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阳县松针褐斑病发病情况及分布规律
1
作者 泮樟胜 李平 +2 位作者 李永先 邹为民 何碧连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于2022年,选取浙江省松阳县松针褐斑病发病严重的4个马尾松林分,从坡向、坡位和枝条方位3个维度,以病斑数为指标,分析病害的发生、发展进程。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和枝条方位对松针褐斑病的影响大小分别为:南坡>北坡>东坡、西坡;上... 于2022年,选取浙江省松阳县松针褐斑病发病严重的4个马尾松林分,从坡向、坡位和枝条方位3个维度,以病斑数为指标,分析病害的发生、发展进程。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和枝条方位对松针褐斑病的影响大小分别为:南坡>北坡>东坡、西坡;上坡>中坡>下坡>全坡;枝条东西向>南向>北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 坡向 坡位 枝条方位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Ⅱ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斌 刘吉开 +2 位作者 叶建仁 包宏 董泽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25,共5页
松针褐斑病 (Lecanostictaacicola)是中国南方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松针褐斑病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可致松针萎蔫的有毒物质 ,经Rp 1 8柱反复分离松针褐斑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获得有活性的黄色固体物质 ,采用丙酮结晶和重结晶纯化得到... 松针褐斑病 (Lecanostictaacicola)是中国南方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松针褐斑病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可致松针萎蔫的有毒物质 ,经Rp 1 8柱反复分离松针褐斑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获得有活性的黄色固体物质 ,采用丙酮结晶和重结晶纯化得到一无色针状晶体 ,生测有活性 ,记为LA Ⅱ。高效液相检测表明 :LA Ⅱ为一纯物质。采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手段分析可知 :LA Ⅱ分子量为 1 1 8,其化学组成为C4H6O2 S ,分子结构为CH3COSCOCH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LA-Ⅱ毒素 分离 纯化 化学结构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2 位作者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0,共5页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 -I为COOHCH(CH3)OCH(CH3)COOH(α ,α′ -二丙酸醚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化学结构 毒素 分离纯化 液相色谱分离 最大吸收波长 相对分子质量 活性物质 分离提纯 扫描显示 COOH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LA 柱层析 培养液 分子式 谱分析 信号 基团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叶建仁 解春霞 +1 位作者 王永银 程淑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性。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仅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蛋白质。将非蛋白质部分进一步层析分离,应用3种溶剂系统,每系统下都可分出3~4个组分,且都有一个组分能使湿地松针叶褪绿。在几种松针中对毒素最敏感的是湿地松的针叶,其次是马尾松的针叶,再次为黑松的针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 致病机制 毒素 松树
下载PDF
湿地松抗褐斑病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叶建仁 韩正敏 +7 位作者 李传道 周材恭 陈贵 胡春源 徐光辉 周国华 闵顺宝 甘淑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3-29,共7页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黑松(P.tunbergii)的重要病害,防治比较困难。从1982年开始采用对比法在重病林分中选择湿地松抗病优树122株,嫁接繁殖建立抗病湿地松采穗圃2.7ha,并用自...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黑松(P.tunbergii)的重要病害,防治比较困难。从1982年开始采用对比法在重病林分中选择湿地松抗病优树122株,嫁接繁殖建立抗病湿地松采穗圃2.7ha,并用自然感染法和人工接种法对繁殖成的122个优树无性系进行抗病性测定和筛选,其中约有1/2的无性系表现具极高的抗病性。利用筛选出的抗病无性系建成湿地松无性系抗病种子园4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褐斑病 抗病性 种子园
下载PDF
国外松松针褐斑病流行的区域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正敏 叶建仁 +1 位作者 李传道 徐光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6-11,共6页
通过对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省(区)14个林场湿地松和火炬松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针褐斑病的区域归纳为3种类型:主要流行区、偶然流行区和无害区。根据各林场林分感病程度和所在县近十年气候... 通过对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省(区)14个林场湿地松和火炬松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针褐斑病的区域归纳为3种类型:主要流行区、偶然流行区和无害区。根据各林场林分感病程度和所在县近十年气候因子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对中国南方主要地区褐斑病流行程度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火炬松 褐斑病 流行区域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紫茎泽兰抗病相关酶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斌 余静 陈勃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1-84,共4页
采用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叶片为材料,研究了松针褐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植物叶片6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1mg/mL粗毒素处理紫茎泽兰离体叶片后,紫茎泽兰抗病相关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处理12h后,紫茎泽兰过... 采用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叶片为材料,研究了松针褐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植物叶片6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1mg/mL粗毒素处理紫茎泽兰离体叶片后,紫茎泽兰抗病相关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处理12h后,紫茎泽兰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分别比对照降低了80%,100%,53.8%,62%,6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紫茎泽兰 抗病相关酶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Ⅰ和LA-Ⅱ致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2 位作者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4-88,共5页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Ⅱ混合液生测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 LA-Ⅱ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毒活性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层析分离及紫外吸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叶建仁 杨斌 +1 位作者 包宏 祁高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以生测为导向,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致毒活性组分m,p和q。经薄层层析检验可知m,q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f值一致,分别为0.57和0.75,且m,q展开后在254nm和365nm紫外光下都呈蓝色荧光,基本认为m和q... 以生测为导向,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发酵液中分离出3个致毒活性组分m,p和q。经薄层层析检验可知m,q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f值一致,分别为0.57和0.75,且m,q展开后在254nm和365nm紫外光下都呈蓝色荧光,基本认为m和q是同一组分;p在365nm紫外光下为黄白色荧光,在A、C两个展开系统中Rf值分别为0.46和0.66。层析分离的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可能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毒素物质。对m和p两组分进行紫外扫描的结果显示,m,p分别在波长210nm和208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365nm和254nm紫外光下无吸收或吸收很弱。高效液相分析显示:m,p都不是纯物质,在210nm检测波长下,m有3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1,3.80和16.68min,p有4个吸收峰,保留时间分别为2.46,3.75,12.00和17.25min。研究结果表明组分m和p可能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物质,要获得纯物质还需进一步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层析分离 紫外吸收特性 森林病害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建仁 杨斌 包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1,共5页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不仅能伤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寄主植物的幼苗、针叶、根及愈伤组织 ,对非寄主植物水花生、紫茎泽兰的叶片也有伤害作用。在试验的几种生测材料中 ,湿地松愈伤组织对毒素伤害最敏感 ,湿地松幼苗、幼针叶 ,火炬松幼针叶和...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不仅能伤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寄主植物的幼苗、针叶、根及愈伤组织 ,对非寄主植物水花生、紫茎泽兰的叶片也有伤害作用。在试验的几种生测材料中 ,湿地松愈伤组织对毒素伤害最敏感 ,湿地松幼苗、幼针叶 ,火炬松幼针叶和紫茎泽兰叶片次之 ,湿地松幼根、老针叶 ,火炬松老针叶 ,水花生和小麦叶片最不敏感。根据生测材料的敏感程度及表现症状的特异性分析可知 ,用湿地松、火炬松幼苗和幼针叶作生测材料较好。比较针刺法、浸渍法和涂抹法等几种生测方法表明 ,用针刺法接种毒素效果最好 ,其反应速度快 ,用量少 ,症状明显。因此建议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生物检测中 ,以湿地松或火炬松幼苗或幼针叶作为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病害 松针褐斑病菌 真菌毒素 松针褐斑病 生物检测 针刺法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叶建仁 祁高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4,共4页
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和马尾松的切根苗,发现湿地松和火炬松对毒素最为敏感,其次为马尾松,黑松最不敏感。毒素生测的结果与松树在田间自然感染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完全一致。不同湿地松抗病无性... 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和马尾松的切根苗,发现湿地松和火炬松对毒素最为敏感,其次为马尾松,黑松最不敏感。毒素生测的结果与松树在田间自然感染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完全一致。不同湿地松抗病无性系对毒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别,其中33 号所受伤害较轻,10 号及36 号较重。结合毒素薄层层析半定量试验,利用寄主愈伤组织对毒素的反应,发现毒素对寄主愈伤组织的最低作用浓度应在100 μg/m L 以下。试验了5 种杂草对毒素的反应,其中空心莲子草和稞草对毒素敏感。进一步研究利用毒素作为除草剂不失为毒素利用的一个新思路。上述研究表明该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 真菌毒素 专化性
下载PDF
江西奉新湿地松幼林松针褐斑病动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传道 叶建仁 +4 位作者 韩正敏 郑平 徐光辉 闵顺宝 李小英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4期1-6,共6页
1986~1989年在江西省奉新县湿地松人工幼林中的观察表明,松针褐斑病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展较快,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病情也有一定增长。植苗造林后3~4年内病株率和感病指数逐步上升,第5年后病株逐渐恢复健康。在幼林中病害自发病... 1986~1989年在江西省奉新县湿地松人工幼林中的观察表明,松针褐斑病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展较快,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病情也有一定增长。植苗造林后3~4年内病株率和感病指数逐步上升,第5年后病株逐渐恢复健康。在幼林中病害自发病中心迅速扩散,但不造成明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褐斑病 江西
下载PDF
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对松针褐斑病的抗性测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会翠 叶建仁 +2 位作者 吴小芹 侯亮 朱丽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2,共4页
为了将具有抗病基因的优良个体和家系扩大应用于林业生产,用松针褐斑病毒素处理和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瓶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和温室2年生组培苗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家系抗病性差异显著,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抗病性差异也... 为了将具有抗病基因的优良个体和家系扩大应用于林业生产,用松针褐斑病毒素处理和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瓶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和温室2年生组培苗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家系抗病性差异显著,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抗病性差异也显著。瓶内与温室组培苗的抗病性测定结果相比较,它们的抗病程度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组培苗 松针褐斑病 抗病性
下载PDF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建仁 李传道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9-195,共7页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福建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褐斑病 抗性选育 抗病机制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松针褐斑病菌菌株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正敏 李传道 王习保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1-8,共8页
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和安徽湿地松上,江西、浙江、安徽和河南黑松上和广西桐棉松上分离了10个菌株。对它们的形态、培养特性、酯酶同工酶电泳和致病性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从广西相棉松上分离的菌株,在各方面均和其余9个菌株存在... 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和安徽湿地松上,江西、浙江、安徽和河南黑松上和广西桐棉松上分离了10个菌株。对它们的形态、培养特性、酯酶同工酶电泳和致病性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从广西相棉松上分离的菌株,在各方面均和其余9个菌株存在着明显不同,而其余9个菌株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虽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基本上还是相似的。初步认为,从广西桐棉松上分离的松针褐斑病菌是一个独立的类型;而其余9个菌株同属于另一个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松针褐斑病 菌株 同功酶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及病原致病毒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斌 舒清态 叶建仁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46-252,共7页
从松针褐斑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和传播机制、病害的流行、治理等方面总结了该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从病原菌产生致病毒素的确定及致病毒素的基本性质 。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 病原 致病毒素 病害治理 松树
下载PDF
湿地松褐斑病防治试验
17
作者 余桂萍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5期392-393,共2页
松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Lecunosticta acicola,在病叶上或落叶上的病菌子实体和病组织中的菌丝体是初侵染源,病原菌通过雨水的溅散和风力而传播。通过室内药效测定和野外药剂防治湿地松褐斑病的试验,结果药效依次是多菌灵、抗菌素402、退... 松针褐斑病的病原菌为Lecunosticta acicola,在病叶上或落叶上的病菌子实体和病组织中的菌丝体是初侵染源,病原菌通过雨水的溅散和风力而传播。通过室内药效测定和野外药剂防治湿地松褐斑病的试验,结果药效依次是多菌灵、抗菌素402、退菌特、抗菌素401、波尔多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褐斑病 药效测定 防治研究
下载PDF
松针褐斑病菌和4个球腔菌属真菌毒素杀草活性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海峰 杨斌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3-36,共4页
以紫茎泽兰和湿地松幼苗为材料,研究球腔菌属4个菌种毒素粗提物活性,并与松针褐斑病菌对比。结果显示: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对湿地松幼苗和紫茎泽兰均具有伤害作用,且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在MS液体培养基中,松针褐斑病菌产... 以紫茎泽兰和湿地松幼苗为材料,研究球腔菌属4个菌种毒素粗提物活性,并与松针褐斑病菌对比。结果显示: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对湿地松幼苗和紫茎泽兰均具有伤害作用,且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在MS液体培养基中,松针褐斑病菌产毒高峰为10~20d,20d达到最大;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产毒高峰为5~10d,10d左右达到最大。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对紫茎泽兰伤害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松针褐斑病菌和褐孢霉菌毒素粗提物活性比草莓蛇眼小球壳菌毒素粗提物活性更强;梨球腔菌和柿子球腔菌在MS液体培养基中不能产生明显伤害生测材料的毒素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腔菌属 松针褐斑病菌 粗毒素 生测 除草活性
下载PDF
湿地松抗褐斑病育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汉洋 叶建仁 +1 位作者 韩正敏 胡春源 《福建林业科技》 1996年第S1期50-53,共4页
1982年开始采用对比法2次在湿地松重病林分中选择抗病优树,共85株,在沙县官在林场建立湿地松抗病采穗圃1.73hm ̄2,并采用自然感染法对优树无性系进行抗病测定和筛选,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无性系39个,建立湿地松抗... 1982年开始采用对比法2次在湿地松重病林分中选择抗病优树,共85株,在沙县官在林场建立湿地松抗病采穗圃1.73hm ̄2,并采用自然感染法对优树无性系进行抗病测定和筛选,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无性系39个,建立湿地松抗病种子园4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褐斑病 优树 抗病性 采穗圃 种子园
下载PDF
松针水抽提物及其酸度与抗褐斑病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建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研究表明,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acicola)在抗性不同的松针水抽提液中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同。病菌分生孢子在抗病的湿地松(Pinuselliotii)、马尾松(P.massoniana)以及易感的湿... 本研究表明,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acicola)在抗性不同的松针水抽提液中的生长情况明显不同。病菌分生孢子在抗病的湿地松(Pinuselliotii)、马尾松(P.massoniana)以及易感的湿地松和黑松(P.thunbergii)的松针水抽滤液中的萌发率分别为38.7%、46.1%、51.9%和55.2%。菌丝在抗病的松针抽滤液中生长也远不及在易感松针的抽滤液中好。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针叶的pH值和缓冲容量几乎完全相同,马尾松和黑松的松针抽滤液的pH比湿地松略高些,但缓冲容量比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都小,显然,湿地松对松针褐斑病的抗性与松针中的某些水抽提物质存在一定联系,但与其pH值和缓冲容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松针褐斑病 松针水 抽提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