(48.0±6.7)分升高(t=25.3,P=0.001)。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疗效满意。结论:自体股薄肌腱移植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的手术方式符合解剖学重建理念,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该手术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侧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关节不稳定
下载PDF
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昊 解冰 +6 位作者 薛海鹏 杨超 刘兵 马鑫 田竞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6期503-507,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28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28.6岁(18~47岁)。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8.2个月。围术期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切口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或踝关节活动受限,未出现膝部肌腱供区肌肉功能障碍。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1±6.8提高至术后的9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3±1.7提高至术后的0.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手术方式简便,术后恢复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侧韧带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双峰 唐家广 +1 位作者 侯树勋 任东风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9期734-737,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2例行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17例,男11例,女6例;后正中入路15例,男10例,女5例,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评分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 手术入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晓波 陈忠义 梁军波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2期890-891,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结构重建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3岁。13例均采用自体半束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Sammarco法),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X线表现。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踝关节评分在稳定性、疼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54±7.04)分提高至术后的(73.38±4.1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采用半束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方法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操作便利,对于以关节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外侧韧带 关节不稳定性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上颌窦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泓智 房居高 +3 位作者 钟琦 侯丽珍 李平栋 冯凌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11期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对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功能与美容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7年6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上颌骨术后缺损的5例中晚期(T3~T4N0M0)上颌骨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均行上颌骨全切及扩大切除。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进行重建,...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对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功能与美容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7年6月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上颌骨术后缺损的5例中晚期(T3~T4N0M0)上颌骨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均行上颌骨全切及扩大切除。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进行重建,组织量约为缺损量的1.25倍。结果 5例患者术中所取组织量在165~225 ml之间,取瓣时间80~95 min。术后皮瓣均成活,术后1个月放疗前修复侧颜面较正常侧肿胀,但放疗后双侧颜面基本对称,均无复视,鼻腔通气良好,进食正常,腿部无运动障碍。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上颌窦恶性肿瘤切除后的缺损,组织量充足可调,远期外形特别是放疗后形象优于常规仅用皮肤瓣修复者,鼻眼及进食功能好,简便易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旋股外动脉
下载PDF
外侧睑板条悬吊术在下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扬 陈绍春 +1 位作者 张帆 孙涛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评价外侧睑板条悬吊术在各种下睑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间各种原因所致的下睑松弛、外翻、退缩、外眦移位,眼睑闭合不全共48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睑板条悬吊术作为主要术式,部分患者联合了下睑缩肌... 目的评价外侧睑板条悬吊术在各种下睑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间各种原因所致的下睑松弛、外翻、退缩、外眦移位,眼睑闭合不全共48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睑板条悬吊术作为主要术式,部分患者联合了下睑缩肌的手术,或植入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植片(Medpor LES)做为手术的补充;少数睑外翻还进行了皮瓣转位或移植.术后针对下睑复位及外观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定量分析下睑退缩、睑闭合不全、外眦下移;定性比较下睑松弛、下睑外翻.结果术后2周复诊,除2例下睑外翻仍轻度欠矫外,所有患者下睑均复位,外观满意;其中定量分析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定性比较的效果理想.结论外侧睑板条悬吊术在各种下睑病变中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睑板条悬吊术 下睑松弛 下睑外翻 下睑退缩 睑闭合不全 外眦移位
下载PDF
下睑缩肌复位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 被引量:10
20
作者 袁玮 张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81-2184,共4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下睑缩肌复位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及单纯下睑缩肌复位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1/2018-02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退行性下睑内翻患者79例91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46眼... 目的:探讨并比较下睑缩肌复位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及单纯下睑缩肌复位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1/2018-02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退行性下睑内翻患者79例91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46眼,行下睑缩肌复位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和对照组(38例45眼,行单纯下睑缩肌复位术),对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mo随访,两组患者治愈率无差异(100%vs 98%,P=0.495)。术后24mo随访,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8%vs 84%,P=0.030)。观察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11%,P=0.026)。结论:下睑缩肌复位联合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较单纯下睑缩肌复位术远期治疗效果佳,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睑内翻 下睑 下睑缩肌复位 外侧睑板条固定术 睑内翻矫正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