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w Simulation of a Horizontal Well with Two Types of Completions in the Frame of a Wellbore–Annulus–Reservoir Model 被引量:2
1
作者 Qinghua Wang Junzheng Yang Wei Luo 《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 EI 2021年第1期215-233,共19页
Well completions are generally used to connect a reservoir to the surface so that fluids can be produced from orinjected into it. With these systems, pipe flows are typically established in the horizontal sections of ... Well completions are generally used to connect a reservoir to the surface so that fluids can be produced from orinjected into it. With these systems, pipe flows are typically established in the horizontal sections of slotted screencompletions and inflow control device (ICD) completions;moreover, an annular flow exists in the region betweenthe pipe and the borehole wall.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mass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 in the presentstudy, a coupl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variable mass flow of the central tubing, the variable mass flow of theannular tubing and the reservoir seepage is implemented to simulate the wellbore–annulus–reservoir behaviorin the horizontal section of slotted-screen and ICD completions. In earlier models, only the central tubing variablemass flow and reservoir seepage flow were considered.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ser the heel end, thegreater is the flow per unit length in the central tubing from the annulus. When external casing packers are notconsidered, the predicted production rate of the slotted screen completion, which is obtained using the variablemass flow model no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nnulus flow, is 9.51% higher than the rate obtained using the (complete) model with annulus flow. In addition, the incomplete model forecasts the production of ICD completion ata 70.98% higher rate. Both model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profile and flow profile of the borehole wall are relatively uniform in the wellbore–annulus–reservoir in horizontal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tted screen inflow control device(ICD) variable mass flow simulate
下载PDF
大口径异型方管风量测量数值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
2
作者 贾露 曾永忠 +2 位作者 刘小兵 余志顺 肖文卓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针对1 m以上大口径异型方管转弯部分长度较短、前后段没有较长的直管,管道内部流场复杂、需准确测量管道流量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差系数的平均速度评价方法,选出多点最接近管道平均流速的位置,明确传感器插入... 针对1 m以上大口径异型方管转弯部分长度较短、前后段没有较长的直管,管道内部流场复杂、需准确测量管道流量的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差系数的平均速度评价方法,选出多点最接近管道平均流速的位置,明确传感器插入深度和多个测量点的权重系数,拟合出1个以截面平均速度为函数,流场中多点的流速值为自变量的计算公式。在风洞实验台进行流量测量试验,并与数值分析拟合的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满量程相对误差小于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测量 风洞实验 数值模拟 变差系数法 热质流量计 异型方管
下载PDF
应用最小二乘法完善质量流量计的工作曲线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浩 范广涵 +1 位作者 廖常俊 周天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0-772,共3页
主要讲述应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拟合质量流量计 (MFC)的工作曲线 ,以完善流量计的使用操作参数。首先根据已有的工作曲线通过拟合找出设定流量 (msetting)—工作时间 (t)的变化规律 ,再根据此规律拟合找到流量计的设定流量 (m )—稳定时间(... 主要讲述应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拟合质量流量计 (MFC)的工作曲线 ,以完善流量计的使用操作参数。首先根据已有的工作曲线通过拟合找出设定流量 (msetting)—工作时间 (t)的变化规律 ,再根据此规律拟合找到流量计的设定流量 (m )—稳定时间(tsteady)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流量计 工作曲线 设定 过拟合 参数 MFC 最小二乘法 稳定时间 工作时间
下载PDF
低速TPS试验内式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卜元 黄勇 +1 位作者 章贵川 章荣平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58,共5页
TPS试验技术是风洞中研究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最佳手段之一。作为发动机模拟器的TPS单元采用高压空气驱动,因此高压供气流量控制精度与试验精度直接相关。常用的外式流量控制方式由于风洞模型内部空间限制,无法对2台以上的TPS单元... TPS试验技术是风洞中研究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最佳手段之一。作为发动机模拟器的TPS单元采用高压空气驱动,因此高压供气流量控制精度与试验精度直接相关。常用的外式流量控制方式由于风洞模型内部空间限制,无法对2台以上的TPS单元进行流量控制。针对外式流量控制方式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喉道匹配设计的内式流量控制装置,集流量控制与测量功能于一体,可同时进行4台TPS单元的流量控制,满足4发运输机的动力模拟试验需求。为考核该装置的性能,进行了地面校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流量线性控制能力,控制分辨率优于0.15 g/s,流量控制精度优于3 g/s;在8 m×6 m低速风洞进行了某型飞机全模TPS动力模拟试验,试验重复性精度满足国军标合格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模拟 风洞试验 涡轮动力模拟器(TPS) 内式流量控制 多发控制
下载PDF
增升减阻流动控制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石清 李桦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0-287,共8页
针对微型涡流发生器、实体鼓包这两种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和零净质量射流这种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和弦向安装位置对超临界机翼增升减阻的影响规律,高度合适的微型涡流发生器对机翼上表面的流动分... 针对微型涡流发生器、实体鼓包这两种被动流动控制技术和零净质量射流这种主动流动控制技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微型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和弦向安装位置对超临界机翼增升减阻的影响规律,高度合适的微型涡流发生器对机翼上表面的流动分离控制起着有利作用;微型涡流发生器最佳气动效率的取得与其弦向安装位置有关。研究了实体鼓包的高度对超临界翼型减少激波阻力和增加升阻比的影响规律,在激波的波脚位置有效地使用实体鼓包,可以减小激波阻力;在中高升力系数情况下,使用实体鼓包可提高升阻比。还研究了零净质量射流的速度幅值和射流频率对翼型增加升力的影响规律,随着射流速度幅值的增加,翼型的平均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都要增加;射流频率对升力的影响呈非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微型涡流发生器 实体鼓包 零净质量射流
下载PDF
科氏质量流量管非线性幅值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祥刚 徐科军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9年第6期82-86,共5页
在批料流和两相流发生的过程中,流量管的阻尼比迅速增大,模拟驱动的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由于有限的驱动增益和简单的增益控制算法无法维持流量管的稳幅振动。针对这种情况,建立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激振系统的时变参数模型,研究数字驱动中... 在批料流和两相流发生的过程中,流量管的阻尼比迅速增大,模拟驱动的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由于有限的驱动增益和简单的增益控制算法无法维持流量管的稳幅振动。针对这种情况,建立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激振系统的时变参数模型,研究数字驱动中的非线性幅值控制算法,并提出改进方案。根据牛津大学对两相流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确定在两相流发生过程中阻尼比变化的规律,使用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改进的非线性幅值控制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时变参数模型 非线性幅值控制 批料流 仿真
下载PDF
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控制增升装置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白俊强 辛亮 +4 位作者 刘南 华俊 董建鸿 雷武涛 张晓亮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为改善大型民用运输机的起降性能,以典型的三段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布式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提高增升装置效率的可行性。给出了零质量射流和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作用原理,获得了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孔口分布、射流频率、射流动量对增升... 为改善大型民用运输机的起降性能,以典型的三段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布式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提高增升装置效率的可行性。给出了零质量射流和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作用原理,获得了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孔口分布、射流频率、射流动量对增升装置气动性能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零质量射流不论是吹气或者吸气,都可以增加边界层的能量,延迟分离,使得流动控制整个周期产生的气动效果都要优于未加控制的情形,但其无法完全消除襟翼上表面的分离,分布式零质量射流能达到更好的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零质量射流控制能使升力系数增加7.1%,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控制能使升力系数增加20.3%,可见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比零质量射流有更好的控制结果。分布式零质量射流不仅仅是各个孔口射流的简单叠加,而且还受到各个孔口串联作用的有利影响。总结四孔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设计准则为:当射流频率为1,射流动量为0.002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襟翼上表面的分离,对升力系数的改善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升装置 主动流动控制 零质量射流 分布式零质量射流 流动机理 设计准则
下载PDF
基于TMD的海上浮动风力机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贺尔铭 胡亚琪 张扬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61,共7页
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引入海上浮动风力机结构动力学控制领域,建立了浮动风力机的气动.水动一控制.TMD-结构完全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典型5MW驳船型浮动风力机进行了TMD参数优化和振动控制研究;通过对5种典型风浪联合载荷工况、... 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引入海上浮动风力机结构动力学控制领域,建立了浮动风力机的气动.水动一控制.TMD-结构完全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典型5MW驳船型浮动风力机进行了TMD参数优化和振动控制研究;通过对5种典型风浪联合载荷工况、有/无配置TMD的风力机的动态响应仿真,研究了TMD的振动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的TMD在100s内使风机塔顶纵向挠度的标准差降低45.7%;TMD使塔根纵向载荷、塔顶纵向挠度标准差降低20%-50%;使叶根纵向载荷、叶尖纵向挠度标准差降低10%-40%。因此,该TMD控制策略可显著减小海上浮动风力机各关键部位的振动响应及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浮动风力机 动力学模型 动态响应 结构控制 参数优化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串列双方柱流致振动质量比效应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杜晓庆 邱涛 赵燕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40-1751,共12页
为澄清串列双方柱流致振动的质量比效应,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雷诺数为150时,研究了质量比(m*=3,10,20)对下游方柱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下游方柱尾流模态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导致下游方柱振动的流固耦合机制.结果表明:质量比对下... 为澄清串列双方柱流致振动的质量比效应,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雷诺数为150时,研究了质量比(m*=3,10,20)对下游方柱振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下游方柱尾流模态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导致下游方柱振动的流固耦合机制.结果表明:质量比对下游方柱的流致振动有重要影响,低质量比(m*=3)时下游方柱的振动响应更为复杂,随着折减速度的增大,下游方柱并未出现传统"锁定"现象(即振动频率比fy/fn≈1的锁定),而发生了"弱锁定"现象(即fy/fn<1的锁定);随着质量比的增加(m*=10和20),"弱锁定"现象消失,而出现传统"锁定"现象,且下游方柱横流向最大振幅减小.质量比对串列双方柱的柱心间距有明显影响,低质量比(m*=3)时的柱间距在振动锁定区内会急剧减小,而较高质量比(m*=10和20)下的柱间距则变化不大.此外,质量比对串列双方柱的尾流模态和流固耦合机制也有显著影响,其中低质量比(m*=3)下的情况更为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双方柱 流致振动 质量比效应 弱锁定 流固耦合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表面反应和扩散迁移控制的灰岩单裂隙渗流—溶解模型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霍吉祥 宋汉周 管清晨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48,共7页
针对碳酸盐类可溶岩地区水电站坝址流场、化学场及固相介质属性等随时间发生改变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研究了灰岩地区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各物理场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影响灰岩溶解速率的2个因素,即表面反应控制和扩散迁移控... 针对碳酸盐类可溶岩地区水电站坝址流场、化学场及固相介质属性等随时间发生改变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研究了灰岩地区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各物理场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影响灰岩溶解速率的2个因素,即表面反应控制和扩散迁移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裂隙中的渗流—溶解耦合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在垂直裂隙延伸方向,其溶蚀锋面不为齐整平面,而是呈似"虫洞"状非均一变化,而沿裂隙延伸方向即自上游侧向下游方向溶蚀程度逐渐减轻;通过裂隙的流量呈现随时间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变幅不大;根据流量求得的等效水力隙宽,其增幅和增长速率均小于实际平均隙宽;同时,化学场中Ca2+浓度的分布与裂隙开度变化具有相似性,不同时刻上游侧反应速率R均大于下游侧;就反应机制而言,初期均受表面反应控制,随反应进行,位于上游的补给区部位转为受扩散迁移控制,但在下游位置仍受表面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裂隙 渗流—溶解耦合模型 表面反应控制 扩散迁移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液力计算法及DFI-PID下液力缓速器恒力矩制动性能建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天洪 贺海燕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83-1288,共6页
重型车辆在崎岖山路或下长坡行驶时,可以通过控制液力缓速器实现恒力矩制动特性达到稳定行驶的目的。针对液力缓速器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高制动力现象,提出一套液压控制系统,实现缓速器恒力矩制动性能。这套控制系统通过考虑缓速器充液率... 重型车辆在崎岖山路或下长坡行驶时,可以通过控制液力缓速器实现恒力矩制动特性达到稳定行驶的目的。针对液力缓速器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高制动力现象,提出一套液压控制系统,实现缓速器恒力矩制动性能。这套控制系统通过考虑缓速器充液率、排油阀开度和内腔油压,采用液力计算法解决液力缓速器建模的液力损失问题。并基于整车制动仿真和微分先行增量式PID(DFIPID)控制策略仿真,建立液力缓速器液压控制联合仿真的模型,得到在较高充液率情况下,排油阀开度和内腔油压的变化规律,最终实现恒力矩制动性能的控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在较高充液率的前提下,需要调节排油阀的开度来保证液力缓速器较高强度的恒力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缓速器 控制系统 联合仿真 恒力矩控制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类方柱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晓庆 刘延泰 +1 位作者 施定军 马文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7,共9页
为了改进标准方柱(直边尖角柱)的气动性能,以经过角(尖角、圆角)、边(直边、凹边和凸边)形状修正的类方柱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在低雷诺数下研究了6类二维柱体在不同风向角下的气动性能和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标准... 为了改进标准方柱(直边尖角柱)的气动性能,以经过角(尖角、圆角)、边(直边、凹边和凸边)形状修正的类方柱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在低雷诺数下研究了6类二维柱体在不同风向角下的气动性能和流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标准方柱的角、边形状的修正可明显改变其绕流场结构,会改善或劣化其气动性能;与直边柱体相比,凸边柱体的气动力系数和风压系数明显减小,而凹边柱体的气动力系数和风压系数均有增大的趋势;与尖角柱体相比,圆角化后柱体的气动力系数在所有风向角下呈整体下降趋势,Strouhal数增大;从总体上看,在研究的6类柱体中,凸边圆角柱的气动性能最好,凹边尖角柱的气动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方柱绕流 数值模拟 气动控制 气动性能 流场结构
下载PDF
MOCVD系统生长过程的优化精确控制
13
作者 王浩 范广涵 廖长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通过对TurboDiscMOCVD设备系统以及部件工作原理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对典型器件生产工艺的调整方案,如压力流量的调整,质量流量计(MFC)工作曲线的完善,主动进气补偿等等,实现了MOCVD生长系统生长过程的自动精确控制.并对设备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 MOCVD 系统生长过程 精确控制 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淀积 生产工艺 质量流量计 半导体
下载PDF
零质量射流技术控制垂直轴风力机流动分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海天 郝文星 +1 位作者 李春 丁勤卫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2-1199,1414,共9页
设计了一种斜出口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并将其应用于垂直轴风力机。对施加零质量射流激励器的直线翼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了数值研究。为适应垂直轴风力机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冲程长度随方位角变化的激励器控制策略,验证其减小激励能耗及改善流... 设计了一种斜出口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并将其应用于垂直轴风力机。对施加零质量射流激励器的直线翼垂直轴风力机进行了数值研究。为适应垂直轴风力机运行工况,提出了一种冲程长度随方位角变化的激励器控制策略,验证其减小激励能耗及改善流场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射流孔数量及冲程长度对控制叶片流动分离及提升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在最佳控制参数下对风力机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激励器布置于叶片后部,最大射流吹气系数为0.0506时,采用该种激励器控制策略下的双射流孔风力机,风能利用系数相比未施加流动控制、定常吹气、定冲程长度最大分别提升21.31%、3.98%、0.06%,且射流孔数越多,提升效果越差。该种流动控制技术可抑制大涡的形成及发展,改善叶片周围流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零质量射流技术 数值模拟 流动分离控制
下载PDF
发动机进气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逢 苏铁熊 郑树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基于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理论构建了进气系统仿真模型,并在enDYNA高仿真模型上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为了解决发动机传统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协调各种互相冲突的扭矩需求问题,以扭矩需求为中心,以进入气缸的气体流量的精确控制为目的,提出了... 基于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理论构建了进气系统仿真模型,并在enDYNA高仿真模型上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为了解决发动机传统控制系统不能很好协调各种互相冲突的扭矩需求问题,以扭矩需求为中心,以进入气缸的气体流量的精确控制为目的,提出了进气流量的控制方案,并将方案中的非线性因素容积效率采用Map的形式处理,将电子节气门的非线性因素直接建立到仿真模型中。设计了节气门模糊自适应PID跟踪控制器,并在构建的发动机平均值模型上验证了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最终实现了进气流量的精确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平均值模型 进气流量 模糊PID控制器 仿真
下载PDF
自由端狭缝吸气控制三维方柱绕流
16
作者 曾令伟 王汉封 彭思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3-1101,I0002,共10页
利用大涡模拟(LES)方法研究了顶部定常狭缝吸气对正方形截面有限长柱体的气动力与绕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吸气系数Q=0、1、3时的气动力特性及绕流情况,尤其是自由端附近的流动结构。Q=U/U∞,其中U为吸气狭缝入口风速,U∞为自由来流... 利用大涡模拟(LES)方法研究了顶部定常狭缝吸气对正方形截面有限长柱体的气动力与绕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吸气系数Q=0、1、3时的气动力特性及绕流情况,尤其是自由端附近的流动结构。Q=U/U∞,其中U为吸气狭缝入口风速,U∞为自由来流速度。研究发现,顶部定常吸气可以有效地抑制三维柱体气动力,且Q=1时抑制效果最为显著,相对于无控制工况,时均阻力C D、脉动阻力C′D和脉动升力C′L分别减少了3.92%、19.08%和40.88%。在Q=1时,柱体自由端负压和压力脉动最为显著,有利于柱体两侧形成上升流;顶面压力脉动最强有利于自由端剪切流与尾流间的动量交换,可以有效地抑制柱体展向涡脱落,减小柱体气动力;同时柱体顶面流动出现再附分离现象;而在Q=3时柱体顶面大部分区域流动分离被完全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长方柱 气动力 定常吸气 流动控制 大涡模拟
下载PDF
零质量射流下波浪前缘叶片气动性能数值研究
17
作者 王家辉 邹琳 +2 位作者 张毓辰 苗亚博 徐汉斌 《力学学报》 EI CAS 2024年第10期2865-2877,共13页
针对垂直轴风机叶片大攻角工况下因流动分离导致的失速及颤振抖振问题,引入零质量射流激励对波浪型前缘叶片进行流动分离控制.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建立了波浪前缘叶片绕流数值模型,探究了主/被动耦合控制下叶片升阻力特性及其流动分离机理... 针对垂直轴风机叶片大攻角工况下因流动分离导致的失速及颤振抖振问题,引入零质量射流激励对波浪型前缘叶片进行流动分离控制.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建立了波浪前缘叶片绕流数值模型,探究了主/被动耦合控制下叶片升阻力特性及其流动分离机理,分析了射流参数(射流位置、动量系数)对波浪前缘叶片气动性能及失速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受控前后大攻角下波浪型前缘能诱导产生较小尺度流向涡,降低后方大分离涡尺度,波浪前缘与零质量射流耦合控制对于大攻角下流动分离抑制较单一控制更优;零质量射流吹气时使前缘流向涡有更高的动能抵抗逆压梯度从而延迟流动分离,吸气时会吸走流向涡的低动量流体,抑制流向涡发展成大分离涡;射流布置在距基准前缘0.033c处,即位于前缘流向涡最前端,能最大程度地参与前缘流向涡的生成,升阻比的提升效果最好;且升阻比提升量随着动量系数增大而增大,但控制经济性在动量系数0.018时最优,研究结果为垂直轴风力机失速控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前缘叶片 零质量射流 大涡模拟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下载PDF
零质量射流及其在进气道流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邵纯 曹燕飞 +1 位作者 邹龙 陈伟芳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6-211,共6页
该文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工作流场,并对其在超声速进气道流动中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研究。运用有限体积法求解N-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Roe格式,时间离散采用基于LU-SGS的双时间步长方法。针对激励器压电振子的运动过程,... 该文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零质量射流激励器工作流场,并对其在超声速进气道流动中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研究。运用有限体积法求解N-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Roe格式,时间离散采用基于LU-SGS的双时间步长方法。针对激励器压电振子的运动过程,使用了基于广义无限插值方法的并行化动网格生成技术,并考虑几何守恒律。研究了零质量射流的非定常特性,获得了不同驱动频率下激励器出口附近的流动参数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了激励器驱动频率对进气道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方法能较为准确的描述零质量射流,将零质量射流激励器运用于进气道流动控制能有效改善进气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质量射流 流动控制 进气道性能 非定常流动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增益控制闭环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帆 侯宏 +1 位作者 李国平 廖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88,92,共4页
在双U型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CMF)原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实现驱动系统的物理闭环和增益控制闭环.增益控制单元作为增益控制闭环和物理闭环的共用环节,由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组成,前者检测来自物理闭环的振动幅度信... 在双U型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CMF)原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实现驱动系统的物理闭环和增益控制闭环.增益控制单元作为增益控制闭环和物理闭环的共用环节,由增益控制信号产生电路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组成,前者检测来自物理闭环的振动幅度信息,并与设定安全值比较,后者根据比较结果利用场效应管的压阻特性来实现自动增益控制,以保证系统稳定工作.仿真结果表明电路设计与器件选择正确,预期功能实现良好.具体阐述了增益控制闭环的设计思路和设计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仿真 驱动系统 物理闭环 增益控制闭环 电路设计
原文传递
零质量射流控制凸包边界层分离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祝健 王晓东 +1 位作者 马璐 康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7,共8页
为了探索零质量射流孔间距λ对控制边界层分离的效果,以凸包边界层分离流动为例,在凸包最高点下游布置零质量射流孔,选取了4种射流孔间距,λ/D (D为孔直径)分别为2, 3, 4, 5。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凸包边界层分离流动及零质量射流流动进... 为了探索零质量射流孔间距λ对控制边界层分离的效果,以凸包边界层分离流动为例,在凸包最高点下游布置零质量射流孔,选取了4种射流孔间距,λ/D (D为孔直径)分别为2, 3, 4, 5。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凸包边界层分离流动及零质量射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有、无零质量射流控制时的凸包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零质量射流产生与传统射流相似的时均速度场,激励时产生的射流使分离区内速度更加饱满;吹气时旋涡在孔后产生气动堵塞,同时将分离区外的高能流体卷入分离区内,使分离减小。吸气时孔上游边界层内低速流体被吸入孔内,孔附近边界层变薄,使分离推迟;当零质量射流孔间距λ/D=2时,间距太小,抑制了旋涡的展向发展。当λ/D=4, 5时,间距过大,旋涡不受抑制更容易扩散。当λ/D=3时,分离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质量射流 流动控制 湍流分离 大涡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