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腔及鼻咽外侧壁的应用解剖学
1
作者 郑鸣 陈心华 +1 位作者 程金妹 张更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为鼻内窥镜的入路及观察定位和手术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67侧正中矢状切的头部标本,观测各鼻甲、鼻道及中鼻道外侧壁结构的形态和大小,并测量前鼻棘至各解剖部位的距离。结果鼻腔外侧壁的形态呈梯形,其上、下径为4.... 目的为鼻内窥镜的入路及观察定位和手术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67侧正中矢状切的头部标本,观测各鼻甲、鼻道及中鼻道外侧壁结构的形态和大小,并测量前鼻棘至各解剖部位的距离。结果鼻腔外侧壁的形态呈梯形,其上、下径为4.92±0.44cm,在鼻腔底部的前、后径为4.57±0.26cm。中鼻道前端较宽大,12%(8/67)的半月裂孔狭窄。鼻咽顶壁的高度位于中鼻甲下缘的平面上。结论半月裂孔的大小随钩突或筛泡的形态而改变,老年人鼻腔及鼻道因粘膜萎缩而变宽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外侧壁 鼻甲 鼻道 鼻咽 外侧壁 解剖学
下载PDF
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清 王勇 刘玉娟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6期926-928,共3页
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B组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C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结果 B组... 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B组采用鼻侧切开术治疗,C组采用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治疗。结果 B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术后脑脊液鼻漏、视力衰退、眼睛流泪、伤口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鼻内镜下手术联合柯路氏进路以及鼻内镜下手术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鼻侧切开术,可以明显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柯路氏进路 鼻侧切开术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在鼻内翻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丽文 马广源 代冬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12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在鼻内翻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切除鼻内翻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无并...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在鼻内翻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切除鼻内翻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完整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术在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其优点是,可避免面部瘢痕,创伤小,术后恢复期短,术中视野清晰,能彻底切除肿瘤,为彻底切除上颌窦病灶提供一种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翻乳头状瘤 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 鼻内镜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鼻腔外侧壁解剖标志与泪囊窝关系
4
作者 胡晓勋 刘丹 黄志群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35期77-80,共4页
目的研究鼻腔外侧壁解剖标志与泪囊窝关系。方法对我院PACS系统中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10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鼻窦薄层轴位CT影像图片(排除鼻息肉、鼻窦肿瘤、鼻外伤)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E256排螺旋CT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对鼻窦进行螺... 目的研究鼻腔外侧壁解剖标志与泪囊窝关系。方法对我院PACS系统中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10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鼻窦薄层轴位CT影像图片(排除鼻息肉、鼻窦肿瘤、鼻外伤)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E256排螺旋CT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对鼻窦进行螺旋扫描。利用CT测距功能键在横断面测量相关指标,统计分析患侧组和健侧组泪囊窝的前后嵴距离、上颌骨额突厚度、泪囊窝上颌骨类型,并分析鼻腔外侧壁泪囊膜投影和鼻腔内结构的相对毗邻关系、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处和泪囊窝鼻腔外侧壁投影关系、纸样板沿长线和泪囊窝的关系。结果患侧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附着点处最低点水平面的泪囊窝的上颌骨额突厚度小于健侧(P<0.05)。纸样板沿长线和泪囊窝的关系为穿过型、外侧型在患侧组占比为90.00%(90/100)、10.00%(10/100),健侧组为85.00%(85/100)、15.00%(15/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影像学能够对鼻腔中泪囊的投影进行准确定位,帮助临床将合适的鼻黏膜切口位置选取出来,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判定,从而促进并发症发生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影像学 泪囊窝 鼻腔外侧壁解剖标志 关系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伟 詹晓东 +1 位作者 强化龙 程忠强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切除)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累及上颌窦病变患者中,1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4例,上颌窦真菌感染3例,上颌窦含牙囊肿2例)行鼻腔外侧壁切...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切除)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累及上颌窦病变患者中,1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4例,上颌窦真菌感染3例,上颌窦含牙囊肿2例)行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5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鼻腔上颌窦骨巨细胞瘤1例,上颌窦梭形细胞瘤1例)行鼻腔外侧壁切除入路,术中鼻内镜直视下进入上颌窦内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并处理鼻腔及其他鼻窦等病变。结果:随访半年以上,鼻腔外侧壁切开患者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病变无复发;鼻腔外侧壁切除患者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复发。所有患者均无面颊部麻木、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有利于整个上颌窦腔病变彻底清除,保留了鼻腔的生理功能;鼻腔外侧壁切除入路视野显露较理想,在累及上颌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处理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检查 鼻腔外侧壁切开 鼻腔外侧壁切除 上颌窦病变
原文传递
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处理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翟宏祥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1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处理上颌窦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病变部位位于上颌窦前下壁的患者采取外侧壁切开入路手术。结果 7例上颌窦囊肿,9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鼻窦异物。术中发现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上颌窦... 目的分析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处理上颌窦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病变部位位于上颌窦前下壁的患者采取外侧壁切开入路手术。结果 7例上颌窦囊肿,9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鼻窦异物。术中发现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上颌窦,病变范围较广,根蒂部位于前、内下壁,常规中鼻道入路处理比较困难。采用外侧壁切开后,能将病变彻底清除,降低复发机率。随访6~10个月,术腔恢复良好,均已上皮化,鼻腔通畅,下鼻道无粘连,无溢泪相关症状。结论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处理上颌窦病变,能彻底清除病变,同时保留了下鼻道黏膜的完整性,避免泪道损伤。是处理上颌窦前下壁病变微创的非常好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病变 鼻腔外侧壁切开 下鼻甲 鼻内镜手术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军 韩艳艳 李芳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9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1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患者采取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术。结果 10例患者按照Krouse分期法进行病变...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1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患者采取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术。结果 10例患者按照Krouse分期法进行病变范围分期,3例T2位于上颌窦内侧部分和鼻腔;2例T3位于上颌窦外侧壁、3例T3位于上颌窦下壁外侧壁;2例T3位于上颌窦后壁,2例T3位于上颌窦上内侧壁及筛窦,均无恶变。术后随访10~36个月,无复发,术腔均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术后均无溢泪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鼻腔外侧壁切开进入上颌窦,充分暴露上颌窦各个位置,最大限度地保留下鼻甲、鼻泪管和鼻腔外侧壁黏膜,保留了鼻腔及泪道的功能;内移下鼻甲-鼻泪管黏膜瓣获得进入上颌窦的宽敞手术入路;在内镜直视下切除上颌窦病灶。为简单可靠的切除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入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鼻腔外侧壁切口 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