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应用螺旋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种植区颌骨骨密度
被引量:
11
1
作者
李凤波
俞立英
+1 位作者
蔡意达
解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应用螺旋CT结合Simplant专业软件对颌骨种植区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种植区骨进行分类。方法:对53例拟种植患者进行上下颌骨螺旋CT扫描,扫描图像应用Simplant专业软件进行重建,对136个种植位点的骨密度进...
目的:应用螺旋CT结合Simplant专业软件对颌骨种植区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种植区骨进行分类。方法:对53例拟种植患者进行上下颌骨螺旋CT扫描,扫描图像应用Simplant专业软件进行重建,对136个种植位点的骨密度进行测量,骨密度以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差异,并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进行分类。结果:所有种植位点的平均骨密度为(714.66±273.72)HU,下颌前牙区的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为(962.96±92.21)HU,其次为上颌前牙区(786.15±188.74)HU、下颌后牙区(785.79±290.91)HU,上颌后牙区骨密度值最小,为(569.67±244.34)HU。所有种植位点中,Ⅳ类骨占26.5%,下前牙区Ⅳ类骨最少,上颌后牙区Ⅳ类骨最多(P<0.01)。结论:下颌前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上颌后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小。大多数种植位点骨密度分类为I类骨和Ⅱ/Ⅲ类骨,Ⅳ类骨所占比例较小。螺旋CT可以提供种植区骨密度的信息,对种植的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骨密度
种植
lekholm和zarb分类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章润宇
张志宏
+2 位作者
刘红红
周航天
秦坤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第9期535-538,共4页
目的: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在牙种植术后6个月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
目的: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在牙种植术后6个月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4枚种植体),Ⅱ/Ⅲ类骨组(28例,共30枚种植体,)Ⅳ类骨组(23例,共25枚)。测量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对比颌骨密度不同患者种植术后早期骨吸收量的差异。结果:种植术后6个月且未负载时,Ⅰ类骨组种植体边缘平均骨吸收量为(0.31±0.16)mm,Ⅱ/Ⅲ类骨组种植体边缘平均骨吸收量为(0.41±0.25)mm,Ⅳ类骨组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吸收量为(0.68±0.24)mm。Ⅱ/Ⅲ类骨组骨吸收量大于Ⅰ类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类骨组吸收量大于Ⅰ类骨组及Ⅱ/Ⅲ类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种植术前及时分辨缺牙区骨质类型,对密度较低的Ⅳ类骨在种植术中应采取同期骨增量术,以降低Ⅳ类骨种植手术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kholm和zarb分类法
骨密度
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原文传递
题名
应用螺旋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种植区颌骨骨密度
被引量:
11
1
作者
李凤波
俞立英
蔡意达
解春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口腔科
出处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文摘
目的:应用螺旋CT结合Simplant专业软件对颌骨种植区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种植区骨进行分类。方法:对53例拟种植患者进行上下颌骨螺旋CT扫描,扫描图像应用Simplant专业软件进行重建,对136个种植位点的骨密度进行测量,骨密度以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差异,并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进行分类。结果:所有种植位点的平均骨密度为(714.66±273.72)HU,下颌前牙区的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为(962.96±92.21)HU,其次为上颌前牙区(786.15±188.74)HU、下颌后牙区(785.79±290.91)HU,上颌后牙区骨密度值最小,为(569.67±244.34)HU。所有种植位点中,Ⅳ类骨占26.5%,下前牙区Ⅳ类骨最少,上颌后牙区Ⅳ类骨最多(P<0.01)。结论:下颌前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上颌后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小。大多数种植位点骨密度分类为I类骨和Ⅱ/Ⅲ类骨,Ⅳ类骨所占比例较小。螺旋CT可以提供种植区骨密度的信息,对种植的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螺旋CT
骨密度
种植
lekholm和zarb分类法
Keywords
Spiral CT
Bone density
Implant
lekholm
and
zarb
grouping
分类号
R783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816.98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章润宇
张志宏
刘红红
周航天
秦坤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
出处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第9期535-538,共4页
基金
2018年度安徽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YDZ-X20183400004841)
文摘
目的: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在牙种植术后6个月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4枚种植体),Ⅱ/Ⅲ类骨组(28例,共30枚种植体,)Ⅳ类骨组(23例,共25枚)。测量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对比颌骨密度不同患者种植术后早期骨吸收量的差异。结果:种植术后6个月且未负载时,Ⅰ类骨组种植体边缘平均骨吸收量为(0.31±0.16)mm,Ⅱ/Ⅲ类骨组种植体边缘平均骨吸收量为(0.41±0.25)mm,Ⅳ类骨组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吸收量为(0.68±0.24)mm。Ⅱ/Ⅲ类骨组骨吸收量大于Ⅰ类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类骨组吸收量大于Ⅰ类骨组及Ⅱ/Ⅲ类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种植术前及时分辨缺牙区骨质类型,对密度较低的Ⅳ类骨在种植术中应采取同期骨增量术,以降低Ⅳ类骨种植手术失败率。
关键词
lekholm和zarb分类法
骨密度
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Keywords
lekholm
&
zarb
classification
Bone density
Early-stage bone resorption around implants
分类号
R783.6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应用螺旋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种植区颌骨骨密度
李凤波
俞立英
蔡意达
解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
章润宇
张志宏
刘红红
周航天
秦坤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