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向无鞭毛体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仁刚 敬保迁 +1 位作者 张洁 杨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无鞭毛体的转化。方法将6个对数生长期的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接种于含M199和RPMI1640复合培养液的24孔板内,在不同温度、pH值、血清、CO2下培养,第3天和第6天分类计数...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无鞭毛体的转化。方法将6个对数生长期的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接种于含M199和RPMI1640复合培养液的24孔板内,在不同温度、pH值、血清、CO2下培养,第3天和第6天分类计数不同形态的原虫。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6℃,而其他培养条件发生变化时,利什曼原虫的增殖速度发生变化,大多数原虫保持前鞭毛体典型性形态,运动活跃。当培养温度上升至37℃,不论其他培养条件如何变化,原虫均沉积于培养孔底,停止增殖,运动减缓,显著地向中间体和无鞭毛体转化,酸性pH值和5%CO2可促进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新生小牛血清可延长无鞭毛体的成活。但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杜氏利什曼原虫转化效率低于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结论温度是影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的基本因素,酸性pH值与CO2可协同温度促进转化,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遗传异质性可影响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无鞭毛体 体外培养
下载PDF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黏膜利什曼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曲卉 李若瑜 +1 位作者 余进 王爱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引起的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3个临床类型。利什曼病的治疗首选五价锑制剂,但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部分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引起的一组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3个临床类型。利什曼病的治疗首选五价锑制剂,但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部分利什曼原虫对锑剂耐药,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临床研究显示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可以用于对锑剂耐药的患者,唑类和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对部分利什曼病治疗有效、安全。该文从利什曼原虫胞膜成分的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在利什曼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用法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皮肤黏膜利什曼病 抗真菌药物 治疗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胞内寄生相关基因的研究
3
作者 曹得萍 陈建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72-176,共5页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 毒力基因 胞内基因
原文传递
Ⅰ型干扰素在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远林 吕芳丽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锥虫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原虫。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显示,Ⅱ型干扰素(IFN-Ⅱ)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Ⅰ型干扰素(IFN-Ⅰ)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原虫诱导的IFN-Ⅰ应... 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锥虫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原虫。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显示,Ⅱ型干扰素(IFN-Ⅱ)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Ⅰ型干扰素(IFN-Ⅰ)在宿主抗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还知之甚少。原虫诱导的IFN-Ⅰ应答可因所感染的寄生虫虫种/虫株、虫荷、虫体的发育阶段或宿主的遗传背景等不同而异。IFN-Ⅰ与IFN-Ⅱ在原虫感染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综述了原虫感染过程中IFN-Ⅰ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干扰素 疟原虫 刚地弓形虫 利什曼原虫 锥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