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magnetism of late Cretaceous dykes in the Gangdese belt: New constraints on the 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prior to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1
作者 Zhi-yu Yi Si-lin Yang +1 位作者 Joseph G.Meert Xu-xuan Ma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69-284,I0001-I0003,共19页
This paper report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late Cretaceous diorite dykes that sub-vertically intrude granodiorites in the eastern Gangdese belt near the city of Lhasa.Our research goals are to provide further constrain... This paper report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late Cretaceous diorite dykes that sub-vertically intrude granodiorites in the eastern Gangdese belt near the city of Lhasa.Our research goals are to provide further constraints on pre-colli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and the onse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Magnetite i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magnetic carrier in our study.The magnetite shows no evidence of metamorphism or alteration as determined from optical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A strong mineral orientation is revealed by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both for the intruded dykes and the country rocks.The authors interpret this AMS fabric to have formed during intrusion rather than deformation.Fifteen of 23 sites yield acceptable site mean characteristic remanences with dual polarities.A scatter analysis of the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s suggests that the mean result adequately averaged paleosecular variation.The paleomagnetic pole from the Gangdese dykes yields a paleolatitude of 14.3°N±5.8°N for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near Lhasa.The paleolatitude corresponds to an in-between position of the Lhasa terrane during about 130‒60 Ma.Furthermore,the mean decl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reveals a significant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of 18°±9°for the sampling location since about 83 Ma.In the light of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dykes,the strik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near Lhasa is restored to trend approximately about 310°,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Eurasia had a quasi-linear structure prior to its collision with In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MAGNETISM Diorite dyke Granodiorite India-Asia collision Southern Tibet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lhasa Terrane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同碰撞海沟盆地砂岩物源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应娣 胡修棉 +1 位作者 马安林 梁文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92-3005,共14页
同碰撞海沟沉积可为重建板块缝合带大地构造演化、约束陆块初始碰撞时间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改则县亚多组和日土县多仁组进行了沉积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年代学、重矿物研究。沉积学分析表明,多仁组、亚多组沉... 同碰撞海沟沉积可为重建板块缝合带大地构造演化、约束陆块初始碰撞时间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改则县亚多组和日土县多仁组进行了沉积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年代学、重矿物研究。沉积学分析表明,多仁组、亚多组沉积于海底扇环境。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限制了最早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多仁组、亚多组砂岩Q:F:L分别为52:4:44、32:8:60,均以丰富的沉积岩和酸性火成岩岩屑及少量的变质岩屑为特征;重矿物以磷灰石、锆石、电气石等稳定重矿物为主。多仁组和亚多组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模式,主峰分布在350~200 Ma、550~450 Ma、900~750 Ma、1900~1800 Ma、2550~2450 Ma范围内。这些数据表明,亚多组、多仁组碎屑物质来源于沉积区北侧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增生杂岩及南羌塘岩浆岩。多仁组、亚多组出现的大量沉积岩岩屑,表明物源区经历了广泛的构造缩短作用,导致沉积岩和同期岩浆岩被剥蚀,因此多仁组、亚多组是拉萨-羌塘同碰撞的产物。据此推断,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日土区域拉萨-羌塘初始碰撞发生在晚侏罗世多仁组、亚多组沉积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多仁组 亚多组 物源分析 拉萨-羌塘碰撞
下载PDF
羌塘盆地安多114道班地区上白垩统阿布山组沉积环境、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3
作者 杜林涛 毕文军 +4 位作者 李亚林 张佳伟 张少文 尹须伟 王成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5-259,共15页
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广泛发育阿布山组陆相粗碎屑岩沉积,然而当前对其沉积环境、物源特征、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这制约着我们对羌塘-拉萨地体碰撞后羌塘盆地的沉积演化和高原早期隆升的准确认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安多114道班地区阿... 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广泛发育阿布山组陆相粗碎屑岩沉积,然而当前对其沉积环境、物源特征、构造背景尚不清楚,这制约着我们对羌塘-拉萨地体碰撞后羌塘盆地的沉积演化和高原早期隆升的准确认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安多114道班地区阿布山组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物源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野外观察发现,阿布山组与下伏安山岩和上覆牛堡组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结合安山岩喷出时代和牛堡组的沉积年龄,限定其沉积时代为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中砾石成分和形态结果显示,这些砾石主要为灰岩,且经历的搬运距离较短,为近源堆积。砂岩碎屑成分、重矿物特征、碎屑锆石年龄谱表明,阿布山组的物源主要来自南羌塘坳陷内部和中央隆升带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对比邻区阿布山组特征,本文认为羌塘盆地晚白垩世陆相红色碎屑岩的沉积与羌塘-拉萨地体持续汇聚作用形成的一系列逆冲推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晚白垩世 阿布山组 羌塘-拉萨地体碰撞
下载PDF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间新认识-来自羌塘盆地古地磁年代学的证据
4
作者 曾永耀 郭东宝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572-591,673,共21页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由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组成,上述地体的碰撞过程涉及到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和陆陆碰撞等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青藏高原从洋盆抬升为陆地等的时间和过程,其中拉萨-羌塘地...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由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组成,上述地体的碰撞过程涉及到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和陆陆碰撞等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青藏高原从洋盆抬升为陆地等的时间和过程,其中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时间和过程尤为关键。在羌塘盆地北部,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过程被雁石坪群上段的夏里组和索瓦组地层所记录,此前虽然我们建立了羌塘盆地雁石坪剖面夏里组和索瓦组的磁性地层,由于在上述两组地层中没有发现标准化石,故而不能通过古生物年代来约束其古地磁年代,这就限制了对上述科学问题的理解。最近,Yin(2016)根据菊石化石,给出了索瓦组较为可靠的古生物年代,也结束了索瓦组古生物年代的长期争议。这一成果,为我们给出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地磁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年代约束。鉴于此,本次研究重新梳理了夏里组和索瓦组的菊石、双壳、孢粉等古生物地层,重新厘定了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生物年代,在此基础上约束出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地磁年代,其年代分别为~164.0-160.2 Ma和160.2-156.8 Ma。除此之外,结合前人对上覆地层的U-Pb定年,揭示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的碰撞时间约为~156.8-154.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年代 古生物地层 羌塘盆地 拉萨-羌塘地体 碰撞
下载PDF
羌塘地块西部晚三叠世灰岩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叶小舟 潘家伟 张蕾 刘栋梁 刘晨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3-2476,共14页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古地磁 重磁化 羌塘-拉萨地块碰撞 班公湖-怒江洋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部~90Ma斑岩型矿床年代学及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保弟 许继峰 +5 位作者 刘保民 陈建林 王立全 郭琳 王冬兵 张万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80,共10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个大型—超大型斑岩Cu-Mo-Au矿床的发现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现有研究显示这些含矿斑岩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20~110Ma、~90Ma、54~45Ma和18~12Ma4个阶段,其中90Ma左右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仍...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个大型—超大型斑岩Cu-Mo-Au矿床的发现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现有研究显示这些含矿斑岩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20~110Ma、~90Ma、54~45Ma和18~12Ma4个阶段,其中90Ma左右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报道拉萨地块北部尼玛县拔拉扎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辉钼矿Re-Os定年结果,并分析了该期的成矿地质背景。两件花岗闪长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2.1±1.2Ma、93.8±1.2Ma,代表了岩浆的结晶时代;而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88.2~89.6Ma,代表了拔拉扎矿床的成矿年龄。依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拉萨地块北部~90Ma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既不可能是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平板俯冲或洋脊俯冲的产物,也不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消减直接的产物,而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盆俯冲消减闭合之后碰撞过程的产物。因此本文认为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90Ma的岩浆作用及其成矿作用是形成于碰撞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型矿床 90Ma成矿作用 斑岩矿床 拉萨地块
下载PDF
再论印度与亚洲大陆何时何地发生初始碰撞 被引量:32
7
作者 黄宝春 陈军山 易治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45-2058,共14页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等的起点.近南北...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等的起点.近南北向陆陆碰撞的最直接证据是碰撞带两侧块体在古纬度上的相互重叠.本文拟通过对相关古地磁资料的分析,结合近年来在拉萨地块南缘林子宗群火山岩和沉积岩夹层上获得的最新古地磁结果,探索当今占地磁数据所限定的印度和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的时间和古地理位置.结果表明,拉萨地块林子宗群形成时期(约64~44 Ma)古亚洲大陆最南缘的古地理位置(~10°N)限定了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最可能发生在65~50 Ma之间;如果以由印度洋海底地形所限定的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前的印度板块形状为大印度模型,则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很可能发生在60~55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喜马拉雅地块 印度与亚洲大陆 初始碰撞 古地理 古地磁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一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的特征、锆石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2
8
作者 胡培远 李才 +2 位作者 杨韩涛 张海波 于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25-1832,共8页
藏北羌塘果干加年山的东部出露有一处花岗岩岩体,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岩脉,侵入晚三叠世望湖岭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展金岩群之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10.3Ma&#... 藏北羌塘果干加年山的东部出露有一处花岗岩岩体,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岩脉,侵入晚三叠世望湖岭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展金岩群之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210.3Ma±2.6Ma),略晚于区域上高压变质带的变质峰期年龄和望湖岭组底部流纹岩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花岗岩岩体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是岩石圈碰撞加厚之后减压过程中岩浆活动的产物,说明在210Ma左右果干加年山地区的构造环境开始由碰撞阶段向板内阶段转化,进入了后碰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 果干加年山 后碰撞花岗岩 锆石LA-ICP-MSU-PB定年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新生代断裂活动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强 黄太柱 +5 位作者 李慧莉 李曰俊 蒋华山 马庆佑 蔡习尧 文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3-846,共14页
研究区以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巴楚隆起为核心,包括其南侧的麦盖提斜坡和北侧的北部坳陷(阿瓦提凹陷)。这里新生代断裂异常发育。以鸟山-古董山地区为重点,通过精细的地震剖面解释,在塔里木盆地西部识别出5期新生代断裂活动,分别发生于:... 研究区以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巴楚隆起为核心,包括其南侧的麦盖提斜坡和北侧的北部坳陷(阿瓦提凹陷)。这里新生代断裂异常发育。以鸟山-古董山地区为重点,通过精细的地震剖面解释,在塔里木盆地西部识别出5期新生代断裂活动,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ca.65Ma)、中新世末-上新世初(ca.5Ma)、上新世末-更新世中期(ca.3~1.5Ma)、更新世中-晚期(ca.1~0.1Ma)和全新世(ca.0.01Ma)。中寒武统和古近系膏盐层构成了研究区的2个主滑脱面。ca.65Ma的冲断受控于基墨里中间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ca.5Ma、ca.3~1.5Ma、ca.1~0.1Ma和ca.0.01Ma的断裂活动(包括滑脱断层、冲断层、走滑断层和正断层)均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晚新生代(中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以脉动式冲断为特征,两次相邻脉动式冲断之间为时间不等的短暂的构造间歇期;间歇期构造平静,甚至可以形成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断裂活动 脉动式冲断 塔里木盆地西部 鸟山-古董山断裂汇聚区 印度-亚洲碰撞 拉萨-亚洲碰撞 地震解释
下载PDF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 ,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 ,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 ,为楔形沉积体 ;在垂向上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 ,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 ,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 ,为楔形沉积体 ;在垂向上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 ,上部构造层序以磨拉石建造为特征 ,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盆地具双物源和双古流向体制 ,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具有不一致 ,显示其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周缘前陆盆地 ,从而确定了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的成因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在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和确定的蛇绿岩的最小年龄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年龄 ,本文根据下部构造层序复理石的年龄、前缘隆起的形成年龄、冲断带隆升成为地貌高地的年龄、下部不整合面的时代和前缘隆起型碳酸岩缓坡的形成时间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下限 ,根据上部构造层序磨拉石的年龄、上部不整合面的年龄、花岗岩和构造碎裂岩成为物源的年龄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 ,表明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事件为卡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金沙江缝合带 晚三叠世 沉积盆地 羌塘盆地 碰撞作用 花岗岩 构造层序 磨拉石
下载PDF
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在南羌塘的岩浆岩证据: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静超 赵中宝 +4 位作者 郑艺龙 袁国礼 梁晓 王根厚 刘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78-2088,共11页
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地块中,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粗粒花岗岩的锆石测年结果为214.4±4.0Ma,中细粒花岗岩锆石测年结果为222.2±6.6Ma,均为晚三叠世。... 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地块中,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粗粒花岗岩的锆石测年结果为214.4±4.0Ma,中细粒花岗岩锆石测年结果为222.2±6.6Ma,均为晚三叠世。中粗粒花岗岩A/CNK为1.00~1.09,刚玉标准分子的百分含量均大于1%(1.84~3.04%),Al2O3的含量均大于14%,属于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的A/CNK〉1.1,刚玉标准分子的百分含量均大于1%(2.40~3.42%),Al2O3的含量均大于14%,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虽主量元素特征相近,但两类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差异较大。根据锆石饱和温度计得出中粗粒花岗岩为高温类型的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为低温类型的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断中细粒花岗岩形成可能与三叠纪俯冲碰撞作用有关,而中粗粒花岗岩为碰撞后拆沉岩浆底侵的结果。冈塘错岩体中两种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对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以及缝合带增生杂岩的形成具有时代约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洋 南羌塘 俯冲碰撞 冈塘错花岗岩 晚三叠世 西藏
下载PDF
羌塘及南缘地区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5
12
作者 钱辉 李海兵 +2 位作者 刘栋梁 薛光琦 吴珍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15-1724,共10页
通过对INDEPTH III宽频地震资料的处理,采用最新发展的接收函数深度偏移叠加方法,获取羌塘盆地南部及与拉萨地块北侧的剖面。偏移图像勾画了羌塘地区的两盆夹一隆的基底,以及羌塘下地壳内存在的北倾构造序列。冈底斯的基底与羌塘地区有... 通过对INDEPTH III宽频地震资料的处理,采用最新发展的接收函数深度偏移叠加方法,获取羌塘盆地南部及与拉萨地块北侧的剖面。偏移图像勾画了羌塘地区的两盆夹一隆的基底,以及羌塘下地壳内存在的北倾构造序列。冈底斯的基底与羌塘地区有一定的延续性,而拉萨地块的上地壳则完全不同。同时通过与人工深反射地震剖面,发现主要大型的断裂构造在接收函数剖面上均可进行追踪对比,对于羌中隆起和和羌塘南北凹陷的深部成因有启示作用。同时发现班公-怒江缝合带Moho面错断并不明显,而在拉萨地块下方呈现的双Moho在色林错下方进行了合并。在南羌塘Moho面转换波强度不大,而北羌塘又重新恢复正常,推测这是拉萨地块向北的推挤造成羌塘下地壳部分地区重新分异的结果。双Moho的成因有待进一步分析,应该与拉萨地块下方大规模低速物质活动和MHT拆离断层的延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偏移 羌塘盆地 拉萨地块 Moho面 速度梯度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东部早侏罗纪变质和深熔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董昕 张泽明 +1 位作者 田作林 李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46-2462,共17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不仅记录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新生代的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且还记录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拉萨地体的拼合作用。本文对拉萨地体东部东久地区的片岩和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体不仅记录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及随后新生代的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且还记录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拉萨地体的拼合作用。本文对拉萨地体东部东久地区的片岩和脉体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片岩经历了峰期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中压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以及晚期的降温、降压过程。片岩记录了峰期矿物组合蓝晶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退变质矿物组合石榴石+夕线石+堇青石+黑云母+斜长石+钛铁矿+石英,晚期退变质矿物组合堇青石+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相平衡模拟研究表明,片岩的峰期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约为720℃、0.9GPa;退变质条件约为670℃、0.59GPa以及480℃、0.12GPa。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石榴石长英质脉体具有显著的Eu元素正异常(δEu=3.57),为斜长石堆晶的产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片岩和脉体在早侏罗纪的181Ma和195Ma发生了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文结合已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东久地区的高级变质岩可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岩片,在早侏罗纪先后经历了相似温、压条件的变质作用,为南、北拉萨地体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纪 变质和深熔作用 拉萨地体 碰撞造山作用
下载PDF
重新认识西藏林周盆地基性岩石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黎黎 王青 +5 位作者 朱弟成 陈越 吴兴源 刘盛遨 郑建平 赵天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71-3680,共10页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对林子宗火山岩中基性岩石的岩浆起源和性质的深入剖析。本文结合已有资料,报道和总结了位于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中基性岩石样品(56~53Ma)的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数据。林周盆地基性岩石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54,εNd(t)值为+0.5^+1.8;同时还具有高Zr含量、Zr/Y比值以及高的Ta/Hf、Th/Hf比值。林周盆地基性岩石既显示岛弧玄武岩浆又显示板内玄武岩浆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除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外,同时可能还存在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贡献。本文提出其成因很可能与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板片在约52Ma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至少发生在60Ma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林周盆地 基性岩石 板片断离 印度-欧亚碰撞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怒江缝合带下方地壳结构与地块拼合模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海鸥 徐锡伟 +1 位作者 姜枚 马文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3-221,共9页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获得青藏高原西部Hi-Climb项目剖面北段地壳结构转换波成像。结果显示班公-怒江缝合带下方拉萨地体上地壳向N仰冲,下地壳向N俯冲,而羌塘地块上地壳向S仰冲,下地壳向S俯冲,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西部拉萨地块...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获得青藏高原西部Hi-Climb项目剖面北段地壳结构转换波成像。结果显示班公-怒江缝合带下方拉萨地体上地壳向N仰冲,下地壳向N俯冲,而羌塘地块上地壳向S仰冲,下地壳向S俯冲,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西部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具有复杂的拼合过程。结合前人的岩石学研究成果,建立了新特提斯北洋盆洋壳S向俯冲、距今60~50Ma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拉萨地块的下地壳向羌塘地块下俯冲,而后印度板块俯冲到羌塘地块下方的地块拼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接收函数 班公-怒江缝合带 拉萨地块 羌塘地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部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及其在古特提斯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勇 李曰俊 +11 位作者 杨宪彰 文磊 黄少英 张亮 王祥 陈才 王斌 段云江 周慧 李洪辉 刘亚雷 黄彤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5-340,共26页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前,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及其控制下形成堑—垒构造。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西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均为NNE-SSW;冲断方向是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在麦盖提斜坡有反冲。它们是塔里木板块南缘一次碰撞造山的同碰撞构造。这是北羌塘—塔里木碰撞,是古特提斯洋复杂的闭合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塔里木南部的侏罗纪—白垩纪伸展构造是其碰撞后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冲断构造 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 碰撞相关构造 塔里木盆地南部 北羌塘—塔里木碰撞 古特提斯闭合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始新世辉绿岩脉——新特提斯洋壳断离的证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旭辉 郎兴海 +4 位作者 邓煜霖 谢富伟 娄渝明 张赫 杨宗耀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6-1355,共20页
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的辉绿岩脉。为探讨该辉绿岩脉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54±1)Ma... 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的辉绿岩脉。为探讨该辉绿岩脉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54±1)Ma,表明其形成于早始新世。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与典型的弧岩浆岩、区域上叶巴组和桑日岩群中的玄武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b、TiO2和Zr含量,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显示出板内玄武岩地球化学属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锆石Hf同位素表明岩浆源区除被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外,还有软流圈亏损地幔物质加入。汤白辉绿岩脉侵入年龄与区域上林子宗群火山活动峰期接近(52 Ma)。同时结合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作者认为汤白辉绿岩脉是54~52 Ma新特提斯洋壳断离诱发岩浆作用的产物。根据最新大陆碰撞及板片断离的三维数值模型,暗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为65 Ma或者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辉绿岩脉 构造背景 板片断离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地质调查工程 西藏
下载PDF
白垩纪羌塘地体西南缘的陆-陆碰撞:来自班怒带西段的花岗岩约束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顺 赵应权 +3 位作者 王进军 余瑜 朱迎堂 傅星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显示为轻稀土较强富集和重稀土强亏损的特征,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稀有元素特征图解指示花岗岩构造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性,以I型为主,其形成及侵位应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新特提斯洋的扩张有关,属同碰撞型造山花岗岩。通过对该区多个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测定,测得其形成年代为116~107 Ma,与早白垩世晚期羌塘地体南缘的陆陆碰撞作用时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羌塘地体 班怒带 陆陆碰撞 花岗岩
下载PDF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限:来自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多尼组沉积的约束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志才 翟庆国 +5 位作者 胡培远 唐跃 王海涛 王伟 吴昊 黄智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2-726,共15页
早白垩世多尼组沿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沿线广泛分布,其沉积环境、碎屑组成和沉积物源等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的演化历史。班戈地区多尼组以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纪海相复理石之上,主要由砾岩、砂岩、... 早白垩世多尼组沿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沿线广泛分布,其沉积环境、碎屑组成和沉积物源等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的演化历史。班戈地区多尼组以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纪海相复理石之上,主要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安山岩夹层组成。砂岩中普遍发育槽状、板状、楔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可见泥裂,砾岩多为透镜状并发育叠瓦状构造,指示其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且总体呈现出向上变粗的沉积组合序列。对多尼组中安山岩夹层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U/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114±0.4 Ma。对砾岩中砾石成分和砂岩碎屑组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尼组沉积组合中的碎屑组成主要来自蛇绿岩、中酸性岩浆岩、沉积岩和少量变质岩。砂岩重砂矿物组合和古水流分析结果表明,多尼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两侧的拉萨和羌塘地体以及其下伏蛇绿岩。综合区域地质资料,班戈地区早白垩世多尼组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拉萨—羌塘地体碰撞背景下沉积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尼组 早白垩世 碎屑组成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
下载PDF
印欧大陆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古位置再研究:林周盆地上白垩统红层的古地磁新结果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雅伦 黄宝春 +3 位作者 易治宇 张也 闫永刚 张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1-1824,共14页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9.3°,I=22.9°(α_(95)=5.1°).特征剩磁分量在大约69%展开时获得最大集中,表明其为同褶皱重磁化;此时平均方向为D=339.1°,I=27.3°(α_(95)=4.1°),对应的古地磁极为65.4°N,327.5°E(A_(95)=3.5°),参考点29.3°N/88.5°E的古纬度为15.0°N±3.5°.薄片镜下分析显示赤铁矿为次生矿物,岩石磁组构(AMS)也表现为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应为重磁化的结果,E/I(elongation vs inclination)校正法显示特征剩磁方向并没有发生倾角变浅.根据区域构造,重磁化时代约为72.4±1.8 Ma到64.4±0.6 Ma.综合考虑拉萨地块东西部的古地磁数据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后我们认为,碰撞前拉萨地块大约呈NW-SE向准线性分布,并处于~10°N-15.0°N;自~70 Ma以来,拉萨地块与稳定欧亚大陆之间至少存在1200±400 km(11.1°±3.5°)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不应晚于5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白垩系红层 倾角变浅 同褶皱重磁化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