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of Leaf Spot in Radix Pseudoxtellariae in Southeast State of Guizhou Province
1
作者 张国辉 张西平 贺定翔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1年第1期21-23,48,共4页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solate the pathogen of leaf spot in Radix pseudoxtellariae, and to select the best fungicide with good antibacterial effectagainst the disease. [ Method]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from t...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isolate the pathogen of leaf spot in Radix pseudoxtellariae, and to select the best fungicide with good antibacterial effectagainst the disease. [ Method]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leaves, and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four fungicides including carbendazim, chlorothalonil, thiophanate-methyl and mancozeb against the pathogen were measured through mycelial growth method. [ Result ] Th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sultsshowed that the main pathogens of leaf spot in R. pseudoxtellariae were Phyllosticta commonsii and Alternaria sp.. Antibacte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fungicidesall had apparent inhibition effect against leaf spot in R. pseztdoxtellariae, of which carbendazim had the best effect with the inhibition rate of 76.6% ; followed bythiophanate-methyl with the inhibition rate of 72.3% ; the third was mancozeb with the inhibition rate of 68.7%,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of chlorothalonil was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ux pseudoxtellariae leaf spot pathogen Disease control
下载PDF
Evaluation under Semi-Controlled Conditions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Three Isolates of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 M.A Curt.)
2
作者 Bawomon Fidèle Neya Amado Sawadogo +1 位作者 Tounwendsida Abel Nana Kadidia Koita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S 2023年第3期356-367,共12页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late leaf spo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caused by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Et M. A Curt.). This fungu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damaging leaf spots in peanut production. The pres...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late leaf spo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caused by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Berk. Et M. A Curt.). This fungu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damaging leaf spots in peanut productio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pathogenic variability of Phaeoisariopsis personata in Burkina Faso. To this end, detached leaves and healthy plants of three peanut varieties were inoculated. Isolates I3TF, I2TG and I1TK of the pathogen (10<sup>5</sup> conidia/ml), colle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western, central and eastern agroecological zones of country, were used. The inoculated leaves were kept in Petri dishes on moist blotting paper and stored in the laborator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inoculated plants were grown under glass in pots containing a mixture of sterilized sand and c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was monitored and severity was scored every 15 days using rating scal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 the greenhouse revealed that there is pathogenic variability in the isolates tested. Indeed, for each variety, the highest severity score was recorded in plants inoculated with isolate I3TF and the lowest severity score with isolate I1TG. In the laboratory the severity scores ranged from 6.76 to 8.80 in TS32-1, 6.18 to 8.29 in SH70P and 5.98 to 7.92 in PC79-79. In the greenhouse, the average severity scores ranged from 5.61 to 8.33 in TS32-1, from 5.19 to 8.00 in SH70P, from 4.90 to 7.50 in PC79-79. Thus, the variety TS32-1 was the most susceptible to all three isolates of the path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NUT Late leaf spot pathogenic Variability Severity Score ISOLATE
下载PDF
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3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3 位作者 隆文杰 李程鹏 孙道旺 王莉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5,共7页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云南
下载PDF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高建昊 戴子淙 +4 位作者 张小杰 周天旺 王春明 洪流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6-743,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交配型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地毯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和寄主范围测定
5
作者 李能萍 何鹏搏 +7 位作者 刘迎龙 何鹏飞 吴毅歆 唐萍 王再强 MUNIR Shahzad 孔宝华 何月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04-2611,共8页
2022年,在昆明市松华坝蔬菜基地发现大片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上发生1种由未知病原菌引起的地毯草叶部病害,其病斑呈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为明确其致病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寄主范围测定和杀菌剂毒力测定。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 2022年,在昆明市松华坝蔬菜基地发现大片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上发生1种由未知病原菌引起的地毯草叶部病害,其病斑呈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为明确其致病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寄主范围测定和杀菌剂毒力测定。通过分离培养、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地毯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玉米平脐蠕孢(Bipolaris zeae)。孢子液离体叶片接种21种经济作物及常见杂草,发现B.zeae还可侵染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小麦(Triticum aestivum)、薏苡(Coix lacryma-jobi)、棕叶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燕麦(Avena fatu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7种杀菌剂对B.zeae毒力表现为苯醚甲环唑EC50最小(0.381 mg∙L^(-1)),其他毒力(EC50)由大到小依次为氟唑菌酰胺(0.988 mg∙L^(-1))、异菌脲(1.864 mg∙L^(-1))、代森锰锌(5.401 mg∙L^(-1))、甲基硫菌灵(930.572 mg∙L^(-1))、嘧菌酯(989.571 mg∙L^(-1))、百菌清(1547.315 mg∙L^(-1))。本研究明确了引起地毯草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并筛选出了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毯草 叶斑病 病原鉴定 玉米平脐蠕孢 致病力 苯醚甲环唑 毒力测定
下载PDF
青贮玉米近壳多胞叶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6
作者 常建萍 倪如原 +4 位作者 贺晨帮 芦光新 刘钟歌 来有鹏 祁鹤兴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00-3407,共8页
为分析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种类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采集疑似病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菌落和子囊孢子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核糖体小亚基(Ribosomal small subunit,SSU)和... 为分析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种类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采集疑似病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菌落和子囊孢子形态特征以及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核糖体小亚基(Ribosomal small subunit,SSU)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1α)序列联合分析,鉴定分离自青贮玉米叶斑病样本的近壳多胞菌属种类,明确其有性生殖类型,通过划伤接种和喷雾接种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40株病原菌为颖枯近壳多胞菌(Parastagonospora nodorum),并只扩增出1种交配型基因片段,为MAT1交配型;颖枯近壳多胞菌可通过室内诱导产生有性后代,有性生殖类型为同宗配合;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0株菌株能侵染7个品种的青贮玉米引起叶斑病。本研究初步明确青海省青贮玉米来源近壳多胞菌属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青贮玉米病害准确识别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颖枯近壳多胞菌 叶斑病 致病性
下载PDF
桃树叶部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药剂田间防效评价
7
作者 孙新康 刘君盈 +1 位作者 苑士涛 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分离纯化获得致病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EF-1α、Alt-al和RPB2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病原菌种类,分离获得39株菌株,明确引起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的致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然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桃树叶部黑斑病致病菌的毒力,发现43%戊唑醇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7.661 mg/L;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80%乙蒜素,EC50值分别为61.613和87.518 mg/L。基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对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检测,43%戊唑醇对桃黑斑病田间防效为76.86%,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和80%乙蒜素田间防效分别为70.13%和64.93%。本研究筛选出了对防治链格孢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药剂,其中生物药剂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指导桃产业生产实践、构建不同商业桃园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叶部黑斑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 生物药剂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病原鉴定与高效药剂筛选
8
作者 李海源 李娟 +5 位作者 胡妍月 孙杨 葛翠莲 陈小留 石丽娟 黄水金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67-2078,共12页
【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 【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猕猴桃褐斑病在赣西和赣北发生严重,11个调查点位中5个点位发病等级中值在5级及以上;猕猴桃褐斑病在赣东和赣南发生较轻,10个调查点位的发病等级中值均为0。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对猕猴桃褐斑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EC_(50)分别为17.36,6.97,5.30和2.50μg·mL^(-1)。【结论】猕猴桃褐斑病在赣北和赣西发生严重,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可作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潜在高效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病情调查 病原菌鉴定 多主棒孢 药剂筛选
下载PDF
十堰市白菜黑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9
作者 石宪铭 何亚慧 +5 位作者 胡燕萍 吴飞扬 彭晓璇 张勇洪 游磊 温毅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59-63,共5页
对湖北省十堰市当地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品种的黑斑病进行病原真菌鉴定和病害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真菌,并利用rDNA ITS和Alt-α1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发现1个新的链格... 对湖北省十堰市当地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品种的黑斑病进行病原真菌鉴定和病害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真菌,并利用rDNA ITS和Alt-α1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发现1个新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推测其是导致十堰市当地白菜黑斑病的致病真菌。此外,确认ITS序列和Alt-α1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能够区分3种常见的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Alternaria japonica、Alternaria brassic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DNA ITS 黑斑病 病原真菌 分离与鉴定 湖北省十堰市
下载PDF
苹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杀菌剂筛选
10
作者 柴兆霞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6-40,共5页
苹果叶斑病是苹果树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在苹果产区发生普遍且致病力较强,造成苹果树大量落叶,对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鉴定研究区苹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对苹果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离体培... 苹果叶斑病是苹果树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在苹果产区发生普遍且致病力较强,造成苹果树大量落叶,对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鉴定研究区苹果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出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对苹果发病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了离体培养、纯化并测定其致病性,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等4种药剂的抑菌率和敏感性。结果表明,引起该地区的苹果叶斑病的病原菌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4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4种药剂中EC_(50)值最小的为45%咪鲜胺水乳剂,其EC_(50)值为0.521 5 mg·L^(-1);最大的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其EC_(50)值为1 080.19 mg·L^(-1);4种药剂相同浓度下抑菌率最高的为45%咪鲜胺水乳剂,最低的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2 000倍时抑菌率分别为82.76%和58.26%。因此,由链格孢引起的苹果叶斑病防治可优先选45%咪鲜胺水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叶斑病 链格孢 病原鉴定 杀菌剂筛选
下载PDF
青贮玉米蠕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祁鹤兴 王海春 +8 位作者 芦光新 李宗仁 田丰 贺晨邦 徐成体 邹海涛 雷生妍 李红芳 唐海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9,共10页
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 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 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 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蠕形菌 叶斑病 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生防菌剂筛选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启寒 何剑鹏 +4 位作者 张晓阳 李庚花 刘冰 熊桂红 蒋军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5-403,共9页
【目的】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该病害的生防菌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莴笋链格孢叶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WS1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孢子悬浮液刺伤接种,再对接种发病的病... 【目的】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该病害的生防菌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莴笋链格孢叶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WS1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孢子悬浮液刺伤接种,再对接种发病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最后对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以及过敏原基因Alt a1分别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8种常见市售生防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共分离获得23个培养性状一致的链格孢菌株,其对莴笋叶片均具有致病性。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中间灰褐色,边缘白色,菌丝体茂密呈绒状,后期正面中央颜色加深成暗青褐色,背面呈黑褐色,菌落平均生长速度10.86 mm/d。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褐色,具0~6个横隔、0~3个纵隔和0~2个斜隔,孢身大小14.60~40.09μm×6.61~14.44μm。短喙柱状或锥形,淡褐色,大小1.84~8.29μm×2.60~4.35μm。分生孢子链生于分生孢子梗上,主链一般不超过10个孢子,支链不超过5个孢子。其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与文献中对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描述相吻合。测定的rDNA-ITS和Alt a1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70 bp和472 bp,序列登录号分别为OP161641和OP185144,与GenBank中交链格孢对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并在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且支持率为99%。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此病原菌鉴定为交链格孢(A.alternata)。在室内生防菌剂筛选试验中,地衣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均高于63%,其中地衣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抑菌效果突出,抑菌率分别高达75.42%和72.74%。【结论】确定江西省南昌市郊区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alternata),地衣芽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可作为下一步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田间防效试验的候选生防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链格孢叶斑病 病原鉴定 交链格孢 生防菌剂筛选
下载PDF
福建李叶斑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亓政良 徐芳菲 +4 位作者 王先洪 傅敏 王利平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23-2434,共12页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斑病 刺盘孢菌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香樟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菌丝生长速率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4 位作者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179,共11页
[目的]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 [目的]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C.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胶孢炭疽 菌丝生长速率 药剂筛选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洁璐 吴天昊 +3 位作者 巨云为 杨旭涛 梁甜 朱海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 【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探究其最适生长环境,并筛选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率,用DPS计算抑制中浓度(EC_(50))。【结果】共享镰孢菌、P.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25、25、30和20℃;最适pH值分别是8.0、7.0、7.0和6.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胰蛋白胨、尿素和胰蛋白胨。5种杀菌剂中450 g·L^(-1)咪鲜胺对共享镰孢菌、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的毒力最强,EC_(50)分别为0.0108、0.0915和0.0210 mg·L^(-1),250 g·L^(-1)吡唑醚菌酯对P.fuckelii的毒力最强,EC_(50)值为0.0041 mg·L^(-1)。【结论】4种病原菌在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碳源环境下以及含尿素、硝酸钾和胰蛋白胨的氮源环境下生长旺盛,咪鲜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叶斑病病原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湖南烟草弯孢菌叶斑病和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艳松 李思军 +4 位作者 吴文信 刘天波 周向平 黎萍 钟杰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52,共9页
2020年到2023年,在湖南省郴州市的烟草上发现了类似弯孢菌叶斑病和炭疽病的两种叶部病害,为了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2020年到2023年,在湖南省郴州市的烟草上发现了类似弯孢菌叶斑病和炭疽病的两种叶部病害,为了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合形态学及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进化分析,确定烟草弯孢菌叶斑病病原为车轴草弯孢菌Curvularia trifolii;利用ITS及肌蛋白(ACT)、微管蛋白(TUB)、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PDH)多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确定烟草炭疽病病原为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karsti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车轴草弯孢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以水溶性淀粉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时对菌丝生长最有利;喀斯特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以葡萄糖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时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这是湖南省首次在烟草上发现这两种病害,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喀斯特炭疽菌引起烤烟病害的报道,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类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轴草弯孢菌 喀斯特炭疽菌 弯孢菌叶斑病 炭疽病 烟草病原菌
下载PDF
河南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7
作者 袁洪波 王卓妮 +5 位作者 覃艮红 史冰柯 王丽 侯珲 巩文峰 涂洪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68,共6页
为明确河南草莓主产区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安全有效的杀菌剂,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河南草莓病株上分离纯化得到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筛选和防效评价。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Pilidium concavum... 为明确河南草莓主产区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安全有效的杀菌剂,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河南草莓病株上分离纯化得到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筛选和防效评价。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Pilidium concavum。6种杀菌剂中以450 g·L^(-1)咪鲜胺水乳剂抑菌效果最好,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效达到83%,其EC50为2.4497 mg·L^(-1),可作为河南草莓褐色叶斑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褐色叶斑病 病原鉴定 EC50 杀菌剂 防效
下载PDF
茶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双 杨志英 +5 位作者 杨蕤 张耀 Dharmasena Dissanayake Saman Pradeep 江仕龙 王德炉 陈卓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4期10-17,32,共9页
本研究从贵州余庆茶叶产区的茶树叶部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出多个相似的分离物,观察其菌落、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等形态。测定了LSU、ITS和TUB等核酸序列,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依据柯赫氏法则,完成代表... 本研究从贵州余庆茶叶产区的茶树叶部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出多个相似的分离物,观察其菌落、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等形态。测定了LSU、ITS和TUB等核酸序列,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依据柯赫氏法则,完成代表性菌株CGMCC3.20149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的茶树叶片致病性研究。同时,还探究了菌株CGMCC3.20149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CGMCC3.20149菌株的菌落、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等形态与荸荠点霉秆枯病菌Didymella bellidis一致;CGMCC3.20149菌株与模式菌株D.bellidis PD 94/886和D.bellidis CBS 714.85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通过损伤方式接种,CGMCC3.20149菌株可引起茶树叶片产生病斑;在O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达(0.76±0.01)cm/d,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次之,为(0.73±0.02)cm/d,ME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则最慢,为(0.62±0.01)cm/d;不同的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均影响菌丝的生长速率、菌素丰度、色素形成;25℃是菌株体外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菌株在pH 6~9的范围内生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斑病 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 鉴定 生物学研究 致病性
下载PDF
四川省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病原鉴定与抑菌药剂筛选
19
作者 邹欢 韩帅 +3 位作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5-2740,共6页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叶斑病 病原鉴定 果生炭疽菌 杀菌剂
下载PDF
油茶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凯 郝亚伦 +3 位作者 金晨钟 郭开发 郭军 陈苗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68-71,76,共5页
为了明确湖南丘陵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双峰县油茶基地采集了7份油茶叶斑病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3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证实该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 为了明确湖南丘陵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双峰县油茶基地采集了7份油茶叶斑病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3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证实该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的EC_(50)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己唑醇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咪鲜胺水乳剂,后面4种化学药剂对油茶叶斑病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油茶叶斑病病原菌对45%咪鲜胺水乳剂最为敏感,其EC_(50)值为0.5215 mg/L;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最不敏感,其EC_(50)值为9021.9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交链格孢 室内毒力测定 湖南丘陵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