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螺旋CT及Simplant软件测量种植区颌骨骨密度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凤波 俞立英 +1 位作者 蔡意达 解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应用螺旋CT结合Simplant专业软件对颌骨种植区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种植区骨进行分类。方法:对53例拟种植患者进行上下颌骨螺旋CT扫描,扫描图像应用Simplant专业软件进行重建,对136个种植位点的骨密度进... 目的:应用螺旋CT结合Simplant专业软件对颌骨种植区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种植区骨进行分类。方法:对53例拟种植患者进行上下颌骨螺旋CT扫描,扫描图像应用Simplant专业软件进行重建,对136个种植位点的骨密度进行测量,骨密度以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差异,并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进行分类。结果:所有种植位点的平均骨密度为(714.66±273.72)HU,下颌前牙区的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为(962.96±92.21)HU,其次为上颌前牙区(786.15±188.74)HU、下颌后牙区(785.79±290.91)HU,上颌后牙区骨密度值最小,为(569.67±244.34)HU。所有种植位点中,Ⅳ类骨占26.5%,下前牙区Ⅳ类骨最少,上颌后牙区Ⅳ类骨最多(P<0.01)。结论:下颌前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上颌后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小。大多数种植位点骨密度分类为I类骨和Ⅱ/Ⅲ类骨,Ⅳ类骨所占比例较小。螺旋CT可以提供种植区骨密度的信息,对种植的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骨密度 种植 lekholm和zarb分类法
下载PDF
不同密度颌骨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章润宇 张志宏 +2 位作者 刘红红 周航天 秦坤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9年第9期535-538,共4页
目的: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在牙种植术后6个月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 目的: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在牙种植术后6个月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4枚种植体),Ⅱ/Ⅲ类骨组(28例,共30枚种植体,)Ⅳ类骨组(23例,共25枚)。测量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对比颌骨密度不同患者种植术后早期骨吸收量的差异。结果:种植术后6个月且未负载时,Ⅰ类骨组种植体边缘平均骨吸收量为(0.31±0.16)mm,Ⅱ/Ⅲ类骨组种植体边缘平均骨吸收量为(0.41±0.25)mm,Ⅳ类骨组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吸收量为(0.68±0.24)mm。Ⅱ/Ⅲ类骨组骨吸收量大于Ⅰ类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Ⅳ类骨组吸收量大于Ⅰ类骨组及Ⅱ/Ⅲ类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种植术前及时分辨缺牙区骨质类型,对密度较低的Ⅳ类骨在种植术中应采取同期骨增量术,以降低Ⅳ类骨种植手术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kholm和zarb分类法 骨密度 早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