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评价携Sialyl Lewis^x和抗ICAM-1单抗双配体超声微泡的靶向黏附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美瑜 肖云彬 +6 位作者 宾建国 吴爵非 杨莉 胡广全 刘莹 黄瑞珠 宾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构建携Sialyl Lewisx和抗ICAM-1单抗双配体和同型对照单配体靶向超声微泡,体外对比评价其靶向黏附性能。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Sialyl Lewisx与抗ICAM-1单抗双配体(MB-D)、携Sialyl Lewisx(MB-S)和携抗ICA... 目的构建携Sialyl Lewisx和抗ICAM-1单抗双配体和同型对照单配体靶向超声微泡,体外对比评价其靶向黏附性能。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Sialyl Lewisx与抗ICAM-1单抗双配体(MB-D)、携Sialyl Lewisx(MB-S)和携抗ICAM-1单抗(MB-I)三种靶向超声微泡,以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其配体结合率,并利用平行板流动腔分别在0.5、2.0和4.0dyn/cm2三种剪切应力下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微泡的结合及解离情况。结果 MB-D、MB-S和MB-I的配体结合率均达85%以上,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三种剪切应力下,MB-D和MB-S集中于前3~5min高效结合,在5min后两者的结合率均呈平台状态,而MB-I全程结合率(1~6min)均呈低水平状态;MB-D的平均结合率和全程结合数目均明显高于MB-S和MB-I(P<0.05),而半数解离剪切应力则按MB-I、MB-D和MB-S顺序依次递减(P<0.05)。结论相同条件下,MB-S表现为早期快速、不稳定的黏附,MB-I为缓慢、牢固的结合,而MB-D呈早期高效、相对牢固的结合。MB-D有可能用于高流速的动脉超声分子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泡 造影剂 平行板流动腔 SIALYL Lewis^x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携Sialyl Lewis^X与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粘附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军华 吴爵非 +5 位作者 杨莉 刘俭 谢佳佳 纪丽景 燕翼 宾建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对比评价携sialylLewis。与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粘附特性。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Sialyl Lewis、(MB-S)、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P)及携同型抗体微泡(MB-C)。MB-S、MB-P及MB-C以相同流速... 目的对比评价携sialylLewis。与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粘附特性。方法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携Sialyl Lewis、(MB-S)、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P)及携同型抗体微泡(MB-C)。MB-S、MB-P及MB-C以相同流速通过相应小鼠P-选择素Fc段包被培养皿时,利用平行板流动腔在不同时间点测定相应的MB-S、MB-P及MB-C(对照组)的结合数目、滚动数目以及解离时达到半数解离的剪切应力。结果MB-S结合数量前3min快速增加,其后随时间增加无明显变化,而MB-P结合数量与时间呈正相关(P〈0.05),且MB-S结合数目是MB-P的2~4倍;对照组MB-C未见明显结合(P〈0.05)。MB-S滚动数目大于MB-P(P〈0.05);MB-S半数解离时剪切力小于MB-P(P〈0.05)。结论靶向超声微泡MB-S表现为早期、快速、不稳定的结合及滚动,MB-P表现为缓慢牢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微气泡 靶向 平行板流动腔 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 SIALYL Lewis^X
下载PDF
Lewis^x五糖的有效合成:发展DC-靶向疫苗的有效分子
3
作者 朱振元 王靖雪 +2 位作者 吴玉章 刘安军 张勇民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62-1566,共5页
将选择性保护的乳糖二醇与Lewisx三糖在N-碘代丁二酰亚胺(NIS)/TfOH催化下高立体、高区域选择性糖苷化得Lewisx五糖,后者脱保护后获得目标五糖,总收率67.7%.化合物结构经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关键词 Lewis^x 糖基化 五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