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胃壁病变的临床价值及相关征象分析
1
作者 张秀贵 许文慧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3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胃壁病变的临床价值并分析相关征象。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收治的126例胃壁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统计良恶性胃壁病变检出情况,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胃壁病变的临床价值并分析相关征象。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收治的126例胃壁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统计良恶性胃壁病变检出情况,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胃壁病变的效能;比较良恶性病变影像学征象差异及超声造影动态参数变化。结果:12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检出恶性48例,良性78例;超声造影检出恶性46例,良性80例;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胃壁病变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8.72%、准确率为96.83%;Kappa值=0.932,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好。恶性胃壁病变患者病灶直径≥50 mm、病灶形态不规则、胃壁多层回声交错、胃壁增厚不均占比显著高于良性胃壁病变患者(P <0.01);恶性胃壁病变患者胃半排空时间显著长于良性胃壁病变,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均显著低于良性胃壁病变(P <0.01)。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提高良恶性胃壁病变鉴别价值,有助于恶性病变的早检出、早治疗,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恶性胃壁病变 超声造影检查 影像学征象
下载PDF
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晓梅 柴丽丽 +1 位作者 秦娟 王三喜 《实用癌症杂志》 2017年第7期1099-1100,共2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通过观察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EGFR表达情况及EGFR表达与临床病例参数的关系,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6例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通过观察各类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EGFR表达情况及EGFR表达与临床病例参数的关系,评价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胃炎中EGFR无阳性例数,肠化生EGFR阳性率31.6%,异常增生阳性率42.1%,胃腺癌阳性率58.1%,胃黏膜不同病变程度的EGFR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腺癌的EGFR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GFR在浆膜浸润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基层浸润中的阳性率(P<0.05),EGFR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 EGFR检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胃黏膜良恶性病变程度,对临床治疗胃部病变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 良恶性病变 胃癌 EGFR 免疫组化法
下载PDF
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的CT、钡餐与胃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华 乔英 +2 位作者 李健丁 张瑞平 任卓琼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CT、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结果。结果对起源于黏膜的早期恶性病变,胃镜及钡餐造影较敏感,但胃镜对于胃底部病变易漏诊,对起源于黏膜下... 目的探讨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恶性胃壁增厚性病变CT、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结果。结果对起源于黏膜的早期恶性病变,胃镜及钡餐造影较敏感,但胃镜对于胃底部病变易漏诊,对起源于黏膜下的恶性病变,CT比胃镜或钡餐造影具有较大优势;CT观察胃壁增厚的形态有5种类型,分属不同种类病变,并且CT可较好观察胃壁内及壁外情况。CT、钡餐及胃镜对46例胃癌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9.1%,95.7%和91.3%。结论对于起源于不同部位的胃壁病变应根据病变的位置、分布,选用不同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病变 胃壁恶性增厚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应用自制新型气动式套扎器进行内镜套扎术206例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6期539-543,F0003,共6页
目的总结消化内镜套扎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并评价其扩展适应证。方法 20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间质瘤、息肉样隆起、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和黏膜血管发育异... 目的总结消化内镜套扎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并评价其扩展适应证。方法 206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2~73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间质瘤、息肉样隆起、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和黏膜血管发育异常等。先常规应用内镜确认病变可以套扎处理后,退出内镜,在其前端安装自行研发的新型气动式套扎器,再次进入消化道,在内镜直视下对病变实施有效负压吸引后释放高弹性套扎圈,完成消化内镜套扎术治疗。每次操作套扎的数量依据不同的病变性质和多少而灵活掌握。结果大部分病例经过一次套扎即获得满意疗效,少数病灶首次套扎不能完全消除,追加实施第二次套扎后病变消失。全部病例均获得显著疗效,套扎术后复查显示所有被套扎病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消化内镜套扎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适应证多,实用性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扎术 消化内镜 食管胃静脉曲张 间质瘤 息肉样隆起 良恶性黏膜扁平病灶 黏膜血管发育异常
下载PDF
胃肠超声造影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诊断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万晓强 张霹雲 +1 位作者 陈佳 肖潇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7期519-52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超声造影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对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胃壁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49例和恶性组18例。两组患者均行胃肠超声造影和ARFI,比较胃半排空时间(t1/2)、...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超声造影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对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胃壁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49例和恶性组18例。两组患者均行胃肠超声造影和ARFI,比较胃半排空时间(t1/2)、胃窦动力指数(MI)及剪切波速度(SWV);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上述指标对胃壁常见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t1/2分别为(73.04±18.65)min和(84.20±21.44)min,MI分别为63.37±21.05和52.22±1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SWV分别为(1.38±0.26)m/s和(2.41±0.7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1/2、MI、SWV诊断胃壁常见恶性病变的截断值分别为100.625 min、62.42、1.66 m/s,敏感性分别为38.9%、50.0%、87.9%,特异性分别为100%、51.0%、81.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260、0.935。结论 ARFI诊断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优于胃肠超声造影,可为临床诊断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胃壁病变 良恶性
下载PDF
胃肠超声造影联合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对胃壁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金宏 郑宝群 +1 位作者 陈燕华 陈少辉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联合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在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中发现胃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的5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根据手术后病理、胃镜下活检及临床诊断的明确结果...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联合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在胃壁常见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医院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中发现胃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的5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根据手术后病理、胃镜下活检及临床诊断的明确结果将其分为胃壁恶性病变组(32例)和胃壁良性病变组(20例)。采用ARFI技术对其胃壁进行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检测和分析,得出平均剪切波速度(SWV)值,评价良恶性病变增厚胃壁SWV值的区别,并绘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两组患者胃壁恶性病变SWV的临界值。结果:胃壁恶性病变组SWV值明显高于胃壁良性病变组SWV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P<0.05)。由ROC曲线可知,当SWV截值为1.71 m/s(曲线下最大面积=0.885时),其预测胃壁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和92.3%,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为最高,以胃壁SWV值>1.71 m/s作为胃壁恶性病变的判断标准,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VTQ技术测量增厚病变胃壁的SWV值可以间接评估胃壁的良恶性病变,是一项可用于初步诊断胃壁良恶性病变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超声造影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声触诊组织量化 剪切波速度 胃壁良恶性病变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胃壁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邹华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EUS)应用于胃壁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胃壁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内镜组织学活检结果分为恶性组(n=78)与良性组(n=94)。比较2组CEUS 静态征象、胃排空参数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EUS)应用于胃壁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胃壁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内镜组织学活检结果分为恶性组(n=78)与良性组(n=94)。比较2组CEUS 静态征象、胃排空参数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良静态征象数目及胃半排空时间(t1/2)、胃窦动力指数(MI)诊断效能。结果2 组病灶直径≥50 mm、病灶形态不规则、黏膜纠集征征象出现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性组胃壁多层回声交错、胃壁增厚不均出现率及不良静态征象数目则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t1/2 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而ACF、ACA、MI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静态征象数目、t1/2、MI 鉴别诊断胃壁病变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8、0.746、0.684,约登指数分别为0.275、0.426、0.367,对应临界值分别为2.50、76.26 min、62.59。结论CEUS 可为胃壁病变提供静态征象与动态参数,能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就其良恶性进行较为准确的鉴别诊断,对早期胃癌筛查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胃壁 良恶性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