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ber氏病误诊为多发性硬化3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陆正齐 胡学强 +1 位作者 鲍健 邱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0期1453-1454,共2页
目的:分析Leber氏病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原因。方法:收集我科8a来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Leber病共3例,从遗传学、起病形式、主要症状特点和重要的实验室资料结合参考文献来进行鉴别。结果:3例均有遗传病史,均在青春期前后急性发病,临床均有... 目的:分析Leber氏病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原因。方法:收集我科8a来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Leber病共3例,从遗传学、起病形式、主要症状特点和重要的实验室资料结合参考文献来进行鉴别。结果:3例均有遗传病史,均在青春期前后急性发病,临床均有视力下降和视乳头水肿,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为视乳头毛细血管扩张,无荧光素渗漏,3例寡克隆带(OCB)均阴性,其中锥体束征、色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头MRI异常各1例。结论:遗传病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色觉改变、寡克隆带(OCB)和头颅MRI可资鉴别Leber氏病和多发性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leber/诊断 多发性硬化/诊断 误诊
下载PDF
Leber先天黑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睢瑞芳 赵潺 +3 位作者 姜茹欣 周崎 于伟泓 董方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国 Leber先天黑矇(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 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 目的 观察中国 Leber先天黑矇(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 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及眼前后节检查。12例患者行验光检查、10例患者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8例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眼球震颤及瞳孔反射迟钝。患者视力为光感-0.1。5例有怕光症状,占33.3%;7例有夜盲史,占46.7%。12例验光患者中,6例双眼等效球镜〉+5D,占50.0%;1例单眼等效球镜〉5 D,占8.3%;2例双眼轻至中度远视,占16.7%;1例1只眼正视,1只眼轻度近视,占8.3%;2例双眼中至高度近视,占16.7%。8例有眼球凹陷,占53.3%,4例有指眼征,占26.7%。10例行ERG检查的患者均为熄灭型,占100.0%。8例行OCT检查的患者中,7例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薄,占87.5%;1例较正常人增厚但同时合并黄斑前膜,占12.5%;2例视网膜各层结构正常,内外节(IS/OS)反光带较正常减弱且不连续,占25.0%;6例外界膜反光带、 IS/OS强反光带消失,外界膜及其以外的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但内界膜以内的各层视网膜结构正常,占75.0%。结论 严重视力损伤或盲、眼球震颤、瞳孔反射迟钝、熄灭型ERG及远视是Leber先天黑矇的主要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leber/诊断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利用
原文传递
临床特征不典型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艳红 韦企平 +2 位作者 周剑 宫晓红 曹京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0-382,共3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由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视神经疾病,mtDNA基因检测是LHON确诊的必要手段,目前已有35个与LHON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被发现。对于典型LHON,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基因检测即可确诊;但对...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由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性视神经疾病,mtDNA基因检测是LHON确诊的必要手段,目前已有35个与LHON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被发现。对于典型LHON,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基因检测即可确诊;但对临床特征不典型的LHON,其诊断以及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则使临床医生困惑。为此,我们对2000年6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行基因检测的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临床特征不典型的LHON中基因检测的阳性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leber/诊断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leber/病因学 基因/生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