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otid-subclavian bypass and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of Kommerell’s diverticulum with 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A case report
1
作者 Wajeehullahi Akilu Yi Feng +4 位作者 Xiao-Xue Zhang Shi-Liang Li Xian-Tao Ma Min Hu Cai Che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33期8038-8043,共6页
BACKGROUND Kommerell’s diverticulum(KD)with 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 is a rare congenital deformity and also has very little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it(35%of case study).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ortic arch ... BACKGROUND Kommerell’s diverticulum(KD)with 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 is a rare congenital deformity and also has very little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it(35%of case study).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ortic arch diverticulum.Even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CASE SUMMARY We present a case report of a 50-year-old male with KD in the right aortic arch with 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We conducted a total endovascular repair procedure,which is innovative and will spread more light in the medical world.Our patient has no past medical history and is a non-smoker and non-alcoholic.Patient presented with shortness of breath,chest pain and dizziness for six months.Blood tests were done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angiogram of the chest confirmed the diagnosis,illustrating showed a 3.9 cm KD.On Day 1,the CT angiogram showed mild dilatation of the thoracic aorta,adjacent esophagus,trachea was compressed and displaced.Surgery was planned as the treatment modality.Carotid-Subclavian artery bypass and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was conducted.We used prolene 5-0 C1 sutures to precisely anastomose a 6-mm Dacron graft to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Haemostasis was secured and wounds were closed.Protamine was administered and patient was shifted to intensive care unit.Post-operative,patient responded favorably and was discharged.Regular follow-up is done.CONCLUSION The procedure we performed is novel.This will help the cardio-thoracic surgeons a better insight about the full procedures we conducted,thereby bringing more light and better treatment options in managing KD with aberrant subclavian art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mmerell’s diverticulum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berrant left subclavian artery carotid-subclavian bypass Medtronic stent catheter endovascular repair Case report
下载PDF
Percutaneous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ccess with stenting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an elderly patient 被引量:1
2
作者 Matthew O'Steen Kathy Dougherty Neil E. Strickma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1-114,共4页
To describe the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using direct carotid artery access. An independent 98 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To describe the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using direct carotid artery access. An independent 98 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symptoms of progressive weakness with disorientation and dysphasia. Carotid Duplex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which revealed a totally occluded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high grade stenosis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y velocities of 608/240 cm/sec. The patient refused surgical endarterectomy and thus he was referred fo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Using the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and multiple catheter techniques, access to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safely. The procedure was aborted and he was therefore brought back to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the following day for direct carotid access.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was accomplished by using of a 6F sheath percutaneously in the left common carotid,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 (CPD) and a Nitinol stent.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the following day without complications. At 14 months follow-up the patient is functional and independent without recurrence of symptoms.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via direct access can be accomplished in patients when the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is anatomically prohibitive. In this case of advanced age and the patient’s refusal for surgery, direct carotid access was his only o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t Percutaneous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ccess with stenting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an elderly patient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 被引量:1
3
作者 韩金涛 王涛 +1 位作者 贾子昌 李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CCA)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腔内途径顺行开通CCA闭塞病变复合手术的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患者,记...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CCA)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腔内途径顺行开通CCA闭塞病变复合手术的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术后定期复查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无CCA再狭窄,复查CT灌注成像(CTP)评估灌注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对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天1例少量基底核区渗血、1例切口血肿,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术后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部位均位于CCA开口部,均经再次支架成形术解除狭窄。随访期间无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中位mRS评分0分。结论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联合经股动脉途径顺行开通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Riles 1A型CCA闭塞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 支架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5例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 被引量:1
4
作者 姜世豪 夏源 +10 位作者 苏日青 卡合尔曼·卡德尔 阿西木江·阿西尔 王凯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李映婷 麦麦提亚生·麦麦提吐尔逊 艾孜买提江·吐尔逊 王增亮 买买提力·艾沙 成晓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6-461,共6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CAO)患者中的技术要点、疗效及特殊案例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应用复合手术技术开通的5例Riles 1A型CCAO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围手...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治疗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CAO)患者中的技术要点、疗效及特殊案例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应用复合手术技术开通的5例Riles 1A型CCAO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头颈部CTA及DSA观察颈部血管重建情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5例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且均完成手术,4例患者成功开通闭塞血管,1例患者导丝无法突破纤维帽开通失败。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患者术后发生高灌注综合征,表现为患侧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积极控制血压,给予少量镇痛镇静类药物及甘露醇静脉滴注等后病情好转出院。无患者新发卒中事件,无患者死亡。5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无再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mRS评分平均为0.4分。结论复合手术治疗Riles 1A型CCAO患者安全可行,可能是该类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案,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闭塞 内膜剥脱术 支架 复合手术 疗效 围手术期 高灌注综合征
下载PDF
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被引量:12
5
作者 贡鸣 张宏家 +5 位作者 王晓龙 刘愚勇 郑铁 李海洋 刘欧 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06-508,共3页
目的:总结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5例男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 目的:总结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5例男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平均年龄(48.4±10.5)岁,合并高血压5例,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3例,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Ⅰ型内漏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例,合并糖尿病1例。结果: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手术包括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1.8±29.2)min,心肌阻断时间平均(76.0±34.39)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21.2±8.0)min。住院时间平均(19.8±6.2)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0±2.7)d,ICU时间平均(1.4±0.5)d。5例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复查夹层破口均封闭良好,未见残余漏。结论: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对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 支架象鼻术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林泽鹏 张志伟 +2 位作者 张荣奎 舒平春 吴仕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8-590,共3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对合并轻度胆固醇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50~79岁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79例,随机分分两组:他汀组40例及非他汀组39例,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对合并轻度胆固醇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50~79岁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79例,随机分分两组:他汀组40例及非他汀组39例,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20mg/d,睡前),非他汀组在使用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础上不用他汀类药物。入组时,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6~3.6mmol/L。入组时和12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检查及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治疗前后血浆hs-CRP、左室功能指数、冠状动脉钙化积分(LN)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他汀组12月后,LDL-C较入组时下降33.2%,非他汀组较入组时无变化。他汀组12个月后,左室高峰充盈率(LVPFR)较入组时明显增加(P值<0.05);而高敏C-反应蛋白、LN及IMT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对于轻度LDL-C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及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瑞舒伐他汀 高敏C-反应蛋白 左室功能指数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武 程英升 +1 位作者 李永东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评价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饲养1周后采用间断式外翻缝合法将右侧颈总动脉与静脉囊吻合,构建20枚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72 h内分别实施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植入术和Wil... 目的评价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饲养1周后采用间断式外翻缝合法将右侧颈总动脉与静脉囊吻合,构建20枚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72 h内分别实施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植入术和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个月作DSA造影检查,对比动脉瘤闭塞、内漏、血管痉挛、血管损伤、血栓事件、血管闭塞和狭窄等情况。结果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和Willis覆膜支架各植入10枚,技术成功率为100%。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组血管痉挛3例,Willis覆膜支架组血管痉挛1例;术后3、6、12个月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结论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兔颈总动脉侧壁型动脉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 Willis覆膜支架 颈总动脉 动脉瘤
下载PDF
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合并“烟囱”支架置入术后内漏情况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谢力民 王晓明 +3 位作者 李晓召 闫瑞 杨鹏伟 闫继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置入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合并"烟囱"支架处理受累的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时,术中发生内漏的情况及其与病变位置之间的关系、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 目的:探讨Standford B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置入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合并"烟囱"支架处理受累的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时,术中发生内漏的情况及其与病变位置之间的关系、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9至2015-07我院收治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32例,采用置入覆膜支架行TEVAR合并"烟囱"支架治疗,观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显影、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并术后随访3-46个月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结果:32例患者TEVAR合并"烟囱"支架均成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良好,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主动脉弓发生内漏7例,其中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6例,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小弯侧1例。术后随访3-46个月,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7例发生内漏患者中5例内漏逐渐减小、消失,2例持续存在。结论: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烟囱"支架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通畅,更为安全地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达到微创、安全、有效的目的,但当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时,"烟囱"支架可能增加内漏发生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 “烟囱”支架
下载PDF
阻断兔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对脑部供血及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郗二平 王荣平 +5 位作者 殷桂林 张晓明 朱水波 刘勇 夏峰 朱健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观察阻断兔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后对脑部供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三组,即阻断左锁骨下动脉组,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组以及对照组,每组8只,本实验采用3-... 目的观察阻断兔左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后对脑部供血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三组,即阻断左锁骨下动脉组,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组以及对照组,每组8只,本实验采用3-0丝线结扎法建立动物模型,8h后超声下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并同时造影观察脑侧支循环情况及对脑功能影响。结果模型组脑组织血流总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阻断两动脉后收缩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增快、血管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减小、血流量(blood flow velocity,BFV)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后则无明显差异,侧支循环开放通畅,脑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单纯阻断左锁骨下动脉后对脑部血供及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证实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在临床应用中是切实可行的,而同时覆盖左颈总动脉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在覆盖前需行旁路手术,保证脑部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在体大鼠左心室内压测定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炜芳 焦向英 刘慧荣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193-194,共2页
对比观察了大鼠不开胸与开胸对心率、血压和左室内测定的影响以及经颈总动脉导管插入心室与经心尖穿刺法测定左室内压的差别。结果显示 :开胸时各项指标均较不开胸显著降低 ,尤以用针头自心尖穿刺测定的室内压降低更明显。认为自颈总动... 对比观察了大鼠不开胸与开胸对心率、血压和左室内测定的影响以及经颈总动脉导管插入心室与经心尖穿刺法测定左室内压的差别。结果显示 :开胸时各项指标均较不开胸显著降低 ,尤以用针头自心尖穿刺测定的室内压降低更明显。认为自颈总动脉以导管插入左室所测得的数据较可靠 ,且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内压 测定方法 心脏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
11
作者 杨志刚 刘建民 +5 位作者 王奎重 黄清海 陈鑫璞 袁媛 许奕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54-258,共5页
目的观察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中央部分网孔加密而两端与普通类型支架相同(正常孔率区)的低孔率支架,据中央网孔密度高低分为A、B、C三型。取10只犬,于每只犬的双侧颈总动脉建立3个侧壁宽颈... 目的观察低孔率球囊扩张支架对犬颈总动脉瘤腔压力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中央部分网孔加密而两端与普通类型支架相同(正常孔率区)的低孔率支架,据中央网孔密度高低分为A、B、C三型。取10只犬,于每只犬的双侧颈总动脉建立3个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将24个成功的动脉瘤按平衡不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置入A型支架组、B型支架组、C型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仅测压,不置人支架)。采用微导管尾端连接的生物信号分析仪记录瘤腔内和载瘤动脉内的压力变化。结果①18个动脉瘤成功置入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中央低孔率区完全覆盖动脉瘤瘤颈,支架贴壁良好,载瘤动脉血流通畅。所有动脉瘤内血流减慢,其中12个(66.7%)瘤体减小。置入支架组均无血栓形成及支架移位。②3个支架组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动脉瘤内的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在支架置人过程中,3个支架组动脉瘤内压力均比对照组及自身置入前、置入后升高(P〈0.05,P〈0.01);而3个支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置入后载瘤动脉内压力,3个支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后,各组自身比较,动脉瘤内压力与载瘤动脉内压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孔率支架置入后,可使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流空时间延长。不影响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内压力的变化,仅在支架释放的过程中可引起动脉瘤腔内压力的短暂性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总动脉 压力 支架 孔率
下载PDF
Wallstent支架重叠置入治疗颈总动脉瘤的动物实验研究
12
作者 李腾飞 田奇 +10 位作者 史帅龙 龙树海 苗仁英 汤亦 水少锋 闫磊 郭栋 段旭华 李臻 韩新巍 马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建立Wallstent双支架重叠置入治疗小型猪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通过观察其影像学和病理学愈后改变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巴马小型猪侧壁和梭形动脉瘤模型并原位重叠置入2枚Wallstent支架。参照OKM分级和Ka... 目的建立Wallstent双支架重叠置入治疗小型猪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通过观察其影像学和病理学愈后改变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外科方式建立巴马小型猪侧壁和梭形动脉瘤模型并原位重叠置入2枚Wallstent支架。参照OKM分级和Kamran评分标准评估术后即刻和随访8周期间动脉瘤闭塞情况。通过高分辨C臂CT(HR-CB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术后即刻支架贴壁程度和术后2周、4周、8周末支架内皮化及动脉瘤愈合情况并结合8周末组织病理学结果评估支架内皮化进程。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8头小型猪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均构建成功,包括4枚侧壁动脉瘤和4枚梭形动脉瘤,内径(11.0±2.8)mm。原位共重叠置入16枚Wallstent支架(各重叠置入2枚),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观察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2D-DSA显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6例(1级1例,2级3例和3级2例)、动脉瘤闭塞2例(分级均为4级),至8周末随访时8枚动脉瘤均完全闭塞(分级均为4级);同时2头实验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分别为52%和67%。术后即刻和随访期间HR-CBCT和OCT提示支架金属编织丝逐步被增生的血管内膜所覆盖,动脉瘤消失;2例支架内再狭窄原因为支架贴壁不良导致的局部内膜过度增生,病理结果提示增生的血管内膜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结论Wallstent支架重叠置入治疗动物模型体内的颈总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术中应避免重叠支架贴壁不良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瘤 Wallstent支架 内皮化 支架内再狭窄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超声检测朝觐高血压患者LVDF与CCA必要性的探讨
13
作者 田晓青 程琳 夏青 《口岸卫生控制》 2014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通过超声方法检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LVDF)与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的改变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0例正常人和165例高血压患者,以IVS厚度、L... 目的通过超声方法检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unction,LVDF)与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的改变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0例正常人和165例高血压患者,以IVS厚度、LVPW厚度、二尖瓣前向血流速度E/A比值、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m/Am比值等作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以颈总动脉内径(Ds、Dd)、血流速度(Vs、Vd)、RI等作为颈总动脉检测的指标,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Ds、Dd和RI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与E/A比值及Em/Am比值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CCA的改变与LVDF降低密切相关。通过超声方法检测两者的改变及其相关性,可以为口岸对朝觐人员高血压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觐 高血压 左心室功能 舒张 颈总动脉
下载PDF
胸主动脉病变覆膜支架并“烟囱”技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樊开凯 魏民新 +1 位作者 付强 王赞鑫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烟囱”技术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2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B型夹层11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脉瘤1例,穿...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烟囱”技术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LSA)、左颈总动脉(LCCA)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2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B型夹层11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脉瘤1例,穿透性溃疡7例),18例病变位于LSA开口远侧,距LSA锚定区<15 mm,3例病变破口位于LSA与LCCA之间。采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LSA或LCCA“烟囱”技术治疗,观察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评价支架内漏、LSA或LCCA显影等。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地在主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烟囱”支架同时分别植入在LSA 18例,LCCA 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随访1~38个月,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未发现Ⅰ型内漏,“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烟囱”技术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LSA或LCCA通畅,更为安全地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达到了微创、安全、有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锁骨下动脉 颈总动脉 支架 烟囱技术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的护理
15
作者 蒋宁莉 李秀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第9期129-133,共5页
本文总结85例累及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评估识别非复杂和复杂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做好控制疼痛和目标血压管理,防止累及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B型... 本文总结85例累及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评估识别非复杂和复杂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做好控制疼痛和目标血压管理,防止累及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破裂或者逆撕;术后做好血压监测,避免转流手术失败;关注患者颈部切口,预防呼吸骤停;完善术后抗凝管理,预防血栓形成或凝血功能障碍;关注患者相关生命体征和主诉,预防截瘫、逆撕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主动脉弓远端病变患者以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龙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7期82-84,共3页
目的探析主动脉弓远端病变患者以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弓远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均于我院接受支架象鼻... 目的探析主动脉弓远端病变患者以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弓远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均于我院接受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对患者术中与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为期10~40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45.23±22.8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97±19.61) 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65.37±25.46) min。在治疗过程中,30例患者均无院内死亡情况发生。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2.39±4.83) h,ICU观察时间为(44.25±12.21) h。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超过24 h的患者共有4例,30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已痊愈出院,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内脏缺血与缺血性脊髓损伤等不良情况发生。结论主动脉弓远端病变患者行支架象鼻术联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可对封闭主动脉弓远端病变、主动脉近端病变进行同期处理,确保患者获得预期疗效,降低患者院内病死率,并促进预后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远端病变 支架象鼻术 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术
下载PDF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弹性功能
17
作者 刘艳 吴坤蔺 +1 位作者 李萍 李宏韬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弹性功能。方法选取40例2型糖尿病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B组),以及3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分别测量各组颈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弹性功能。方法选取40例2型糖尿病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B组),以及3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分别测量各组颈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顺应性、增大指数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颈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增大指数及脉搏波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和A组明显升高,顺应性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颈总动脉的僵硬度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参数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较早地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弹性功能受损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糖尿病 2型 舒张功能 心室 颈总动脉
下载PDF
Castor支架在主动脉弓病变中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
18
作者 孙文超 刘涛 +3 位作者 裴长安 孙波 曹广信 张杰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917,共9页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的首选方法。如何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是TEVAR的难点和研究方向之一。目前,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广泛应用于TEVAR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但其应用于重建左颈总动脉(LC...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弓病变的首选方法。如何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是TEVAR的难点和研究方向之一。目前,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广泛应用于TEVAR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但其应用于重建左颈总动脉(LCCA)报道少见。因此,本研究探讨TEVAR术中运用Castor单分支主动脉覆膜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21年10月—2022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例累及Z2区的主动脉弓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77岁,平均(59.2±14.08)岁,其中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采用Castor一体化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分析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6个月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68~233 min,平均(191±19.06)min,无中转开胸手术。5例患者的LCCA均成功采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行血运重建。术后住院期间发生1例脑卒中,术后2个月意识清晰,右上肢肌力完全恢复(Ⅴ级);其余4例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全因死亡、脑卒中、支架移位、夹层复发、内漏、截瘫、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Castor单分支支架位置良好,主动脉峡部平面主动脉平均直径与肺动脉分叉平面主动脉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小(35.8 mm vs.41.9 mm,P=0.035;31.1 mm vs.36.7 mm,P=0.048);主动脉及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无内漏,瘤腔/假腔均出现血栓化。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Castor单分支支架在TEVAR术中重建LCCA安全可行,然而,其疗效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和更多的病例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 血管成形术 Castor支架 左颈总动脉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中左颈总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王元博 冯俊波 +6 位作者 胡运涛 董文鹏 彭鹏 李俊涛 刘健良 葛圣林 林敏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538-545,共8页
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方式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孙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急性... 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方式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孙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32例,其中男94例、女38例,年龄26~79(52.9±12.1)岁。患者均行孙氏手术即主动脉根部重建(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并象鼻支架置入术,按照术中插管方式分为2组:82例采用左颈总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8例、女24例,年龄29~79(52.8±12.4)岁;50例术中采用腋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6~75(53.2±11.5)岁。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2)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3)按照患者出院情况分为正常出院组和早期死亡组,对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10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孙氏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1)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发生率、中重度主瓣反流、肌酐、弓部受累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观察组的总手术时间、建立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麻醉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留观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乳酸值分别为(499.9±74.4)min、93.0(80.8,113.5)min、26.0(25.0,31.0)min、3.6(2.3,6.3)h、22.5(14.0,57.3)h、3(2,6)d、16(13,21)d、2.9(1.9,4.7)mmol/L,均少于对照组的(570.8±94.6)min、109.0(95.8,130.0)min、38.0(27.8,52.0)min、6.0(4.3,11.8)h、75.5(24.0,116.3)h、7(5,11)d、22(16,29)d、5.1(2.0,10.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主动脉根部处理方式(根部成型术、Wheat术、Bentall术、David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降温时间、复温时间、术后早期死亡例数,以及并发症(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截瘫、气管切开或二次插管、二次开胸止血、多器官功能障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发生率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出院组与早期死亡组的总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气管切开或二次插管、多器官功能障碍、术后第一次乳酸值比较的P值均<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第一次乳酸值为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6.526、1.195,95%CI:1.151~37.014、1.055~1.354)。结论: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第一次乳酸值是孙氏手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腋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相比,左颈总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方式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插管策略应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孙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置换 象鼻支架置入术 左颈总联合股动脉插管 腋动脉联合股动脉插管
原文传递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发左椎动脉患者术中重建左椎动脉临床观察
20
作者 陈小三 张志东 +5 位作者 乔刚 邹刚强 黄真锋 卢伟 刘剑扬 李光峰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7期679-682,共4页
目的 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合并单发左椎动脉(ILVA)患者手术治疗TAAD同期重建左椎动脉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10月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6例TAAD合并ILV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 目的 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合并单发左椎动脉(ILVA)患者手术治疗TAAD同期重建左椎动脉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10月华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6例TAAD合并ILV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方案,住院期间死亡、支架内漏、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左椎动脉通畅、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和支架内漏情况。随访至2023年3月,记录主动脉相关死亡情况。结果 (1)24例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其中升主动脉近端行升主动脉置换术19例,行Bentall手术5例;2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于升主动脉近端先行升主动脉置换术,然后行弓部去分支+腔内修复术。(2) 26例术中均根据夹层累及的范围、破口位置重建左椎动脉。17例采用ILVA与左颈总动脉端侧吻合重建左椎动脉,8例在主动脉支架血管开窗重建左椎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1例采用ILVA与左锁骨下动脉移植物端侧吻合重建左椎动脉。(3)住院期间发生Ⅰb型支架内漏1例,未再行手术,术后3个月复查支架附近假腔完全血栓化,内漏消失;余25例患者左椎动脉吻合口通畅,无支架内漏发生。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24例均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左椎动脉均通畅,无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和支架内漏发生。平均随访(43±18)个月,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对TAAD合并ILVA患者,评估左椎动脉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夹层累及范围后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TAAD同期重建左椎动脉安全有效,可减少围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 单发左椎动脉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无名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