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苏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郭凤根 王仕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5-58,共4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紫苏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紫苏腺毛起源于原表皮细胞,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由2个或8个分泌细胞构成的头部3部份组成.根据头部分泌细胞的数目及其大小,紫苏腺毛可分成两类:大...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紫苏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进行了研究.紫苏腺毛起源于原表皮细胞,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由2个或8个分泌细胞构成的头部3部份组成.根据头部分泌细胞的数目及其大小,紫苏腺毛可分成两类:大腺毛具有8个分泌细胞的头部,分布于叶脉之间;小腺毛头部有2个分泌细胞,位于叶脉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腺毛
下载PDF
紫苏干预COPD系统性炎症的大鼠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魏克强 李娟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07-1311,共5页
为揭示导入紫苏基因的新型烟草的生物学效应,将5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K)、普通烟草组(GT)和新型烟草组(NT),采用烟雾熏吸法构建COPD模型。对血清进行ELISA分析显示,香烟烟雾染毒56 d能诱发COPD大鼠的系统性炎症反应... 为揭示导入紫苏基因的新型烟草的生物学效应,将5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K)、普通烟草组(GT)和新型烟草组(NT),采用烟雾熏吸法构建COPD模型。对血清进行ELISA分析显示,香烟烟雾染毒56 d能诱发COPD大鼠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但与GT组相比,NT组的CRP、IL-8以及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取肝和脾组织进行IHC检测发现,COPD大鼠的NF-κB p6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GT组与NT组脾组织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导入紫苏基因的新型烟草能够抑制大鼠吸烟相关性COPD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干预肺外组织NF-κB的过度活化,延缓疾病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紫苏 香烟烟雾 系统性炎症
下载PDF
紫苏叶与白苏叶的总黄酮和微量元素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上官海燕 吴巧凤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8年第4期29-32,共4页
为比较分析紫苏叶与白苏叶的总黄酮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两者总黄酮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法)测定了两者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测得紫苏叶与白苏叶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7.49%和5.... 为比较分析紫苏叶与白苏叶的总黄酮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两者总黄酮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法)测定了两者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测得紫苏叶与白苏叶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7.49%和5.69%,两者均含有Cu、Mn、Zn、Fe等多种微量元素,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白苏作为紫苏的同种植物资源,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苏叶 紫苏叶 总黄酮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白苏叶乙醇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颖 杜艳 +3 位作者 李荣 姜子涛 柴冉 王娟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87,共7页
利用六种不同的评价抗氧化活性方法,包括细胞内活性氧清除能力(CAA)、总抗氧化活性(TAA)、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SAR)、清除羟自由基(SHR)、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SDR)活性以及抑制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ILLP)对白苏叶乙醇提取物(W... 利用六种不同的评价抗氧化活性方法,包括细胞内活性氧清除能力(CAA)、总抗氧化活性(TAA)、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SSAR)、清除羟自由基(SHR)、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SDR)活性以及抑制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ILLP)对白苏叶乙醇提取物(WPEE)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了评价,并与抗坏血酸(VC)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六种评价方法均证实WPEE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中TAA、SSAR和SDR活性顺序均为:VC>F2>WPEE>F1(F1和F2为WPEE的组分1和2),但SHR及ILLP活性顺序为F2>WPEE>VC>F1。此外,WPEE在浓度1~500μg/mL范围内,对RAW264.7细胞是无毒性的,且具有良好的活性氧(ROS)清除能力。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显示,六种评价抗氧化活性的方法均具有局限性,其评价的是抗氧化活性的不同方面;但除了ILLP与SSAR几乎没有相关性外,其他4种评价抗氧化活性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抗氧化活性大小与WPEE的浓度正相关,说明WPEE是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广谱型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苏叶乙醇提取物(WPEE) 抗氧化活性 清除自由基能力 皮尔森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紫苏腺毛的形态及发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卫萍 姚宇 +2 位作者 温春梅 郭佳琪 郭宝林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6期987-992,998,共7页
目的:研究紫苏叶表皮腺毛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产生和贮藏挥发油的腺毛类型。方法:以紫苏叶片为材料进行组织化学及透明叶观察。结果:紫苏叶片上的腺毛有2种类型,分别为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盾状腺毛的头部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大量分布在叶... 目的:研究紫苏叶表皮腺毛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产生和贮藏挥发油的腺毛类型。方法:以紫苏叶片为材料进行组织化学及透明叶观察。结果:紫苏叶片上的腺毛有2种类型,分别为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盾状腺毛的头部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大量分布在叶背面;头状腺毛又分为短柄头状腺毛和长柄头状腺毛,仅分布在叶背面的叶脉。萜类成分主要在盾状腺毛的分泌物中。盾状腺毛在幼叶期已经有较大的密度和分泌程度,至成熟叶时密度开始降低,且非叶脉的叶表面上盾状腺毛密度较大。结论:在幼叶即将完全成熟时对叶片中部盾状腺毛密度进行观察,盾状腺毛发育情况可用于评价紫苏叶产生挥发油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叶挥发油 头状腺毛 盾状腺毛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紫苏叶、厚朴共煎煮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许金凤 万彦 +3 位作者 王晶 唐飞 敖慧 彭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48-854,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配伍比例紫苏叶、厚朴(2∶1、1∶1和1∶2)共煎煮后挥发油提取率及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单煎和共煎煮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煎组挥发油提取率均高于单... 目的探究不同配伍比例紫苏叶、厚朴(2∶1、1∶1和1∶2)共煎煮后挥发油提取率及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单煎和共煎煮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煎组挥发油提取率均高于单味药挥发油提取率,紫苏叶、厚朴配伍比例1∶2时最高。随着厚朴比例升高,厚朴挥发油主要成分α-桉叶醇、β-桉叶醇、γ-桉叶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L-紫苏醛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共煎组挥发油中厚朴主要成分α-桉叶醇、β-桉叶醇、γ-桉叶醇等成分含量高于其共煎组挥发油的理论含量值,而紫苏叶主要成分L-紫苏醛、2-己酰呋喃等成分含量低于其共煎组挥发油的理论含量值。煎煮后新生成化合物α-细辛脑、β-细辛脑、洋芹脑等成分含量随紫苏比例的降低而下降。结论紫苏叶、厚朴共煎煮可提高挥发油提取率,改变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含量,其中新生成化合物的含量与紫苏配伍比例密切相关;这可能导致共煎煮后的药理活性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厚朴 共煎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朱胜男 陈楠 +7 位作者 郑新宇 肖清铁 汪敦飞 王玉洁 吕昭君 樊荣荣 吕荣海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9-406,共8页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P2:直播)处理,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根、茎叶和籽粒的铅含量依次为7.10~16.87 mg·kg-1、1.50~5.50 mg·kg-1和0.23~5.73 mg·kg-1,铅富集系数为0.02~0.09,转运系数为0.09~0.51.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铅含量以D1处理最低(2.43 mg·kg-1),茎叶铅含量以D3处理最低(2.50 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籽粒铅含量以F2处理最低(2.68 mg·kg-1),茎叶铅含量以F1处理最低(2.56 mg·kg-1);P1处理的籽粒(1.14 mg·kg-1)与茎叶的铅含量(2.35 mg·kg-1)均低于P2处理.不同栽培措施组合间,籽粒铅含量以D2F2P1组合最低(0.23 mg·kg-1),茎叶含量以D1F1P1组合最低(1.50 mg·kg-1).紫苏铅富集系数在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P1处理显著低于P2处理,各组合以D1F1P1最低(0.02);铅转运系数大小表现为D1>D2>D3,F1<F2<F3,P1<P2,各组合以D1F3P1组合最低(0.09);铅富集量以D1F1P1处理最低(14.91 g·hm-2),与D1F2P1、D2F3P1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可见,紫苏茎叶、籽粒的铅含量均略高于相应的食品标准,栽培措施能够显著影响铅的富集与分配,适当施用有机肥、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降低紫苏对铅的吸收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栽培措施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下载PDF
紫苏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宇宁 樊晖 梁克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0-1503,共4页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紫苏叶75%乙醇提取物采用D101、硅胶、ODS及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紫苏叶75%乙醇提取物采用D101、硅胶、ODS及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S,6S,7E,9S)-megastiman-7-ene-3,5,6,9-tetrol(1)、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 propance-1,3-diol(2)、1-O-(β-D-glucosyl)-2-[2-methoxy-4-(-hydroxypropyl)-phenoxy]-propan-3-ol(3)、5-methoxyisolariciresinol(4)、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5)、butyl p-hydroxybenzoate(6)、mongolicumin A(7)。化合物2在80μmol/L时可以显著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化合物7可以抑制COX-2的表达。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体外抗炎活性
下载PDF
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楠 黄明田 +2 位作者 郑新宇 肖清铁 林瑞余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的]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施肥方式、栽培方式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紫苏根部铜含量以中密度、混合施肥、直播处理组合(D2F3P2)最低(33.6 mg·... [目的]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施肥方式、栽培方式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紫苏根部铜含量以中密度、混合施肥、直播处理组合(D2F3P2)最低(33.6 mg·kg^-1),籽粒铜含量以中密度、复合肥、移栽处理组合(D2F2P1)最低(34.2 mg·kg^-1),茎叶铜含量以中密度、有机肥、直播处理组合(D2F1P2)最低(26.1 mg·kg^-1)。紫苏铜富集系数以中密度、有机肥、直播处理组合(D2F1P2)最低(0.86);铜转运系数以中密度、有机肥、直播处理组合(D2F1P2)最低(0.70);铜富集量以低密度、有机肥、移栽处理组合(D1F1P1)最低(61.3 g·hm-2)。[结论]施用有机肥、降低种植密度以及采用移栽的种植方式有利于降低紫苏对铜的吸收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栽培措施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下载PDF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d co-expression analysis reveal key genes involved in leaf margin serration in Perilla frutescens
10
作者 Qi Shen Dong Zhang +2 位作者 Tian-yuan Zhang Yang-yang Xu De-gang Zha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0年第3期265-272,共8页
Objective: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identify the genes involved in leaf margin serration in Perilla frutescens.P.frutescens(Family:Lamiaceae)is widely grown in Asian countries.Perilla leaf is the medicinal part stipul... Objective: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identify the genes involved in leaf margin serration in Perilla frutescens.P.frutescens(Family:Lamiaceae)is widely grown in Asian countries.Perilla leaf is the medicinal part stipulated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perilla leaves:one with serrated leaf margin which is the phenotype described in the pharmacopoeia and the other with smooth leaf margin.Methods:Transcriptome sequencing,co-expression analysis,and qRT-PCR analysis of six perilla tissues sampled from two different phenotypes(serrated and smooth leaves)were performed.Results:Forty-thre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which may potentially regulate leaf shape,were identified through de novo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Genes involved in leaf shape regulation were identified.Simultaneously,we validated five DEGs by qRT-PCR,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anscriptome data.In addition,1186 transcription factors(TFs)belonging to 45 TF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Moreover,the co-expression network of DEGs was constructed.Conclusion:The study identified the key genes that control leaf shape by comparing the transcriptomes.Our findings als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further exploring P.frutescens,which can help study the mechanism of leaf shape development and molecular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shape development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w rinkly leav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